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0讲)  2004/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30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清凉大师《疏》最后一段水喻真心十义。从第七句看起,「暖融成软,喻本识还净」。这一句必须要跟前面第五句连起来。前面第五句讲水遇到冷它就成冰。水有三种形态,通常我们讲水是液体,它在零下寒冷的时候就变成固体结成冰,如果它在高温的时候就变成气体,水就变成蒸气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能随缘,它不执著、不分别,它不执著,上善若水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结成冰,冰在温暖的时候它又融化成水,成为液体,用这个来比喻本识还净。

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是染净和合。前面第五句讲得很好,遇冷成冰而有硬的作用。冰有冰的作用,比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的作用。本识的作用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论》里头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大乘教里面讲宇宙的源起。宇宙里头万事万物,我们常讲宇宙怎么来的?虚空怎么来的?世界怎么来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太空当中无量无边的星系星球是怎么来的?这里头万事万物,这我们常说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相宗为我们解释。总的说法,《华严》是属於相宗的经典,法相宗是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因为《华严》里面说宇宙的起源,「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相,识能改变这个现象,识就是念头、就是心想。所以说是无明不觉,心动!这叫做业相,业是什么?业是造作。

真心没有念头,真心没有造作,真心是湛寂灵明,这大乘教里头常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湛是水停在那里不动,不动没有染污,这水清水,从上面可以看到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寂是清净寂灭,这是讲心之体,用这两个字来形容。灵明,它不是死的,它与法界众生感应道交,灵;明,明是不迷,不是暗(昏暗),它明。这个灵明就是说它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相本来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本来具足的,如果不是本来具足,它怎么会变现?就像我们作梦一样,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诸位想想看,从小时候常常作梦,有时候晚上一觉做了几个梦,一直到老有没有两次梦是相同的?没有。梦中的境界是哪里来的?心现。何以没有不相同的?识变,所以不相同。识是心的起用,我们常讲起心动念。

本来是不动,现在动了;本来是明的,这一动就不明,一动就叫无明。所以无明是个动相,明是不动的相,像水一样,用水做比喻,有相似之处。水不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明,照见,外面这个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动它就有波浪,能不能照?也照,照得不清楚。微微的波浪还可以,照这外面的境界相还能看得清楚。如果说是波浪大了,所看的这个相支离破碎;大风大浪,这个相就看不见了。所以水照见就像心一样,心在定的时候照见,定愈深照的那个功能愈大愈殊胜。到什么时候你能够照见诸法实相,那就叫见性,叫明心见性。这个时候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自然现前,这就是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恢复自性而已!

恢复自性需要定,定是个枢纽,因此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就是教你定下来。放下是定,看破是慧,慧帮助定,定帮助慧,定慧相辅相成,最后到大彻大悟。所以我们要知道静是觉相,动是迷相,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统统都是修定道理在此地。修定就是佛陀。佛没有分别,佛没有执著,佛没有说只有我说的才是真理,佛没有说!你看佛讲,佛的经五种人说,很符合现代所谓是民主科学的精神,佛没有专制、没有成见,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就对了,就没有错。佛经,当然是第一个是佛说,佛弟子说,天人说,仙人说,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佛都承认这是佛经。所以大乘经唯一实相印,我们通常讲法印,大乘法印就是实相;小乘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凡是说的是事实真相,佛承认它这就是经,他说得没错。

事实真相叫实相。我们要晓得僧肇大师归结佛在经论上常讲的「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第一义谛,缘会」,许许多多这些名相都是形容诸法实相,佛承认这是经,如佛所说,同佛所说。所以佛不执著,众生执著。因此佛所说的一切经有两种用途,一种对於没有觉悟的众生,这个经典帮助他觉悟;第二种用途,已经觉悟的众生,经典帮他作证明。他的那个觉是正还是邪用经典来做对照。他所觉的、他所悟的跟经典上讲的完全相同,正觉,正知正见,所以经典作印证的;他的觉、他的悟跟经典上所说的不一样,那个觉跟悟有问题,错觉,邪见,不是纯正的,所以有这两种用途。

