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九讲)  2003/10/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19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五段,东北方摄取世界,末后这一段,苦灭道圣谛,第三句看起:

【或名教导。】

在佛法里头,通常也称呼佛陀为导师,导师、大师都是对於佛陀的尊称,这个称呼我们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容易失礼。世间人往往对於自己的老师尊敬,称为大师,称为导师,实在说这都过分,过分就变成不尊敬。礼,它有节度,就是恰到好处,不能够超越,也不能够不及,这才叫合礼。称大师、称导师,过分了。为什么?那是对佛的称呼。我们看看自古以来,各个宗派里面高僧大德,真正有成就的,称大师是后人,这个行,不是在当时。翻经的这些法师都是修行证果的人,他们的称呼「三藏法师」,实在讲称法师,他通达三藏,冠上一个三藏法师。如果三藏里面只精於一门,精於戒律的,称为律师;精於经教的,通常称法师;精於论藏的,称论师。没有称导师的,没有称大师的。

称大师有个例外,那就是净土宗。净土宗的祖师,我们知道,不是他在世的时候称祖师,是他老人家往生之后,不在世间了,后人尊称他的。他在净土宗,他自己修持以及对净土的弘扬有特殊贡献,后人尊称他是我们这一代的祖师。净土宗的祖师可以称大师。为什么?劝人念佛,念佛往生净土,那是一生成佛,一生圆满成就,这跟一切如来教化菩萨没有两样。因此,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这是个例外。所以,称呼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合礼,这个常识一定要懂。

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是七十岁教化众生的缘才成熟,也就是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他只是在普陀山藏经楼里面一位老法师,他在藏经楼管理藏经楼三十年。我们想像当中,他老人家大概是四十岁的样子进藏经楼,藏经楼就像一个道场的图书馆,他在这个道场得到这么一个执事,这是他的工作。管理藏经楼,当然有时间他就看藏经。又何况在那个时代,到寺庙烧香香客很多,去看藏经的人不多,很希有,热闹的多,真正用功的人少。印祖落得清净,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念佛、阅藏。

三十年,他被人发现了,也就是当时有些真正有修有学的大德居士,到普陀山朝山,去参观藏经楼里面,发现印光法师。跟他见面,感到他的威仪、谈吐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样。向他请教佛法的理论,修学的方法,学习的境界,这个法师答覆的,教这些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叫发现了宝,真正善知识!离开普陀山,於是到外面去宣传,普陀山真正有高僧,这样就把他搞出名了。他老人家八十岁往生的,所以,他的弘法只有十年,真的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厚积薄发!他养的时间养得长,功力深,这发出来之后叫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这才能折服当时佛门四众里面的大德,没有人不佩服,没有人不赞叹。弘法时间虽然不长,短短十年,影响太大了。

你说在中国这么一个时代,过去我也听不少人说,过去这些高僧大德都有人批评,唯独印光法师没有一个人敢批评他,真实的德行。所以,他圆寂了,这一代的人尊称他为净土宗的祖师。净土宗祖师跟别的宗派不一样,别的宗派祖师是祖祖相传,所以有传法。净土宗没有,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大家公认的,这一代公认他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所以,净宗祖师绝对不是他在世的时候称呼。祖师称为大师,也不是他在世的时候称呼。我们看到民国初年出版的《文钞》,是写的《印光法师文钞》,不是大师,《印光法师文钞》。这个称呼是正确的,是如法的,如理如法,我们要懂得。古时候帝王的老师,称国师,没有称大师的,没有称导师的。所以,这两个名称我们要注意,这不是随便称呼的,这是对佛的尊称。读书要明礼,礼不可以僭越,不可以过分。

这个地方,《华严经》上所说的道谛,修行证果都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分证佛,大乘经教里面称如来,诸佛如来,那个诸佛如来就是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家看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他里面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诸佛指什么人?指这四十一个阶级叫诸。诸位,就是四十一个阶级。诸佛,就把究竟果位也包括在其中,总共是四十二个阶级,称诸佛。这四十二个阶级都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称如来。

