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三讲)  2004/4/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3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三首看起:

【光明遍清净,尘累悉蠲涤,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这第一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把这三首合起来说。三首合起来,这一句叫第九句,我们在经本上看得很清楚。他注解里头「九、智光遍觉,离倒名净,身光可知」。身光就不说,单单讲智光,这是说自性本具的智慧,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总而言之一句话,心要清净。所以『光明』下面讲的是『遍清净』,光明遍照是从清净心来的,清净心就遍照。为什么?清净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执著、有分别,这个心就不清净,不但不清净,这个心量就很小,不能遍照。纵然你自性般若透出来,你所照的一定是你分别执著之内的,分别执著是个界限。

我们中国文字中国人要认识,古老的祖先们造这些文字,这个文字就是符号,意思很深,确确实实称得上是智慧的符号,让你看到这个符号、听到这个声音会开悟、会觉悟,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我们不能不晓得。你看中文里面讲「思」、讲「想」。想,心里面就现相,所以你看心上面一个相,你的心上有了相,这就是想。实在说,这个想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无明。起心动念,你心里头就有相。如果你要是分别,分别叫思。你看看「思」,你心上就有了界限;「田」字是代表很多格子,你就在心上划了很多界限,心不见了。什么是真心?思也没有,想也没有,单单留下那个「心」,那个心是真心。心上不能加一点点,加一点点全叫妄心。真心只有一个,妄心就无量无边。你去查字典,「心」字部里头有多少字,那么多的字都是妄心,真心只有一个,你看中国文字的味道!

清凉在这里注得很好,第九,「离倒名净」,倒是颠倒。什么叫清净?离开一切染污,你就清净。颠倒就是你错了,一心是清净的。你心里面有分别,不清净;有执著,不清净;有染污,不清净;有妄念,不清净。这些都叫颠倒,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没有这些东西。这称为自性清净心,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出来?清净就放光明,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不但佛这样教我们,儒、道都不例外。儒家也修清净心,普遍的都教人清心寡欲,欲望多是不清净的根源,欲望愈少就愈清净。生活愈简单,欲望愈少,保持清净心,这个人才叫真正聪明,才叫真正有福。

在中国历史上,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历史,台湾当年发起翻印古籍,我是很不容易买了一套二十五史。《二十五史》里头有一篇叫「隐逸传」,当时我年轻,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史学家把他写在历史上?不错,这人有学问、有道德,可是他隐居,作自了汉,真的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但是於社会、於国家没有丝毫贡献,为什么给他写传?到后来年岁大,学了佛,这才恍然大悟,他对国家社会有很大很大的贡献。他的贡献真的也像他的隐逸一样,他的贡献你要不细细去想、观察,你看不出来。

今天社会何以会动乱?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争名逐利,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也一窝蜂跟著争名逐利,大家都争,这社会怎么会不乱!这些人给世人很大的启示,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可以争,他不争,这些人是真正教人放下。有智慧、有能力争的人不争,放下了,没有能力、没有智慧人,一个个都乖乖的,这社会就太平,社会就不会动乱,他给世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说他不争,那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你没有能力。他真有能力、真有学问,这个地方显示他的德行。历史上应不应该给他写传?应该!他不但是当时的好榜样,也是后世的好榜样,於己於人都得大利益。对自己来讲,清心寡欲,奉公守法。奉公守法是持戒,心地清净,智慧增长。他们这些人很乐,快乐,都有几个很知己的朋友,也经常聚会,一个月总有个两、三次,真正是高人。他们聚会的时候不谈尘俗之事,世间事他们不闻不问,他们谈什么?谈道、谈学。读古圣先贤之书,「最近有什么悟处」,我们今天讲交换心得,他们谈这个,世俗间的事情一概不谈。在一块聚会,粗茶淡饭,真的快乐无比。

《三国演义》这是一部小说,罗贯中写得很好。你看看他写诸葛孔明,没有出山的时候隐居,他没有意思出山。他也有几个好朋友,常常往来的。自己耕种、读书,无意於功名富贵。徐庶跟他也是朋友,推荐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三次拜访才遇到,这表达有诚意,确实有诚意邀请他出山。这是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变成不能不出来。你看他写陇中隐居那一段,我们概略就了解古时候的隐士。他还有几个好朋友,一生不出山的,什么人来邀请,他都回避,不作官。

