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六0讲)  2000/9/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60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阿修罗王长行,第四句:

【大眷属阿修罗王,得修一切苦行自庄严解脱门。】

这一位菩萨的行门,我们要认真努力向他学习。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有三行文字,「多劫多苦,为物非己。如尸毗救鸽,萨埵投崖,已是丈夫最胜严饰,况终克寂智万德以严,翻显无利勤苦,诚为可丑。既为物而行,故有大眷属」。『大眷属』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法缘殊胜」,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众生的爱戴,这就是「大眷属」,显示菩萨度众之多。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眷属」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因此每一位,不仅仅是出家的菩萨,在家的菩萨也包括在其中,你如果发愿广度众生,应该怎么修法?清凉解释得清楚,「多劫多苦,为物非己」,这八个字重要。他不是为人,如果说为人,在十法界里面只有一法界,人法界,其他的不包括在里头;「物」就全包了,十法界完全包括在其中。所以不称「人」,称「物」,这个意思我们要懂。这个「物」就是一切众生,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佛在这部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菩萨为一切苦难众生做好样子,一切众生的苦从哪里来的?我们不知道,菩萨们知道,一切众生的苦难根源就是为自己、为「我」来的。世间人说了一句糊涂话,这句糊涂话影响很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一句糊涂话,不是个明白话。人要为自己,决定造业;业变现六道轮回,变现出三恶道,都是为自己。菩萨觉悟,他觉悟个什么?他在哪里觉悟的?他知道无我,这个叫「觉悟」。有「我」没有觉悟,无「我」才是真正觉悟。我们过去总以为是大乘菩萨无我,小乘阿罗汉还有我,尤其是须陀洹,到我们念《金刚经》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须陀洹已经无我了。经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证得须陀洹果,而不做须陀洹想,就是无我。他要以为「我证得须陀洹了」,他「我」还没有忘记,他不做得须陀洹想,这才是真正证得。所以我们从《金刚经》上得到了这个消息,小乘须陀洹已经无我了。

佛法之门,无我才能够进得去。我们今天常讲的自私自利,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存在,你永远在佛法门外,没有入门。你受了三皈、受了五戒,或者出了家,受了比丘戒、菩萨戒,如果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你依旧没有入门,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到无我,你才是真正佛的弟子,入门的弟子。法身菩萨,这是佛的入室弟子,登堂入室。所以初破我执,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远离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佛的入门弟子,刚刚进门。这一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既入佛门了,决定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我们不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的是在门外。入门了,哪一个不向佛学习?佛是个修行榜样。所以我们细细去观察,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一生不离苦行。苦行,你要细细去观察,修苦行的样子很多,不是一个样子。不是说一定要修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三衣一钵,沿门乞食,在那个时代那个作法是苦行,那个作法在中国行不通。在中国修苦行,有中国修苦行的样子,我们不能不懂,「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印度人敬重出家修道的人,对於乞食看得很重,恭敬供养;而中国人看到乞食,看得不重,乞丐、讨饭的,中国人没有看得重。这是中国的风俗习惯,跟古印度不一样。

印度这些法师到中国来,是中国帝王聘请到中国来的,来到中国是国师的身分,帝王的老师,国家的贵宾,如果他出去外面托钵讨饭,我们老百姓会把这个皇帝骂死,「你教我们要孝养父母、要尊师重道,你的老师怎么可以叫他到外面要饭?」所以要晓得,世尊当年那种生活方式,到中国来就行不通。佛法非常了不起,佛法是恒顺众生,到中国来一定随顺中国的风俗习惯,随顺中国的道德观念,所以到中国来之后,国家给他盖宫殿、精舍,国家对他有丰厚的供养。这个时候我们仔细观察,他怎样修苦行?虽然国家对他供养得多,他不起贪心,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看他接待大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乞丐,这一些大德们接待是一律平等。我们从这里看到他的苦行,「为物非己」,决定没有丝毫为自己,他是为一切众生。