他们应化在十法界就一桩事情,『教导』众生,教导十法界的众生。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佛教不是宗教。我最早听到这个话,是欧阳竟无,我看到他的讲演记录,他是在民国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学讲的。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南京师范大学,现在改了名字,改成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之前是金陵女子大学,在民国十二年的时候称为第四中山大学。发表这一篇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么长的一个讲题。笔记是他的学生王恩洋,这也是很出名的在家的佛弟子,王恩洋记录的。我看到这个记录,我接受他的说法。那佛教是什么?他虽然没有明显的说出来,从整个讲演,我们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佛是导师,诸佛如来应化在九法界,我们常讲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应化到世间来做些什么?这两个字就说出来,「教导」众生。教是教化;导是指导,是诱导,这是从教学仪式上说的,我们现在讲方式,教学的方式。教化是从成绩上说的,是从果上讲的,你的教导要能够达到令一切众生化恶为善,这个成绩拿出来了。化迷为悟,他开悟了,化凡为圣,这个教导成就了。如果接受教导的学生不能够转恶为善,不能够转迷为悟,不能够转凡为圣,你的教导失败!教导有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成绩,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业,佛在《法华经》里面讲的「一大事因缘」,这一大事因缘是教导。

所以儒家讲,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只要你是群众的领导人,最小的是家庭,你在这一家是个家长,你有夫妻,有兄弟,有儿女,你是一家之长,也是个领导人,家庭是最小的社会。领导人有三个字的天职,职就是他的职责,天是自然的,自自然然你有责任。这个责任,儒说得好,「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这个责任三个字,君、亲、师,只要是你在领导地位,你就有这个使命,你就有这个天职,你一定要把这三桩事情做好,你这个领导人就有功;这三桩事情做不到,你就有过;做错了,你就有罪。最小是家庭的家长,最大的是一个国家的帝王,国家领导人。佛经里面有讲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什么意思?世界领导人。这三个字做到了没有?君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领导,你带领他、指导他到哪一条路,到哪一个方向,到哪一个目标?这个带头的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现在我们最现实的话来说,国家社会的领导人,你要带领大众走向和平、安定、幸福、美满,你这个领导就不错了,这个方向、目标正确。在现在,现在是乱世,怎么乱的?领导人不负责任,教导众生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方向跟目标乱了,出了问题,误导众生,不是正确的领导,所以老百姓生活过得很辛苦,领导人有责任。领导人第一个责任,方向、目标要正确。

第二个天职,亲。亲是什么?民之父母,父母有养育的责任,你要养被领导的这些人民,他们能吃得饱吗?他们能穿得暖吗?他们能住得舒适吗?他们都有称其能力的工作吗?这些是养。就像做父母,你养了小孩,生了小孩,你要养他。所以,第二个天职你要养这些人。国家领导人不容易做,尤其在中国,中国人多,十几亿人,你要养这些人,这是你的天职。第三个天职就是教、师,你是众人的老师。所以领导人的天职是君、亲、师。师是什么?师是教导。佛菩萨示现在个世间,他也是个领导人,学生跟老师就像学校一样,不管这个学校大小,学生人多寡。最少的,佛法讲四个学生,一个老师,四个学生。这个老师也是个领导人,他领导四个人,他也有君亲师的天职,但是他偏重在师道。刚才我讲了家庭的家长,在君亲师他偏重在亲。不是说那两个不重视,同样重视,到底还是父子有亲,这是伦理里面最重要的一条。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国家领导人,省级领导人,县级领导人,乡镇领导人,他偏重在君。但是亲、师,他一定要做到,这三个字是一而三,三而一,决定不能够偏废,他的功德才圆满。

