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一四讲)  2002/08/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14

诸位同学,请看「海间香河」偈颂最后一首:

【清净珠王布若云,一切香河悉弥覆,其珠等佛眉间相,炳然显现诸佛影。】

这是「海间香河」最后的一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水出光云,更有影略,可以意得」。『珠王』,「珠」在这个地方不是真的有一个圆圆的珠,它还是表法的意思,代表圆满。「王」,加上个王,那是究竟的圆满,第一圆满。说的是清净心行,我们要明了这个意思。『布』是展布。展布在哪里?下面给我们说明,『一切香河悉弥覆』,展布在「一切香河」,香河是表心所。由此可知,法身菩萨心心所清净到极处,我们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样说法大家容易体会。说一个清净,清净里面必定圆满具足了真诚,具足了平等、慈悲;少一条,清净就不圆满,珠就不能称王。由此可知,这是圆满的具足,心行都真正做到了纯净纯善。

『云』,在佛法里面用得最多,它代表的是非有非无,它的用意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能变;它所变的是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能变既然不可得,所变哪里是真实的?能变的刹那不住,这个诸位一定要明了,能变的刹那不住,所变的决定没有永恒。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国土是讲的星球,不是讲的我们现在世界上的一个国家,不是讲的这个。这些事实真相,现代人可以说是相当的清楚,科学技术发达,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事实真相。宇宙之间星球、星系的确是无常的,星系是危脆的,小行星撞击大行星这种事情常常发生,木星、土星、金星、地球上都曾经遇到这些撞击。如果小行星体积相当大,这一撞击两个都碎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因此在一切现象里面我们要学佛菩萨,可得受用,不可执著。不但不可执著,分别都错了。执著是烦恼的根源,叫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事实非有非无,你怎么能分别它?还是佛菩萨那个态度正确,我们应当效法,应当要学习。学习佛菩萨纯净纯善,没有丝毫不善染污,这才是真正对了。

『其珠等佛眉间相』。这个「珠」意思懂得了,清净圆满;或者我们说圆满的清净、圆满的真诚、圆满的平等,这是「清净珠王」的意思。「等」是等於。「佛眉间相」,佛的眉间白毫相,它是两根白毫盘旋在一起,也好像是一个珠子一样。这是诸佛无量劫修积功德所成的一个相好,三十二相里面一种,表无量无边的功德。白毫能放光,光中有化佛,「光中化佛无数亿」,这一句是说明清净心具足的功德相好。相好从哪里看?从末后这一句看,『炳然显现诸佛影』,「炳」是清清楚楚显现出诸佛的影像。这就是白毫放光,光中化佛,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常常念。

「显现诸佛影」,诸佛怎么讲法?前面曾经说过,诸佛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讲十方三世一切究竟果佛,这是现诸佛。第二个意思是讲的法身大士,像《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就说明,那个诸佛是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就是诸,诸是指四十一。「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真佛,不是相似佛。宗门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是没错,但是他没有圆满;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分证佛。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意思非常之广。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这个范围太广了,把所有众生都包括进去了。佛经里面常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怎么解释?天台大师说这是「理即佛」,是从心性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他怎么不是佛?他是佛。但是六道里面的众生,虽有佛性,他被烦恼习气盖覆住,有佛性不能够起作用,我们称之为理即佛。理上有,事上没有。

第二种「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今天是在哪个位次?实在讲就是在名字即佛。我们学佛功夫不得力,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作为还是烦恼习气做主,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依然不能逃过命运的主宰。这样学佛有名无实,叫名字即佛,你连改变你命运的能力都没有。从这再向上提升,我学佛功夫得力,自己能够转得了命运,像了凡先生一样,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在佛法里面讲持戒修善,真的有戒、有善、有定、有慧,这叫「观行即佛」。观行是功夫得力,业障真的是在消,智慧确实是在增长。烦恼习气没断,但是有能力把它控制住,这叫功夫得力。所以有人问什么叫功夫得力?你修行的功夫能够控制住烦恼,让烦恼不发作,这就叫功夫得力。如果烦恼还照样发作,你的功夫不得力。得力与不得力从这个地方去观察,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再向上那就比较难了,「相似即佛」,有一点像,像佛了。那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控制住了,这个境界不在六道,超越六道了,在十法界里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叫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也有佛;这个佛是天台家讲的藏教佛、通教佛,贤首大师讲的小教佛、始教的佛,没有离开十法界,他们是相似位。在无上正等正觉果证上,他证得了正觉。证得正觉,见思烦恼断掉了,相似位。如果能够再破一品无明,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脱离十法界,入华藏世界,这个时候是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虽是真的,不圆满。所以究竟圆满的果位只有一个,究竟圆满。分证位有四十一个,相似位就很多了,愈往下愈多;究竟圆满佛,只有一位。

