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七三集)  2011/9/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五十九面第五行,经文看起: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一段经文讲两桩事情,第一个是慈悲留经百岁,第二个是遇到这部经,这是讲末法,遇到这部经,随愿得度。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当来经灭者,善导大师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善导是唐朝时候人,是净宗第二祖,慧远大师以后,他对於净宗贡献最大。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宗不一样,其他宗的这些祖师都是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的,净土宗是民选的,没有祖师。祖师怎么来的?这个人在这一代对於净宗做出的贡献特多,自己修行非常如法,后人推选他这是净土宗一代祖师。所以他的产生跟其他宗派不一样。慧远大师是第一代,远公到善导时间很长,当中没有,到唐朝的时候才有第二代。你看其他宗派的祖师传到现在总有将近几十代,总是有七、八十代,你看看承传,净宗才十三代。他是民选的,不是当代选出来的,是这个法师往生之后,下一代人推选的,所以这是很公平的。实在讲这些祖师都没有做祖师的念头,后人把他们排上祖师的位置上,这个道理要懂。善导大师,自古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我们在日本讲经,询问日本这些出家人,他告诉我有此一说。而日本对善导非常崇拜,这应该是唐朝时候日本许多出家人在中国留学,跟善导的人多,跟天台智者大师的人多,占多数。所以日本各个寺庙里祖师的塑像,善导跟智者大师特别多,几乎到处都能看见。日本人对祖师的恭敬超过对佛菩萨,因为祖师是直接承传的,就如同中国人对父母的孝顺,当然超过祖父、曾祖父,一定超过,因为他隔得最近。这尊师重道,这是个好现象,应该要这样做。

万年就是讲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里面含藏的有个很深的意思,那就是时劫是无量的,过去无量世,未来也是无量世。一万年不算长的时间,实在讲是很短的时间,在大宇宙里面很短。人如果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恐怕都不止一万年,所以人身难得。这个里面含藏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机会难得,你在一万二千年当中遇到佛法,这个一万二千年在大宇宙里是非常短暂的,显示出佛法难闻。如果不抓紧,这个时节因缘错过了,很可惜。下一次遇到不知道是哪一劫的事情,不是一万年,一万年不长,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的事情。所以,这个很深的意思我们一定要能体会到,决定要把这个时节因缘抓住,不能让它空过。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句话就是弥陀亲口说的,我们要特别的尊重。「净影、道绰、慈恩」,慈恩就是窥基大师,「义寂、法住、望西」,望西是日本的法师,「诸师同之」,他们都同善导大师的说法。

《净影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者,举彼未来法灭尽事」,法灭尽的事,「释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岁,末法万岁,一切皆过,名为灭尽」。净影是慧远法师,这个慧远跟我们的初祖名字完全相同,不是同一个人,不是同个时代人。远公大师是东晋时候的人,南北朝那个时代的,这个慧远法师是隋朝时代的,所以在我们佛门里称他作小慧远。他住在净影寺,后人对他非常尊敬,不称他的名,称净影大师,这样子称呼他。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注解里面说的意思跟善导大师意思相同。当来是将来,经道灭者,经是经典,道是法门,这个净宗法门没有了。举彼未来法灭尽事,佛法在这个世间也不是永恒承传的,有时节因缘。一万二千年之后,佛的法运没有了。往后当然法运就愈来愈薄,只有这个法门能帮助众生一生成就,除这一门之外,在现在都不可能。现在我们听到很多参禅的念阿弥陀佛,修密的也念阿弥陀佛,这正确,这真是有真实智慧。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上师,他有承传的,我们相聚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也是多次见面。他老人家在世,我一年至少会看他两次,有时候三次,所以那时候常常到北京。北京还有个老朋友,赵朴初老居士,同乡,我们是很谈得来的,头一次见面我们就聊了四个半小时,那是我的大护法。国内护法三个人,出家人茗山法师,还有一个天主教的,傅大主教傅铁山。三个都走了,国内护法的人没有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到国内去?老朋友都走了,自己也老了,念佛往生要紧,其他的不重要了。