如来藏跟无明合,如来藏就是真性、就是法性。用这个名词,如来藏在里面,这里面有如来,真心,也称自性。从业相,业相是动,这一动,我们现在科学里面说法就形成了能量,佛法里面的名词是能见相,也叫做转相,它就产生转变,它变得快!这一变就变成什么?物质就现出来了。物质从哪来的?我们现在科学讲从能量变现出来的。能量从哪里来的?能量是从心动,这个心一动就产生能量。物质在法相宗里面称之为现相,也称之为境界相。业能见,境界妄现,这里要加个妄,告诉你这物质不是真的。正是《般若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就是妄相,不是实在的。

佛法里面这个真跟妄有个简单的定义,真是什么?真是永恒不变,这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为什么讲是虚妄的?刹那生灭。经上讲「刹那不住,念念不住」。前念灭后念生,现相也是如此,前面相灭了,后面相生了。但是你要晓得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同样现相也是如此,前面相不是后面相,后面相不是前面相,没有相同的。念没有相同的,相也没有相同的,只是它的速度太快了,让我们产生了幻觉,没有见到真相,所以这就变成六粗。

六粗,头一个是「智相」,智是什么?有分别执著。你看看《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你现在有智,有智当然就有得。智依哪里来的?智是依境界相起了分别。依这个分别的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起来了,相续相。依智相念头起来了,念头一个接一个。实在讲一个接一个,我们在前面念过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实在就是这个偈子里头教导我们的,前浪不是后浪,后浪不是前浪。我们看到好像是相续相,相续是一种错觉不是真相,这要知道,不知道那就迷了,知道就是觉悟了。依相续相就起了什么?起了执著。相续相,以为这个幻相是真有,以为它真的是存在,不知道它刹那生灭,误以为它是存在。存在怎么样?存在就想占有,存在就想控制,这个念头生起来了。依执取这就生起「计名字相」,计是计度分别,度是度量;计,我们一般讲计画、计较。有计较、有分别,计较分别就起名字相,种种名言术语。佛跟我们讲经说法也不例外,也说了很多名字相,可是佛常常提醒我们名字性空,它能帮助我们觉悟,可是你要是执著,分别执著这个名字,你就迷在里头,你就不觉了。怎样才觉悟?用名字不执著名字。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的方法好,他教我们听经要怎么听?离言说相,讲经需要用言语,言语是佛对弟子传达的工具。你可以听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分别都不能有,不分别、不执著你才能听得懂,懂得佛所讲的意思。言说里面一定有很多名相,名词术语。譬如说佛,说菩萨,说四谛,说六度,名字。名字相也是一种启发你的工具,不是真的,所以不能分别、不能执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什么叫心缘?你听了之后就想,这一想就错了。心缘是你心在攀缘,想不得!懂就听懂、就悟了,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想它。佛说法还有第二遍,还有第三遍,虽然遍遍不一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效果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这个我们要懂。所以那叫会听,会听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样听经他会开悟。一遍不能悟,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四十遍,一百遍,二百遍,肯定开悟。

回头想一想,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开悟?我们听经、读经肯定用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全是虚妄的。虚妄怎么能悟入真实!真心不动,妄心在动;真心离念,妄心有念。法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这话怎么说?没有真妄。你会了它是真的,你不会它是假的。如来一样说法,大众都在听,为什么有的人听开悟了、有的人证果了,有的人愈听愈迷惑,你说这个法是真还是假?你用真心去听它是真的,你记住真心离念,真心决定没有言说相;换句话说,真心决定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是真心。佛说的话是真的,妙法,如果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佛说的法是假的。给你讲真,没有真妄,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善恶,端看你用什么心;你用善心没有一法不善,你用恶心没有一法不恶。这就是大乘教佛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随著心想变,就这个意思。

你心里怎么想它就怎么变,这是事实真相。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往好处想?所有一切不善不想它,看到也不想,听到也不想,接触到也不想,专想善的。《十善业道经》,世尊一开头就这样教我们,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也特别强调,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到了没有?你看世尊在这个经一开头总纲领里面告诉龙王,龙王是当机者,就是学习十善的代表。为什么用龙王?这我讲经的时候都讲过,表法的!龙善变,把它来比喻学生,六道众生善变,心性不稳定,妄念太多,所以用龙王来做代表。他告诉龙王「菩萨有一法」,总的纲领上说「能离一切苦」,有一法。我们听到这个话的时候精神都起来了,这是一个什么法?得到这一法能离一切苦。这个一切就是十法界,不但是三途六道,四圣法界也苦没有见性。