「炳然显现诸佛影」,这个说法都能够讲得通。由此可知,光中化佛无量无边。光化佛决定没有意思,不是佛在那里想放个光。想放光,你还有念头;有念头是凡夫,不是佛。佛这个光是怎么放出来的?自己没有念头,怎么会放光?大乘经教里面给我们说的,众生有感,佛自然有应,是感应放的光明。感应,光中现相,就是这么回事情。你不要以为佛有意思,我们凡夫感真的是有意思,佛的应没有意思。我们在光中见什么样的佛像?也是感应,是见究竟佛还是分证佛、还是相似佛,甚至於观行佛?不一样!说实在话是随著自己的心,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你在光中见的相不一样。这个道理也不难懂,就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能够找到证据。

许多同学们曾经去参访过普陀山,普陀山有一个梵音洞,观音菩萨常常在这个洞里头现身,感应非常殊胜。大概到普陀山去朝圣,没有不到梵音洞的,多少人在梵音洞门口拜观音菩萨,希求能见到观音菩萨的宝相。大多数的人拜一个钟点、两个钟点、三个钟点见不到,也有的人拜上半个钟点、一个钟点见到了,非常欢喜,总算是有了感应。同参道友几个人一起去拜,我没有缘分朝山,我没有去过。我的一位老朋友圣一法师在八二年的时候,他一同有三位出家人结伴去朝普陀。在梵音洞,他告诉我,他们拜了半个多小时,三个人都见到观音菩萨,都非常欢喜。回来的时候,彼此交谈:你见的观音菩萨是什么相?大家这一谈,三个人见的都不一样。圣一法师所见的观音菩萨戴毗卢帽,全身是金色的,就像我们现在斋堂里面供的西方三圣,观音、势至都是戴毗卢帽,他见的是这样的相,完全是金色的;另外一个出家人见到的是我们一般看到的白衣大士,不一样;第三位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是个出家人。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体会到,观音菩萨现相,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所现的、见到的相不相同。你要问:是不是真的观音菩萨在那里现身?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你要是记住佛在经上常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三个人心想不一样,见到的相就不相同。

佛白毫放光,光中化佛亦复如是。从这个境界里面能够测验自己的功行,等於像学生读书,这是一个考试,看看自己学习的成绩。从感应当中看自己修学的成绩,这个一点都不假。我们再看这一首偈的表法,做一个总结。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如佛心,愿同佛愿,行像佛行,你见到的佛相至少是分证位的佛相,不会是相似位的。如果说我心同佛心,愿跟佛不一样,没有佛愿那么大,行跟佛不一样,还不能放下自私自利,你见到的佛相大概就是天台大师讲的观行位佛;观行位佛就是现比丘相。相似位佛现罗汉相、权教菩萨相,不一样。这一段我们就报告到此地。下面接著请看第五段「河间华林」。这一段里面有长行,也有偈颂。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诸香水河两间之地,悉以妙宝种种庄严。】

『两间之地』是讲的两岸,两岸中间的大地也有许许多多庄严的事。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段长行分为三段,我们念的是第一段「总标」,标示出来给我们说明,我们能够体会到经文里面的含义。前面所说的心心所,属於能变。心心所纯净纯善,它起作用当然是「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前面讲的都是「存好心」。『妙宝种种庄严』,指的形式这些等等;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已经落实到日常生活,落实到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愈来愈具体化了。我们看下面经文:

【一一各有四天下微尘数众宝庄严,芬陀利华周匝遍满。】

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从这个以下有八句。我们在一般看的时候都有十句,这个地方跟一般不一样,它里头分为长行有五句,这是前面一个段落;后面一个段落,有八句。注解里面注得很清楚,「别显二事」。庄严的东西太多了,一个说华,一个说树,「谓华及树。水陆各一,实有多事」。下面特别给我们注解,「然此一段,文势少异。不列十事,以显无尽。而但举二,展转明多。」第一,举的白莲华,「后一宝树,於此一树,出五业用」。这里有五句,五种业用,这是跟前面经文不相同的处所,清凉大师特别给我们指出来。