所以清净心生智慧,智慧一定帮助自己提升;现前境界的提升,来生在六道里面是往三善道提升,如果修学净土,肯定提升到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就。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心地不清净,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智慧没有了。智慧的反面是无明、是愚痴,沾上愚痴的边,有这么一个,三毒肯定具足,贪、瞋、痴。这一生当中,如果说贪瞋痴当家,起心动念都与这个相应,麻烦可就大了。这一生纵然享受五欲六尘之乐这一点小甜头,来生三恶道;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是地狱道的业因,痴是畜生道的业因。你怎么能跑得了?这绝对不是佛菩萨、宗教吓唬人的,不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境界,这个事情我们在大乘教里面读得太多。

我们思惟、我们观察,佛说得没错,确确实实三途六道、十法界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善恶业力变现出来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真的。但是你业力要没有消除,这个幻相它总存在。哪一天业消尽,这现相就没有。正是永嘉大师所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你的业没消掉,就像在作梦一样,梦没有醒,你在梦中;「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觉,无明破了。梦境是无明变现的,光明遍照的时候,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清醒过来,那个世界叫一真法界。

诸位要晓得,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对六道来说的,六道十法界没有了,这个「一真法界」名词没有了。有没有境界?有,没有这个名相。所以老子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是假名,可不能执著,执著就变成法执。佛家讲执著有两种,一种是我执,一种是法执。我执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两种障碍都造成无明,障碍心性;心性里面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都被它障碍,都不能现前。所以愚不能不离,知道这个东西它是染污、它是有害的,没有好处。虽然好像吃东西有一点甜甜,甜头,它是毒药,那是要命的,并不是真正好东西,要认识清楚!

下面一句『尘累悉蠲涤』。蠲涤是洗得干干净净。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有一句教导我们「洒心易行」。洒心易行就是此地蠲涤的意思。把什么东西洗干净?尘累。这两个字都是烦恼的代名词,你要把它洗干净。清凉大师在这里注解只有一句话「永害,习气故」。这个句读我们要注意念,永害,这里是个逗点,习气故。永远是有害的,决定不是利益,给自己造成阿赖耶里面恶的习气。这个恶的习气就是老子所说的「余怨」,这个意思深。怨是什么?怨家。

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告诉我们,「十善厚友,十恶怨家」。可是世间人喜欢十恶这个恶友,他喜欢!讨厌、远离十善这个善友,正是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十善厚友他不交,十恶怨家害你就深,你跟他往来,密切的往来,时时刻刻不分离,他在你阿赖耶里面结成,永远害你,这些烦恼、恶业的习气。你里面有这些东西,我讲经常常把它称为严重的病毒,你心里头有这个东西,所以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它能够引诱你,这是外缘。一接触这个外缘,它就把你阿赖耶识的种子引出来,你就造罪业,你造恶业肯定就有恶报。在六道里面,为什么你在三恶道的时间多,在三善道的时间少,道理就在此地。

你明白这个道理,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警觉心,远离外缘,禁不起诱惑!禁不起诱惑,躲避。这是正确的,所有一切那些场所我们回避。你看佛教初学,沙弥、比丘,歌舞娱乐的场所决定不去,酒家、屠户决定不去,这个戒律里是有明文规定。没有明文规定的,现在多了。最普遍的,我们常常走路在街道上看到的电子游乐,是专门开这种店的,我们在门口往里面看看,那个萤幕里头都是妖魔鬼怪。我们看很多青少年都在那里逗留,一进去几个小时都不出来,你想想看那个染污多严重!家长不知道,认为小孩到那里好,他不乱跑,他乖乖的在那里玩,大人去办他的事,回来到这里一找就找到他。他不晓得每天在那个地方几个小时的染污严重,大人没想到。到大人发觉之后,你后悔莫及,你的儿女离开伦常道德的标准远之远矣,甚至於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束手无策。现在有这种疏忽的父母,不知道有多少。