中国人习惯上常讲,佛门也说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是教人;换句话说,做领导人不容易,这三桩事情你自己要做被领导人的榜样、模范。你要是做不到,谚语常讲「上梁不正下梁歪」,被领导的人不服,接受你教化的人,会对你打很多问号:你没有做到,你为什么要求我做到?在现代最近这几年,社会上提倡小朋友读经,我也常常鼓励小朋友学《弟子规》。真的他学了,很认真的学,学了之后,看到父母没有做到,常常质问父母,「爸爸妈妈,怎么你这个没有做到」?做父母的人难为情。

所以,你要教儿女,你自己跟儿女一起学习,你要先做到,你要做他的榜样,你的儿女学习就非常认真。而且他学了之后会影响他一生,他不会改变。你自己本身做到了,他服,他知道父母教我的是正确的。将来在社会遇到邪知、邪见、邪行,他有能力辨别,那是邪,我是正。他有能力辨别邪正,这个功德就大了!他在社会上树立正知、正见、正行的好榜样。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只要是佛弟子,你就有(现在的话说)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使命,出家,专任;在家,兼任,都要干这个事情。换句话说,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给社会大众做正面的好样子。要从自己本身做起,然后才能教人,人家看到了、听了,他服你。你自己本身做不到,口里说得再好听,别人不服,很难接受。

所以,佛法,宗教,实在讲宗教还是社会教育。我们细细去研究、去读诵一切宗教的经典,他们的圣人,他们的神,他们的上帝,是怎样教导他们的信徒?怎样教导整个社会?所以我跟许许多多宗教接触往来,我的体会,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都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论哪个宗教,我们今天讲吸收信徒,这是现在一般人说的,实际上应当说接引信众,而不能用吸收这个名词,接引信众,都是神圣的教导。而且基本的理念完全相同,都是教你孝顺父母,尊重师长,都是教你爱护众生,绝对没有教你杀害众生,没有!没有教你偷盗,没有教你邪淫,没有教你妄语。佛经上讲的这些基本的德行,所有一切宗教统统都有。

一般宗教都肯定宇宙之间有一个真神,这个真神是宇宙的、众生的创造者。上帝造天地、造万物、造人。佛教里面同样也承认,也肯定,不过佛教里头没有称他作上帝,没有称他作神;称他是什么?称他是自性,称他作法性。儒家称他作本性,名称不相同,真的是一桩事情。大乘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从哪里来的?世界从哪里来的?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外国人的宗教讲神造的,大乘经里面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就是上帝,就是神,就是大梵天,各个宗教称的名词不一样,事实是一样的。我们就真正体会到真神只有一个,佛法里面称为法性,称为性识。

佛经里头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感应道交,现身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所以,身没有一定,法也没有一定。於是我们就明了,所有一切宗教,他们崇敬的神明是一个;在基督教里面示现的耶稣,在犹太教里面示现的摩西,在伊斯兰教示现的穆罕默德,在佛法示现的释迦,在中国示现的孔子。一个人!随类化身。所以我说世间所有一切宗教信徒是一家人!神圣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示现的身形不一样,教化的方式不一样。细细观察,他教化的宗旨相同,方向相同,目标相同,我们要学习。

所有一切神明都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展开基督教的经典,「神爱世人」,那个世是遍法界虚空界,那个爱就是佛家讲的慈悲,真诚清净平等的慈悲,这个爱称为博爱。他们经典里面讲得很好,爱不是占有,当然爱也不是控制。如果有控制、有占有在里面,不爱了,那个爱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爱是烦恼,不是性德,不是神圣。神圣的爱里头没有占有,没有控制,那个爱是神圣的,无条件的;附带条件的就不是真的。

所以,所有一切宗教,真的是一个宗教的分支、支派。我们自己迷了,不知道那个根,永远都是执著在枝干上,没有找到根。找到根之后,才晓得是一家。所以,我进任何教堂,看到他们的神,我统统都拜,看到他们的经典我也拜。人家问我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根」,我知道是一不是二,他们有分别,他们在枝干上有分别,我在根本上没有分别。像一棵大树,我找到根,这个根长了好几枝树干,干又长好多枝,枝又长好多条,条又长好多梢,梢又长好多叶。所以,入要入得深,入到根本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的。

