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四讲)  2002/0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94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台面宝地偈颂第二首:

【金刚为地甚可悦,宝轮宝网具庄严,莲华布上皆圆满,妙衣弥覆悉周遍。】

这四句偈对前面长行都很清楚,重要的是我们要晓得它表法的意义,我们怎样学习。「地」是讲的心地,『金刚为地』。前面跟诸位说过,金刚是表智慧,真实的智慧,绝对不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聪明,那个没有用处,智慧不是从问学当中得来的。世间人书念得多、看得多,我们讲的是观光考察见识很广,这些佛法里面都称之为记问之学,这里头有知识、有聪明,这是可以学得来的,不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六道凡夫没有智慧,智慧要从定中来;换句话说,清净心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可见得要到清净心现前,清净心是禅定,佛法里面讲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那是智慧。

所以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透出来的,是从禅定里面透出来。不是说书读得多、经读得多就有智慧了,不是的,那是世智辩聪,不管用的,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辨别。真正智慧生的时候,烦恼就没有了。你还有烦恼习气,哪来的智慧?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检查出来,最重要是自己,我自己到底有没有智慧?别人有没有智慧,说实在的话,他有智慧我也沾不到光,他没有智慧我也不受损害,最重要的是自己。凡夫的心是妄想,妄念纷飞,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佛菩萨的心,是般若智慧。佛门里头常讲:禅是佛心,诸位一定要知道,那个禅不是说禅定,也没有离开禅定。那个禅是讲什么?禅是讲般若智慧,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心是般若智慧。怎么知道?诸位读《坛经》就明了。

《坛经》是禅宗必须修学的功课,《坛经》上第一句话,六祖说的「总念般若波罗蜜多」,开宗明义就把什么是禅给你说出来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中国禅宗不是讲禅定,是讲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怎么生的?从禅定生的。禅定是手段,般若是目的;不依禅定的手段,般若智慧不能现前。总得要明了,否则的话,你到哪里去修?般若现前,烦恼就没有了。为什么?转了,转烦恼为菩提。所以能大师在五祖那里才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就是般若现前的样子,起心动念它是智慧,它不是烦恼;换句话说,他没有妄想,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不是智慧,这个地方首先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

我常常勉励初学,教初学,你们一定要记住、要明了,学佛学多少年了,连边都没有摸到,什么原因?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放下,你智慧从哪里来?不但智慧不能来,戒定都没有,你没有学佛,你在佛门里头混日子。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真正要想学佛,从哪里入门?我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障碍你,障碍你修戒定慧;换句话说,障碍你学佛。你要问我从哪里学起?我告诉你,就从这十六个字学起。把这十六个字放下,把这十六个字抛弃掉,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你的戒学能成就,定学能成就,开智慧就有指望。这十六个字要不放下,你今生来世依旧搞轮回,你搞的是世间法,不是佛法。在佛门里头也是搞世间法,你天天念佛、拜佛、诵经、持咒,全是世间法,把无上的妙法都变成修世间的福报,有漏福报。为什么?有漏心、轮回心干什么都是轮回业。

我这个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学佛的人不能有自私自利,不能有名闻利养,不能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不可以有贪瞋痴慢。你们仔细去想想,每天认真的反省,这十六个字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淡薄?果然淡薄了一些,我们不能说一天一天,一天一天恐怕办不到,一月一月你才能见到效果;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你的功夫得力了。你要不每天认真的反省检讨、改过自新,你不会有进步;如果不进步,麻烦就来了。你要穿上这一套衣服,你就造罪业。这一套衣服是佛菩萨的标志,我们今天讲招牌,打著佛菩萨的招牌造轮回业,其他的都不说,这个罪有多重?你要问我这是什么罪?我简单的告诉你,这叫做破坏佛菩萨的形象,这叫做破和合僧,那你就晓得,戒律里面讲这个罪业的果报在阿鼻地狱。不是吓唬人的,是事实真相!