学生,十几岁的,这样的年龄哪一个不喜欢玩?没有正当的娱乐,他就走上歧途。现在的学校没有人提倡尊师重道,学生跟老师一般大,老师不能管学生,老师教不了学生。你要真教他,他不但不感激你,恨你入骨,说不定要把你杀了。现在这个时代,学生杀老师的事件时有所闻,已经不是新闻。儿女杀父母,学生杀老师,不是新闻,谁敢教?真的,做父母的不敢教儿女,做老师的不敢教学生,这世界还得了吗?这个现象,实在讲就是宗教经典所讲的末日现象,整个世界趋向於毁灭,愈想愈可怕。

像我这个年龄,念小学、念中学的时候,老师还不错,很负责任,我们做学生还都听话,接受老师的教诲。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南京第一中学读书,我们学校的训导主任,也是我那个班上的那个时候叫级任导师,在学校里面提倡身化教育,非常成功。我们学校的校风,就是纪律,在整个南京排名第一,学生都守规矩。教务主任非常好,他知道我们小朋友喜欢玩,他完全给你提倡正当的娱乐,你就不会搞别的,这就是课外活动。上课的时候你用功读书,下课怎么办?我记得那个时候好像成立有二十多个小组,这些学生们,你的兴趣在哪里,你喜欢搞什么,你喜欢画画,学校有美术老师在课外的时候带著你画画;喜欢音乐,有音乐老师带著你弹琴唱歌,教你。喜欢什么就搞什么。喜欢运动的,喜欢打排球的那是一个组,喜欢踢足球的又是一个组。你去参加,你去报名参加,学校派老师来指导。所以这课外活动办得是非常之好,让学生有正当的娱乐。学生下了课会不会到外面去玩?不会,学校好玩的东西很多。我对於我们的这个教务主任很佩服,想出很多点子,把同学们统统都纳上正当的娱乐。学校监视来领导,这是校风好。

今天社会风气不是不能为,要真正有有心人来带领、来带头,真正为社会、为众生做一桩好事情,那真叫无量功德。所以我们读到老子的「小国寡民」,那是老子的理想,他很想试试,因为他生在那个时代是乱世,所谓是君不君,臣不臣。虽然是乱世,比我们现在好得太多。现在是大乱之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所以小国寡民可以试一试。

我在二十多年前,在旧金山讲经,在一家老人公寓。这个老人公寓是个犹太人办的,办得很好,他收容老人有四百多个单位。大概三分之一是夫妻两个,三分之二都是单身的老人,他的老伴走了一个,他在老人院里面,住在那里头。物质生活没有问题,美国国家有福利、有津贴,精神生活痛苦。你看那么多老人,每天都看到,这个不见了;不能说天天有,一个星期总有一、两个,走了。你说那精神多痛苦?看看哪一天轮到自己了。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坐吃等死」。这是什么味道?很痛苦!其中有中国人,学佛的,所以听说我到旧金山,请我去讲经。能够听得懂普通话的,他们自己还有他们的亲戚朋友,通知都来听,好像也有七、八十个人,不到一百人。我在那里讲了一个星期,欢喜!

所以我就想到,二十一世纪弘法利生,道场应当是这样的老人院,退休了。年轻人在社会上要争名逐利,他哪有心情来听经?那不可能的。所以只有退休了,儿孙都长大了,也不需要他管事,他想管也管不了,住到老人院,澳洲叫退休村。这个时候真的是不能不放下,逼著你非放下不可,那么听听佛法很有受用。真听懂了、听明白了,建个念佛堂,大家在一块念佛共修,真有成就!我在那个时候就想,想了一个弥陀村,弥陀村这个构想是这么一个动机引发起来的。弥陀村想了几十年,没有法子落实,缘不具足。我讲经常常提到这个事情,李木源居士也听经,也非常欢喜,很认真努力去做,还是做不成功。新加坡土地非常难得,他找了好几块,到最后都没有办法,都拿不到,所以这很遗憾!

