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四讲)  2006/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大段第十五首偈看起: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这是托钵的时候得到很适合自己口味的供养。这个意思引伸,可以说我们在顺境善缘所遇到的都能够称心如愿,都会引发这个大愿,这个大愿是要我们去除贪爱。顺境里头最重要的是不生贪恋,这是真修行,逆境里面不生瞋恚;总而言之,在任何境界都要保持心地的清净不染著,这最重要。所以引发的大愿是『满足其愿』,什么叫满足?心没有羡慕,没有欲望,这叫真正的满足,无时无处无事而不满足,佛法里面经典上常讲知足常乐。

人生,乃至於一切众生,现在我们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生命是永恒的,确实没有生死。生死只不过是换个身体,这个身体用的时间久了,不再好使用,换一个。换个什么样的身体?又没有办法任意换,我想换什么就换什么,这个做不到。想换什么就换什么那是什么人?那是乘愿再来的人,他也没有念头。如果还有念头我要想怎样怎样,那是凡夫,凡夫在六道舍身受身。舍身,这个身体不要了,再换个身体,什么力量在主宰?佛给我们讲业力,这我们不能没有警觉,不能不明了,业力在主宰。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佛说得好,这是业报,你到这个世间来是受果报的。

业有三种,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什么叫善业?佛法里有个最好的标准,是一般的标准,也是总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如果要细细给你讲起来,什么叫十善?这部《大藏经》里面就是讲这个。少说一点,我们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讲这个,讲不尽,这十条。十条是个纲领,每一条义理都无有穷尽。根基浅的人理解的也浅,你把你所理解的统统做到就叫做圆满,浅的圆满。浅的圆满之后,自然会向上再提升一个层次,那又是一个圆满。到底提升多少层次?层次也没有限制。像《华严经》里面讲的五十二个阶级就是五十二个层次,每个层次义理深广都不相同。所以我们从哪里做起?从我们现前自己这个程度上做起,我能了解多少,我就做多少,这就好。

不杀生,凡是有生命的都要尊重,要懂得尊重生命、敬爱生命,不可以任意践踏生命、杀害生命,那就错了,我们理解到这个层次真正能做到。一切众生我们尊重他,就像别人对我的尊重一样。我们喜欢别人尊重我们,我们要尊重别人。这个层次比一般要高一点,一般人只知道尊重人,不知道尊重畜生,更不知道尊重花草树木。所以我们现在的层次比那些人要高,我们知道尊重花草树木,尊重一切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乃至於细菌,就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我们知道尊重它,这不能够杀害。树木花草,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也要尊重它。我们的饮食所需,它提出供养,这要懂得,我们对它要爱护。像蔬菜水果、稻米杂粮,我们不能不用它,要知道这是它对我们的供养。我们对它有没有回馈?这是个问题,一般人在这方面就疏忽了。我们怎样回馈?它供养我们的生命,我们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它。它能不能得到?它真能得到。在我们没有用它的时候,在菜园里面我们还没用,要爱护、要尊重它。现在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对於这些事实真相逐渐逐渐也明白、也能体会到,所以这点我们做到。

我们自己有菜园,我们都对它小心的照顾,细心照顾。菜园里面日夜不断的播放佛号,我们用念佛机,我们念佛不间断。这个菜园里面所有树木花草连这些蔬菜也统统都念佛,佛号不间断。我们彼此在一起修行,我们的身体健康、道业成就、度化一切众生需要这个工具,这个工具有它一份功德在。它曾经供养我们一餐、供养我们一口,所谓是「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一粒米有没有想到要报答?一片菜叶有没有想到要报答?我们要不好好认真修行怎么能对得起它们的供养?这个道理你能理解吗?你能懂吗?如果我们的思想行为违背性德,就对不起这一粒米,对不起这一片菜叶,对不起这一滴水,这真的。你就晓得我们托钵对於供养的斋主,自然就生起感恩的心。