世间的苦难不是苦难,算不了苦难,畜生、饿鬼、地狱那是真正的苦难。三途很容易进去,很不容易出来,这个事实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如果你能把这十六个字舍弃掉,你的智慧就生了。愚痴的人、没有智慧的人,这十六个字放不下,谁能放下?有智慧的人就放下了。为什么?他知道这个东西是造罪业的根本。我能把这个根本拔掉,永远不造罪业,纵然有点过失,那是小过失,算不了什么大过失,学佛你才能够正解,正确的理解,不会把佛经解错了。你有正见,你有正思惟,这容易入门。麻烦就是这个,你想想看几个人能把这个舍掉?想舍舍不掉,起心动念总是个「我」,我的利益、我的好处,这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诸位你要想成就,你要相信我这个话,舍是不容易,给你讲要淡薄。什么时候有一点智慧现前?真的舍掉了,这是老实话。舍不掉,智慧不能现前,这个东西把你的智慧盖住了。

这个地方讲的法身菩萨,他断掉了,断得干干净净,所以他的金刚般若智慧现前,起心动念金刚般若。「金刚为地」,这样的心,这是我前面跟诸位讲过的真诚心、正觉心,真诚、正觉达到了高峰。『甚可悦』,这个「可悦」不是别人,是自己。一般经里面讲的「法喜充满」,儒家《论语》里面讲的「不亦悦乎」,就是这个。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相关,永远是法喜充满。下面这是起作用。处顺境、处逆境,对善人、对恶人,都是一片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宝轮宝网』,这就是『庄严』。佛经里面讲的庄严,我们把它换句话讲,大家就懂得了,「真善美慧」。处事待人接物从内心里面发出,表现在外面是真善美慧,一丝毫虚伪没有,一丝毫染污没有,一丝毫的傲慢没有,一丝毫自私没有,真善美慧从这个地方表现出来。「轮」代表圆满,没有欠缺,「宝」表性德,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都透出来了,佛法当中常说的万德万能,圆满的德能。这一桩事情我们有少分相应,透少分的德能。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学佛,一下到佛的这个境界,当然做不到,没有人能做到。像爬楼梯一样,步步高升,境界往上提。提升境界,没有别的,放下!你想想看,我们上楼,我们不放下第一个阶梯,我们不能爬上第二级;放下第二级,我们就能上第三级,就是这个道理。你不能放下,你永远站在地下,楼梯在你面前,一级你也没有上去;你要上一级,你把那个地放下。菩萨聪明,欢喜放下,得到马上就放下,绝对不保留;保留就停止在那里,不能前进。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往上去,他不停。诸位细细去想这个道理,只有不停,他才是圆满的,他一停止就耽误了。纵然继续再往上爬,你也落在别人后面,别人已经上去了,你还在半路。

「网」含义就多了。轮是自利,圆满的自利;网是利他,自利利他。自利不利他,谈不上庄严,利他不能自利,也谈不上庄严;圆满决定是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这个意思才圆满。所以佛教导我们,受持是自利,读诵是自他两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利他当中有自利。为什么?自己要表演,自己要说,说就是温习。孔老夫子讲得好:「温故知新」,岂不是自他两利!这不是个道理,这是事实,我对於这一方面经验丰富,体验很深。只要你们细心听我讲经,特别是同样一部经,我讲过很多遍的,遍遍不一样,愈到后面愈精彩。不是我前面故意说得浅,不是!我前面说的那就是我的境界,第二遍讲的是我第二遍的境界,这两相一比,不一样,境界提升了,这就是夫子所说的温故知新。

菩萨为什么「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请,他也去表演、去给他说,没有别的,提升自己境界,希望自己早一天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不肯给人说,不肯温习。最大的进步是为人演说,你不肯做,你的进步迟缓,这是说得好;如果讲得不好的,恐怕你会退堕,你退转,你堕落了。能常常为人演说,你能够保持住,不但不退转,进步。特别在什么?演!演是做到,我们常讲说到做到。你看看,演摆在前面,说摆在后面,它为什么不说「为人说演」?你想想这个字、这个名词,它是什么意思?做到以后再说!演说,演是做到,表演,做到以后再说。如果是说演,那就是说了以后再做。中国这个名词,我常常讲文字、词汇充满了智慧,演说是做到说到,先做后说。佛在经教上教我们的,我们做到了没有?