我们有学佛的同学,志同道合在一起,在一起学习经教,在一起共修,彼此互相照顾,这是个很理想的晚年的居住生活环境。当然,这个因是要众生有福才行,众生没有福,没有办法勉强。众生有福,也许会有一天这个弥陀村的想法可以能落实。现在我们到澳洲来之后,晓得弥陀村要扩大,不能光是佛教,要接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所以到澳洲来之后,我不再讲弥陀村了,我讲多元文化村。虽然我们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我们年岁大了,我们居住在一起,我们希望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希望彼此都能够包容,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安享晚年。这的确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共同的理想,有这么一个生活环境。你的忧虑,特别是恐惧老病没有人照顾怎么办?现在儿女不在面前,尤其是身体不好,衰弱、多病,真苦!所以这种小型的社区,共同互相照顾是非常有必要。

我们想得很多,要让老年人物质、精神都能生活得很快乐。中国人的理想,晚年是享福。中国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是少年享福,中年的战场,老年是坟墓,是外国人。我们中国人是少年很辛苦,一举一动都管教,所以少年确实比不上外国人那种天真烂漫,大人都能够随顺小孩。中国人不是的,严加管教,奠定德行的基础,一举一动都合乎规矩。中年的时候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他不是竞争、不是斗争,是服务,种福。有德行,他才会为别人服务,为别人服务是修福,积功累德。晚年退休了,享福。我们跟外国人谈:你看看这两种,哪一种好?他想想,不错,中国人是聪明,想的是周到,晚年享福。可是今天中国人把这个也丢掉了,不但我们看不到,也没人讲,你说怎么得了!所以我们希望多讲。多讲讲,让大家有这个印象,慢慢我们会多想想。

我们一批志同道合的年纪大的人,晚年我们住在一个地区,我们彼此互相照顾。现在是儿孙既然不养老,我们要自己照顾自己,安安稳稳度过晚年,这个其实自求多福,这里面有大学问。人与人在一块相处,彼此都有毛病、都有习气,很不好相处。我在年轻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师,我就想到老人很可怜,台中莲社应该办个老人院,那个时候它有幼稚园。老师给我说:幼稚园好办,老人不好办。我说:为什么?幼稚园小孩你可以管他、可以教他,年龄都不到六岁,六、七岁他上小学了,好教。老人,每个老人都有脾气,他要是发作,你怎么办?没法子照顾。我想想真有道理。所以安老院不容易。

你看看现在年轻人,对自己父母都不孝,对那些老人他会孝顺吗?真是不容易。所以一切法总在缘分。我们要想自己老年的时候(真的要想,你不想不得了,很快就老了)还有人照顾,我们自己要发心照顾老人,因果!我们对老人好,我们老的时候就有一些年轻人对我们好,因缘果报如是,不可以不知道。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对自己才有真正的好处。尘累要把它洗刷干干净净,这也是接上面一句「光明遍清净」。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首的第三句: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末后一句这是总结,总结前面三首,也就是上面所讲的十一句。『不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住正念故离边,常明记故不动,亦是成上智光所观,故结云佛智」。『此是如来智』。清凉大师这里说得好。怎样才不动?『离二边』才能够不动,唯有不动才能离二边;由此可知,这两桩事情相辅相成。清凉说,住正念你就能离二边。什么是正念?正的反面是邪,离一切邪念就是正念。所以古大德常说,「正念者,无念也」。这个话我们要会听,正念是不是无念?不是,无邪念叫正念。什么叫邪念?严格的来说,分别是邪念,决定不是正念,执著不是正念,妄想不是正念。这个标准高,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正念现前了。什么人能做到?法身菩萨。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至少在法身菩萨才是正念。后头这一句接得好,「此是如来智」。如来,这就不是凡人,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没做到。

「二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相对的。不离二边,相对就是对立,世间所有一切法,凡夫心目当中全是对立的。大跟小对立,长跟短对立,我跟人对立,真跟妄对立,邪跟正对立,没有一样不是对立。如果我们要问,试问一句:离一切对立,道一句来。这个「道」就是你说一句来,你说一句我听听。离开一切对立,你说一句给我听听看。说不出来。为什么?说跟不说又对立。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讲的相对论,这个世间人全是活在相对的世界,相对就不是真实,真实里头没有相对。所以一念不生,离二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来智。如来智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般若智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