佛传下来就是心的念头。佛说得好,「专念善法」,身口意三业唯善是念。而且告诉我们不能够夹杂丝毫不善,这个话说得好!夹杂丝毫不善就把你的纯净纯善破坏了。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心清净,念纯善,这就对了。这个经不是教我们学著讲的,不是教我们念著背的,是要求我们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善感善果,念恶则感恶报,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凡夫,《地藏经》上说得很好,「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后面就有报,这业报。业是因,报是果,「业系苦相」。业给你带来的苦,三途苦,三善道也苦。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四圣法界里头也有苦,比我们轻,他的苦是什么?不能破无明。真正是离苦,那一定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真正能做到。

这一句里头「暖融成软」,这是比喻。比喻遇到高温依旧还原变成水,喻本识。暖表什么?暖表缘!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他虽然讲的是念佛法门,讲的是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就是此地讲的暖。缘愈殊胜,就好比温度愈高,温度愈高那个冰融得快!好比你修行的时间短,证的果位高。在我们这个世间一生,一生时间不长。纵然世尊当年在世,弟子当中有一位高寿的一百多岁,一百多岁比无量劫、比三大阿僧只劫,这太短太短了。

修行证果不在时间长短,在缘不同,这个缘指的是真善知识。你遇到真善知识,自己本身还要具足什么?亲因缘,你自己真有善根,外面这个是增上缘,真有善根,过去生中的宿根深厚!从什么地方表现?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里表现,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孝父母、敬师长,所以他很容易成就。你要问什么原因?老师教他的他能够依教奉行。如果善根不深厚,老师教他,他不会做到,在今日之下,这样学生太多了,所谓是阳奉阴违。阳奉阴违是古人说的,老师面前顺承,老师不在的时候把老师教训都忘干净了,违背了,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现在当著老师的面也不接受,不是阴违,阴阳统统都违背。自己很自负自高,没有把父母看在眼里,总觉得父母不如他,老师不如他,这样的人不能成就。

目中没有父母,不孝;目中没有老师,不敬。孝敬是性德,不是学来的。真正要是觉悟了,佛法里头说的实相,这个名词说得好,只要你真正觉悟诸法实相,这个孝敬性德,用中国人来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自然都现前。要不要学?不要,是你自己真心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那个障碍去掉,它自然就现前,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换句话说,这十二个字我们统统都没有,迷而不觉。我们自己要肯定,我在迷我不觉,我这十二个字没有做到。过去对这十二个字概念都没有,学了佛之后有这个念头,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时候还能想起来,这就是什么?你开始觉悟,可是很容易就迷惑,那是什么?烦恼习气太深了。这个阶段是所有修行人统统都要经过的,若有若无,你要坚持,你要努力,决定不能放松,希望怎么样?希望这个德行一年一年增长,烦恼习气一年一年减少。

譬如说孝亲尊师,这个念头一年一年增长;对老师一年比一年恭敬;对父母一年比一年孝顺,那个不孝不敬一年比一年少,这好现象。跟一些人往来讲信用,以前不顾信用,现在很重视信用,这都是你修行有进步,你跟见性愈来愈近了。如果违反这些伦理道德,你跟真性是愈来愈远了,你从这个地方去看。不要问别人我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我自己到底有没有功夫?果报,还不可思议!我常常讲,果报在哪里?在你形象上,在你体质上,在你生活环境上。如果跟性德相应,你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欢喜,就不亦说乎,常生欢喜心;跟性德不相应,常生烦恼,常常生贪瞋痴慢,那是相违背,你容易衰老,你毛病很多,在果上看。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八句「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这一句。前面讲到「暖融成软,喻本识还净」,比喻本识还净。自性清净心能随缘,能随染净缘,它自己变不变质?不变。古人常常用金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以金作器就是金随缘,无论做成什么样的器,这个金始终不会变质。此地是用水来做比喻,水这个暖就是刚才我们说过不同的温度它产生不同的变化。零度开始结冰了,但是这个冰并不坚固,很容易化掉。如果在零下十度,二十度,三十度,四十度,温度愈低它就愈坚硬,那这随缘。如果温度高了它就还原成水,随著温度变化不同,凉水,温水,热水,沸腾的水,随著温度高不一样,温度再要提高它就变成水蒸气了,这句是这个意思。但是水的性质,识性,不管是在高温或者是在低温,不变!不但不变,它也不染,还是清净的。