我们道场九楼要做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不是百姓,现在正在做这个祖先的牌位。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有一万二千多个姓,这个牌位的排列我们按姓氏的笔划,这是最公平的,也容易找。我们不是按照百家姓,赵、钱、孙、李,不是按照这个顺序,我们按照笔划。同一个笔划里面这个排列,单姓的单字的摆在前面,两个字的摆在其次,还有三个字的。中国姓氏最长的是九个字的,很少人听说过,七个字、八个字、九个字的,我们的边疆少数民族。所以在同一个笔划,我们的顺序按这个排,按字数多少排,好找。现在正在赶著做牌位,牌位做好之后,我们要陈列出来,今年冬至我们举行一个祭祖法会。祭祖法会怎么做?照我们往年在「华藏图书馆」的作法,「华藏图书馆」很多年来都是这样的,我们这个道场没有经忏佛事、没有超度、没有法会,一年三次祭祖,清明、中元、冬至,一年三次,以后这个地方也是一年三次。

祭祖用什么仪规?佛七,大家到这个地方来念七天佛。我们希望这个佛七七天七夜不中断,七天七夜,当然你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轮流,轮班来。预先我们报名登记,你是什么时候到这边来念佛;这个七天,白天你念几个小时,晚上你念几个小时。二十四小时念佛堂都有人在念佛,也都有法师在带领。我们总得请个七、八位出家人轮流来带,分班就由佛七主七和尚去负责,看一个人念多少个小时,轮班。最后一天做一个三时系念,佛事圆满,这个好!在祖先纪念堂里面念佛,我们用这一种来供养我们的祖先。一般那个祭祖的仪式收不到效果,那只是一两个小时,仪式完了就没有了,实在讲有形式没有实质。我们今天重实质不重形式,希望我们道场首先做表率、做模范,把这个祭祖的佛七法会带动起来。

我们第一个佛七在冬至,冬至前面七天这个佛七就开始,冬至那一天三时系念。到明年清明,清明前七天佛七,清明那一天三时系念。中元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前佛七,七月十五这一天三时系念。我们这个道场一年就做这三次祭祖活动。祭祖活动里面可以带牌位,这个超度的牌位,可以带牌位,这是印光大师往年在念佛堂里面他这个作法,我们效法祖师。所以如果同修当中要超度家亲眷属的,可以,可以带牌位,不另外做超度佛事,念佛超度,天天回向。这也是属於这个地方的「宝网」,宝网的意思很广很广,我们这个在宝网这一句里头。