每一个朝代有兴衰、有变革,每一个朝代里面的大德们,他们为我们示现、为我们表演的不相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怎样学习。然后看看现代的社会跟过去有哪些不一样的,我们通过对本师的学习,对这两千多年来续佛慧命的祖师大德们学习,才知道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应当要怎样做。现代社会我们活动的范围比古时候面积广,古时候的活动范围大概都是地区性的,即使印光大师,去我们也不过是六、七十年,六、七十年之前的环境跟我们今天环境不一样,所以印祖当年活动的范围也只两、三个省。他住的时间最多的,浙江的普陀、江苏的灵岩,活动范围只有这么大。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他修苦行,他有大眷属。

信徒一切供养,他只做了一桩事情。诸位在他老人家「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里面的《法语》,他老人家所讲的开示,那个法会八天,七天法会,最后一天是传授三皈五戒。我们在这一个小册子里面看到,在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他从印经的款项里面拨出三千大洋去赈灾。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他老人家一生所有一切供养就做一桩事情:印经。所以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的流通处。四众的供养就做为弘化社的经费,一生做一桩事情,做成功了。如果把这个财力要分开做许多慈善事业,是一样都做不好。而且这里面还有密义告诉我们,出家人应当做的是弘法利生,佛法就是拯救一切众生,这就是慈悲济世。慈悲济世里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一切众生的苦难从哪里来的?灾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不知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不知道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於是把一切事情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才招来灾难,灾难是这么来的。佛菩萨有真实的智慧,救济一切众生从根本救,不是从枝叶,枝叶是无济於事,救不了的,一定要从根本救。从根本救,必须要帮助他觉悟。帮助众生觉悟,除了教学,没有第二个办法。所以世尊一生的示现,我们用心去观察,他老人家一生都是在教学,每天为众生讲经说法。这是用我们佛学的名词来说,要用现代话来讲,为大家上课。四十九年没有休息过,而且是个义务的老师,他没有要报酬,没有要钟点费。现在世间一般老师上课,都要有钟点费、要有报酬,佛什么都不要。所以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工作者,他是义务老师,干了一生。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才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向他学习。我们后辈的弟子,如果不能也做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工,我们就不像佛的弟子。

印光大师是因为乡音太重,他是山西人,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记载,他说话江浙一带的人听不懂,讲开示还需要有人翻译,诸多不便,所以他用文字来弘法,现在我们看到的《印光大师文钞》。他用文字、用印经,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大公无私,不论是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写的文章是正法,不是邪法,他统统给你流通,不偏不邪,没有成见、没有自私,大公无私;只有邪正,不分派别,这个很了不起。不是说现在很多人办一个刊物,他的东西再好,他不是我们这一派的,我们不看他的东西,印光大师没有这个分别。弘化社所出的东西,古人的东西各宗各派都有,今人的东西也有不少,心里头没有成见,对待一切大众平等看待。只要是好的,利益社会的,特别是有利於现代社会,他都欢欢喜喜的给你出版。自己的生活一直维持初出家苦行僧的样子,一生没有改变,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一件衣服穿几十年,穿破了,补一补还可以穿。

