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四集)  2010/8/4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09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零七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三个字看起,倒数第三行。

「次列弥勒者,《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我们前面学到此地,将《大宝积经》里面所说的发十种心这一段文节录出来了。十种前面四种我们学习过了,第一个无损害心,第二无逼恼心,第三个乐守护心,第四个是无执着心,每一种里面含义深广无尽。今天我们再看第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这一条讲的是不贪,它前面两条不杀,第三条是讲的护法,第四条是非常重要,放下执着。因为佛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佛告诉我们,你就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执着来的,只要你有执着这个念头,轮回的现象就出现了。

真正觉悟的人,过去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过,永嘉是唐朝时候人,跟禅宗六祖同时代,他也是六祖的学生,在六祖会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六祖一生,学生当中有四十三个成就了,这个成就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是真的成就了。阿罗汉,只是小成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就,他只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脱离十法界。我们知道,轮回是执着这个念头出现的,所以永嘉大师告诉我们,「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悟了就不执着。执着是迷,迷而不觉他才执着。而执着里头最严重的是情执,这个东西都不是真的。执着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阿罗汉不执着了,他还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就有这些出现。这些还是个梦,都不是真的。六道是梦中之梦,你看这迷得多深!

从六道醒过来了,那个境界现前就是四圣境界,四圣还是个梦,还不是真的。再要把分别放下,不但不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永离分别,然后功夫再提升到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不见了。真是世尊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有相,不是真的,到一定的程度这个境界就不见了、消失了。所以现代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无穷大,现在科学所能侦测到的太空宏观世界,就是只能够探测到,他说整个宇宙的百分之十;换句话说,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这个话我们听得懂,修学大乘的人明了,他说的话是真的,百分之九十不见了。怎么不见?作梦醒来了,醒来之后梦中境界不见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对于宇宙的真相已经探测得不错了,我们很佩服,还没有到究竟,还没有到彻底,到究竟彻底,我相信它跟大乘经上讲的完全相同。

十法界没有了,出现什么境界?就是佛法里常讲的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像净土宗里面讲的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这些都是实报庄严土,我们也称它作一真法界。它是不是真的?如果它是真的,那世尊在《般若经》上就应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佛实报庄严土除外,应该是这个说法;他没有说诸佛实报土除外,由此可知,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在内,我们对佛所说的话就没听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实报庄严土怎么来的?它也是虚妄的,它是最后一个虚妄。但是这个虚妄很不容易突破,为什么?它是无始无明习气现出来的。无始无明的习气,就是无始无明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无明就破了。无明虽然破了,习气还存在,这个习气对自己、对教化众生不产生障碍。所以破了无明之后,实际上来说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果位非常相似,只是带了习气,除这一点之外,跟究竟果地没有差别。

妙觉位这是究竟佛果,他在十法界随众生的业感,他能够现身说法,能够现无量无边身,所以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应,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诸位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以上就没有自己的意思,如果自己还有意思,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要问,阿罗汉有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了,阿罗汉有分别,没有意思,如果有自己的意思就出不了六道。所以出六道条件之一,有破见思烦恼,意思是在思惑里头不能有。严重的是初果须陀洹所断的八十八品见惑,见惑里面有成见,这个成见就是我的意思、我的主张、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执着这些,错了,执着这个连初果也证不到,真正是六道凡夫。所以这叫功夫,修行的功夫不是别的,不是经念得很多,这定功有多么深,不是这个;真正的功夫完全是放下,不应该执着的,不应该分别的,不应该起心动念的统统放下,这叫功夫,这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灵性向上提升。所以每一条含义深广无尽,我们要记在心上,要认真去学习。