『莲华布上皆圆满』,莲华表法的意思多,前面跟诸位说了不少;表清净不染,表因果同时。因果的教育就是莲华布上怎样做到圆满。因果教育印祖一生提倡,我们一定要接著祖师这一个事业,要更把它发扬光大。前面我跟诸位提过,我们用文学艺术,用种种不同的方式,集合现在的科学技术,向全世界推广因果教育。早年我在美国,有同学搜集中文的译本,还带著有图画的,大概我想我们净宗学会跟学院的档案室里头应该能够找得到,完全是外国的,讲因果轮回的。大部分也是用催眠的方式,这个人说出前生不是从人道来的,前生是从畜生道来的、从地狱道来的;畜生里面前世他的身体是蟒蛇,还有的是熊,都是属於野生的,我们要多多搜集这些资料。这些资料都有出处的,不是编造的,从许多资讯发表里面搜集的,中国外国都很多。我们先把材料搜集起来,然后用这些材料,用什么方法把它展示出来,然后再用经论里面的道理来加以说明,能令人信服,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中国古籍里面记载这个事情非常之多,连正史里面都有记载。在民国初年,有人发现在二十五史里头,把这些因果报应的事情节录出来,编成一本书,《历史感应统记》。这个书我们「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过,我记得印得还相当精致,要大量流通。这些书在我们学佛人当中可以当作国文来读,因为它是正史,文词都非常的优美,可以把它当作国文来读。如果我们要办华文培训班或者补习班这一类的,办这样的短期讲座,都可以用它来做教材,这些都是「莲华布上皆圆满」。我们要知道,这个经典字字句句给我们启示,提醒我们,我们要怎样学,怎样帮助别人学。这个社会上修学的人多了,人心就纯朴了,社会安定了,安定才会繁荣。人与人的交往,希望逐渐逐渐能回归到信义,人讲信讲义,偷盗就没有了。你们想想看,哪有讲信义的人会干偷盗的事情?讲信义的人哪里会有骗人的事情?存心骗人、存心占别人的便宜,这种人没有信没有义。为什么他没有信没有义?他不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因果的教育确确实实它能够帮助人回归到仁义礼智信,不可以疏忽。

我在讲席里面讲过很多遍,中国这个国家民族在这个世间几千年还能存在,还没有被消失,这么一个古老的国家,什么原因?我过去想得很久,它有三宝维系著这个国家民族永垂不朽。第一个就是孝道,代表孝道的是祠堂。中国在海外的侨民,中国人散居在海外的人多,真的,这个世界上哪个地方有土地,那个地方就会有中国人。中国人没有不敬祖先的,家里头都供一个祖先牌位;中国人没有不爱自己这一族的,我们讲这个姓氏、这个族,遇到同姓的都会讲「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同宗同姓同乡乡土的观念,那个感情特别深厚!所以只要是中国人聚集的这些处所,你去看一定有祠堂、纪念堂。在外国,我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见到的很多,每年他们的宗族至少有一次聚会,同宗族的人这一天统统都来祭祖。所以祠堂表孝道,维系国运。

第二个是教育,师道,孔庙做代表。从汉武帝制定了国家教育政策,以孔孟学说为主流。中国在这两千年来改朝换代很多次,不少次,唯独祭祖、祭孔没有改变过,朝朝代代都依教奉行。这里头什么原因?肯定有大道理在,维系道统,维系人心,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要靠这个。还有一个不能少的,城隍庙。现在很多人疏忽了,从前不疏忽。城隍庙是教育,它教什么?它教因果,教人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一定要得恶报。「莲华布上皆圆满」,因果教育真的是莲华布地,为什么?在中国每一个城镇都有城隍庙,大的县市有好几个城隍庙,小县市至少都有一个,不迷信,它教人断恶修善。这是三宝,祠堂、孔庙、城隍庙,三宝。只要这三宝在,这个国家民族永远存在。

我们在南洋,华侨到南洋的人多,这三宝都带去了,有祠堂,有孔庙。现在马来西亚麻六甲有沈老先生,九十多岁了,这是马来西亚的大儒,九十多岁了还在讲四书五经,我们不能不佩服。最近他要发起建孔庙,我赞助。在南洋,虽然城隍庙少见,大伯公到处都有,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庙。土地庙跟城隍庙是同属於一个类型的,都是教因果的;城隍好比是县市长,土地好比是乡镇长。在从前,我们家乡是个小县分,小县城,城隍庙有一个,土地庙就很多,大概有十几二十个,教因果教育。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偈颂第二首:

【金刚为地甚可悦,宝轮宝网具庄严,莲华布上皆圆满,妙衣弥覆悉周遍。】

前面三句跟诸位介绍过了,后面还有一句。说到因果教育,我们讲到城隍。现在我们这个道场,印的有城隍的画像,这个像是台湾江逸子老师他画的,这个原本现在在澳洲供养。这个像是从原本照相而且缩小了,现在缩成差不多是照片十寸的样子,我们一般供养比较方便。在市面上买相框可以买得到,家里面都可以供养。城隍也是我们的护法神,不但是佛门里面的护法神,他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守护神,这个要知道。

末后这一句『妙衣弥覆悉周遍』,「妙衣」前面跟诸位说过,衣表礼仪、表遮羞,遮羞就是忍辱的意思。所以佛家讲我们这个袈裟叫忍辱衣,特别表这个意思。礼仪,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佛法里面讲八万威仪,儒家也讲三千威仪,这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细节,微细的这些规矩。佛门出家人初学,威仪是二十四门,在沙弥戒律里头;沙弥戒律前面是十条戒,后面是二十四门威仪。在此地是「妙衣」表这个法,但是现在没有人学了。中国古时候这个威仪都在《仪礼》里面。古礼有三种:《周礼》《仪礼》《礼记》《周礼》就相当於现在国家的宪法,周朝的宪法,典章制度都规定得很清楚;《仪礼》是一般生活的细节,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现在已经没有人去讲究这些东西了。我们说到这个地方,不能不懂。人懂礼,即使我们现在不想学礼,可是遇到有礼貌的人,总是喜欢,这是人的天性。

由此可知,礼不是人为的,礼是天然的,天然的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佛法的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来约束人的,不是的。释迦牟尼佛自己在生活当中表现就是这样的,他演,他都做到了,你把它记录下来就叫戒律。你将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给他做一个介绍,那就是戒律。不是制定的,确确实实像经上所讲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要明了。我们今天看这个东西的时候,你说学经教倒还有一点兴趣,要叫学戒律的时候,没人来。我们在这里讲经,如果讲戒律谁来听?没有人肯来听,听了处处受约束,怎么也不自由、不自在。现在讲民主自由开放,还要这个东西干什么?而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现在不喜欢,什么原因?我们随顺烦恼习气已经成习惯了,把烦恼习气看作自然,把自然的性德反而觉得格格不入,这个问题严重。

学佛的人要不能认真好好的学,不但你成不了佛,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成了问题。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各个戒律清净,威仪具足,我们到那里去一切不习惯,跟他们格格不入,你能进得去吗?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一般人都能懂得的。你总不能在那个团体里面放逸,那不可以的。大家都守规矩,你一个人不守规矩,那像什么话?别人不责备你,你自己也觉得难看。所以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无量寿经》上头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的威仪具足,一条细行都不缺。佛在经上确确实实说明白了、说清楚了,我们不认真学习怎么行?总得要守规矩。

佛教在中国,唐朝时候百丈大师,他明了印度这些礼俗跟中国人的观念不一样,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去做。但是学佛应当要知道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可以改变,实质不能改变。所以他老人家依照戒律的精神、原理原则重新写一部戒律,叫《清规》,他不叫戒律,叫清规,我们后人称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就是古印度佛教戒律的中国化,那时候是唐朝,唐化,现代化了。我常常讲佛家教学要懂得本土化、现代化,为什么?你要度的是本地人、是现代人。你在这个地方建道场,你不是度外国人,你不是度古人,你度现代人,度这个时候的人。你要是跟这个时候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脱了节,你怎么能度现代人?你就度不了。这是近代佛教传到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度不了当地人的原因,就是他不懂得本土化跟现代化。印度那些高僧大德比我们是聪明,他到中国来的时候,马上跟中国社会风俗人情打成一片,受中国人欢迎,受中国人爱戴,佛法在中国就扎根,开花结果了。