无量无边的庄严,举这两桩事情。莲华是在水里头。我们在此地要注意的是『一一』,「一一」是指的香水河,一一香水河『各有四天下微尘数众宝庄严,芬陀利华』,周匝围绕。「芬陀利」是白色的莲华,白代表洁净,清洁清净,表这个意思。莲华代表圆满,莲华代表因果同时,莲华又代表清净不染,这是说菩萨行。为什么佛教用莲华来表法?我们要懂得。华藏世界在大莲华当中,诸佛菩萨脚底下踏到的都是莲华,是不是真的有个莲华在脚底下?不见得,它是取其意,我们懂这个意思。造像把它造出来,让你看到之后,你就能够觉悟。真的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决定没有丝毫染著,一定知道因果同时,果中有因,因中有果,於是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自然就向纯净纯善去做了。因净善,果当然也就净善,这就是诸佛菩萨与一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

在显教里头,特别是在中国,佛菩萨跟众生缘最深的,实在是无过於观世音菩萨跟阿弥陀佛。所以中国有个谚语说「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这个确实是有道理,说明缘分很深。没有人不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阿弥陀佛名号,你要去调查一下,中国人你在一生当中,有没有念过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世音菩萨?肯定有!不管是有心无心,全国人民都念。不相信的也念一句阿弥陀佛,随口他就出来了,你就知道他阿赖耶识里头那个种子的力量多么强大!这样殊胜的种子,他为什么不能成就?这里头缺少所缘缘、无间缘,缺这两样东西。换句话说,亲因缘真的有,增上缘也不太缺乏,缺的是所缘缘跟无间缘,所以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

在中国的密宗、藏传佛教,也是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他们不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他们念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还是念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就是念「芬陀利华」,这个咒语翻成中文的意思,「保持身心像芬陀利华一样」,念念不忘。在这个世间不被世间法所染污,这是这个咒子真正的意义。这个咒语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也提醒别人,在这个世间不要被世间所染污,你说这个咒语的意思多好!这就是妙宝庄严。所以妙宝庄严就落实在佛菩萨的名号,落实在佛菩萨的教诲,落实在「唵、嘛、呢、叭、咪、吽」,这是六字大明咒。

怎样才能真正落实?我们细心观察,不外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你真正明达教理,纵然不能够明达教理,至少你也能够通达教义,你会做到。为什么?觉悟了!对於宇宙人生真相,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你有相当的认知,你不迷了,你觉悟了,这是一类的。第二类,善根福德深厚,他不需要学,不需要多涉猎经教;我们一般讲天性纯厚,厚道,他不被环境染污。这两种人都不多,这两种人都可贵,这一生当中如果遇到缘,没有不成就的。也许你说,也许他一生遇不到缘呢?这个假设我不同意,为什么?「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种根性在佛法里面说是根熟的众生,根熟的众生诸佛菩萨没有不来给他做增上缘的道理;换句话说,诸佛菩萨肯定会给他做增上缘。什么时候给他做增上缘?我们凡夫就不得而知。有很早,有在中年,甚至於还在临终的时候,这些事情我们曾经听说过,或许也有人见过。从这个地方能看到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真的是不舍一人。我们从这些地方细心去观察、去体会,会给我们带来信心,也会增长我们的愿心。只要自己这一生努力,不会空过的,尤其是我们的缘分非常殊胜。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下面一句:

【各有四天下微尘数众宝树林,次第行列。】

『各有』,前面还是有个「一一」,跟前面句子是一样的,它「一一」省略掉了。『四天下微尘数』这是数量。『众宝树林,次第行列』,这是纯净纯善的心行,显示在事相上、在德用上那就无量无边了。像我们这个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里面都有佛菩萨示现,所示现的一一都与性德相应,那就是「众宝树林」。我这个话说得大家要是依旧不容易体会,我们举例子讲,《华严经》末后一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你想想看是不是「众宝树林,次第行列」?像《华严经》上讲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世间有,也许你说:我这一生都没有遇到。不是你没有遇到,你遇到了不认识。这是真的,哪有遇不到的道理?