这个教导才究竟、才圆满,才把所有一切冲突、矛盾化解掉。所有一切对立消除了,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是和睦的,是平等的。是自自然然没有一丝毫勉强,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面,自自然然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彼此敬爱,彼此关怀,彼此照顾,彼此互助,彼此合作,自然的,决定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大乘佛法里面讲法身,法身是一个身,整个宇宙是一个身,这叫法身。我们这个人是法身里头的一部分,我们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法身,那我们这个人,是这个身体上一个细胞;这一个细胞是小我,这个身是大我,你从这里去体会。现在我们这个身是小我,整个宇宙是大我,大我不生不灭,小我也不生不灭,你就把自己真正找到了。

这个时候妄想分别执著,不要离,自然没有了。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必求,本来如是,自然现前了,性德现前。智慧现前,光明现前,迷惑没有了;平等现前,分别没有了,执著没有了;清净心现前,染污没有了。这个时候这种境界,大乘教里面称之为明心见性,称之为如来境界。如来境界是我们自己一切众生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搞成这个样子。搞成这个样子是你自己迷惑,你自己受苦,於本来一丝毫没有改变。不是说我迷了,自性就真的迷了,我现在被染污,我自性就染污,没有这回事情,於自性毫不相关,自性一丝毫没有改变。只是你现在不得性德的受用,你得不到。自性全体大用不可思议,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无尽的相好。我们世间人念念所希求的聪明智慧、财富、健康长寿,人希求这个,自性里头统统具足,圆满具足,一丝毫没有欠缺。所以,你见了性之后,你就得大圆满。

没有见性的人很苦,没有见性,性德统统不起作用,你什么都得不到。你把智慧变成烦恼,把德能变成愚痴,把你的福报变成贫穷。迷的人怎么办?佛也救他,也不是不理他,佛还是慈悲帮助他。那怎么样?你临时去打工,维持你的生活!临时打工就是教他修布施。你修财布施,得财富,这是六道里头的,不能出六道;你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你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统统在三界六道,有漏福报。明心见性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福报,那就不得了,那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无量寿命,无量财富,无量相好,无量德能,自性是没有限量的。不能见性,佛就教你修有量的,解决现前的苦难。「教导」!不教不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灭道圣谛第四句:

【或名善回向。】

『善回向』,也是菩萨修因的总的德号之一。「回向」我们很熟,为什么?每天都要念回向偈,一天至少要念两、三遍,哪有不熟悉的道理!可是念是念了,你懂得什么叫回向?尤其这上面加个「善」字,善加在这上面,意义就不平凡,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先来谈谈回向,经论里头佛菩萨常讲回向有三处,回是回转,向是方向,回转向著哪一个方向。佛告诉我们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实际」。实际就是自性,要回向自性;换句话说,不离自性,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第二,回向「菩提」。菩提是觉悟、是智慧,菩提是梵语;换句话说,我们所有一切的修持,求什么?求智慧。回向实际,就是我们要求与性德相应,与自性相应。第三,回向「众生」,决定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修持,我们所求的,求愿就是这三桩事情。今天我们虽然每天回向偈念好几遍,与这三条相不相应?难了!所以,回向只有言语,真的有口无心。果然要是有心、有愿,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你就有很大的成就。这个成就,就是一般讲的契入佛的境界,悟入心性。

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能成片,学教不能开悟,什么原因?我们天天回向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我们的修学就会有非常好的成绩展现出来。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包括我们的生活,包括工作,包括处事待人接物,与自性相不相应?回向实际就是与自性相应。与智慧相不相应?那就是说,与烦恼轻、智慧长相不相应?与众生相不相应?我们每天的修学是不是给众生带来幸福,带来真实利益,有没有?诸佛菩萨的回向决定落实,我们每天干的落空了,不知道回向。那我们再看看,我们天天念的回向偈,回向偈是祖师大德,都是大彻大悟的人;换句话说,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做的,他们的回向。我们天天念,不懂得意思。