我们看上一代的老和尚,禅宗里面虚云老和尚,我们虽然没见过面,看到许许多多的照片,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一张照片,老和尚衣服没有补钉的,我没有看过。我看到他很多照片,衣服都是补了好多个补钉。他有没有钱?钱太多了。这两位大德中外信徒景仰,难道他一件好衣服都没有吗?信徒供养的衣服他没有穿,转手就供养别人了。特别是初出家的,那个时候初出家的僧人非常清苦,没有人供养,衣单都是老和尚穿旧的不要了,初出家的人捡过来穿。而印祖,像虚老和尚,他不是把旧衣服送人,他是把新衣服送人,破烂的衣服自己穿。也有一个意思,你们懂不懂?他的身分地位穿个破烂衣服,就有很多人送新衣服给他,他就可以布施给很多初学的。如果他穿新衣服,人家就不送他衣服了,初学的人没衣服穿,密义。所以我们看印祖,他就是这个作法,送给他的钱财拿去印书,送给他的衣服随手就布施给别人。出家老和尚如是,在家居士亦复如是。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学生,他学他的老师也学得很像,出门作客一套中山装穿四十多年,一直到他往生,里面的内衣都是补补钉的。我们现在到台中「李老居士纪念馆」,你可以看看,袜子、内衣都是补钉补的。自己缝补,他不是叫别人给他补,自己缝补。九十五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别人照顾,最后两年才接受学生照顾,他是九十七岁往生的。李老师在台中也常常有人送衣服给他,那时我们初学佛,虽然没有出家,生活非常清苦,所以他也常常送衣服给我,人家供养他的新衣服,供养的人走了,他就拿来送给我。这都是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的,生活非常简单,所有的收入都做为佛教事业的经费,自己一生从来没有改善自己生活,没有过,或者吃一点补的东西,没有过。不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这个身体,所以他就不会生病。我们为什么病这么多?知道这个身体是自己,要怎么样好好的去保养,要怎么样好好的去进补,愈保养愈坏,愈补毛病愈多,本来没有毛病,都是补出来的。要细心观察,要细心的去思惟,看看他们,从世尊到这些祖师大德,真正修行人都是为社会、为众生,从来没有为自己去著想过。

清凉这里举了两个例子,这都是世尊在行菩萨道时候的故事,割肉喂鹰,这是难行苦行。如果不是真正爱护众生就跟爱护自己一样,这个行为是做不出来的。割肉布施,这是内财。今天我们想想,外财都很难施。外财是身外之物,遇到有一些苦难的人是不是慷慨解囊、是不是毫无思虑立刻就伸出援手?佛菩萨的行为,我们在经典上念得多,但是不能落实。我们想想为什么不能落实?这里头不外两个因素:一个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能力转得过来;第二个是对於佛陀的教诲理解得不深,佛菩萨教诲的力量敌不过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境界现前还是随顺烦恼,不能够随顺佛陀教诲,原因在这里。

要怎样救自己?这个很重要,如果真的有一念想救自己,这个人是开始觉悟了,佛家讲「始觉」,他开始觉悟了,要想办法救自己。对於一般普通根性的人来说,救自己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闻法,这是世尊当年示现的,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天天听,听个十年、二十年,这才恍然觉悟。所以听得少不行,压不住自己的习气。从前的人读诵、闻法的时间多,寺院庵堂天天讲经,首座和尚分座说法,就像学校上课一样,解行并重。所以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寺庙的山志里面看到,四众弟子三年、五年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现在没有了?现在道场不讲经了,不提倡修行,只著重表面一点形式,这样佛法衰微了。学佛的人虽然多,成就的人没有了。只有些少数在家里面念佛,得力於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他听到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解得虽然不深,但是他死心塌地这一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他有成就。他走的时候展现希有的瑞相,为我们做证明。

中下根性的人,实在讲一定要长时间的薰修。长时间薰修,最重要的要一门深入,同时涉猎的法门太多、经论太多,无济於事。佛法跟世法不一样,世法是求知识,佛法是求智慧,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知识你学得是愈多愈好,智慧可不行,智慧一定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是定,因定开慧,心不清净哪儿来的智慧?所以今人学佛,也是广学多闻,学的是什么?佛教常识,不是智慧。如果真正想开智慧,还是老办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能得定。