世尊正法五百年,也有人说一千年。为什么会变成五百年?经典上也有说,大爱道比丘尼出家,正法减少五百年。如果说一万二千年,还是没有减少。所以,正法、像法、末法应该我们遵守《仁王经》所说的,这个说得非常有道理。所谓正法就是三桩事情都有,说法的人、修行的人、证果的人,有这三种人这就是正法。有说法的人、有修行的人,没有证果的,这叫像法。有讲经的人,没有修行的人、没有证果的人,这叫末法。连讲经的人都没有,就叫做灭法。从这个意思上,我们就完全能够了解,法运确实是有的,应该怎么讲法?我们生在哪个时代,正法里头有像法、有末法,像法里头有正法、有末法,末法里头也有正法、也有像法,完全看自己,这讲得通,经典上有理论依据,那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想佛,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正法,这是末法当中有正法。如果只有佛教的样子,这个形式,经也不讲了,教也不学,那就是灭法,末法当中的灭法。由此可知,完全在人,这个道理讲得好。一切皆过去,这就叫灭尽。

「但憬兴据《法住记》,又有个说法,不一样,《法住记》「指为增劫七万岁后」。这个时间就长了,那就不止一万二千年。《法住记》云:人寿极短至十岁」。这是讲劫,佛讲小劫,小劫怎么计算?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人寿最长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人寿最短的,减到十岁。从人寿十岁再往上添,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一小劫的时间这么长。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有这样一个说法。人寿长肯定福报大,一定的道理,人寿短,福报就差了,没有福,造罪业就多。释迦牟尼佛出世是人寿在减劫的时候,你看它这是讲增劫,减劫,人寿平均寿命是一百岁。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年了,一百年减一岁,就减了三十岁。所以现在这个世界人寿命,一般讲的寿命七十岁,在减劫里头,七十岁。所以中国古人有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的时候,「刀兵劫起,互相诛戮,佛法尔时暂灭。增至百岁后,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扬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这都是有根据的,人寿十岁的时候造业重,刀兵劫起,互相残杀,佛法暂灭,这时佛法没有了。可是增至百岁之后,百岁是一万年,一百年一岁,一千年十岁,一万年,一万年百岁。增到一万年的时候,有十六大阿罗汉与其眷属,这眷属就是他的一些学生。这个地方是大阿罗汉,如果说大乘阿罗汉,那就是地上菩萨。他到人中来,称扬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乃至此洲人寿六万岁时,无上正法流行世间,炽然不息。至七万岁时,宾头卢等」,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一时俱入无余涅槃」,这些人灭度了。

宾头卢尊者现在还在世间,释迦牟尼佛不许他灭度。人间修福,打斋修福,没有圣贤来应供,他的福就薄。谁来应供?世尊灭度了,世尊这些大弟子们都灭度了,就留一个,就留他。斋主以真诚心供养三宝,修福,他一定会来。他来是化身来,要看斋主的诚心,真是至诚,没有私心,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阿罗汉就来应供。所以常住在世间。还有一个人也住在世间,迦叶尊者,在云南鸡足山,他也没有灭度。他的使命是传法,等弥勒菩萨降生到这个世间,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他。他要等弥勒菩萨下生,在这里示现成佛,那时间多久?他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寿命,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时差很大。他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四千岁,你们算一算就晓得了。大概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才来。现在很多人传说弥勒菩萨下来了,那是谣言,那不是真的。所以,迦叶尊者要等这么长的时间,也在这个世间给人做福田。住在人间,为什么不出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众生没有缘。什么叫没有缘?众生不相信。如果他要出现了,我想迦叶尊者麻烦可大了,为什么?每个人都去拜他,大概鸡足山人都挤满了,他还能过清净日子吗?这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一般人奇怪,一般人寿命活不了一百岁,他活三千多岁,就变成怪人了。所以世间人在人情上不容许他,只有特别有缘人,偶尔示现一下。

「憬兴云:当人寿七万岁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故云经道灭尽」。以上这两种说法「各据一义」,都有根据的。「望西师判云」,望西是日本的一个祖师,「(善导)大师弥陀垂迹」,阿弥陀佛再来的,「慈恩」,观音菩萨化身来的,窥基大师,窥基大师是观音菩萨再来的,「所解不轻,以为依凭」。望西的意思,应该要遵从善导大师说,这是阿弥陀佛亲说的。「据望西意,释此经文应按善导大师之教,此说甚是」。念老这个注解是集注,你看,不同的说法他统统把它写在这里。最后选择,到底我们依哪个?还是依古大德的意思,自己不敢下断语,还是用古大德的。这个注子注得好,应该是我们后人要学习的。现在人说老实话,注经最好采取念老的方法,集经论及祖师大德的注解,才能够取信於人。我们自己修行不够,只有搜集经文,搜集古大德的说法,大家能信得过。这是开了个例子,注经的例子,集注。集注从前有,不是没有,少。而且它这个里面引用的经论八十多种,祖师大德的注解一百零一种,还有日本、韩国祖师的注解九种,总共一百九十三种。所以这是注解的集大成,我们读这一部注解就读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祖师大德的注疏。确实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读这一本注解,把大小乘、显教密教东西统统都读到了。念老最后这一句,此说甚是,我们依照善导大师的说法这就正确了。