好像说得太玄,其实怎么样?其实就在面前。你不相信,做做试验,你把眼睛张开,你看外面境界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你在这个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境界就是如来境界,我们就入了如来境界。我们有没有?有,往往是什么?一刹那。第二刹那念头就起来,这一起来马上就堕了,堕落到十法界,堕落到六道。如果起个恶念,贪瞋痴起来了,那就堕到三途去;起个五戒十善,那就堕在人天里面,堕了。所以你要晓得,境界里头没有真妄,真妄是二边。一切法里头,给诸位说,没有是非,是非是二边;没有善恶,善恶是二边;没有利害,利害是二边;没有亲疏,亲疏是二边。离二边,正念现前。正念就是明了,回向偈上念的「愿得智慧真明了」,那就是正念。所以诸佛菩萨住正念。

八正道里头有正念、有正思惟。他是不是真的有思惟?不是的,一有思惟就堕落,就变成妄想分别执著。正思惟是怎么回事情?正思惟从明了上看的、说的,你一接触就明了。换句话说,正念起作用就是正思惟。为一切众生解答一切疑难杂症,那个智慧从哪来?就是从正念里头来的。正念能破邪念,一切众生都是邪念,不正!换句话说,他都错了。如果我们自己也错了,你怎么能帮助人家解决问题?自己不错,也就是自己无念,别人有念,无念能帮有念的人解决问题。这个地方「无念」,一定要记住,无妄想分别执著,决定没有对立。没有对立,就是这里经上讲的「离二边」

我常常劝大家,把内心里头对一切人事物那个对立放下。然后再提升一层,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对立的念头放下,你就入佛知见,你就入大乘境界。你要是放不下,永远不能入,这个道理要明了。放下,有无量无边的利益功德。但是放下之后,这个功德利益的名相都没有了,你得到的是纯真无妄,因为功德利益这些名词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哪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这些东西从分别来。众生分别,佛菩萨不分别。佛菩萨不分别,要随顺众生的分别,你才能教他。如果佛菩萨住自己境界不能恒顺众生,他就不能教人。你住自己无住的那个境界,别人看不懂,体会不到。如果有个人细心观察,他愈看你愈古怪,怎么想也想不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

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虽然恒顺、随喜,依旧自住正念,绝对没有改变。是自住正念,恒顺随喜,恒顺随喜还是正念,高明!这就是经上所讲的解脱,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自在,得大自在。大自在里头就是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天堂住正念,在畜生住正念,在饿鬼住正念,在地狱还是住正念。所以,住正念的菩萨,在十法界里面无论哪一界,这一界里头一切人事物,他心目当中看是平等的,你懂这个意思吗?看佛法界、看地狱法界平等的。为什么平等?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不平等。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一真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凡夫,所以佛讲可怜,可怜可悯,为什么?他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真法界是不是真的被他变成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还是一真法界,永恒不变。他所变的那个,说老实话是自己看错,自己看走眼。

为什么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他看没有变,我们看变了?我们要承认,我们要肯定,他是正常的,我们是反常的。为什么?他的心如如不动,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他那个心是永恒,永远不动的,那是真心,他永远住在那里,《楞严经》上讲「常住真心」「妙净明体」,人家是这个心。我们今天是什么心?我们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心是刹那不停,千变万化,永远在变。不要说在这一生当中没有两个念头完全相同,过去无量劫到今天也不可能有两个念头完全相同。所以你看这个外面境界,六根观察六尘境界都是千变万化。这是佛在经上常常讲,讲我们凡夫境随心转,我们错用了心,我们没有用真心,我们用妄心。

什么时候真正住正念?说老实话,大乘教里面那个正念标准我们做不到。也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决定放不下,怎么想放也不行。那怎么办?还有一个正念的方法,诸佛如来教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这好办,这真是救了我们的命。我们只要把这个念头住在阿弥陀佛上,起心,阿弥陀佛;动念,阿弥陀佛;分别,阿弥陀佛;执著,阿弥陀佛,这也是住正念。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这种人成就还快,比其他法门那快得多。为什么?真正这么干的人,我们从历史上来观察,这是我们讲数据,经验之谈。你看《净土圣贤录》,你看《往生传》,一般多长时间?三年,三年他就成功,他就往生。