今天我们看的这一条是起净意心。起是生起,意不能够染污,意就是心,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染污。意是个妄心,我们现在统统用妄心。谁用真心?诸佛如来用真心,法身菩萨用真心,没有明心见性的统统用的是妄心,就是这个意念,都用这个。十法界里面菩萨、佛都是用的妄心,不过人家用得很正,什么叫正?他的意清净,我们的意染污,他还是用的意。法身菩萨以上不用了,这个意就没有了,意变成什么?意变成平等性智,诸位要知道,意是末那识。相宗经论上教给我们的,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识成智,这就出了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没转,但是他们真的是老实、听话、真干,把佛教导他的,他都能百分之百的做到。问题,问题就是没转得过来。这一转过来,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所以菩萨在此地教我们,你看念佛之人,如果念佛之人这十种心都做到,你不但超越六道轮回,也快要超越十法界了。

首先能离世间杂染之法,杂是不纯,太复杂了,染是不清净、是染污,这个要离开,这个离是放下。杂染无量无边,我们眼所看的、耳所听的,六根所接触到的六尘境界,都是杂染之法。现前的社会杂染到了饱和点,杂染到了极处,发生的现象非常明显,社会动乱、生态的变异,生态是我们的自然环境。现在我们讲地球灾难这么多,到处都是的,这是什么原因?是我们杂染之法太过分了,就变成这个样子。中国古人说了一句话,在《左传》里面,《左传》左丘明写的,为孔子的《春秋》做了批注,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这里头有一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人如果把常道放弃,常是什么?五常,也就是说这五种法是正常的,人要不要这个了,妖魔鬼怪全就出现,现在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

五常第一个是仁,仁义礼智信,这叫五常。仁是什么?仁是推己及人。你看中国「仁」是两个人,仁慈的仁是二人,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所以仁者爱人,凡是人皆须爱,这是仁。现在人不爱人,不但不爱人,现在人不自爱,为什么?人要把五常守住了,五常做到了,那是爱自己,那是自爱。所以人不自爱,那怎么办?那根都没有了,在现在这个社会上看不到了。第二个是「义」,义怎么解释?义者循理,就是一切遵守一个道理,遵守道理。道理是什么?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像这个植物,春天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人的生活也要配合五常五行,身心才健康。现在这个时代崇尚科学,科学是干什么?把大自然的生态全给破坏了,这个植物是春天生的,我夏天也叫它生,秋天也叫它生,冬天也叫它生,它搞乱掉了,生住异灭都搞乱掉,这就是不义。所以义对人来讲,简单的来说,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违背情理法这不义。礼是礼节,礼节重要,所以古人对这个东西很重视,不敢轻慢,小小的礼节都不失。为什么?这是尊重大自然,是尊重道。礼要是没有了,全部都没有了,像盖房子、盖大楼,它是地基,没有地基,再高的楼也盖不成功。佛法重视,把这个摆在第一条,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它多重要,这怎么可以疏忽?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号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懂礼、尊重礼。儒家的五经《礼记》一打开,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一样事情不恭敬的,对人、对事、对物要恭敬。为什么要恭敬?佛讲得最透彻,因为整个宇宙跟我们自己是一个体、一个自性,心现识变。

现在科学家很难得,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提升了我们的信心。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没有物质,物质现象是什么?是我们的意念累积连续产生的一种幻相。物质为什么有固体、有液体、有气体,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固体像泥沙、石块、石头,科学家发现了,是因为我们意念波动的速度比较慢,就变成石头、变成泥沙这种物质的状态,固体状态;如果频率快一点,它就变成液体,像我们动物这个肉体,这也是物质,但是没有固体那么样的坚硬;再快的,就变成气体;最快的就变成电磁波,光波、电磁波这一类的。所以一切物质现象都能回归到光子,就是能量,能与质的互相转变,这是早年就被科学家发现了。把物质变成能量现在还不能够随心所欲,原子弹是根据这个道理发明的。如何能把能量再变成物质?这个知道,这是可能,方法还不懂、还不知道。在佛法里知道,佛法确实可以把能量变成物质,诸佛如来的报土那个现象就很普遍。所以从这一个角度来观察,佛菩萨的世界那真正是最高的科学境界,比我们殊胜太多了。

