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二讲)  2003/12/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2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李长者的开示,我们从「发心有二种」看起,这是一个整段。

「是故发心有二种,一修信解发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是,二信满发心,十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其因果也」。这一段前面都向诸位报告过,在这个地方我们重覆再念一遍,说明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总是期望同学们,「信满发心」我们真的是做不到,但是「信解发心」是可以做到的。

「信解」,关键在这两个字,佛在这部经上所说的你懂不懂?「解」是懂不懂,你能不能理解?这经上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自心原本是不动智佛」,你相不相信?这句话要换成我们中国世俗里面讲的「人性本善」,你相不相信?要相信了,大乘教里许许多多重要的一些纲领、原则都能会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理解?「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能不能理解?你能不能相信?你相不相信你自己本来成佛,只是现在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无量劫来愈陷愈深,造成今天的样子。迷得再深、迷得再久不怕,只要一觉悟就回头,只要一觉悟就能够恢复,恢复你的本善,恢复你的菩提心,恢复你的不动智佛,恢复你的妙慧德用。妙慧德用就是文殊跟十慧菩萨,这十首菩萨,十慧菩萨。

信解发心,你果然能理解,果然能够相信,经教里面常讲的见惑,「身见」,你有没有破?不用破自然没有了。我知道我自己现在这个身、现在这个思想跟大宇宙的关系,我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宇宙是我自己的法身,这个身是我法身里面的一个细胞,一毛端而已,这关系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身见破了。「边见」,边见是对立,两边,自自然然对立没有了。我常讲的,我们学佛决定不能跟一切人事物对立,对立这当中决定起误会、起矛盾,这样发展下去之后就有麻烦,会惹出天灾人祸。所以,决定不能对立,为什么?法性里头根本就没有对立,所以,对立是造业。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对立没有了,就是边见没有了。「见取见」,是分别执著因果里面的果报;「戒取见」,是分别执著因果里面的业因。你入这个境界,试问问你还有没有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不二,这是见取见、戒取见也没有了!既然契入诸佛的境界,哪里还会有「邪见」?你看看,这比三乘人断见惑真的是容易太多了!上上乘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见思烦恼不要去断,没了,当下就没有了。

转恶为善,真善、至善;转迷为悟,大觉、圆觉;转凡成圣是法身菩萨,大圣不是小圣。所以,我讲的这些东西,你听懂了没有?你要听懂了,哪有不入境界的道理!哪有不转念头的道理!我特别念这一句,提醒同学们,这部经是无比的殊胜。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福报,能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学完,你就跟善财童子一样圆满成佛了。世间(这个世间不是指我们这个世间,十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头,不知道有多少菩萨希求这个法门,求不到!没有机会。我们的缘实实在在殊胜,居然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希有难逢。希望大家要珍惜,太难得的缘分,要真正能理解,要转变我们错误的观念思想,依教奉行。

向下,十首菩萨所说的偈颂句句都是无比的精彩,你能解、能信,你就是信解发心。那恭喜你了,从今之后,确确实实你是大乘圆顿大法里面入门的菩萨,初信位就是菩萨。五十一位菩萨,你已经上了学了,你已经是初阶的菩萨,这是圣人,这不是凡夫。虽然,你现在还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可是你已经得到了保证,决定不堕三途。你在这个世间修行是人天两道,你会快速的向上提升,这跟其他的三乘不一样,你会快速提升。如果你能把这个解行发心回向净土,求生极乐世界,这就真正是加速度,几何级数,很短的时间你就成无上道了。长者在此地告诉我们菩萨说偈的大义,这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

我们接著往下看,「又就此说颂门中,义分为二」,这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明文殊师利说十偈颂」,底下我们就看到了,大意是「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信解增广」。从前面你建立了信心,知道自心是不动智,不动智就是根本智。世出世法是从自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真法界是心现,十法界是识变的,心现识变。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识,转识成智,初住菩萨就转了;信解菩萨是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自己想转还没有能转得过来,十信位的菩萨。信满就是你转过来了,你转第六识为妙观察,你转第七识为平等性,转阿赖耶为大圆镜,转前五识为成所作。你凭什么转的?凭信解!所以文殊菩萨在此地说这个偈颂很重要,把你的信解扩大,把你的信解增上、增广。「叹如来十种德」,如来十种德就是自心的十种德,目的是让信解菩萨信解增广。