在早年,有一位法师曾经问过我,他问我:《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所讲的,那些念佛人三年都往生了,是不是他寿命只有三年,他就到了?我告诉他不尽然,这个机率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太少,应该是他三年功夫成熟,纵然有寿命,他不要了,这才是个正理。修行人,我们修念佛法门的,到真正功夫成就,可以自在往生,寿命不要了。如果还住在这个世间,必有因缘。因缘自己晓得,什么缘?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自己与这个地方众生有缘,他听你的话,你教他,他肯学;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住世就等於乘愿再来。不是我们到极乐世界打个转再来,念头一转就乘愿再来,为什么?自己业报之身了了。功夫成熟应该要去,但是为了还有许多有缘的众生,多住几年,帮助他们。「我要去,多带几个人去」,这么个原因。如果不是这样的原因,没有理由多住一天。多住一天尚且不合理,多住几年那成什么话?那你就是贪恋这个世间,你还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也就是说,你没有能力往生,你的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的人自在,功夫到家的人不畏生死,不怕灾难,他哪里都可以去,救苦救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念念在觉悟众生。

清凉说「常明记故不动」。明记是智慧,智照世间,对於世出世间的真相、诸法实相通达明了,不但是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这是什么果位?大乘经上讲八地以上,八地菩萨叫不动地。末后总结,「此是如来智」。这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清凉大师他这后面还有注解,我们把这注解念一念,这个注解是这一段三首偈的总结。「又此一偈,即四无所畏。光明,即正觉。清净,即出苦。涤累,漏尽及与障道无畏。不动,即无畏之义。外难不能倾故,不堕胜负二边故,是无畏智」。这几句话很好,我们应当要知道学习。光明就是正觉,正觉起用就是光明。《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那个「觉」就是正觉。大师在此地说得好,清净就出苦,离苦得乐。他给我们提示,我们就很清楚,就能体会到。染污是苦,染污是堕落。清净,心地清净,离开一切染污,他当然得乐,离苦得乐。

这我们就明白了,我们要怎样离苦得乐?修清净心。修清净心一定要离二边,所以涤累漏尽。涤累就是断烦恼,远离烦恼要降伏习气。漏是烦恼代名词,漏尽就是烦恼断。及与障道无畏,烦恼不再障道了。畏惧障道,障碍你见性,障碍你证果,在净宗法门里面,障碍你往生。你只要修清净心,只要远离贪瞋痴,内要降伏贪瞋痴慢,外远离一切名利五欲的诱惑;外要懂得远离,内要伏烦恼。伏烦恼用一句佛号,念头才起,我们讲善念生起欢喜心,恶念生瞋恚心,善恶念都不好,永远保持一句「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不是善也不是恶,不是忧也不是喜,不是苦也不是乐,清净!苦乐忧喜堕在哪一边都不清净,总归这一句佛号,我们对於往生,将来就不会有障碍。所以一句佛号修什么?修如如不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会用,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接触到的时候,心里才有一念动,这个一念就是喜欢、讨厌,微微一动的时候,「阿弥陀佛」,马上把它摆平,这叫会念佛,这叫会用功,功夫得力。「不动」,不动就无畏,你就没有忧虑,就没有恐怖。你心要动,喜欢的你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你看看你那个心就乱掉,你心永远在动,你有恐惧。不善的念头,你想除除不掉,真所谓是怨憎会、爱别离,带给你痛苦。

「外难不能倾故」。外难就是外面的诱惑,外面的扰乱,外面就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它不再能影响你,你不动了。这个境界不管有也好、没有也好,如如不动,有也不动,无也不动。「不堕胜负二边」,胜负也就是得失,也就是高下。人争,争什么?争胜负,总想胜过别人,这个念头不可以有,我不如别人这个念头也不能有。不是胜过就是不如别人,二边,对立,要把这个念头化解,没有胜负,胜很好,负也很好,平等了。平等就清净,清净智慧就生,正觉就现前,「无畏智」。我们再看下面第四首,这在里面这是第二段:

【若有见如来,身心离分别,则於一切法,永出诸疑滞。】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清凉说「二」,这第二段有一首偈,「对机以辨中」,机是众生、是学习的人。「身心离分别者,含於二意」。第一个是「约佛,以三业随智慧行等故」,这是佛;「二约机,即知上功德,而能身心无分别者,得无疑益」