我们看看古来大德的修行,一生读诵一部经的人太多太多了,出家的法师当中就不少,一生专门学一部经,天天念,他念经就是修禅定,他念一个小时就是修一个小时的禅定,念两个小时就是修两个小时的禅定。而且古时候,这是天台在中国南方影响的面很大,念《法华经》的人很多。《法华经》总共七卷,念得很熟,从头到尾念一遍,也需要三个小时;初念的时候,一遍念下来,大概要六个小时。每天念一部,像法达禅师一样念上十年,他开悟了;六祖大师给他一点,他就开悟了。六祖大师为法达讲开示的时候,不是法达一个人,是在大殿上讲的,听众很多,为什么他开悟了,别人没开悟?别人没有这十年的底子,他这十年的定功,所以一点他就破了,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今天不宣传大部经,什么原因?现在人不能受持,一看到《法华经》《楞严经》那么多,这个太长了,我不学。太小部的经,时间太短,念一遍半个小时,不管用。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无量寿经》,对现代人来说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我们希望他每天念一遍,一遍需要多少时间?一个小时;希望你每天不间断,一天修一个小时的禅定。

读经,诸位要晓得,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要怎么念?恭恭敬敬的念,展开经卷如同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法,就在佛的面前恭恭敬敬的听,自己念自己听,这是修戒律。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恭恭敬敬读经,身语意三业清净,不做诸恶。读经是至善,佛菩萨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止於至善。所以我们读经,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皆具足。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从「如是我闻」「信受奉行」,一遍念下来一个妄想没有,这是修定。所以读经的时候不可以研究,不可以想「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段不错」,那你就坏了,把你戒定慧三学统统破掉了。读经的时候,绝不想经里面的意思。所以我常说,佛经没有意思,不要打妄想,不要去胡猜,这是修定。经文字字句句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这是修慧,这个慧就是根本智。所以你每天念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修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研究的时候归研究,读诵的时候归读诵;读诵的时候决定不能分别,修根本智;研究的时候,那是修后得智。但是你要晓得,没有根本智,哪儿来的后得智?后得智全变成妄想。现在人说老实话,把妄想分别执著当作智慧,错了。真正智慧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事理通达明了,那是真智慧。真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根本智来的,所以修根本智比什么都重要。每天至少要用一个小时,如理如法的去读诵。对著经本叫读,不对经本叫诵,诵是背诵,念熟了可以不需要经本。现在有许多同修退休,不再有工作,他们有时间,每天念五遍、念十遍都有,这个经都能背得很熟,这是很好,好事。但是他没有如理如法,他是把佛法当作世间书籍来学习,他每天能念能背,能记住经文,戒定慧没有。就是读诵的时候不是那样真诚恭敬,读经的时候还掺杂著妄想在里头,所以把自己的戒定慧三学破坏了。

在现在这个社会,实在讲扰乱的事情是很多,你这一个小时在读经,你在家里读经,一会儿电话响了,这麻烦了,就把你破坏掉了;一会儿家里有事情来跟你打个招呼,你心一动,又破坏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外缘不好,我们修学的环境、外缘实在讲不如古时候,古人懂规矩,看到你在读经,他悄悄的不敢惊动你,有事情也不敢找你,等到你读完经之后再跟你说。所以现在在外国比中国环境好一点,外国有一些在家菩萨们,他们也很用功,外国环境好在哪里?他的儿子、媳妇都上班,小孩都上学,家里头没有人,他把电话线拔掉,真正念一、两个小时,行!没有人打闲岔。修学的环境很难遇到,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阿兰若」「阿兰若」是寂静处,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人干扰你,你能够很清净的在静修。我们初学选择环境非常重要,懂得修行的理论、懂得方法,然后就要有耐心、有恒心的去做,我们才能成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这一个观念比什么都重要。

「尸毗救鸽,萨埵投崖」,这个故事在《大智度论》第五卷,《报恩经》里面也有,诸位可以参考。好像《佛学大辞典》也有,但是最详细的还是在《大智度论》里面,诸位如果想多知道一些可以去参考。大师在此地说了一句话,「翻显无利勤苦,诚为可丑」。什么叫利益?凡是帮助我们成就戒定慧的,这是真正的利益;凡是帮助我们得到名闻利养的、得到五欲六尘享受的,诸位要知道,这不是利益。我们很勤奋、很苦,去求名闻利养、去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果报在三途。在家人可以求,也要适可而止,所以要知止。