第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广,其光渐增,其光渐增者,明信心渐胜」。这是菩萨说偈目的之所在,用意之所在,我们今天不得已,讲目的,讲用意,为了什么?为了初学你好懂。如果你真正稍稍契入境界,这些话都叫废话,入文我们就看到了。「一一随光所照之境,以心观之,随方令心无碍,尽十方总然,十方观遍,唯有能观心在」。为什么?所现的一切万相都是心现的,你能够在十方观遍,唯有能观的心,就好像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到一个金饰展览会里面去参观,几千种、几万种不同的金饰制作,琳琅满目,没有一个同样的,美不胜收。你看完了之后怎么样?原来这里全是黄金,除了黄金之外,没有第二个东西。这就是你看了之后,唯有能观的心在。

能观的心是什么?法性!所有统统是法性现的。谁的法性?自己的法性。「能观」的观就是佛性,就是妙慧,就是不动智的起用,佛性;不动智是法性,妙慧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能观、所观是一体。这个事太深太深,你能不能理解?你能不能深信不疑?你能够从这个地方契入,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怎么能跟你相比!你自己也不知不觉自自然然的就入了住,就到初住这个境界了;不知不觉无明也破了一、二品,没想破无明,无明也破了。

这里头开头这一句,「一一随光所照之境」,这句话你懂不懂?什么叫随光所照之境?眼随见性之光照无边的色性,见性是佛性、是妙智,所照之境,那个境是法性;见性见法性,见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在耳,闻性闻声性,闻性之光所照的是声境;能闻是佛性,所闻的这个声境是法性。其他不必再举了!这是教你什么?教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用功!「以心观之,随方令心无碍」。你入了什么境界?无障碍的境界,这是华严境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尽十方总然」,这句话做总结。「十方观遍,唯有能观心在」,这就是见性不著相,性相同源,性相一体,性相不二,入这个境界。

「复观能观之心」,这是再深入一层,这个观是觉,能观的心,能观的心也没有内外。能观、所观俱不可得,融成一片,分别妄想都尽了,都没有了。这时候「十方无碍,方入十住初心」,这个境界才能够契入发心住;换句话说,你超越十法界,你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有四十二个阶位,你现在得到第一个阶位,发心住。发的是什么心?给你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的发出来了。这个心发出来绝对不会退转,绝对没有改变,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退转,只有逐渐逐渐的增广,逐渐逐渐的增上,向上提升。从初住扩展到二住,二住再扩展到三住,一直扩展到等觉、妙觉,就圆满了。

向下,经文第一段,「文殊说颂中」,文殊菩萨说偈颂,这里面「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渐渐增广」。现在我们看经文: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有注解,「言一切处文殊者,略申三义」,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做导游,为我们讲解说明。偈文、偈颂分为两大段,这是第一大段,说颂的人,这偈颂什么人说的;第二大段,他说些什么。所以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是长行文,这是属於第一段,文殊菩萨说的。长行里面说『一切处文殊』,这我们得怀疑了,这「一切处文殊」怎么讲法?是一个文殊菩萨变化很多很多身,在各个地方同时说;还是各个地方都有文殊菩萨,有很多很多的文殊菩萨,哪个对,哪个不对?

清凉大师给我们略申三义,他从三点来说。第一,「约当节」,当节就是就我们现前这节经文来讲。「如初节中,百亿佛前,有百亿文殊」,这就是一切,文殊不止一个,每一尊佛前都有文殊菩萨,百亿佛就有百亿文殊,所以这是一切处文殊。「各各说当节之偈,故文皆云,各於佛所」,清凉大师在《钞》里面还有注解,小字是属於《钞》,注解《疏》的,怕《疏》里面讲得太简单,怕我们还看不清楚,清凉大师很慈悲,再加以解释,都是为我们初学人著想。我们把他的《钞》文念一遍,「约文,即是以应就机」,下面是比喻,「令百川中一时见月,各各皆说当节之偈者,如百亿内,同说若有见正觉偈,第二节内,同说众生无智慧偈,然有四句」

这个四句里头,第一,「一切处文殊,同说一偈,是一切即一」。一切处是讲前面讲的百亿,百亿佛前,每一尊佛前都有文殊菩萨。在一切处,文殊同说这一偈,这是「一切即一」。第二个意思,「但一文殊,十节说偈」。每一节他都说,这是讲一个文殊,是讲一尊佛的处所,一个文殊,十节当中,他都说偈,这是「一即一切」。前面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要搞清楚。第三个意思是「各於佛所,即一唯是一」,各於自己这一尊佛的佛所,「一就是一」。第四说「诸处文殊各偈不同」,每一尊佛前面文殊菩萨说偈并不一样,那就是「一切中一切」。这里面给我们讲了四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唯一,末后是一切中一切,四句!四句意思统统都有,圆融无碍,这是不思议的境界,这是三个意思里头第一个。