我们来看经文,『若有见如来』。这个「见如来」就是明心见性,你修学达到这个境界。这什么境界?『身心离分别』。「身」不分别,是事、是相,事相上不分别;「心离分别」,是念头,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功夫从哪里做?从身心上做,世出世间法都是一个原理、一个原则。佛法称内学,佛经称内典,向内不向外,向外那叫外道。所以外道不是骂人,说老实话,我们全都是外道。为什么说我们全是外道?我们一直到今天还是心外求法,不知道向内心求。大乘经教里头,佛常常教我们观身,我们不会观!观心是内,观身也算内,所以你要是会观,你会开智慧。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乱世当中,真正能够观身、观心,无论什么境缘当中,他都能跟人和睦相处,这是我们现前第一义。

修行人第一要紧是不跟任何众生结怨,因为有怨就有障碍。有障碍,不但是不能证果,不能契入境界,连悟门都被堵塞,见色闻声、听经闻法你不会开悟。自古以来,学佛的人有多少,几个人开悟?凡是开悟的人,他懂这个道理,他能落实,他不向心外求,他向自己身心上求,没有不成就的。大成就的,明心见性,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中等成就的也脱离六道,到四圣法界去,不在六道。还在六道出不去的,没成就!

我们再说下等成就的,也了不起,没有能力断烦恼,念佛能伏烦恼,他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好像比起来,比不上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到一真法界去、到实报庄严土去;中等的,四圣法界那是方便有余土。我们这都去不了的,我们念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好像是不如他们,事实上是比他们超过太多。这是什么原因?极乐世界四土在一起,不像他方世界,他方世界四土是四个不同的空间维次。像我们看电视一样,它四个不同的频道,你只能看到一个,其他三个看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它四个合在一起,统统在一起,你全都看到,一生一切生!就是生同居,同时生方便、生实报、生寂光,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所有一切经,佛也没这个说法的,唯独「净土三经」,这不思议的法门,比那个上、中根还要殊胜,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欢喜。

我们身心要不要离分别?不离,生凡圣同居土。烦恼习气很重,没有法子离,你就懂得总结在一句「阿弥陀佛」。念佛人常常能观身,观的方法很多,四念处里头是智慧,教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佛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你能超越,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看破,看破之后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留恋。所以小乘观成功的时候,他出离六道了,对於六道一丝毫留恋都没有。只要你不留恋就出去了。你为什么出不了?你留恋,这一点这是永恒不变的大道理。

你为什么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你有留恋。「我没有留恋,我真放下了」,还有留恋,还没有放下。果然真放下,他出离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没有这个念头了,你怎么会不超越?「我放下了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没放下。放下身心世界,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你还有这个念头,没放下。为什么没放下?没看破。不知道受是苦,身是不净,心是念头,念头是无常,前念灭后念生,没有一个念头是完全相同的。最后「观法无我」,法是什么?法是五阴。不是教你观外面,法就是身,身是法,心也是法;身是四大,心是受想行识。这里面谁也做不了主,谁也不自在。「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你在这身心里头找不到。真的看清楚、看明白,这放下了。

这一放下,下面讲,『则於一切法,永出诸疑滞』。一切法,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色心二法。身是色。所以从色心里头开悟,你能悟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看看我们一切众生,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疑惑。昨天晚上有一群学生来自世界许多不同的国家地区,你看问了多少问题。疑,这是障碍。真正会观身心,这身心范围不大,所以我常讲,身心是小宇宙,一切法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原理原则,同样的复杂。你小宇宙观容易,你能够观成,大宇宙问题解决了。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观,「应作如是观」

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社会动乱,你看连小朋友都忧虑,没有安定,没有和平,感到很痛苦。我教你观身心,身心是和谐的,身心是包容的,身心里面任何一个细胞、一个器官没有对立的,是和谐的。你懂得身心和谐,你就晓得宇宙和谐。不和谐,出了毛病。这个毛病要把它调整过来,它就恢复正常。和谐是正常,安定和平是正常,动乱是不正常。和睦相处是健康,不能够和睦是生病了,你要懂得把那个病治好,恢复正常就对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