但是科学技术一定要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它才真正能帮助人达到幸福美满的境界。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它就会走向与大自然规律相背的那一面,负面的去了,这个给人类、给大自然都带来了灾害。东方的圣哲,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诸佛菩萨他们懂得,所以教育的根基是在伦理、在道德、在因果,这个根没有扎稳,科学技术步调要缓慢一点,不能太快,一定要跟着伦理道德的后面走,就不会出问题。如果放弃伦理道德,一昧从科学里面去精进,后患无穷,我们今天社会、今天的地球出了这么多灾难,原因就在此地,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这些话不是我们说在先,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言论当中就常常提到。那个时代并不严重,今天严重问题出现了,我们想想经典的教训、古圣先贤的教训,想想汤恩比博士的谈话,这真的不是假的。

仁义礼智信不是圣贤人发明的,不是圣贤人创造的,要我们遵守的,那你就全搞错了。真正大圣大贤你问他,他给你说真话,他一生有没有创造?没有;有没有发明?没有。孔子说老实话,孔子告诉人,他一生「述而不作」,这意思说他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所学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传的,全是过去古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说真话,说老实话。仁义礼智信,世世代代祖宗所传的,不是他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有没有创造、有没有发明?他说他没有,说得比孔夫子还干脆,这个话是在《四十华严玄义》里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的。释迦牟尼佛说,他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不是他的,古佛所说的;而且说,他没有在古佛所说的经上多加一个字,比孔老夫子讲得还要严格。孔老夫子只说了「述而不作」,一句含糊笼统的话;释迦牟尼佛说得这么具体,没有在古佛经教上多加一个字。你看看「信而好古」,对古人东西相信、爱好。现在人怎么样?现在人不相信古人东西,古人东西过时了,都可以丢掉了,都可以不要了,现在要创新。我还听说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给他作业都要求他创新,我听了这个吓一跳,从这么小就叫他创新,那还得了吗?古圣先贤的东西都淘汰得干干净净,那这个世界要毁灭。古圣先贤,刚才讲,它不是创造,它是性德,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自性的性德,都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华严经》上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就是自性,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有无量的智慧、无尽的智慧,它不是从外头来的。不但有智慧、有德能,今天讲的能力,无所不能,你自性里本有。第三个讲相好,相好是今天讲的福报,智慧、能力、福报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为什么不平等?是你的烦恼起作用,烦恼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些东西有厚薄不一样,所以显示出来的智能德相就不相同。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这教初学,离世间杂染之法。杂染里面的根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我执,执着里讲我执,执着身是我,这是一切祸患的根源。所以佛家讲无我,无我不是讲真的无我,是讲六道众生执着身是我,这个错了。有没有真我?有真我。现在我们是真我不认识了,把假我当作真我,这假我是什么?假我是我所有的,好像是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现在一个人居然有这么胡涂把我忘掉了,把衣服当作我。六道众生就是这种情形,把衣服当作我,真正的我忘掉了,一切都是为这个衣服去着想,你说冤不冤枉?所以佛说我们迷了,这是迷的根、迷的源,源头。所以佛教我们首先要破我执,我执破掉,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那恭喜你,你真的入佛门,你是佛弟子,在小乘你证须陀洹果,在大乘十信位菩萨里你入初信。十信是佛教小学,初信是一年级,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样的人才是小学一年级。佛法门坎是高,你研究经典研究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你还是把这个身当作我,你没入门,你学的那一辈子那叫佛学。佛学是什么?知识,佛学的知识,佛教的知识,那个不管用。佛要求我们学什么?学智能,不是学知识。智能跟知识是两码事情,智慧是你学到要做到,真正得它的受用。一个人到无我,多自在!