第二个意思,第二义「一文殊从一处东来,即从一切处东来,至一法会,即至一切法会,故虽东来,而即一切处,以是法界即体之用身故」。这一节清凉大师给我们解的,这是约义,这第二是约义,是从义理上来说。《钞》里面讲,「第二约义,复语其实德」,我们特别要注意「实德」,真实的德行。清凉大师举个例子,让我们从例子里面去体会。「如前溪之月」,小溪,晚上小溪里面有月亮的影子,「前溪之月,即是后溪」,我们到后溪又看到月亮的影子;前溪水里面的月影跟后溪水里面的月影是一。「及千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尔者,一切处月,不离本月故,本月落溪,则千处俱落」,这个话是形容它真实义。我们很难体会,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分别执著。离分别执著,「即体之用」,我们就明白了,不但明了,自己也会;换句话说,九法界众生的麻烦都是在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实德就现前了。

实德有没有言语?没有。实德就像什么?千江有水千江月,水是感,月是应;感应之果,就是水里面现月亮的相,这是实德。这个话显什么意思?十法界依正庄严,能感;如来菩萨现身在法界,就是所应。十法界众生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佛菩萨来应化,自自然然,没有一丝毫勉强。说一、说多都是分别执著,没见性,如果是见性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性融了。性像大海,千千万万无数的河流,河水流到大海,融了,都变成海水,不再叫江水、河水,不再叫了,都变成海水。河水、江水、溪水没有流入大海,都有它自己的名字,那好比是九法界,大海好比是一真法界。九法界里头有分别、有执著、有对立、有矛盾,入到大海什么都没有了,这时候才真正知道原来是一体。

比喻总归是比喻,没有办法比得恰到好处,只能比个彷佛。为什么?因为河流、江河、小溪,它确实是有它的相,差别相,如果讲到法性跟法相,实在讲它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当中,我们一定要把它加上个差别,这错误!头上安头,这是什么?这叫无明。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我们凡夫无明是怎么起来的?什么时候起来的?释迦牟尼佛答得非常巧妙,「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是什么?知见是实德、是性德,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而然。水里面现的月,你一定要给它加上一点意思在里头,这叫无明。无明什么时候起来的?你什么时候加上去,就什么时候起来。你要不起这一点意思,哪来的无明!这就讲的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就是无明,你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无明!就是真性。这个地方怎么不是一真法界?这个境界里所有一切众生,哪个不是诸佛如来?

诸佛如来示现森罗万象,那是性德自然流露。相的变化,就是知见立知的那些人他起了妄想,动了妄念,有了虚妄的造作,把一真的现象扭曲了而已!扭曲是他自己扭曲,并不是外面境界相真的被他扭曲,不是的。这里面道理很深很深,你要想了解,不能通过思惟,你愈想愈讹愈错误,你不想,真相就摆在你眼前。所以我常常讲,诸佛菩萨成就无上菩提妙果,他的秘诀就是四个字「不可思议」!他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境,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口尝味,本事在哪里?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比什么都清楚,比什么都明了,那就是不动智佛。

你本来是个不动智佛,不动智佛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所以称之为如如佛。哪个不是?各个都是。你为什么不是?就是世尊所讲的,你知见立知。知见立知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无明就来了。无明没有开始的,如果有始有终,它是真的了,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这个字用得好,没有开始。久远劫前,哪来的久远劫?你眼睛一闭,无明就结束了;眼睛一张开,第一念佛知佛见,第二念就无明了。你说无明什么时候生的?要从眼根上来说,就是这样情形。我眼睛闭下来,没有了,张开起来,生了,从哪里生的?睁开眼睛生的,你们诸位细细去思惟这个现象。无明什么原因生的?没有原因。无明什么时候生的?没有开始。但是它起作用,它叫我们迷失了本性,迷失了真心,错解了诸法实相。你自己受苦受难,是自己造成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文殊菩萨说偈的这一段长行,我们把文念一遍: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的,这『一切处文殊』有三个意思,前面两个我们读过了,现在看第三个。「三约表法」,这很重要,「文殊乃是不动智之妙用,触境斯了,六根三业,尽是文殊实相体周,万象森罗,无非般若,何有一处非文殊哉」。这表法的义趣深广无际,读《华严》要不懂得表法,你就白读了,那你才真的叫曲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不能望文生义。表法真难,我们如果没有清凉大师,没有李长者,来带领我们导游,为我们讲解说明,说老实话真的看不懂,看不出里头的意思。他们一说明我们就明白了,就能体会到了。