我们要问,现在我们不托钵了,我们每天坐在餐桌上吃饭,这个饭菜是不是斋主供养的?是。谁是斋主?斋主可一大堆。在这个道场,道场的主人是斋主,道场所有执事是斋主,厨房里面煮饭烧菜的这些人统统是斋主,没有他,你得不到。卖米卖菜的也都是斋主,种粮食的、种菜的也是斋主,你慢慢去思惟、去推广,你就晓得这一餐饭是多少斋主。佛法里面,上报四重恩里头有一条众生恩,这我是讲人;那讲物,刚才就说了,一粒米、一滴水、一片菜叶,它们生长出来献出供养,统统是斋主。

我们受到大自然的恩惠,受一切斋主的恩惠,不知道好好的修行,怎么报答?现在有几个人能想到?连想都想不到还谈什么报恩?这是我们前面讲了很多,报恩要知恩,知恩才会报恩,你不知恩,你报恩的念头生不起来,唯有知恩才会报恩。知恩是解门,解悟,报恩是证悟,都是性德。知恩是性德里面的一分般若智慧,报恩是德行。我们今天要问,我怎么会知道恩?佛教的。没有佛菩萨教诲,虽然这个事情天天在眼前,天天在身边,你哪天不吃饭?哪天不喝水?但是确实没有想到有这么多恩德。然后你就晓得,晓得什么?父母恩跟老师的恩。父母生我这个身,老师教导我,我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要做一个知恩报恩者。

人生活能够与性德相应,那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真正的快乐,不亦悦乎!乐从哪里来你就明了了。乐是从自性里面、心性里面流出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自性里面常常流出快乐,你还会有烦恼吗?你还会有忧虑吗?没有。你对於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还会有欲望吗?你还会羡慕别人吗?统统没有了。世间人,有人有很高的地位,有人有很大的财富,我们是一无所有,有的时候遇到在一起,我会说你有亿万财富我也有。你有什么?我有快乐。你虽然有亿万财富,你没有快乐,我有快乐。他说为什么?你有忧虑、你有烦恼、你有牵挂、你有压力,对不对?对,他都有。我没有忧虑、我没有烦恼、我没有牵挂、我没有压力,所以我活得比你幸福,我比你快乐。他听了也点点头,也很羡慕。

那些东西是名闻利养,不是真的是假的,在这个世间你能够获得当然也是缘分,过去世你修的因,现前现的果报,这是当然之理。可是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不一样,不觉悟的人在里面生烦恼,就如我刚才讲的,他有忧虑、他有烦恼、他有牵挂、他有压力。如果觉悟了,虽有若无,他就非常快乐。功名富贵、亿万财富没有放在心上,心怎么样?永远保持著空灵,那是真正的财富。他前生所修的这些福报,他就不会为自己去受用。世间人有福报,他自己享受,他就有苦。觉悟的人有能力、有智慧、有财富,是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自己享不享受?自己不享受,最高明的、最圆满的。真有这样的人吗?佛门的例子很多,释迦牟尼佛就是头一个例子。他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舍弃妻子儿女,去做他认为最圆满的工作。最圆满的工作是什么?觉悟众生,他知道唯有觉悟才得到真正的幸福。不觉悟,你得到地位做到国王并不幸福,得到财富也不幸福,真正觉悟才是幸福。而觉性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你看马鸣菩萨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一切六道众生生活在不觉里头,就是迷惑,这本来无。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感叹,众生这六道轮回冤枉受的。怎么是冤枉受的?本来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什么?是做恶梦。

诸位想想看,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都知道梦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在作梦的时候有几个人知道梦是假的?知道梦是假的就很快乐、就很幸福,就像《般若心经》上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梦里面所有一切苦难都没有了,都解脱了。不知道自己在作梦,以为是真的,担心受怕,无量的恐怖,还真的都有受,一觉睡醒,满身大汗,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是个梦,还好是个梦。佛看六道众生现在正在梦中,所以他们这些再来人,他们是清醒的人,来干什么?来帮助这些人在梦中醒过来。这些人我们称他为佛菩萨,佛菩萨是觉悟的人,六道众生是梦中人。《证道歌》上讲「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两句话就是说明觉是多么可贵,觉才有真乐。觉心里面没有欲望,觉心里面没有羡慕,这才叫做「满足其愿」,也就是经上常讲的知足常乐。