『特留此经』,《净影疏》曰:「佛以慈悲怜悯众生,故法灭后,独留此经,百岁济度」。济是慈悲济世,度脱众生。「以此经中开示净土,令人求生,故偏留之」,也就是这个方法简单、容易、稳当、快速,只要你相信,能不能理解关系不大,最重要是真信、真愿,就这两个条件。我真相信,我真愿意到极乐世界,这两个条件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称为无上菩提心;真信,一点怀疑都没有,真愿意往生,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这个说法赞叹备至,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身分没暴露,我们不知道。在想像当中,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肯定是观音、势至之流,不是这样的菩萨说不出来。我们要相信,中国人真的是有福报。最近这个一百年,对不起老祖宗,真叫大不孝。纵然是对不起,老祖宗还是爱护自己儿孙,儿孙犯什么大过,他也能原谅,这是一定的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有佛菩萨特别照顾这一块大地,特别照顾这些众生,总是老祖宗的后代。

为什么犯这个过失,不孝不敬,大不孝、大不敬,为什么?也不能怪现在这些人,要怪谁?应该开端的,不孝不敬是什么人搞出来的?慈禧太后,这个帐要算到她头上,她把我们中国风气破坏了,她带的头不好。清朝从开国,历代帝王都是三宝弟子,对三宝恭敬备至,高僧大德都封为国师。只有到她,自称为老佛爷,把佛菩萨都好像低一等,她是老佛爷。上行下效,你这个领导人对佛菩萨轻慢,让下面的人对圣贤、佛菩萨的信心就慢慢衰了。慈禧到满清末年,她的影响差不多将近一百年,这个风气搞坏了。所以在她那个时代,还有讲的,真修的人少了,证果的人没有了。到民国初年,满清亡国之后,民国初年,讲的人都没有了。我们学佛那个时候,在六十年前,查查看在全国讲经教学的弘法的这些法师,不超过十个人,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而且不是天天讲,断断续续的,一年讲个一个月、两个月就不得了。到今天,几乎没有人讲了,照《仁王经》上的说法,没有人讲,法就灭了。

我们今天实实在在说也是看到事实真相,这不是我看出来的,章嘉大师看出来的。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劝我出家,学释迦牟尼佛。当时我不懂得什么意思,以后慢慢体会到。他老人家往生走了,我想想他讲的话很有道理,我可以出家,我没有牵挂,为什么?一个人在台湾。所以,就依照他老人家的指示选择这条路子。第一本书《释迦谱》,是他老人家指定叫我读的,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传记,看了之后对世尊才认识、才了解。他是个什么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从他一生行谊上去看,他一生他的工作来看,他是个多元文化教育义务工作者,一生教学。所以他是师道,他是老师,非常负责任的老师,又不收人的学费。教学的态度跟孔子一样,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他就教,教得非常认真。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他的弟子里头有婆罗门教、《华严经》上看到遍行外道,那都是宗教里面的传人,宗教师,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没有叫他改变信仰,就像学校,你来上学,无论信哪个宗教都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肯定了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教学。

他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教了一生,没有在经上看到哪一天释迦牟尼佛放假,没有。从这些地方我们也体会到,释迦牟尼佛身体好,真的是金刚不坏身。他那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行,我们一天都受不了。夜晚在野外,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身体不好不行。在年轻的时候还能过去,他走的时候七十九岁,七十以上依旧过这个生活,没有说七十岁以后他住在房子里,没有。圆寂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在房子里头。这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这里头含义都非常之深。所以,我们要以他做榜样,要向他学习。他每天讲经不止四小时,我们跟他比还差远了,他没有休息的。一个人来请也教,两个人来也教,人多人少都无所谓,他又没有正式开班,随时到随时教。你想多学就多住几天,你学个一、二天够了,行,你就走路,真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我们都要能想到,他的风范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独留此经,这部经特别重要,是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讲。留下来这些《大藏经》,这经典,佛一生就讲一次,没有重复的,唯独《无量寿经》,确确实实是多次宣说,不止一次。《无量寿经》流传到中国很早,跟中国特别有缘分,最早传到中国来。安世高有译本,非常可惜这个本子失传了。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十二次的翻译,《大藏经》里有这个经的题目,但是经没有了,七种失传,留下来五种。从留下来的五种当中,我们就看出,不是一次讲的。这部经里头,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愿,阿弥陀佛发的愿。有两种本子四十八愿,另外两个版本二十四愿,宋朝翻译的本子是三十六愿。不管怎么样翻译,这个决定不会翻错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古大德就想到,至少是三次宣讲,不一样,才会有这么大差别,从印度传来的梵文经典不是一个版本。失传的还有七种,没看到的,如果看到了,可能更多。所以祖师大德判定至少三次,就是三次以上,显示这个经特别重要,从来没有过的。