诸位晓得,无我自在在什么地方?如果你证到无我,你永远年轻,你永远不会生病,身心健康,这是头一个你得到的。你为什么会有病?我才有病,没有我,病谁生?病在哪里?这没有了,所以你全身每个细胞都是正常的、都是健康的。为什么有我就会有病?有我就有自私自利、就有贪瞋痴慢。你看贪瞋痴,佛家称为三毒,那是最原始的病毒,你的细胞里头有这些东西。细胞里头有贪瞋痴这种病毒,外面就很容易受感染;里头没有病毒,外面不受感染,讲这个道理。这中西医不一样,西医不懂得这个道理,中医懂得。一个人得到最严重的病,如果他心态好,医生给他用一点医药,很容易就恢复健康。所以有了我执,你看连带的烦恼这么多。从烦恼就会生起五欲六尘,这外面财色名食睡,这是外缘,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六尘,这是杂染。佛把无量无边的杂染归纳这几大类,这在教学上说话方便,这个东西要不离开,你的心怎么能清净?还有名闻利养,这都假的,带不去的。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凡是带不去的不要放在心上,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根本就不在意,你的心才清净。

复于利养等事,这个利养是讲五欲六尘,现在人很重视,是你贪图的对象。这些事,有身体,需要养它,可是后头这一句话重要,「常生知足之心」。释迦牟尼佛做出来给我们看,他老人家一生在世,不是贫穷出身,他是富贵人家出身的,父亲是国王,王族出身的。他一生能过苦行僧的生活,表现出知足常乐,而且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寻师访道十二年。常念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稍稍有一点,已经比他好得太多,还不知足吗?不知足就是罪孽,不知足的人想占有、想控制,那就造罪业了。如果在这个地方能够有警觉心、能够觉悟,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就真正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你得清净心。是名起净意心,你的心愈来愈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意里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我们这个物质的身体,细胞里那些病毒的因素就没有了、就化解了,恢复到正常。身心健康,永远不会生病,这个人生多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干?这一条里头重要的是不贪,引申的意思,不瞋、不痴。

我们再看下面第六条,「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这一条的意思不复杂,完全归纳到净土这个法门来了。不失意念,如来无量法门不失的,他教我们不要把念佛忘掉,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灾难很多!灾难什么时候来,没人知道。我也听到有一个人告诉我,他听到通灵的人告诉他,说了很多灾难,最后问他这灾难几时发生?问了很多遍,答案就一句话,天机不可泄露。有没有?真有,什么时候没人知道。而且灾难似乎是没有预警的,说来就来了。

我在前两个月,六月初,陪同马来西亚的宗教访问团到罗马去访问,访问梵蒂冈,顺便去看罗马南面,开车大概是将近三个小时,一个古城庞贝城。这个城在两千多年前被火山灰埋藏,整个城市听说当时里面居民逃出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大概有四千多人没逃出来,统统遇难了。多少时间?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我特别去看这个城,就是想了解当时的状况。为什么?这样的状况在现前这个世界是每一个地方都很可能发生,我们要做心理上的准备,它来得太突然、来得太快了,就像我们看到那个「2012」的电影一样,措手不及。任何念头都不能起,在这个时候只要起一念念佛心,虽然都是死亡,每一个人去的地方不一样。

所以讲六道轮回,每一个人去的地方不一样。什么人决定你到什么地方?给诸位说,没有人决定,这个时候不是天神给你决定,也不是阎罗王给你决定,是你自己的念头。佛法里头说得好,最后你的一念是什么?如果最后那个念头是贪心,不管你想着是财产,或者是家亲眷属,你最后这一念想这个是贪,贪心堕饿鬼道;如果最后这一念是瞋恨,有埋怨、怨气、心里不平,那就到地狱道;最后一念是胡涂、愚痴,虽然没有什么妄念,但迷迷糊糊的,多半到畜生道;你最后这一念是阿弥陀佛,你到极乐世界去了;最后这一念是真主,他到天园去了,就最后一念。这一世寿命终了的时候,来生到哪里去是最后一念,那个是关键。你明白这个道理,老天很公平,没有厚此薄彼,完全是中国古人讲的话「自作自受」。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那么从现在就要训练,训练什么?训练这个念头,时时刻刻都有阿弥陀佛这个念头。灾难来不来没关系,来了到极乐世界去,不来的时候我继续念佛,这就对了,完全对了。自己的前途主宰在自己的意念,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宗教经典都是如是说,那些大圣大贤不欺骗人。