为什么说遇到了你不认识?你的心里头有障碍,心理有障碍!什么障碍?迷而不觉,所以你见不到。假如你转过来是觉而不迷,你就会发现到统统在我的四周围,我眼所见的、耳所听的、鼻所嗅的、身体所接触的,无一不是「众宝树林,次第行列」;换句话说,无一不是诸佛菩萨在为我示现。我有那么一点点体会,我不吝法,我没有丝毫隐瞒,点点滴滴真的所谓是和盘托出,供养大众。没有一点点隐瞒,知道多少,我都把它全部拿出来供养大家。我们生活在世间,总而言之,这一生遭遇到的不外乎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的一生的遭遇统统都包括了。顺境,好环境,一切感觉得很舒适、很满意;逆境是很不好的环境,不如意,非常困苦,难以煎熬。善缘是你所遇到的都是好人,都对你有所帮助;恶缘,你所遭遇到都是恶人,欺骗你,陷害你,遇到是这样的人事环境。佛菩萨在哪里?佛菩萨就在其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要是把它归纳起来,总而言之,也就是这四种缘,顺境、逆境、善缘、恶缘。

为什么善财处这个环境,他一生能圆满成佛,我们不能?这个地方你得要细心去观察,他成就的原因在哪里?我们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里?善财修的是净行,纯净纯善,我们所修的可以说是纯染纯恶,跟他完全颠倒。我们在善缘里头忘恩负义,在逆缘里头怨天尤人,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再回头看看善财童子他是怎么成就的?无论是逆境顺境、善缘恶缘,他只用一个清净心,用一个真诚心,一丝毫都不染著,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他贪瞋痴断了。不在境界里头磨炼,你怎么能断得了?清凉大师跟我们讲五十三参叫「历事练心」,你不经历这些事,你怎么能够练清净平等心?那叫真修行,那叫真功夫。不是言说,不是文字,不是讨论,是完全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善财自始至终一个感恩的心,感谢境缘成就自己的道业,消弭自己的业障。

你要是能把这个意思参透,五十三参圆满了。五十三参,四十卷《华严》就讲完了。四十卷经就讲这么一回事情,就讲这个道理。你在这个地方真的要体会得,恍然悟过来,这四十卷经你就学圆满了。你肯定从今而后你会学善财童子,你会学得很像;顺境善缘不起贪恋,逆境恶缘不起瞋恚。不起贪瞋痴是消业障,增长戒定慧是成就道业,他怎么不感恩!他怎么不欢喜!所以善财参访善知识,离开善知识的时候,「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恩,礼是恭敬,辞是一丝毫都不染著。我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明白,智慧开了嘛!辞是永远保持清净心,清净平等觉一丝毫没有被外面境界影响,没有被外面境界动摇,他怎么会不感恩!

明白这个道理,你再看这一句经文的味道,你才能看得出来。「各有四天下微尘数」,这个数字不大,我的体会是世尊最保守的说法,这个数字是什么?我们六根所缘的境界,你说有多少?你眼见的、耳闻的、鼻嗅的、舌尝的,起心动念所想的,克实而论,何止四天下微尘数!要说一句老实话,说个真话,这个数量应当要像前面所讲的「一切世界海微尘数」,不是「一四天下」。回过头来,就看我们现前身边,我们现在这个身,明显所接触到的是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这些事相有多少?没法子计算。这些是什么?这些就是像树林次第行列。觉悟了,那就是众宝;不觉悟,那就叫五浊恶世。

所以佛境界跟六道境界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总要懂得。你的心是佛心,你的境界就是佛境界,境随心转。你的心是轮回心,你所现的境界就是六道轮回。真正境界跟你说,没有华藏,也没有六道,这是跟你说真的。华藏跟六道都是「唯识所现」的,离开了心识,才能够真正回归到自性,圆满的性德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讲的大世界,这在前一品讲的,「世界成就品」里讲的,华藏世界是「世界成就品」里面的一小部分。从这里才知道,诸佛如来、八地以上的菩萨是深位菩萨,他们证的位次深,那个境界不仅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够大了,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没有法子思议,但是它并不圆满。法身菩萨修学的道场,他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说是相当的清净、善良,但是还没有达到极、没有达到纯。极净纯净,极善纯善,这是经上讲的八地以上的菩萨。