这句讲「随风波动,不改静性」。波动,为什么会有波动?风,这正是像《坛经》里面所说的,风动、幡动一样。水性有没有动?没动,平静它是水,起波浪时候它还是水。比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如来藏随无明风它现什么相?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风浪小,小风小浪,天法界、人法界大风大浪,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巨风浪涛!我们今天把风也分做很多等级,多少级的风。如果我们用这个来做比喻十法界里面,佛法界一级风,菩萨法界二级风,缘觉法界三级风,算到地狱法界十级风,这样的比喻诸位容易体会到。那波涛大小就不一样,波浪起灭,这就是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确确实实是如来藏随无明风起变现出来的。

前面跟诸位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就是讲到因果。真性虽然在十法界,我们现前任何一法没有离开自性。就现在这科学家所说的,动物,植物,矿物,大讲到虚空法界,小讲到微尘,相虽然不一样,作用不一样,体性是一样的。心性是一,而有种种差别,文殊菩萨这么问法的。心性真的是一,种种差别是什么?无明风动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这个波浪大小也不相同,但是它决定不会改变它的不生灭性。要知道心性不生不灭,这真正的自己。不生灭性就是自性,不生灭性就是法性。为什么它不生不灭?我们就相上来说缘会,缘会没有自性,经论里头佛常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缘会就是因缘所生法没自性,无自性就是不生灭性,所以也叫做本无,也叫做法性,也叫做实相,这才是真正的自己。佛法的修学教我们去证,证什么?就是要把不生灭性得到,这个问题才真正解决、彻底解决了。

不生灭性里面具足一切法,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本来具足!如果不是本来具足,哪来的智慧?哪来的德能相好?这本来具足。相好,佛在经上用比喻来说,以人为比喻,我们人间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圆满具足。佛给我们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不生灭性本来具足。心里面圆满具足不生不灭,所现的相哪里来的生灭?这个道理要懂。能现能变的性识不生不灭,所变的、所现的事相,给你讲真话是不生不灭。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不生不灭的相?看到人有生老病死,看到植物有生住异灭,看到世界、看到矿物有成住坏空,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种现象是随著你妄心,妄心是什么心?生灭心,就是妄念,念头有生灭!是你的妄念看错了,不是你的真性。不生灭性在哪里?它就在我们的身上。

楞严会上,世尊举出我们六根的根性,不生灭性。世尊在这个经上用十番显见说明见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决定不随我们这个身体有任何改变。他跟波斯匿王讲,波斯匿王跟释迦牟尼佛同年,讲这个经的时候六十二岁。佛举例子,六根举眼根,眼根见性,能见是见性见不是眼根。凡夫不知道用见性,用眼识,识是什么?见性上染了无明。可是我们在此地读了,虽然染而不染,不染而染。第六句讲的「即事恒真」,这个道理我们应当要懂得。我们睁开眼睛见,闭上眼睛也见,见性见。可是眼识,睁开眼睛眼识起作用;闭了眼睛,眼识就不起作用,这是唯识讲眼识九缘生。真性不要,不需要缘。闭著眼睛见什么?闭著眼睛见暗,见明是见,见暗也是见,你不能说它不见。由此可知,见性永无中断,可是眼识有中断,证明识是妄的、是虚妄的,不中断是真的。我们如果见一切万物用见性见,那你就是不成佛也成菩萨。

法身菩萨他们跟我们见色闻声不一样,法身菩萨用六根的根性,我们凡夫用六根里面的六识,我们见的是虚妄的,他见的是真实的;我们见的是生灭的,他用见性见,外面六尘也是不生不灭。见性见色性,眼识见色尘,色尘有生灭,色性不生灭。凡夫用耳识,声尘有生灭;法身菩萨用闻性,声性不生灭,这叫明心见性。所以交光大师,明朝人,重新注《楞严经》,他说世尊在《楞严》上教导我们是舍识用根,这才正确,不再用识了。古大德的注解多半用天台三止三观来解释,天台的三止三观依旧是用识不是用的根性,他说得很有道理。