头一句,「愿以此功德」,所以先要问问你,你这一天有什么功德?这一句是能回向。我今天有什么功德,总不可以拿烦恼习气去回向,今天我做了些什么好事可以回向的?「庄严佛净土」,这句话就是回向实际。佛净土是什么?法性土,也就是说与法性相应就庄严;与法性不相应的时候,那不是庄严。这八句偈里面,所包容的无限的深广,称性,称性哪有边际!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是回向菩提,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没有真实智慧,哪里知道报恩?与性德不相应,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恩德,更不知道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他怎么会有「下济三途苦」的这个意愿,这个愿心生不起来。所以这两句回向菩提,大菩提心生起来了,那个现象就是这两句,报恩、度苦。度苦,「下济三途苦」也是回向众生。这四句偈,前面四句偈,第一句「庄严佛净土」,回向实际;第二句「上报四重恩」,回向菩提;第三句「下济三途苦」,回向众生。你所做的,「愿以此功德」,这个功德是什么?我们用一句话来说,如教修行,这就是功德。佛在经典上怎样教导我的,我完全接受过来,我把它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功德。我真做到了,我把这个回向给与自性相应,与菩提相应,与一切众生相应,真正利益众生。

底下那一首,那是劝导别人的,「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这是一个愿望,希望见到我的这些众生要学我,跟我一样,我们都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回向心。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真正的菩提心;「四弘誓愿」也是真正的菩提心。最后这两句是自他大圆满,「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究竟圆满!这个圆满,是三个都圆满,与性德圆满相应,与菩提圆满相应,利益众生也是圆满相应。

「善」是什么意思?善就妙了,善是念念回向,不一定要去念这个回向偈,特别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古大德曾经说过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也就是说,念佛人二六时中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完了要不要回向?不要。为什么不要?他念念句句都是回向。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用意何在?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一念就是回向。我是念念为求生净土,岂不是念念都是回向,还要什么回向偈?回向偈八句意思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这一句名号圆圆满满包括了。我念佛号就是为这个,我求生净土也就是为这个,我亲近阿弥陀佛,圆满成佛道,还是为这个,就是为庄严佛净土,为上报四重恩,为下济三途苦,我就为这个,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为,这叫「善回向」。我们懂不懂?

我们天天念这个回向偈,八句两首偈,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愿望,我们的祈求,在不在其中?如果只知道念这个回向偈,精神、意愿、祈求都没有,这个回向不就是有口无心吗?「善」这谈不上!善是念念相应。古大德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我们连一念都没有,这回向偈叫白念,就像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你没有心,你没有愿,没有这个祈求,就是没有行。你的心、愿、祈求都没有,口念有什么用?

我们看到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是菩萨修行证果的总名称。为什么回向是菩萨修行证果的总名称?佛法术语里面讲,「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现在人讲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持包括这些意思在里头。「善回向」这一句是菩萨修行总持法门,这里头每一句都是总持法门。我们从这么多名词,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你才晓得,真正体会到大总持法门。佛法里头,梵语称为大陀罗尼,翻成中文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经里头所说的字字句句,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里头无量无边的义趣,一句话包括了。他这每一句都包括一切法、一切义,一句话里头含无量义,这叫善。

古大德这个回向偈,两首偈八句,不可思议,做得是真好,做绝了。言语这么简单,法义这么圆满,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一堂功课做完之后,念这个回向偈,这一堂功课认真去做,那就是功德。诵经、学教,古大德说,怎样有功德?随文入观;换句话说,你念了之后,真的把你自己的思想、见解、观念转过来了,这就是功德。我这一部经念下来之后,我就学到如来知见,《法华经》上讲「佛知佛见」,把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换成佛知佛见,这是功德。为什么天天要念,天天要学?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习气太重、太深了,伏不住。念一遍,好像刚刚伏住,两天不念的话,妄想杂念又起来了,天天要干。一遍不够,两遍,两遍不够,三遍。所以,真正有毅力的人要改造自己,改造自己是超凡入圣。自己劣根性太重,那怎么办?勇猛精进。