这个文字里面,求生净土这一句好懂,生到净土去干什么、为什么?是为成佛种智;换句话说,在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只求成就佛的一切种智。这句话也就是说,到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会下,求佛指导我们、帮助我们证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佛种智就是这个意思,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这个名词包含着佛法两个意思、两个术语,第一个是一切智,第二个是道种智。一切智也是根本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常讲「万法皆空」《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句话看起来好像不深,实际上很深很深。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一生教学一半的时间,就是讲这个道理。二十二年《般若》总结就这一句话,这一句话说了二十二年,你就晓得它有多深、它有多广。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例外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非常难得,今天量子力学这些科学家,他们逐渐逐渐为我们证实这一句话。释迦牟尼佛讲的是真话,不是假的,真正透彻明白了,你才统统放下了。明了事实真相,这事实真相是什么?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不是一家,一家还不是一体。佛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体,叫佛家的伦理。所以佛的慈悲是没有条件的,对一切人、一切事物,天地万物,平等的慈悲心,清净的慈悲心。慈悲就是现在人讲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没有等差的。为什么?一体,他知道是一体,这叫一切智。这个道种智是怎么回事情?就是每一桩事、每一个物,它怎么发生的,它为什么会发生的,种种不同的道理他都明了,没有一样不明了,这就是知道宇宙之间复杂的变化,都是自性的本能。这两种智慧都证得、都恢复了,所以才真正称之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无所不能是自性本具的无量的德能,显示在外面这就是相好,所谓依正庄严。

这对于一个初学佛的人来说,为什么要学佛?为了证得恢复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我是为这个。能不能做到?能。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定信心,佛所说的智慧、德相是我们自性里本有的,既然是本有,当然可以恢复。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是本来没有的,自性里没有的,现在好像有了,自性没有的,当然可以把它放下,我们一般人讲,当然可以把它断掉。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回归自性而已。回归自性是难,你把经念通了、念懂了,那叫解悟,你明白了,你没落实,你没做到。做到叫证悟,做到才管用,真得受用。我明白了,我了解,我还没做到。这个要做到可不是那么简单,无始的烦恼习气,你怎么把它放下?大乘里面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帮助你放下,无量法门,大乘教这么教我们的。这么多方法里面,你只要用一种方法就行,不必要找好多种,而这种方法,我们自己想想可以做得到的。方法有难有易,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让我们自由选择。「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话说得好!法门里没有什么哪个优越的法门,没有,平等的。优越是你自己,你自己根性不相同,哪一种方法对自己好使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佛特别为我们介绍个法门,就是念佛方法,这个法门方便、容易、稳当、快速,真正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释迦牟尼佛好像能保证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功,这就是念佛之人。所以求生净土这个念头,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于一切时念念不舍,这句话太重要了,帮助我们回归自性。这是教我们忆佛、念佛,心里面常常想到佛,特别要想佛的教化众生、度脱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佛没有私心,为什么?他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他是一体,他怎么会有私心?念念为众生就是念念为自己,念念帮助众生就是念念帮助自己,这个理很深很深。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舍己为人,他才真正能回头,真正能放下,真正能得到圆满的成就。