《楞严经》上确确实实佛的意思是教我们不要用六根里面的六识,用六根的根性,但是这个很难。好当然是好,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用六识用成习惯了,现在想把六识放下,用六根的根性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性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就是用性,用真性,这个不生灭性。可是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马上就自自然然就有分别、就有执著、就有妄想,统统落到意识里头去了。落在意识分别,落在末那执著,落在阿赖耶里头妄想。自自然然变成这样,这就是久远劫以来用成习惯。《楞严经》好,交光法师点得一点都不错,让我们明白了这桩事情,可是实际上在境界上转不过来。

转不过来也要转,这叫修行,这叫功夫。不能说转不过来就不转了,当然这是有一定的困难,用现在人的术语讲那是真正的高难度,实实在在没有能力转不过来,怎么办?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转境界就是舍识用根这个方法,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好主意!到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相信那不是难事。但是在此地我们必须要建立信心,信心就是要真正相信我这个身体有不生灭性,我六根的根性见闻觉知不生不灭,不随我身体转;随身体转的不是真的,不随身体生灭的这是真的,随著身体生灭的不是真的。

识心,随著身体生灭很明显的能够观察得到。小孩从出生下来,阿赖耶先来,本识来先去后,第七识执著,第六识分别。你看看婴儿他有没有分别执著?他拉的大便他自己会吃,你说他有没有分别执著?他要有分别执著他就不吃了。由此可知,他第六识、第七识没有起作用。所以你仔细观察,人到临终的时候连家里人不认识了,人家来问候他,他哼一声,他自己儿女:你是什么人?你叫什么名字?分别执著逐渐逐渐消失。我们还看过现在人讲的植物人,他一口气没断,家里亲人不认识,那就是说明第六识、第七识都不起作用了,阿赖耶识没有离开,他一口气不断。凡是种种这些状况,现在我们知道都是业报!这种人很苦,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自己痛苦,家人更痛苦。你要冷静去观察,细心思惟,因缘果报统统在眼前。这一生当中,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遇到缘统统现果报。

我们从大乘经里面听佛给我们的开示,知道我们自己生灭的身中有不生灭的性在里头,这个性是自性,这个性是真性,这个性也叫法性,能现能变,这才是宇宙万事万物起灭的根源。你对於这桩事情真的彻底明白了就叫明心见性,就叫觉了实相。觉是觉悟,了是明了,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觉了,决定是湛然清净寂灭。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不但没有执著分别,连起心动念都不生,这个境界就是法身菩萨。十法界依正庄严,过去未来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你要是问他,向他请教,他无所不知。他那个知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绝对没有通过思惟、没有通过学习,知道过去未来。

就像《无量寿经》上佛所说的,佛告诉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些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他们的智慧能力相好,确确实实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落实、愿愿都兑现,没有一愿落空,所以每个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那个能力恢复几乎就跟阿弥陀佛差不多。洞视是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就像在眼前一样。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面所有一切众生,这些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你要问为什么?他障碍没有,起心动念是波动,言语也是波动,我们动作也是波动,这个波动再微细、再微弱,他们的心是定的。佛在经上说「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净的时候,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受到。像现在我们用的科学仪器一样能接收得到。所以他统统知道,没有不知道的。

所以佛教我们诚实,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为什么?瞒不过人。既然瞒不过,为什么不老实一点?应当要诚实。我们欺骗人、瞒人,只能够瞒愚痴的人,糊涂人,可是你要晓得愚痴糊涂人不多,聪明伶俐、修行证果的人多,极乐世界的人就多。我们连这些人(下下品往生的人)都瞒不过,你还能瞒得过佛菩萨吗?这个事实真相你要是想通了,你一定会忏悔,一定会说应该老实。我要学老实,我对一切人、对一切众生再没有一丝毫的隐瞒,对了就对,错了也没有关系。不断求改进,这叫修行。