文殊是表不动智的妙用,不动智是根本智,不动智的妙用是后得智。佛在「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讲的不动智,体!无知,它起作用无所不知。不动智佛代表实相般若,文殊菩萨代表实智的妙用,就是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不动智佛是实相般若,都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面的。这个智慧还得了吗?「触境斯了」,眼一见就明了,不是学来的。所以,这个智慧,佛在经上所说的叫自然智、无师智。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得来的,那不是自然的,自然智是你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的这些才干,本有的相好,可惜你迷了自性,你不得受用。「出现品」里头的那一句话要常常记住,「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世尊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捻出来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本来面目跟一切诸佛如来是无二无别。毗卢遮那怎样,我们也怎样;阿弥陀佛怎样,我也怎样。

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这是你们念得很熟,每个星期都在做。现在你们学院订了恢复《三时系念》,改在每个星期天做。我们每个星期天讲经停一次,难得!我七天当中有一天读经、念佛,做《三时系念》,这一天我是修自己!很难得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们要奋发努力,勇猛精进,分秒必争,提升自己的境界。《华严》学到了,要变成自己的观念,变成自己的见解,变成自己的思想,让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能够契入,这是真实的成就。稍稍能够契入,此地所讲的「触境斯了」,你自自然然会感受到,眼见色你明了,耳闻音你明了。我们不说别的,最简单的,展开经本,经书是色相,你要用眼看,眼一看意思就明了,而且不会错误。耳,你听,听人家念经,听人家说法,一听就明了。触境斯了,不要用思考,不要去想一想,一想就错了。现在人所讲的直觉,这对的,不能想!想就落在意识里头去了,那就是凡夫知见,不落意识是佛知佛见。

所以,清凉大师底下讲「六根三业」,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三业是身业、语业、意业,六根三业把我们所有一切的活动全部都包括,一条都漏不掉。「尽是文殊实相体周」,文殊是谁?文殊是自己的妙慧!不动智佛是谁?是自心本具的般若理体。释迦牟尼是谁?释迦牟尼佛是自己的仁慈清净。阿弥陀佛是谁?阿弥陀佛是自性无量觉。离开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可得。所以,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你懂不懂?你信不信?你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相信了,你就是信解发心。信解发心是什么人?华严会上五十一位菩萨,你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得到初信,你一定是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很快的就把你自己提到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到十信心满,恭喜你,你就成了法身菩萨,你就是信满发心了,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个世界有什么样的灾难与你都不相干了,世界成住坏空与你都不相干,超越了。断烦恼,消业障,消灾免难无过於此,你才知道这部经的德用。

所以文殊是实相体周,这个体是性体、法性,周遍法界,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周圆而没有一丝毫欠缺,这是周的意思。「万象森罗,无非般若」,般若之体,不动智佛,般若之用,文殊师利,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哪一处不是文殊!处处皆是。文殊表般若,地藏表孝敬,孝敬的心行遍虚空法界,何处非地藏!观音表自性的大慈大悲,慈悲遍一切,遍法界虚空界,哪一处不是观音!你能够如是信解,你就是信解菩萨。刚才说了,真正入信解菩萨,你的知见是佛知佛见,跟诸佛如来一样,没有错误。刚才说过,你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一扫而光,没了,统统没有了。八十八品见惑破尽,不破自然没有了,你才晓得圆顿上上乘法之妙,妙不可言!这是第一段,介绍第一段,后面还有九段,「下九节中,皆有三段,仿此可知」。每一段里面都有就当节说,有从义理说,有从表法说,统统用这个方式来解,在此地首先给你提起。

下面看偈颂,第二段,「正显偈辞」。清凉大师有介绍,「然释此偈」,然是语助词,就是我们解释偈子,「有通有别」,有两种。「通者,此明菩提超情」,情就是情执。情执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菩提超越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菩提虽有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不认识它,你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那就是。所以,妄想分别执著害我们害惨了,真的是无量劫来我们被这个东西害死了,你现在还要留恋它,还不肯舍弃它!这是通说。