下面第七条,「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平等下面才有和睦相处。佛法跟中国古圣先贤有个共同的理念,教化众生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一般众生都很现实,先要看到结果,他就明白了,善恶他看到了,然后跟他讲因,他就相信,容易接受。平等是因,和谐是果,中国人称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日本人学的是中国文化,可是我们说和平,他说平和,对不对?也对,平和先说因后说果。有平等后面才有和谐,所以今天我们要讲世界和平、世界和谐,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平等,和谐只是个口号,做不到的。这个社会是很不平的一个社会,于是到处都有冲突发生,怎么样化解冲突?平等对待,和谐就出来了,冲突就可以化解。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那我们就得想想,认真去思惟,古圣先贤他们怎么做的?他用什么方法去做的?他用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众觉悟。大众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平等心就现前。你看看法相唯识家,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和谐就出现了。末那是意识,迷了就叫意识、就叫末那识;觉悟了,它就是平等性,自性里面的平等性智。要帮助人转识成智,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别的方法。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族群的老祖宗,在我们佛法看起来都是佛菩萨示现的,宗教里面说都是真神示现的,讲得通,个个都是明心见性的人。所以他们留下来的教训与性德圆满相应,智慧的言语,称性之谈,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不是创造,不是发明。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剑桥大学汉学系里面的专家麦大维教授,我跟他谈到教学的方法、理念,中国古人有好东西,几千年留下来,没有人改变它。他问我是哪几句话?我告诉他《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他《三字经》都能背,这汉学家,不知道背了多少遍,没有体会到。教学的理念首先要承认「人性本善」,就像佛陀的教育,你看佛陀的教育,中心的理念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跟「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你搞教育、你搞教学,首先你就要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回归到本善,这个本善在大乘法里面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才叫本善,本善就是成佛。为什么要教?底下的话就说明白,「性相近,习相远」。性本善的,是一样的,完全相同的,可是习与本性距离愈来愈远。习性是什么?习惯,本性本善,习性不善。中国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你一个小孩他非常容易受到外面境界的感染,他跟好人在一起他变成好人,他跟恶人在一起他就变坏了,这叫习性。教育的目的是如何帮助人从不善的习性回归到本善,这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教育的理念就是从这里兴起来的,「茍不教,性乃迁」。只要把人教好,这个社会什么样不好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这个地球上任何灾难也不会发生。所以中国人懂得教育,中国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有教育的效果。非常可惜,满清亡国之后这一个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我们把祖宗东西疏忽了、轻视了,社会才出了这么多麻烦,山河大地发生这么多的灾变,究其根本,教育出了问题。

「教之道,贵以专」,我们想学好,想学圣人,想学贤人,能不能做到?只要你坚持,你能防止一切的染污,像前面所说的起净意心,能做到。守住老祖宗这八句教训,人人可以成圣人,人人可以成贤人。遇不到真正善知识、好老师,可以以古人做老师,古人的著作在,好好去念、去学习,依教奉行,能做到。在中国第一个表率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已经不在世了、过世了,孔子所删订的诗书礼乐这些东西在,孔子集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文字在。孟子得到这些东西认真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向孔子的弟子们请教,他学成功了,学得跟孔子一样,超过孔子当时的那些大弟子们。所以今天提孔孟,不提孔曾,曾子也不错,有子也不错,不提,提孔孟。你看看这个私淑弟子跟孔子没见过面的,依照孔子留下来的这些著作学习,居然超过他当时教导的这些学生,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典范。孔子的书在,四书五经,如果我们要照着认真学习,花上十年工夫也能做到像孟子那样,不是做不到,为什么不干?十年时间不长,人只要真正下十年功夫,古人说得很好,「十载寒窗,一举成名」。佛法里面蕅益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榜样,蕅益大师仰慕莲池,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往生了、不在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的学生成时把它整理刻版流通。蕅益大师得到莲池大师这些书认真学习,莲池是净宗第八代的祖师,蕅益就成为第九代的祖师。所以有老师、有学习的环境,大福报!那可遇不可求;没有这个环境也能学得成功,那是孟子,那是蕅益大师。

在现在我们又发现了一个人,在中国的东北有一个居士刘素云,用十年的时间学一部《无量寿经》,学成功了。现在讲《无量寿经》不必用经本,讲得头头是道,法缘殊胜,走到哪个地方人家都欢迎。十年,一本书。她怎么学的?她得到一套光盘,那一年她已经五十五岁了,五十五岁才开始,得到这一套《无量寿经》的光盘,六十个小时的。我们都不认识,我是今年才跟她见面的,她成功了,十年成功了。告诉我,她每天听一片光盘,就是一个小时的,这一个小时她听十遍。因为她听我讲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她就记住这句话,她真干。一门深入,就一部经听到底,没有第二个念头,每天这一个小时重复听十遍,第二天换第二片,也是听十遍。六十天听圆满了,六十一天从头再听起,这样听了十年,不但经全背了,连我讲的每个字她都背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她今天任何大乘经教一到面前,一丝毫障碍没有。这是很好的榜样,今年六十五岁,十年,成功了。我讲经常常提起她,她在大陆上出名了,到处请她讲经,这就是属于孟子、蕅益大师这一类的人物。有人问她,妳怎么学成功的?她说,她的秘诀就六个字,第一个是老实,第二个听话,第三个真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她真干!十年就成功了。我们试想想看,我们不是不能成就,把我们的时间浪费掉了,人家十年在一部经上,我们这十年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十年空过了。