世出世间法知止是智慧,所为的不是为自己,是为正法久住世间,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是为自己,你所感得来的,这就是「大眷属」「大眷属」就是菩萨度化的对象,他对你尊敬、对你爱戴,你说的话他听;同样的话,他对这个人不尊重、不尊敬,他说出来没听进去,不起作用。所以世出世间法修学第一个条件,都是讲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关系你这一生修学的成败。谁是善知识?这里头有一个定义,你心目当中最尊敬的这个人,就是你的真善知识。为什么?他每讲一句话,你都能听得进去,你都能依教奉行,这个人是你的善知识,你跟他学决定成就。如果你对他没有十分的敬意,这个人对你不是善知识,佛来了也不行,没瞧得起他。

这一桩事情,我们在古德传记里面看到很多。古人参学,遇到一位大德,我们在记载里面看到,这个大德跟他说:「你的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到某一个地方去参访某一个人,你的缘在那边。」果然没有错,他到那边去之后,没有几年他开悟了。指点这个人难道没本事吗?这是中国文字记载简单,哪有接见一个学人就讲这么几句简单的话?像我们现在接见宾客一样,一定先问你贵姓?怎么称呼?你是哪里人?你从哪里来?总是一番谈话,谈话到最后知道你的经历、你的学历、你的爱好,你对於现代这些学者大德当中,你最崇拜、最尊敬的是哪些人,於是他就介绍你。你最尊敬的是你的善知识,你到他那里去,你会成就。你对我的尊敬,没有对那一位是更尊敬,所以说你的缘就不在我这里。你在我这里学是学一点皮毛、学一点常识,你不会开悟;你到那一边去,你会能开悟,你能够证果。不是有神通,是要了解事实真相。有许多学问、德行、能力,比我这个老师高得太多的人,不是没有,有!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对他没有恭敬心,纵然遇到跟他学,也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所以真正善知识就是自己最尊敬的人、最仰慕的人,这是我们真正善知识。

由此可知,善知识各个人标准都不一样,我最尊敬的人未必你尊敬,你最尊敬的人我没有尊敬他。正因为如此,佛菩萨要示现许许多多的善知识,给不同根性的人去亲近。我们佛门里面宗派就是这样形成的,每一个宗派里面的祖师大德都是佛菩萨示现的,有的人暴露身分,有的人不暴露身分;不暴露身分的人多,暴露身分的人少。不但示现出家大德,示现在家大德也不在少数,这就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大慈大悲。尤其在众生遭遇重大苦难的时候,佛菩萨特别悲悯这个地区,示现格外的多。