一天,读《无量寿经》,一天读十遍,一天读二十遍,这就是密集的薰修。一遍一遍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压了,这样干法。一天十遍、二十遍,干上个三年、五年,真的把它压平了。烦恼习气有没有?有,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叫功夫成片,不起作用。功夫不能间断,还要依旧加强,再有个三年五载,烦恼真的没有了。它产生变化了,变成什么?完全变成佛菩萨教诲。你要听懂这一句话的意思,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变成了佛菩萨的教诲。我这句话多重覆几遍,你多听听,看你懂不懂这个意思?这就是个转变!烦恼转变成菩提,转烦恼成菩提,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转变成跟佛陀教诲一样。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诸佛菩萨的教诲,不是他的经教,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无量寿经》,也不是阿弥陀佛讲的,是自性里面本有《无量寿经》显现出来。显现出来跟诸佛菩萨所讲的一模一样,这叫大开圆解,这就是宗门所讲的明心见性,你的性德圆满流露出来。这一部经现前了,再给你说,部部经都现前,不就是讲吗?一经通一切经通。那试问问,我们凡夫一生能不能做到?能,肯定能!能为什么做不到?是你没做!你能勇猛精进吗?你能一天把《无量寿经》念二十遍、三十遍吗?古人讲的,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你不肯用这功夫,这个境界当然不能现前。谁肯干,谁就能得到。

当然这里头有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就是业障!我想做没有缘分,毕竟这个身体是个肉身,业报身,业报身他要吃饭,他要生活。我要是干这个,专心干这一门,我的生活从哪里来?谁能照顾?这就是外缘,外缘是要有护法!谁肯发心照顾你?我希望我能干三年,我能干五年,五年的生活要有人照顾;没有人照顾,你想干,难!你还要为生活奔波,还要为这个操心;换句话说,你的功夫有夹杂,夹杂就很难成片,不是不能成片,难!三年、五年不容易做到,总得个十年、八年,甚至於二十年、三十年,夹杂。不夹杂,三、五年就成就了。

这个缘可不是容易遇到的,今天纵然在寺院里面都不行。寺院里头也不能白住白吃,寺院里还要分一份工作给你做。古时候行,古时候寺院是成就人修道的,你真正发这个大愿心,常住供养你。你每天诵经,你每天拜佛,一天拜三千拜,一天念三十部经,常住供养,所有一切执事你不要做。从前有这个环境,现在没有了!为什么?现在人不相信你,你说我每天拜三千拜,没有人看到你就休息,没有信心。你说我每天念三十部《无量寿经》,你是真的念,还是假的念?因此,你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没有这种真心诚意,不起感应,没有人护持你。所以,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要求真实的感应,你真做,自然有感应。没有人?没有人,佛菩萨来照顾你。

你们看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他诚心诚意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拜两、三年才走到。这两、三年当中,保不住身体不生病。路上生病,旷野里头连个村庄都没有,那真可怜,生死关头。遇到一个叫化,叫化来照顾他,来帮助他,等他身体病好了,恢复健康了,那叫化走了。到五台山之后,才知道这叫化是文殊菩萨。所以,你诚心诚意,不怕死、不怕难,到真正有困难的时候,佛菩萨现身来照顾你。所以一切法要从真实心中作,不能掺一点假,不能有丝毫虚伪,你才会有感应。佛经上讲的这句话,《楞严经》上说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孟夫子所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要反省,你要检点,你要找出毛病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你能把这个因消除,果地上自然一帆风顺。