凡夫无量劫在六道里面打滚,哪有不犯错误的道理。中国古德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话讲得好。过失决定有,「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改不掉,改不掉是我们习气太重,不怕,慢慢改,一次改不过来,十次;十次改不过来,一百次,只要我念念不忘改过,总有一天会改过来,这就对了。诸佛菩萨也是这样修成的,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会点头是这样修的,他也是这么修成的。所以过不怕改,改不过来没有关系,绝不灰心,绝不畏缩,绝不退转,决定有成功的一天。这就是首先肯定我有不生灭的真心,跟儒家读书一样,首先肯定人性本善,这一定要肯定。本来是善的为什么现在不善?习性,过去今生被外面环境染污了,以前不知道,现在觉悟知道被染污了,那我们自然就有这个念头我要脱离染污,一定要忏悔,我远离染污,这就对了。

学佛的人,除了自己主修的经论之外,多看因果报应的书籍,多看《往生传》《净土圣贤录》,能够激发自己的道心。他也是人他成功了,他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能成功?多看因果的书,多观察因果的事实,你只要细心观察都在眼前。那么你会深信不疑,逐渐逐渐你心地清净,因果的理你明白了,事实你肯定了,你自己平常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你会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为什么?你知道果报不可思议!极其微细的念头都造下了业因。正是《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一个善念,善业;一个恶念,恶业;一念佛,一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叫净业。你造什么样的业,你受什么样的果报。

昨天香港有同修有一个传真给我,告诉我广东某个地区现在又发生了瘟疫非常严重。起因是什么?这个地区的人喜欢吃生鱼片,吃醉虾、醉蟹(螃蟹),喜欢吃这些海鲜。这些动物都带著有严重的病菌,正是古人所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不小心得罪人,让人家发生误会怨恨在心,都不知不觉做的。有意无意,言语造作,怎么能不谨慎?所以佛教导我们,修行人是处处赞叹人,没有教你批评人,没有教你毁谤人。我们想想,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互相赞叹,这个社会祥和,这个社会平安。如果人人都喜欢批评人,都喜欢指责人,都喜欢毁谤人,这个社会人人对立,人人都怀怨恨,人人都想报复,这社会就动乱,这社会没有和平、没有安宁。谁造的?这共业!共业哪里来的?别业来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自己本身做起。

先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度他就是影响别人,自度而后度他。你自己把这些毛病统统改过来,你才会影响别人;自己做不到,讲得再好也不能影响别人,一切都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从今而后,对於一切人,对於恶人,对毁谤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没有怨恨,没有批评,没有说他们的不是,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这叫修行。不懂佛理的时候,以前这是承受不了,你毁谤我,我一定要骂过去,一定记恨在心,一定批判你。修行什么?修正错误的行为。这些对立是错误的,互相批评是错误的,明了之后再不干这个事情。

学菩萨,你看菩萨对一切人礼敬,真诚的礼敬;对恶人,对自己的冤家对头,平等的恭敬。他做的恶事恶行不说,不赞叹就是了;他做的善事善行,赞叹。不可以说他是个恶人,做了一点好事我还赞叹,对,他做很多恶事一句不提,他做一桩好事,赞叹他,这就是度他。时间长了他自己会觉悟,所谓良心会发现,我们这段经文讲的「即事恒真」,不生灭性不会改变,他有良心,时间久了良心发现。发现之后他一定会想到,我做的恶人家原谅我,提都不提;我做一点小善,人家都表扬我、称赞我,改过自新,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缘。我们要给他这个缘,一般人讲机会,我们要给他这个机会,让他自觉,让他自悟,让他自己改过,这就对了。

他做的一些善事、好事,我们不提还把他抹杀掉;他做的一些恶事,我们大肆给他渲染,这是什么?这是跟人家结冤仇,冤仇结下去之后,你要晓得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就是大祸的根源。没有学佛,这是世间平常事;学佛之后明白了,有人这样对我,我就想像佛菩萨怎么对他?我要学佛菩萨不能学凡人,凡夫的知见、凡夫的行为不可有,凡夫肯定跟人家结冤仇。佛菩萨,你看看怎样把怨结化解,这有道理。

你要说是佛菩萨为什么要把他化解不结冤仇?佛菩萨知道宇宙是一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凡夫不知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个心识是自己,真心只有一个,本识也只有一个;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是一个,本是一个,枝干就很多,树叶花果那就无量无边,同一个根生,不可以不知道,这才叫学佛。所以你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凡夫;离妄想分别执著,真学佛。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