第二个,别说,「谓显前光中所见之事」,前面我们看到世尊足底放光,光照无量无边世界,显示前面光中所见之事。「於中又二」,再分两个中段,第一「约境」,从境界上说,「谓融前所照,显理法故」,这一句意思很深。融,到底下经文,这十首偈我们能够看到。从融会、消融,在这里面我们体会到「理法」就是法性,从相上显示出体来,如同从器上我们认识出真金。金在哪里?原来器就是金。为什么叫融前所照?前面所照的范围太大了,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原来全是法性所现的,理法!法性是理,境界是事,事有不同,理是一样。就如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不一样、不相同,譬如说金饰,有项炼、有戒指、有耳环,这是最普遍的,不一样;我们举这三样,三样不一样。你再看它们的质料,质料都是黄金,从这里看,一样。理法,看它的质是理法,看它的相是事法,理法跟事法我们要分清楚,理是讲体质,事是讲形相。融四相,你就显示出它的理体了,显示理体,你就见性了。

第二要「观」,观是看,你得会看;不会看的人著相,会看的人离相才见性。「谓令大众,泯绝诸见」,泯绝诸见就离相,在事相里头,你观察一切事相,观察宇宙万相,你要把你的成见放下。「诸见」就是我们讲的起心动念,你要把起心动念放下。「於所照事,不生执取」,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境,这事的境界上,不生执取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然观资理成」,资是资助,观是理帮助它成就的。你为什么能观?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帮助你有正确的观法。「理由观显」,万法的理体,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理就是本体,本体怎么会知道?本体是由观显现的。你这个观是离心意识,离妄想、离分别、离执著,这才叫观。如果你落在心意识里面,那就不是观,那是什么?那是思惟、思考,是想像。

所以,科学家不管怎么样聪明,他见不了性。什么原因?在方法上发生错误,他没有离开思考,也就是说他没有离开分别执著,他没有离开起心动念,所以他永远见不到真相。即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来观察,也见不到事实真相,他只能在事里面去打转,他没有办法见到性。他很聪明,他能够观察到物质的起源,但是他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什么原因?基本的方法上错了,佛告诉我们,你要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一定不能用心意识。

早年李老师教导我们,意识的能力确实是不可思议,意识就是我们的思惟、想像,内能够缘到阿赖耶,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世间法里头它真的是第一,这就是我们讲的思想,世法里头它真是第一,但是它缘不到自性,缘不到真性。真性要怎么样现前?离妄想分别执著,真性就在眼前。所以,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你的自性,这里头障碍又说了两种,烦恼障跟所知障;障碍你不能见性,障碍你不能证果,障碍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家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都是用思考。佛家讲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分别?参究不用心意识,就是参究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研究?研究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参究是把这些全部否定掉了。所以参究,世间法叫直觉,没有通过想像的,思惟想像没有通过,直觉。这是佛法跟世间、跟九法界众生,用的方法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

所以,你就晓得,经上常常赞叹,诸佛菩萨「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什么叫定?定不是盘腿面壁,定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小定是不执著,大定是不分别,自性本定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是自性本定。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是大定,像阿罗汉是四圣法界,大乘经上讲,他所入的定是九次第定。世间禅定算起来,世间禅定是小定,小定没有执著。哪些人?六道里面的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他们是小定,没有执著,但是还是有分别。他没有执著是定功压住的,并没有把他境界转过来,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到第九定,定功才算真正成就,为什么?烦恼不会再起现行,好像草连根拔掉了。所以,色界跟无色界,他们烦恼没有了,这是伏断,不是灭断,是伏断;四圣法界里面,见思烦恼是灭断,功夫不一样。离心意识是法身菩萨,不是九法界的。

在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就是让我们知道这桩事情,知道,你真正理解,真正懂得,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真正相信,你入了信解位。所以,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於所照事,不生执取」。简单的讲,起心动念,难!那是无明,我们是六道凡夫,没有能力在这上下功夫。我们能够做的,不得已而求其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你就是权教菩萨。这个事情还是不容易做到,最初方便从哪里做起?从把这一切世缘看淡,不要太认真,要看淡。《金刚经》在中国佛门里面真正是第一经,现在讲知名度,《阿弥陀经》《金刚经》两个相比,《金刚经》知名度排在第一,没有人不知道佛教有个《金刚经》,很多人不知道佛教里头有《阿弥陀经》,都知道有《金刚经》。佛菩萨名气最大的是观世音菩萨,没有人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有人不知道有阿弥陀佛,但是都知道有观世音菩萨,还知道有个如来佛,这名气很大,这是在中国的社会。