所以我们近代这些法师到外国去弘法,比不上古印度的高僧;又不知道去研究、去学习:古印度高僧从印度把佛法传到中国来他是怎么成功的?他不去研究这个,搞自己的一套,到外国建道场也建宫殿式的。宫殿式的建筑物在中国行,能够为大众接受,到外国就不行,外国人一看这是外来文化,一看到建筑物他心里就有一道隔阂了,这是障碍!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要是保持中国人这种生活方式、中国这些礼俗,外国人更是不能进来了。到什么时候佛法才能够普及到全球?要靠这些传法的大德们的智慧,没有智慧不行。好,这一首偈就介绍到此地。我们再看第三首:

【菩萨天冠宝璎珞,悉布其地为严好,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离垢妙光明。】

「冠」是帽子,帽子也是属於衣的一种,头上戴的。它跟衣的作用没有两样,保护头发的。古人头发都是留著的,没有剃头的,头发很长,梳在上面挽一个髻在这个当中,用帽子把它戴上。帽子的种类很多,古时候士农工商人民戴的帽子、穿的衣著都有一定的,不能乱穿,你是什么身分,穿什么样的服装。这是什么用意?便於行礼。人在这个社会上有尊卑上下,地位卑下的见到地位高的一定要知道行礼,便於行礼。现代这个时代没有了。

譬如从前皇帝,在古代的中国他的服装是代表他的身分,他戴的帽子叫「平天冠」。帽子上长长的像一块板一样,表什么意思?表平等。你是国家的领导人,你对於全国人民要平等对待,它表这个意思。前后有冕旒,这个帽子前面挂的像一串一串穗子一样,皇帝是十二串,有用意的。什么意思?你是做领导人,对於一切事情不要看得太清楚,你看得太清楚,你底下的人就不能办事了。只要大致不错,过得去就行了,不能够苛刻的要求,取这个意思。你再仔细看,他这个帽子两旁边还有两个棉花球,干什么?塞耳朵的,听也不要听得太清楚。做领导的人有权、有智慧决策问题,做大臣的人他要办事。

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领导人要有权,下面办事的大臣要有能力,权与能要分别清楚。所以你做一个国君、做国家领导人,你不是办事的,任命大臣来办理国家的事,你有这个权任命。他办得好,让他继续办;办得不好,再换一个,这是你有权。所以他戴的这个帽子不一样,那个显示出要平等。但是底下办事人戴的帽子跟他的型式不相同,这些文武百官戴的帽子叫「进贤冠」。你看看我们现在这个城隍,城隍是护法,城隍也皈依三宝,我们也称他菩萨。他这个服装是宋朝的,照宋朝服装来画的,他戴的帽子就是进贤冠,前面低,后面高出来。表什么意思?前面是自己,后面是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要高过我这一代,这个用心多好!

天天戴上这个帽子,你就想到什么意思。要培养人才,要爱护人才,希望后一代的人才超过我这一代,比我做得更好,用意很深。帽子两旁边有尺,这个尺愈长,官愈大,地位愈高。表什么?表影响。做宰相那个影响面大,他的尺是最长的;县市长比较短一点,用意很深,念念不忘选拔人才。所以古时候的国家,最高的赏赐给谁?替国家推荐人才的人。也许有人听说古人有这么一句话,「进贤受上赏」,这是最上等的赏赐,给谁?替国家推荐人才的人。这是帝王奖励一些人替国家选拔人才,他定的有这个制度。地方上的首长官员,他的政绩是选拔人才摆在第一,替国家选拔人才,所以从前中国实在讲也是选举。

「选举」这两个字是古老的名词,汉朝的时候就选举,但是不是人民选举,是官吏选举,就是地方的主管官他要替国家选拔人才。选拔不是公开的,公开恐怕就有舞弊。怎么选法?私访,换著便装到外面去查访。当然有人给他推荐,给他说「某个年轻人不错」,这个地方长官听到之后,找时间去看一看,看看也不能够暴露身分,去跟他接触。选拔的标准两个字:「孝廉」,孝廉两个字一直用到满清,这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古人常讲:「忠臣出孝子之门」,这个人在家里头对父母能尽孝,肯定为国家能尽忠。所以选拔人才第一个条件是孝,第二个条件是廉,廉是廉洁。这种人来做官办事,大公无私,不会贪污,不会循私,所以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这两个字。这个标准从汉朝建立,一直到满清都还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标准,标准没有改变。