在这个经上又有这一段经文,「特留此经住世百年」,这句话跟《法灭尽经》里面说的话完全相同。佛说将来佛法灭尽,第一个灭《楞严经》,最后的是《无量寿经》。所有经灭完之后,最后的一个是《无量寿经》,都能找到印证。正因为这部经里面所讲的净土法门,令人求生,教人、劝导人一生要求生极乐世界,对极乐世界介绍得最为详尽。特别留这部经,这部经是个圆满的经典,能帮助你成就。《大涅槃经》显示佛性,圣人先隐,为是先灭」。这是说到《大般涅槃经》。圣人先隐,隐就是灭度,就是这个意思,「此经教人厌苦求乐,济凡中要,为是后灭」。这是讲佛法住在这个世间,哪些先灭哪些后灭,也是慢慢渐渐淘汰掉的。为什么会淘汰掉?不契机了,这些大乘经契理不契机,愈往后根机就愈薄。从什么地方来看?信心丧失,不相信了。现在人没有信心,你要把他信心恢复起来,这个事情太难了,而「信为道元功德母」。在世间法里面,我们中国传统的道统里头,仁义礼智信。信是什么?信是传统文化的底限,最后的一个底限,如果信心失掉,中国传统文化就灭了。仁义礼智信,恢复这个信心是大难之事。

所以,大乘教里面讲佛度有缘人,这句话讲绝了。什么是有缘人?有信心的人,这个信心肯定是过去生中学过。过去生中没有深厚的底子,你遇到怎么会相信?所以说不信,很难相信,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看见,我们听到,一点都不稀奇。知道你能够相信,你能够理解,听得懂,过去世必定有深厚的善根,这个善根绝对不是一生一世能够学出来的。像《金刚经》所说的,你能相信大乘,经上讲得很好,决定不是一世、二世、三四五世种的善根。而是什么?无量世你在诸佛面前种下的善根,你才能相信。有这种正信这样的人,遇到的时候一定要自爱,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根柢,你这一生当中就可以超越六道轮回,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生证得大圆满,你得有这种信心。你会把这个机会抓住,我不再空过,这一生就成就了,就圆满了,解脱了,这是多幸运的事情。於是我们对於这个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留恋,我就这一门,我就这一条路,决定走得通。释迦给我做证明,弥陀给我做证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给我作证,这还能怀疑吗?

所以教导我们厌苦求乐,这是世人所希求的,我们学佛,生生世世没有能往生得了,毛病也就出在这个地方。我们苦中作乐,以为有乐,不知道轮回苦,不知道三途苦,所以对於佛所教导我们,我们疏忽了。不知道疏忽了多少次,这一世不能再疏忽了,一定要抓住。济凡中要,救济这些凡夫当中最重要的这个法门、这部经典,所以佛以威神加持,让它最后灭度。「疏谓此经教人念佛生西,故独留之,於最后之百年救度众生。至於《大涅槃经》《首楞严经》,这是最先灭度的,「显示人人本具佛性,乃圣教中甚深之法,於后末世,众生根劣,无人能晓,是故先灭」。这说出来了。经典的义理太深,不契机了,现在没有这种根机的人,他不相信,所以他也不会去学这个法门,这个经就先灭了。

我在三十多年前,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讲《楞严经》。那时候香港还有个老法师,海仁老法师,一生专攻《楞严经》《楞严》专家。他只有六个学生,他收学生的条件很苛刻,学生必须能背《楞严经》,还会背注解。连经带注统统能背过,才可以做他的学生,做不到的他不收,所以他一生只有六个学生。这六个学生有一个跟我交情最好的,大光法师,他大概大我五、六岁,都不在了。他老人家背《楞严经》注解很有意思,他学蕅益大师的《文句》《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连《文句》统统都要背。因为一般学《楞严》的多半都学《长水疏》,宋朝长水法师的疏,或者是比较新一点的,明朝交光大师的注解。多半人都学这个,很少人学蕅益大师的《文句》,他偏偏选蕅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我那个时候,我们算初学,年轻,也讲《楞严经》,跟老和尚见面,老和尚那个时候九十多岁了,非常欢喜,见面的时候很欢喜,给我讲《楞严》大意。《楞严》是开智慧的一部经典,在佛门里是很有名的,叫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法华经》讲成佛,《楞严经》讲开悟,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禅跟密都非常重视这部经典。