我们要学,要认真努力的修学,知道这个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一样不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我们这个念头一转,真的,确确实实诸佛如来示现的。示现做什么?示现来度我的。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法身菩萨,照顾我一个人,成就我一个人,你说这个恩德多大!天高地厚不能比喻,天高地厚有限,这个恩德无穷!几个人懂得?「知恩报恩」这四个字,《大智度论》上说得很清楚,二地菩萨所修的。这个意思就说明二地以下根本就不知道恩德,何况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讲恩德,沾一点皮毛,恩德到底有多大?没有人知道。二地菩萨才知道,摩诃萨!他们才晓得报恩,知恩报恩。不知恩怎么会报恩?知恩才会报恩,这是肯定的。你就晓得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也给我们显示出知难行易。

菩萨用什么方法来报恩?没有别的,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就跟诸佛如来给我做示现一样。做什么样子的示现?随众生的感,自自然然就应。你说:我不会。对,你是不会。为什么?你不是二地菩萨,你怎么会?那要问:现在我要怎么做?现在做的方法,有,佛菩萨教给我们依教奉行,就是这个。你没有在经上读到吗?佛常常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菩萨报佛恩的行动纲领。现在佛菩萨不在世间,在世间你也不认识,明显的住世那就是经论,经论是明显的住世。诸佛菩萨现身那是隐藏的住世,他不暴露身分,他跟凡夫完全一样,你认不出来。

经论你清楚,依照经论的理论修行。你看看《大藏经》《大藏经》里头有多少种经?大小乘合起来几千种,加上历代祖师的著述,几万种。这是不是众宝树次第行列?是有这个意思。我们称经典称法宝,几千部的法宝,众宝!次第行列,现在编辑的《大藏经》,分门别类,有次第,有条理,一点都不乱,我们要发心努力去学习。上上根人阅藏,把全部《大藏经》看几遍。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时间。现在缘是具足,《大藏经》很多,缘不缺乏,善根福德不足。那怎么办?祖师大德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只要自己能够契入你所学习的经典,你真正入了,契入这个经典的境界,入的还要深,所谓深入经藏。《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深解义趣」,你解得浅不行,你要解得深。深解你才在经文里头字字句句你见到很多很多的意思,展开经卷字字句句无量义。这个里头趣味无穷,在佛法里面讲法味。

法味不好懂,我讲趣味,大家好懂。无量的欢喜,佛家讲法喜充满,这是佛学名词。到这样的程度,你再去阅《大藏经》,不一样了。为什么?障碍没有了,你都能够理解,都能通达。所以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你一经没有通,你就不要搞第二部。通了之后,你再涉猎,没有一样不通。不但是佛法通了,世间法也通了,一通一切通。这是我早年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传给我的。这个原理知道了,用什么方法?老师跟我说学是学不来的,即使有聪明智慧也相当困难。为什么?典籍太多了,就算你一天看八个小时,你看到一百岁,你都看不完;包括世出世间法,你哪有这个寿命?你哪有这个悟性?所以他教我一个方法,用感应!用什么感?用真诚心感。真诚就是至诚,真诚到极处,用这个心,一丝毫虚伪的心都不能有。用真诚心对佛,用真诚心对一切众生。不能说我对佛用真诚心,对人、对其他的那就可以马虎一点,你这个心是假的,你不是真诚心。你对佛那个真诚心,那是装模作样,是假装的,不是真的;真的,只有一没有二。我们能懂这个意思吗?

一味真诚,这个感应就很明显,感应那个力量不可思议。我们平常讲你得诸佛如来威神加持,就跟普贤菩萨每一个段落说偈「承佛神力」。怎么样才能承佛神力?真诚到极处!对佛是这个心,对人是这个心,对一切众生都是这个心,决定没有第二个心,才能起感应道交作用。所以求佛的人很多,为什么没有显著的感应,道理在此地。你没有真诚心。记住,要学!对任何一个人,对一切动物、花草树木、天地鬼神,跟对一切诸佛如来同一个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决定没有二心,你感应就现前了。你就能得一切诸佛加持,你展开经卷就能看无量义。不是你读得多、学得多,不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听你念经,他一听就晓得这个经里面讲的是什么道理、什么意思。念的人、学的人不懂,他明白了,他能开导你,他能帮助你,他能成就你。凭什么?真诚。真诚是宝,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是众宝。