所以中国历代有那么多贤人在历史上留名,他们被选都是孝廉。不孝父母,不廉洁、贪而无厌的,没有人会选你。你书念得再好、才华再好,那也不选你,国家不会培养你的。具足孝廉条件的年轻人,地方首长把他选举出来,国家来培养他,他进学读书,读书的费用国家给他。诸位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袁了凡那是被选出来的,进学做童生,童生就是秀才。进学之后,国家给你一份待遇,那个时候都是用米,国家每个月给你多少米粮,你能够养家。虽然不是很富裕,你可以专心读书、专心求学,你这个生活能过得去,不要为衣食操心。

所以地方首长戴的帽子是进贤冠,穿的衣服,衣服的颜色代表你的品级,你的地位高低;衣服上还绣著有图案,这个图案也代表你的身分地位。譬如皇族,皇帝穿龙袍,那个亲王(皇帝的兄弟)也是穿龙袍,里头有等级的;颜色是一样的,而龙那个图案也是一样的,龙的爪子不一样。皇帝穿的是五爪的龙,那个龙是五个爪子的,那是皇上穿的;亲王穿的四个爪,没有五个爪,四个爪;再低一级的三个爪。你从这里去看,你就晓得他是什么身分。文武百官衣服上都有品级,容易识别。现在社会里头没有了,大概只有军队还带著有阶级,你一看就晓得他是什么地位,文官没有了。现在在中国也统统都穿西装了,出来的时候谁认识你?於是当然就有很多人对你失礼。但是你不能怪他,现在没有章服。这些『菩萨天冠宝璎珞』,古时候璎珞也是表身分地位的,也不是随便戴的,最普通的讲便於行礼。

底下一句,『悉布其地为严好』,「严」是庄严,美好的庄严,「悉」是普遍。菩萨天冠宝的璎珞在华藏世界不希奇,到处都是,可是在我们人间就希奇了。这一句我们怎么学习?我们学习平等。要学习栽培下一代,把栽培底下一代当作我们事业里面第一桩大事。无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这一生当中从事哪一个行业,一定要知道后继有人,这是宝;如果后继无人,你这个事业就断了。你一生做得再好,你后头没有人继承,你的事业等於零,一代就完了。中国古人的观念传宗接代,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不是说你有子孙,那个不算,那个哪个没有?你的子孙他们的成就要超过自己之上,那叫做「有后」。后代是人才,所以你要尽心尽力的培养。

最明显的一个代表是帝王。帝王登基,我们现在人讲就职,他就职大典完了之后,第一桩办的事情是什么?立太子。你看看把这个继承后代是第一桩大事,他有好的继承人,他这个王朝这个事业代代传下去,这叫事业;不能一代就完了。一般民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也是培养接班人,所以这个商业里叫老字号,它这个招牌几百年,它这个行业几百年不衰,老字号。代代有人接著干,检讨改进,研究发展,所以他一代比一代高,道理就在此地。中药北京同仁堂,老字号!如果他后代没有人,这个店就得关门。从前人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爱祖宗,爱护祖宗传家的这个事业,子孙里头一定会有人继承他们家里的传统。

为什么古人会有这种思想,现在人没有了?不愿意做父母或者祖父母的事业,他们不喜欢,要发展自己。古人之所以有这个传统观念,这是教育的关系,同时这个教育里头最重要的是服务社会。他对於名闻利养很淡泊,他对於服务社会这个理念很强烈。现在的教育对於服务社会这个观念很薄,名闻利养这个观念很浓。服务社会是一个口号,不是真的,怎样获得自己的名利那是真的,这是跟从前人在思想理念上根本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古人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他这个行业是服务社会的,他不是求名求利的,所以他这个事业他有兴趣,他里头有乐趣,真的是积功累德。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一不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心地多厚道!社会是个多元的,人不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生存,要靠大众。我们衣食住行哪一样不靠大众?各个都是懂得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彼此共存共荣,古时候的教育重视这个理念。