其实《楞严》显示的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太明显了,谁都能看见,另外一个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不容易看见,因为它排列在最后。二十五位菩萨,最后一位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前面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大势至菩萨排在第二十四,弥勒菩萨第二十五。你看看,他两个位置交换,大势至菩萨摆后面去了,弥勒菩萨,他们两个换了个位次。这一换位次就代表什么?特别法门,它不是普通法门。普通法门按照顺序排列,特别给你排列,就是特别法门。所以两个特别法门,一般人都没有看出来,粗心大意。其实我在那个时候讲《楞严经》也没有看出来,也是偏重在观世音菩萨。我怎么发现大势至这个法门?是个日本法师,在台湾的时候。临济寺第一次传戒,那时候我出家了,我在戒坛担任书记。台湾大学有四个学生,他们都是应届毕业生,四年级的学生,陪同他们一个老师,日本人,台大的客座教授,陪他到临济寺来看我。那是教授的身分。他问我学什么?那时候正是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经》。他问我修什么法门?我说修净土。这个法师态度就是很傲慢,对我们很轻视,说了一句话:《楞严》跟净土有什么关系?他这一问,我就想起大势至菩萨这个位置调了,跟弥勒菩萨两个对换了,两个特别法门。他这一问,提醒我。我回答他,我说观世音、大势至跟净土法门有什么关系?我这一问就把他问呆了。

我说,二十五圆通章里头菩萨排列的顺序,这两个是特别拉到最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一不是二。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是遍法界虚空界共学的第一殊胜法门,而「观世音耳根圆通章」对娑婆世界是最契众生根机的。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听比看能力强,看不懂,听懂了,这就是耳根利。所以为什么观音菩萨跟我们特别有缘分?我们根性相同。而大势至菩萨是代表智慧,真正智慧才选择念佛往生,第一等智慧,不是真正智慧他不知道。所以「念佛圆通章」要等著第一智慧的大势至菩萨来表法。所以问对有好处,人家一问的时候,我们才一想,把问题想出来了;没人问的时候,就含糊笼统过去了。所以答问真的是自利利他,许许多多问题自己平常想不到的,这一问问出来了。这部经也是的,释迦牟尼佛放光,阿难尊者一问,问出这部经出来了。

自性,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首楞严,一切众生统统有,自性本具。为什么显不出来?烦恼、习气障碍了自性,愈往后面去这些烦恼习气愈重。你看看我们在前世染的习气,到这一生又带来了,不但没有断掉,又加深了。那你就知道,这九千年之后,愈往后面去习气就愈加深,道理就在此地,众生就是愈来愈难度。我们不看多,看三代,前一代,再前一代,再前一代是印光大师、谛闲老法师,他们那个时代度众生,我们看起来方便多了,信的人多,怀疑的人少。到他们底下这一代,倓虚法师,像李炳南老居士,这是前一代。社会状况跟从前不一样了,众生妄想、杂念多,他们度众生就难了,比起印祖那个时候难多了。现在到我们这一代,比李老师那一代更困难。我们就能想到,将来我们底下一代比我们还要难。你从上面看,你就晓得了。根性一代不如一代,妄想一代比一代多,杂念一代比一代多,一些歪理论、邪知邪见,众生根劣,无人能晓,一点都不错。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够解释给别人听?自己要怎样知道?一定要烦恼轻、智慧长。你不能把烦恼放下,你就入不了门,天天听讲没用,烦恼在障碍著,你决定听不清楚、听不明白。