树是树立,林是许许多多的建树,无量无边的建树,无一不是出於真诚。宝不是物质,物质的宝没有什么多大用处,佛在经上常常用它做比喻,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福德。这是佛在经上常常讲的,我们常常读到的,所以物质的珍宝有什么希奇!珍宝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宝,戒定慧三学是宝,六度、十波罗蜜是宝,诸佛菩萨、圣贤教诲是宝。你要从这地方去认知,从这个地方去学习。只要你认真努力,学了你能够落实,也就是学了你能够做到;你做不到没有用处。学了都能做到,宝你就得到了。这个宝是真的,不是假的,破迷开悟,了生死出三界、出十法界。

下面有五句,这五句是说明宝的用途。当然佛在此地讲的都是原理原则,用途是无量无边,略举五端。第一:

【一一树中,恒出一切诸庄严云。】

这是第一句。『一一树中』,我们懂得每一种的建树,『恒』是永远不间断,『出一切诸庄严云』。我们能不能见得到?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迷而不觉。谁见到?法身菩萨见到了,这个经的对象是法身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佛在经上也说大心凡夫见到了。大心没有私心,私心是小心量;换句话说,心量小的人见不到,心量大的人见到了。要大到什么程度?大乘教的标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的人也能见到;虽然不是法身菩萨,他也能体会得到,我们要懂。何谓大心菩萨?起心动念一定是想到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心里头常常念的是这个。绝对不是只念自己、只是想著我这一家,我们出家人想到我这一个学院、我这个道场,你的心量太小了。这个心量是轮回的心量,见不到大境界,深广的境界你没有分。你能懂这个道理吗?你能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吗?确实我们不了解,不是我们境界。

我们要想得少分大经的利益,你不能不把心量拓开。从今而后不再想自己,不再想家庭,不再想我这个道场,你的智慧开了,你的思想、你的见解自自然然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你有非常浓厚的分别执著,这个时候你的分别执著愈来愈淡,你的想法、看法逐渐逐渐跟佛菩萨接轨了,在佛法里面讲相应了。虽然还没有入佛菩萨境界,气氛已经感受到了。古人比喻,那边烧火,火我还没有看到、还没有见到,暖气感受到了。量大真的是福大,量小不行!许多同学知道这个道理,听到时也欢喜,心量就是拓不开。什么原因?恐惧,怕心量拓开之后,对我自己个人的利益有很大的损害。念念自私,没有能把自私舍掉;害怕自私舍掉,我明天生活怎么办?明天谁来照顾我?我替别人著想,别人不替我著想。他在这里妄想分别执著,愈想愈多,愈想愈害怕,愈想愈不敢,这是他为什么发不起来的原因。说穿了,怕死怕苦,所以不敢。这个样子跟佛菩萨那个地方永远有一重障碍,这个障碍不能突破。几时想通了,不怕死、不怕苦,这个障碍才能突破。死都不怕,苦算什么?死不怕了,跟你说生死就了了。这个利益,实在讲是你作梦都没有想到的,古人所谓「始料所不及」。不怕苦了,你的业障消了,福报现前了,你才真正明了佛菩萨的恩德,才真正知道。《法华经》里面的三车比喻,到最后佛菩萨给你的不是羊车、鹿车,而是大白牛车。这是三千年前的比喻,当时人懂得,佛要生在现代,那就不是这个比喻了。大白牛车是马车,在古时候马车是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最快速的交通工具。

所以你要想到,任何一个建树永远在那个地方示现,在那个地方表演,帮助我觉悟。我们举一个例子,佛像面前供的这杯水,这杯水是一一树中的一个树,树就是树立、建立。这杯水永远在那个地方提醒我,用心要像水一样干净,要像水一样平等,干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高下。它什么时候停止过给我的启示?它没有。佛前面供的花,那又是一个建树,花永远提醒我们种善因得善果。花是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好果就好。教导我们,提醒我们,永远的你要种善因,你后来必定得善果。哪一样不是建树?所以建树无量无边,确实「恒出诸庄严云」。善因善果是庄严,清净平等是庄严,一切人事物都在那里表演、都在那里示现,无量无边的庄严。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