『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离垢妙光明』。「栴檀」是香,「摩尼」是如意。香表薰习,香表远闻散布,它表的意思是影响,香的影响。香表什么?表性德;摩尼,是如意。换句话说,「栴檀摩尼」如果我们合起来笼统的来说是戒定慧,戒香、定香、慧香,戒摩尼是戒自在、定自在、慧自在,摩尼是自在如意的意思。「普散中」,这个「中」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一切大众,性德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前面我们说过,空间至少影响整个世界,时间要影响到底下一代、世世代代。谁做到了?释迦牟尼佛做到了。他老人家当年在世,面的影响是五印度。印度那个时候没有统一,就像中国,中国也没有统一。周朝的末年,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八百诸侯,八百诸侯是八百多个国家,印度也是这样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他的影响就是国际。时间影响到今天是二千五百多年,佛在经里典里面告诉我们,他的影响一万二千年,正法、像法、末法。影响这么久,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大的面、空间,「栴檀摩尼普散中」

我们这是不谈华藏,把它缩小范围,我们应当如何学?要学圣、要学贤。孔老夫子著作不多,像释迦摩尼佛那么多,那真的是希有,古今中外找不到第二个人。佛讲了这么多经典,失传的不晓得有多少。流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经典是贝多罗树叶写的,很笨重!一部《华严经》恐怕要好几匹马才能够背到中国来。不是全部的,残缺的本子。第一次到中国来,翻成的《六十华严》,三万六千偈。我们知道《华严经》全经是十万偈,三万六千偈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到中国来翻成中文叫《六十华严》。第二次传到中国,实叉难陀带来的《华严经》,还不到一半,四万五千偈,五万偈才一半,但是比晋朝传来的多了九千颂,非常珍贵。唐德宗贞元年间乌荼国王进贡,就是给皇帝送的礼物,礼物当中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只有这一品。这一品四十卷是完整的,没有漏失的,很珍贵的,那也翻出来了。所以弘一大师教我们读《华严经》,读《八十华严.离世间品》总共就是五十九卷,第六十卷就不要念了,念《四十华严》。因为六十卷就是「普贤行愿品」,在《八十经》里头它只有二十一卷,只有一半。我们现在念完整的,这一篇完整的。总共九十九卷。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栴檀摩尼普散在我们这个世间。

现在印刷术发达,科学技术发达,这些典籍不会失传了,因为普遍流通到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学校图书馆都收藏。《大藏经》我们过去印过,我们「佛陀教育基金会」自己跟印刷商合印的,还有从前买的,我们买的数量多,所以折扣比较大。总共我们送到中国跟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大概是有一千七百套。现在我们又印了一千套,这一千套是台湾同修们发心的,专门为祈求世界和平,为忏除业障、消灾免难而发起的。这一千套是两家公司印的,有一家五百套已经印好了,另外还有五百套是世桦印的,大概要一年以后才能印得出来。这是栴檀摩尼。

中国的古籍,现在很多人都晓得《四库荟要》,也有人发心在做,我们听到了非常欢喜。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我们会随喜,我们会向他订购一批给一些学校团体结缘。往年台湾世界书局印行的时候,我一共买了三十四套,一套精装十六开大本的五百册,差不多是五部《大藏经》。他算我特价,一套那个时候台湾钱五十万,我买了三十四套,送给中国每一个省、自治区、特别市都送一套,北京图书馆特别送一套,上海图书馆这是他问我要的。我现在还有两套放在澳洲,有空闲的时候多翻翻看看。这就是「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离垢妙光明」,从这个「离垢妙光明」,表法的义趣就非常的明显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