然后我们想想古来祖师大德有福报,你看多少成就的人依止一个老师,在一个山上几十年不下山。今天日本中西随功法师到我们这里参访。我过去到日本去过六次,有一次我去访问日本的比叡山,有人告诉我日本佛教十三个宗派开山的祖师都是在这个山上修行的,我上山特别打听这些开山的祖师大德们在这个山上修行时间多久。山上的老和尚告诉我,最久的三十多年不下山,最少的十四年,他才有这样的成就,成为一代祖师。法缘殊胜不是个好事,让你一天到晚到处跑,把心都跑乱了、时间都跑掉,不能成就!成就的人定在一个地方,如如不动。我是一个没有福报的人,没有办法,没有道场,所以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但是我守住一个原则,我到任何地方都讲经,不能讲经的地方我不去。所以我能够持之有恒到今年,五十二年讲经不中断,才有这一点成就。如果我像古来祖师大德那么有福报,有一个山头,五十二年不下山,我今年还得了,不得了!所以年轻的同学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谁成就你自己?自己成就自己。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绝对不是老师在身旁常常指点,没有,都是自己成就的。把握着老师指导这些原理原则,真正能发勇猛心、精进心,持之有恒,没有一个不成就。刘素云居士是非常好的榜样,人家五十五岁才接触到,你们五十五岁还不到的应该要跟她学,十年成为大法师,她要一剃头一出家,升座讲经就是大师。所以转末那识为平等性,这一条非常重要。真正转过来了,一定是这个现象,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对人也好,对自己也好,自他平等,生佛平等。你对人、对树木花草、对山河大地、对一切众生,你决定没有轻视的心、没有傲慢的态度,你所表现的尊重、恭敬,肯定是这样的。这是礼敬,这是不瞋。

下面第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着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这一条不痴,你看不贪、不瞋、不痴。世间这些言论,特别是现代,正论的愈来愈少,偏邪是愈来愈多。跟我长久的一些同学都晓得我有一个习惯,我学佛五十九年,最初的十年,有时候看看报纸、杂志、电视,我把这些东西放下也将近五十年了,没有看过电视、没有看过报纸,这些杂志信息我一概拒绝了。为什么?染污。也有同学常常送一些书给我看,我拿到手上先看版权页,后面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书我就不看了,叫人拿走。人家问我为什么?心量太小,心量很小他能写得出什么好东西?你看我们中国古人书出来的时候,它不是这样的,「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它不是版权所有。一个人心量大,量大福大,智慧也大,量小福也小,智慧也小,那何必浪费我们时间?我们时间很有限,不愿意浪费在这些地方。可是世间圣贤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可以涉猎。但是现在环境不一样,灾难太多了,让我们生起高度的警觉心,我们怎样应对,这是迫切在眼前的事情,那只有把全部的时间、精力用在佛法上。

佛法的经论也非常之多,救急的,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眼前危机的,给诸位说,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真管用。尤其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现在在中文经典《无量寿经》九个不同的版本,这是九种不同版本里头最好的版本,我们有缘遇到,这是多大的福报!所以我今年决定把《华严经》暂停一年,把这部经讲出来,我们大家在一起好好的来学习。我也像讲《华严经》一样,细说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也是感恩我们晚年相遇知交的一场。他写这个批注用心很苦,而且身上带着重病,还是把这个完成了。我了解,我非常敬佩,这一次我把我读这部经的心得感想与大家分享做成演义。所以这个经题叫「净土大经解」,大经,夏老会集的;解,黄念祖老居士著作的;我们在末后再把学习心得做为演义,帮助现前跟往后净宗的同学有一个完善的善本可以修学,这个意义很大。代表无上菩提之道,在末法九千年就是这个经本,就是这个批注。深生正信,毕竟不惑,这叫生决定心。