李老师办的经学班就是培养讲经的人才,同学二十多个人,我也是参加那个班上的。老师上课大家一起听,我们对老师的理解不一样。妄念多的人他就听不懂,他接受能力就很差;一心专注的人,真诚恭敬的人,他领悟的就多,非常明显。这个东西不在乎你的学历多高,那个不相干,不在乎你有多少知识,这都不相干。真的,印光大师那句话,在诚敬,他说得真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说到最后还是一个孝亲尊师,这才是根本。你能孝亲你就会尊重老师,你尊重老师你得的东西才多,你真正能够得一点;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得不到。现在我为什么不到学校教书?早年在台湾,那时候不叫文化大学,叫文化学院,以后扩展成为大学,我在文化学院教了五年,我再也不去教了。在外国很多学校我去参观,偶尔给他们上几堂课,为什么不愿意教?学生心不在焉,能看得出来。老师在讲台上,你看看同学,你看他的眼神,看他专注,大概多少时间?最多十五分钟。十分钟还像个样子,十五分钟之后心不在焉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那怎么能学到东西?所以我回想我跟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一定是心情完全稳定下来,有一点点心浮气躁的这种现象,他不讲。他叫你端端正正坐在那里,跟他面对面两个对坐,一句话不说。一定整个放松,整个放下,他才跟你讲。那种教学法,在现在要是大学里面学这种方式,学生跑光了,谁听你的?这就是什么?真的是众生根劣,无人能晓。所以法也灭了,老师也圆寂了,都不在了。不是他不慈悲,没有人接受了。

「此《无量寿经》教人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乃救济凡夫之要法」,最重要的方法,「是故后灭也」。但是还是得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遇到不相信,说你是宗教,说你是迷信。他不迷信,他不相信,他不会学这个东西。所以,这就是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缘多生多世修得的,不是偶然的。「其有众生」,乃至「皆可得度」,这是经里末后的一段话,『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四句话。这个四句话,世尊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净影疏》曰:值斯经者」,这个值就是遇到,遇到这部经的人,「所愿皆得」,你想求什么愿都可以满愿,你都能够得到。「明留之益」,说明佛为什么把这部经留到最后,原因何在。这部经真正能利益末世众生,就是法灭尽的时候那时候的众生,他要遇到了还能够得利益。「法灭尽后」,佛法灭尽之后,「百年闻者,尚得利益,往生净土,况今闻者,何有不生」。我们现在距离法灭尽还有九千年,这九千年之后的事情,我们在这个时候有缘读到这部经、听到这部经,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罪障,造再重的罪业都没有关系,经上讲得很清楚,五逆十恶,你遇到这个法门统统能得度。

五逆十恶是过去没有智慧,迷惑颠倒,造的错事,现在一念觉悟,决定不再造了,后不再造那叫真忏悔,你回头了。中国古人有句谚语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只要真回头,那就是大好人,好人当中的好人,他真回头了。阿弥陀佛能不接引他吗?尤其是他造种种恶业是没有人教他,他不知道那是错误,他以为是对的,这个要原谅。佛劝我们原谅,当然佛更不必说了。你看这经上我们读过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教他,他干了坏事。先人是他的父母、是他的祖父母、是他的曾祖父母。我们这一代人造罪一定要原谅,为什么?我们把传统文化丢失两百年了,两百年多少代!前面一百年是清朝末年,疏忽了,不重视了。清朝亡国到现在一百年,丢失了,不是疏忽,丢掉了。怀疑,认为这是封建,这是迷信,这是不合科学,赶不上这个时代,应当把它统统废弃掉。多少代人不教、不提,你能怪他吗?

现在唯一的方法,不但要讲、要学,得一定做榜样来给大家看。搞一个小市区、小镇,我们利用这个地方,或者搞一个新的镇也可以,像现在的开发区。我们佛门弟子、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大家都住在一起,我们这个小区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这小区和睦,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做出来给你看,你一看到这个地方你就会羡慕。用这个方法把人的信心唤醒,头一个是信心,他要不信,那一点办法都没有,那就叫无缘。他看到了他相信,他要不看到不相信,这也是缘分。缘分,我觉得佛菩萨安排的,我们如果要是没有这个缘分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就不会有这个念头,想不到。参加联合国的会议之后,从问题当中发现了。我参加了十几次,每一次我都是主题讲演,把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里面讲到解决现在社会问题、化解冲突,向大家提出报告。我们会友听到都鼓掌,欢喜。下台之后在一起聊天、吃饭,很多人问我;法师,你讲得很好,那是理想,做不到!这句话给我带来沉痛的打击。为什么?他们不相信。现在人相信科学,科学什么?拿证据来,科学讲这个。证据是什么?我们必须要搞个实验点,做出来让你看,大家相信了。

所以汤池小镇是逼出来的,他们那些人不逼我的话没想到,不会动这个念头;这一逼的时候想到一定要做实验,不做实验人不相信。实验,自己有没有把握都不知道,我自己也没有把握,做吧,做了试试看。原先想的,两年到三年,看看能不能有一点成就。没有想到不到四个月,三个多月成绩就出来了,这个小镇的人良心发现了,这不容易。所以我说,那不是我们的功劳,我告诉我们这一群老师,我们要谦虚,决定不要认为我们有什么了不起,把他教出来的。我说那你就大错了。这是什么?祖宗之德,三宝加持,我们哪有能力,我们要感祖宗的恩、感三宝的恩。确实是三宝加持、祖宗之德。