世出世法第一个,「真诚」,没有真诚一切都落空。大圣大贤教导我们,「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这句话重要。离开真实,你怎么能证到正果!虚妄决定不能证正果,正果要真实心中作。活要活得真实,工作要真实,待人接物要真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统统要真实,真实就是自性,用真实就与自性相应。自性是真的,真与真相应,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性成佛;虚伪不行。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桩事不能不透彻,不能不明白。然后你自然知道从哪里下手,自然知道怎样用功,不需要去问人。

经教,是诸佛菩萨亲身的教诲,展开经卷就是接受佛菩萨真实教诲。这桩事情过去有人问过印光大师,大师怎么教他的?只讲两个字「诚敬」,这是入道的秘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不自欺,这太难太难了,自己欺骗自己,诚就没有了。诚没有了,纵然表现的敬,那个敬是虚伪的,不是真的。果然有诚意,这个敬是自自然然生出来的,绝对不是假装的。虚伪假装,装得再像,不能持久,总有一天被人拆穿,拆穿之后一文不值。所以,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一切法从真实心中作,一切法从真实心中成就。这些都是「善回向」

每天功课完毕,念回向偈,要懂得回向偈里面的真实义,然后你才能真正做到随文入观。读到这个句子,听到这一句,在内心里头就起作用。你不懂这个意思,你虽然念,虽然听,耳边风一样,不起作用,那就叫白念了。真懂得这个意思,真起作用,与性德相应,与菩提相应,惠予众生真实利益,与这个相应,这就是真实功德。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动一个善念,说一句善言,做一桩善事,好像与别人不相干,那就错了。现在我们懂得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科学里面讲都有波动。这个波动是善的,是美好的,这个善再小、再微弱,它的波动都周遍法界。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回向偈里面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不是一句空话,你的善念、善意、善行真起作用。

我们看到众生苦难,还是不能避免。没错,众生苦难虽然不能避免,你懂得吗?他的苦难已经减轻了一些。我们自己做的功德愈大、愈真、愈纯,他得的利益愈大。因此,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善,不做;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恶,无所谓。再小的恶,那个恶的波动给众生增加苦难;极小的善,给众生带来消除业障,化解灾难。这桩事情,我们可以从近代许许多多科学家研究报告里面得到。

前几个月,也是最近,有个同学送了本书给我看,西方跟印度一些学者研究植物,发现植物有灵性,植物有见闻觉知,植物也有感情。这一片树林当中,你要是去砍一棵树,它周边这几棵树都感觉到很悲哀,都感觉到很痛苦;植物如是,矿物亦如是。我们以善意对待这些花草,连附近的花草都有喜悦的感受表现。我们以不善的意念,「我讨厌它,我要把它砍掉」,你还没有砍,有这个意念了,它自己本身当然很苦,围著它周边的这些花草都感到很痛苦,都感到很难过。科学家做实验,实验出来的。我们知道不仅是植物,连矿物都如是。

所以,佛在经上讲的那一句话,「境随心转」,这个境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跟自然现象,跟我们起心动念不是没有关系,有密切关系。所以,念头不能不善,存心不能不善,行为不能不善。我们的心意、言行善,没有一样不善。你所接触的人善,他有感应,你所接触的一切动物、植物也善,甚至於你居住在这里,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善,这是说明《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是总原则、总纲领,我们都能记得,也都能说,但是没有办法得受用,这是什么原因?你知之不够深,你了解得不够透彻。果然了解得够深、够透彻,你一定会依教奉行,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破迷开悟是功,离苦得乐是德,真实功德!以这个功德,实际上不必要作意去回向,自自然然感应所有一切现象,它都产生变化了,这叫善回向。你看这个「善」微不微妙?不需要作意去回向,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与菩提相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了,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就是回向众生吗?妙绝了。为什么?因为整个宇宙是一体,我们常说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一体,这一体就是法性。所以,只要与法性相应就是善;与法性不相应,不善。事上有,理上无;相上有,体上无。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