第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学东西要专,不能杂,最忌讳的是杂。可是现在的学习它就是杂染,现在学校的课程,大概从幼儿园到博士班都学习许多科目,而且学习排课都是交叉的。譬如小学,第一个小时学语文,第二个小时学数学,语文概念还没有吸收进去换了题目,这就是杂,这就是染。我们中国古时候最忌讳这个教学法,中国古人守住老祖宗的原则,「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东西没有学好,决定不可以学第二门。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李老师是用私塾教学法,就是一门一门的学,你不可以同时学两门。老师很干脆的告诉你,同时学两门,你一门都得不到。为什么?分心。时间也分散了,精神也分散了,你怎么会学得好?只准学一门,一门学完,才可以学第二门。一门一门教,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学校,我相信用在学校,学生的成绩一定非常好,为什么?他的精神集中。譬如小学有四个主要的功课,语文、数学,或者是史地,另外还有外语,主要功课不交叉排。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最重要的,时间多排一点,小学六年用三年的时间学语文,其它的课没有,专学语文。数学,一年专门学数学。你这个样子学,他这一年当中书包就一本书,很轻松,脑子里想一桩事情,他不想第二桩事情,肯定他的精神好、身体好、学业也会好。这就是中国老祖宗讲法,「教之道,贵以专」,不能交杂,一交杂的时候,他就乱掉。

老祖宗有智慧,现在人瞧不起老祖宗,所以他不孝父母,认为现在人很聪明,都超过老祖宗。现在儿女都认为我们超过父母太多,父母那太旧了,旧东西了,没用了,跟不上时代,连计算机都不会用,瞧不起父母。不知道父母、祖宗的智慧能解决问题,现在这些观念带来的是灾难。我也跟许多从事教育工作者讨论这个问题,包括一些大学教授、校长,他们听了也觉得我这个很有道理,可以做实验。如果有个学校采取这个方法来做实验,实验成功了,那功德无量,可以帮助许多学校来改变教学的方法,真的会救了下一代。我们要尊重、恭敬老祖宗,老祖宗的东西是真的,真好!不出事情;丢掉老祖宗,什么麻烦都来了。这个也是属于不痴,八、九这两条都是不痴。

最后这一条,念佛,「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着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观佛如来相好,如来这个相好,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这是应身,众生有感,他来应。应身佛给我们所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世间人所讲的相术,里面讲的好相,释迦牟尼佛统统都有,具足了。经上告诉我们,你在极乐世界看到的阿弥陀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在世间是用相好来接引众生,众生喜欢相好,佛的相好第一,看到佛的相好就跟佛去了,就跟他学了,他的目的在此地。报身如来是平等的,如果我们明心见性,生到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的身跟佛的身没有两样,为什么?从自性里面显示出来的,那确实是无上的福慧庄严。可是不会生爱着之心,爱、着是烦恼,爱是分别,着是执着,哪有生爱着之道理?不可能。我们现前于无念之中要常念阿弥陀佛,彼佛就是阿弥陀佛,念佛,心就是佛心,就是经上所讲的念佛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这是我们把《大宝积经》上这一句话,「何等名为发十种心」,我们学习了。这个十种只要有一种做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就具足;如果十种心统统能做到,决定往生,决定见佛。「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见弥勒大士正是襄赞释尊同宏净宗妙法也」。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在这一段经文之后,给我们做了一个结论,弥勒菩萨确确实实是在协助释迦牟尼佛、协助阿弥陀佛弘扬净土法门。弥勒菩萨当然也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到极乐世界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真身。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