做成功了,我们要到联合国去做报告,这可不是个容易事情。所以统统是祖德福佑,两个月之后,联合国来找我,找我就好办了,我找他难办,他找我就好办了。而且邀请我主办一个活动,这是怎么想都想不到的。这个活动是纪念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周年,二00六年,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周年,办这个活动。主题是「佛教徒对於人类的贡献」,办这么个题目,正合我们的想法。我都不敢相信,派了三个人到巴黎去打听一下,到底怎么回事情。联合国要是找个主办单位跟他合伙的话,它找会员国,它怎么会找到我?我们三个人到巴黎去一打听,真有这回事情,它找谁?找泰国。那我就明白了,泰国大使建议,邀请我也做主办单位,联合国同意了,是这么回事情。这是祖宗安排的、佛菩萨安排的,我们才有这个机会在联合国做三天展览,就是汤池小镇的成就,做三天展览,做八个小时报告。八个小时分三个老师,因为联合国的报告最长没有超过两个小时的,我们要求八个小时,它没有办法答应。我说没有这么长时间,我们的内容说不清楚,不能少於八个小时。最后谈判,最多四个小时,不能再多,这已经破例了。我们就请蔡老师担任四个小时,再请两个老师,每个老师两个小时,还是八个小时。会后你看,一百九十二个国家代表、使节都希望到汤池去考察、去参观。这个机缘不是佛菩萨安排的、祖宗安排的吗?我们怎么能做得到?不可能。

我们趁这个机会,我邀请了新加坡的九个宗教,邀请了澳大利亚的宗教,我们合起来,澳大利亚的犹太教,我们合起来在联合国大会堂做世界和平祈祷。这也是原来他们不敢碰的。我非常坚持,一定要邀请,让联合国大家看看,宗教是和平的,宗教是可以团结的。他们怕,以为不同宗教在一起就会斗争,不敢。我们这三天的会议他看到了,我们十个宗教在一起,多和睦,像兄弟姊妹一家人一样,他看到了。我们这个活动结束之后,联合国成立了一个宗教办公室,以前没有。让他们对宗教有个好感,成立宗教办公室。所以不做实验不行。今天一定要有实验,大家亲自看到了,他才有感受。如果没有实验,你要想让一般人对传统的东西有信仰、有信心,太难太难了。

所以传统文化、大乘佛法有没有前途,现在还是个问号,谁敢讲?东西是好,真好,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得度,求往生决定没有问题,要大家都能够相信、都能接受,非常不容易。这就看什么?看国运、看世运,整个世界的世运。这真是要众神来加持,要靠祖宗之德。如果真的世运没有了,国运没有了,那就是外国人讲的世界末日。明年二0一二世界末日,这是现在人已经不忌讳了,公开提出来讨论。我们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净宗同修就是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很多。真正有信心,再大的灾难我们也能平安度过。你要真信、要真发愿,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你就能度过这个劫难。所以,这部经能救法灭尽时候那个时候的众生,对现在是绝对没有问题。