这些年来净宗弘扬,藉著高科技的方便,知道阿弥陀佛的人、知道《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不过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在从前真的很少人知道。我们从淡化,《金刚经》好,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会淡化了。坚固的执著、分别起来的时候,你把这一句经文念个几遍,你就会轻松了,你就会觉得「算了,不要去执著,不要去计较了」,自然就淡化了。如果再能想到《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自然心平气和,於一切人事物自然能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六根接触六境,这六种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正确的。你不要以为:那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吗?那你错了。你看看,清凉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说的,「不动智之妙用,触境斯了」,这是你的真实智慧。你不要怕你什么都不知道,结果是你什么都知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今天不相信,迷了,一定要去求知,结果求知是什么?拚命求知,是一样都不知道;人家什么都不求,无所不知。天天去求,求到最后,结果什么也不知道,你所知道的全是错误,不是真实的,你说你冤枉不冤枉!为什么?你再勤奋努力去求学,你所学得来的不离心意识,心意识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你那个智慧不是真智慧,佛法里面称为世智辩聪。世间森罗万象摆在你面前,你没有能力处理,你再去找专家做什么研究,提出一些方案,后头后患无穷。你不是解决问题,在制造问题,这里头的道理很深,你想不到的!

佛法好,佛法妙,但是怎么样?你从来没有接触过,根本不了解它。不了解还罢了,在这里产生严重的误会,说它是什么?它是封建的东西,它是迷信,你说你糟不糟糕!真实智慧,真实教诲,你把它看成迷信,把它看成封建,不愿意接触它;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白来一趟,真实的东西在你面前,当面错过。虚妄的东西,不实的东西,带著许许多多祸害的东西,你天天接触它,你认为那是真的,误以为真实。这个错误的认知就是李长者所说的,你「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漂沦,何能利人济物」,李长者那几句话说得好。

人生在世贵在真知灼见,你才真正能帮助自己,提升自己。今天这个世间人,只知道升官发财,他没想到要死!死了之后你怎么办?聪明人志不是在升官发财,在提升自己境界。我这一生在人道,来生希望到天道,天道里面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愈是聪明人,愈是智慧高的人,愈往向上提升。无色界上面,声闻、缘觉、菩萨、成佛,再上面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极乐世界,不断向上提升。世间功名富贵算什么?释迦牟尼是王子,舍弃了。安世高也是王子,这是汉朝时候到中国来传教的,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安息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当时是国王,他是太子。父亲死了之后,他继位做了半年,做了半年的国王,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出家了。跟中国的缘深,这是中国最早译经大师之一,早年翻译经成就卓著,王子。

我们净土宗常常提到彭绍升居士,清朝干隆时间的人。这个人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那一朝的兵部尚书,相当於现在国防部长。彭居士聪明绝顶,不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他要是作官还有问题吗?真正是少年得志,父亲是部长。不作官,去学佛去了,真有成就。他有一部论,《华严念佛三昧论》,是他写的,近代黄念祖居士有详细的讲解,《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就是他说的。《往生传》里头有他,他念佛往生净土,好像《净土圣贤录》里头也有他。这些人是看穿了,看清楚了,世间荣华富贵不值得一提,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在佛法里面,你要是真的在佛法里头得到受用,得到利益,所谓了生死超三界,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世间法里头没有的。世间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还逃不了生死轮回。一个政策错误,多少人受害,你要负因果责任。

我当年学佛,我学佛第一年就遇到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一个人在台湾,年纪很轻,二十六岁,将来从事於哪个行业好?我向章嘉大师请教,章嘉大师教我弘法利生。他告诉我,他说你的志愿是在为苦难众生服务,牺牲奉献,帮助苦难的人。他就给我说,从政不如学佛。他就讲得很明白,从政,你一个政策错误(这是很难避免的),多少人受害;他说,你走佛教这条道路,弘法利生,有百利而无一害。我想想他老人家的话很正确。所以,我走出家这条路,他老人家替我选择,替我决定的,我很感恩他。这个决定正确!至少这一生没有做恶事,没有造恶业。这些年来,嫉妒、毁谤很多,我甘心情愿接受。为什么?那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果报现前,我应当欢喜接受,这是消宿业。正是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要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的业障怎么能消得了?重罪轻报,所以我感恩。我也希望这个业障在这两、三年都能够消尽,我能够契入华严境界,业障不消除,没有办法契入。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