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今天不仅是佛门,其他各个宗教又何尝不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的示现?我们实在讲是因为跟其他宗教少接触,甚至於没有接触;真正接触,听听他们的讲道,跟佛说的没有两样,才能体会到佛菩萨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多接触,我们的心量就拓开了,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融化掉了,跟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一样,像善财,真正的学人,凡夫只有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一不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所以哪一天你看到一切人事物都是诸佛如来,那恭喜你,你成佛了;看到一切人事物都是菩萨,你成菩萨了;凡夫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这个道理佛门里面讲得多,我们细细去体会、细细去思惟。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面对昙生方丈的开示,我过去把那一段经文节录下来,印了十几万张,分送给大家。他的话不多,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这个意思是说,物质环境跟人事环境是平等的,没有是非善恶,是清净平等的境界。是非善恶是我们自己心里头生出来的,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善是恶、是是是非,是非善恶没有标准。我以为是善,你未必以为是善,我说这个不善,你未必认为这是不善,你就晓得各人标准不一样。不但各人标准不一样,自己本身的标准也常常变,我今天看这个人很好,明天这个人不是好人,标准马上就变了。那个人到底是善是恶?不是善,也不是恶,所以要晓得都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我们是不是离开这个世界?不是,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只要我们离了妄想分别执著,眼前境界就是如来亲证的一真法界。这个道理很深,世尊四十九年苦口婆心为我们说,就是说这一桩事实真相。我们完全通达明了了,契入了,这才满佛说法度生的弘愿,我们才是真正如来弟子。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正是一语道破,行起来太难了。难在什么?我们的妄想习气实在太重了,起心动念自己做不了主,在一切境界里头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还是要搞六道轮回。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感激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给我们开了一条生路,这一条生路就叫「带业往生」。诸位要知道,佛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都是要断业才能证果,一般讲消业,一定要断烦恼才能证果。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断尘沙烦恼证菩萨果,断无明烦恼才能证无上菩提的果报,我们讲佛果,没有说不断烦恼而能成就的,千经万论找不到这个说法。唯独净土法门,不需要断烦恼,我们才有救。虽不要断烦恼,条件是必须要伏烦恼;你烦恼没有断,不错,烦恼不能起现行,这比断烦恼就容易太多太多了。断烦恼,说老实话,我们这一生仔细衡量一下,决定做不到;但是伏烦恼,自己果然认真努力,肯定可以做得到。这里面最简单的方法,持名念佛。

在这个地方我特别要向大家报告,持名是念佛方法里面最高明的,最简单、最容易、最高明、最究竟的。怎么知道?诸位看看《十六观经》,你就晓得了。《十六观经》里面念佛这个方法是排在第几位?你们读过这部经都晓得,排在最后第十六,第十六是什么?唱戏的压轴戏。佛说法也跟世间人情有相通的地方,最高明、最好的放在最后讲。你们看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大家晓得「观世音耳根圆通」第一,排在最后;《十六观经》持名念佛排在最后,一个意思。所以观想、观像、实相都不如持名念佛,很多人不懂这些事实真相,把持名念佛看轻了,所以他念佛功夫不得力。关键还是在心态上,如果晓得持名念佛是所有念佛里面最圆满、最究竟,他会生起尊重心,功夫就很容易得力。

佛说法排列的先后里面都有深义,为什么不把这种简单容易的方法列在第一关,而放到最后?这些地方我们读经,尤其是将来要为别人讲演,不能不留意,疏忽不得。佛有密义,有很深的意思藏在里面,我们一定要懂得,自己对这个法门才生起殷重之心,才能够生起难遭遇的想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遇到不认识,当面错过,你说多可惜!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修行人,想求这个法门没有缘,遇不到,这一桩事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有讲到。包括许许多多的宗教,信仰宗教的人,哪一个不求解脱?哪一个不求了生死?其他宗教虽然没有讲涅盘,他们讲「永生」。给诸位说,「永生」意思就是涅盘,在佛教称「大涅盘」,在他们称「永生」,一个意思。真正要达到涅盘、永生,最妙的方法无过於持名念佛,求生净土。

在这个地方,我们这些年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弘法,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那就是弘扬《无量寿经》,法缘特别殊胜。我在每个地方讲经,讲其他的经典,听众都没有讲《无量寿经》人那么多。我在此地居士林讲堂讲过《华严经》,你们同学们都看到过,听众大概我们那个讲堂只能坐到一半;可是讲《无量寿经》,讲堂坐满了,下面四楼也坐满,外面天台四面观音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人也很多,人数超过一千五百人。但是讲《华严经》、讲其他经典,人数很少超过八百人的,在世界上每个地方讲经都有这个现象。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缘,阿弥陀佛的法缘,《无量寿经》的法缘有「大眷属」,所以讲这部经的时候法缘特别殊胜、听众特别多,这是我几十年讲经的一个体验。这是佛力加持,尤其是这个法门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因为一切诸佛都讲这部经,都弘扬这个法门,所以法缘格外的殊胜。尤其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诸位将来自己也可以体验一下。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