底下讲疏的意思,「疏意:遇此经者必满本愿」。这个本愿,我们学佛的人的本愿就是往生作佛,我们一定要作佛去。经上告诉我们,「是心是佛」,你本来是佛,现在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发心作佛,必定成佛,所以必满本愿,「是乃正明独留此经之利益」,真实利益。这部经里面讲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这三个真实都在这部经里头。「至於法灭之时,闻经尚得法益,往生极乐」,九千年之后还能得这种殊胜的利益,「何况现在闻经信受之人,焉有不生西方之理」,这肯定的,决定往生。「故疏续云:定得往生,莫自疑虑」,这句话好,坚定自己的信心,要相信决定得生,不要去犹豫,不要疑惑。『得度』,「渡生死之海,而证涅槃」,永远离开六道、离开十法界。「海喻生死,彼岸喻涅槃,超越生死中流而登涅槃之彼岸」,这是得度的意思。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世尊真是慈悲到极处,一再的劝勉我们,把这事实真相跟我们说出来。我们看念老这个注解,这一篇注得很长。「右」,右面这段经文,「叹」,这是叹息,「闻经信受为难中之难」。这对谁说的?不是对一般人说的,也不是对学佛人说的,是对修净土的人说的。这个意思一定要懂。我们得人身,遇到佛法,遇到大乘,遇到净土,遇到净土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难中之难是说这个。为什么会有这么难,遇到的时候还不能往生?对於净宗了解不够透彻,信心不坚定,愿心不恳切,境界现前还会动心,甚至於还会退转,那就不行了。所以,闻经信受,难中之难。「令人知经之难闻,生敬重希有之心」,真不容易。前些年,前后经历至少是五年,严重的大关,多少人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口头、文字批判。这个大的压力很难承受,我们还是坚持,不为所动。这两年,中国国家宗教局承认了,这个压力算是放松了。国家宗教局出版的净土五经,《无量寿经》就是用夏莲居的会集本,代表国家肯定了。念老这部注解注得好,流通量不大,因为注得太长、注得太详细。现在人没有耐心,他们要的东西愈简单愈好,篇幅太大他不愿意接受,这么大的篇幅,难。我们发心,认真的学一遍,学两遍,学十遍,可以让世间人对这部经注生起注意力。能把这部经看重,生起信心,他的得度与机缘就成熟了。所以生敬重希有之心。

『兴世』,「出兴於世」,出现在世间,如来出现在世间。《资持记》说,「佛身充满,随物现形,示生唱灭,拯接群品」。这几句话,佛的法身、真身确实是充满宇宙,一切时、一切处无所不在。我们见到阿弥陀佛,是不是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到这儿来了,要经过十万亿佛国土?不是,阿弥陀佛就在现前,遇到缘他就现形,缘失掉他就没有了。所以,随物现形。物这个字范围大,如果随人,十法界里只有人法界,用个物,那就十法界统统有。在四圣法界里容易现形,为什么?那些人心清净,妄想杂念少,见佛的机会多,可是也是难见难值。为什么?他不想见。我们想见见不到,他不想见,没有意思见佛。这是什么?不知道净宗的奥义,不知道净宗的殊胜,原因在此地。在我们这个南赡部洲,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地球上,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这个地方应化,现身教化众生,这是世间跟佛有缘。虽然想见,烦恼习气太深,业力太重,障碍住了,把这个缘障碍住,想见见不到,所以真是『难值难见』。

示生唱灭,这不失时,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他就来示现出生,这个唱是教化众生,缘没有了他就灭了。这就是示现生灭的意思。拯接群品,佛应化在世间,目的是拯救、接引这些有缘众生。「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厌世修行」,这是讲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净饭王的王宫,出生在那里,生长在那里,厌世修行,这来表演给我们看的,八相成道,「降魔成佛」,这个降魔,简单的说,放下万缘,万缘是魔,有一样放不下,这一样就障碍你,「故云兴世」。示现的万缘放下,世尊十九岁离开家庭,这里头很深的意思,放下烦恼障,家是烦恼。三十岁在菩提树下成道,是放下所知障。他不是学了十二年吗?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才大彻大悟,这两种障碍要彻底放下。所以,佛法确实不贵多闻,贵在放下。闻经的目的在哪里?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万法皆空,《般若经》上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诸法实相。真明白、真搞清楚了,你自然放下,用不著劝你。这叫成佛,放下就是叫成佛。

「盖谓佛身遍法界,无有来去,三际一如,本无生灭」。这真的,这是自性,这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法身。法身没有相,随著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他就能应。众生希望见佛相,他就现佛,众生希望见菩萨,他就现菩萨,《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这一点我们要能肯定、要能相信。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住在世间七十九年,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岁,八十年。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佛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如果他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是凡夫,他就退转了。真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提出问题问他,他马上讲给你听,你不问他,他心里空空,一法也没有,这是真的。你想什么他就现什么相,他的示现是感应,众生没有感他就没有现,有感就有现。所以,他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来去,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间、空间是假的。三际一如,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统统没有了,一如,不生不灭。

「只为应机度化,故现出生王宫,出家修道,降魔成佛」。这都是表演,表演给这个世间众生看,让他看明白了,心有所感悟,目的在此地。根性利的,一看他就觉悟了,问题解决了;根性差一点的人,看了还不悟,再向他请教,他再跟你说法。所以,佛教化众生的原则,告诉我们「开示悟入」,这是他所用的方法总纲领、总原则,他以善巧方便把你心打开,这什么心?迷惑颠倒的心,打开,让你看到你的真心,真心就是佛。「此即所谓兴世也」,佛是为这个原因出现於世的。这才说了第一句,如来兴世。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