人只要是觉悟,不但是知道感父母恩、感老师的恩(佛是老师)、感国主恩、感众生恩。众生范围包括太大,包括天跟地。天有覆盖之恩,地有承载之恩,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哪样对我没有恩?一个人生活在感恩、报恩的境界里面,科学家说不同维次空间里面,佛法讲法界,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圆满。

从这些地方我们再引伸到不仅是饮食,更重要的是法食。托钵的人都知道向斋主乞食,向佛菩萨乞法,乞食养色身,乞法养慧命,这两个身要是比较哪个重要?法身比色身更重要。为什么?色身有生有灭,法身不生不灭,这要懂得。法身在哪里?法身跟色身是一体,问题是你不认识。世尊在《楞严经》上讲得很透彻,用了很大篇幅的文字为我们说明法身是宇宙的全体。

法性就是六根的根性,从根性里面指出来,法性我们还能体会到,如果说一切万物皆是法性,这个我们体会不出,我们无法理解,可是那才叫究竟说、才叫真实说。法性在哪里?法性就是法相,法相是法性变现出来的。古人用比喻给我们说,金器,金在哪里?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就好比法性,器就好比法相,性相是一体。性能现能变,相是性所现所变的,所以说性相不二,理事一如。你真的能明白,真的能契入,你才是真正觉悟。所以说是用什么方法觉悟?我们在这一百四十一愿里面看到,你真正能看出门道出来,你就懂得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原来如此,你就悟入。

总的给你说,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这里头就是两个字,一个是迷,一个是悟。悟了,圣人;迷了,凡夫。什么叫凡夫?什么叫圣人?实在讲只有迷悟的差别,除了迷悟之外,无有一法可得。我们学佛向著这个方向、向著这个目标去学习,大道不远,就在眼前。古人所谓的直下承当,那就契入,所谓修行证果。现在我们要问,我们为什么这么难,学了这么多年依然不得其门?不要说入,门都没找到。这是什么原因?始终迷在色相上。诸佛菩萨、一切经论教我们放下,我们始终没有放下,所以不能契入,殊不知放下就是。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相,你肯放下就现前、就起作用,这个作用现前,所谓心开意解,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所以我对於我的老师永远的感恩。我的学佛,真是第一天老师就把学佛的秘诀教给我,「看破放下」,说尽了。佛法在哪里?四个字就是佛法的全体。你这四个字得到,千经万论,这个结完全打开,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我们现在六道凡夫确实真的是心有千千结,这结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放不下。

佛门里面我也常听说根利、善根深厚,什么叫根利?什么叫善根深厚?说老实话,放得下的人就是善根深厚,就是根利。我们读《六祖坛经》,神秀就是放不下,他还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身没放下,心没放下,境界没放下。菩提树、明镜台是境界,没放下,活得很苦。「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很苦,那个镜子你天天要把它擦干净。换句话说,他心里头有牵挂、有忧虑、有烦恼。惠能大师心里干干净净,没有身也没有树,没有心也没有台,他不要去拂拭。你想想这两个人的境界。

放下就功德圆满,放不下,尘劳无尽。我们要是真的把这个意思参透,你要不要放下?你真放下,果真放下,你透了。你还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没有透。你学佛学这么多年学些什么?学在见闻,没有契入,学一些知见。古人说的话说得好,皮毛之见,一分一毫都没有透过,那怎么行!这就是不得受用。真正契入之后,你才真正了解宇宙万事万法是一回什么事,你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这在《般若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你把诸法(一切法)的真实相搞清楚,看清楚、看明白了,这叫看破。看破之后,妄想分别执著都不会起来,这叫放下。

惠能大师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他放下了,放下之后,他的智慧德相现出来。我们一般人跟他接触,对他尊重礼敬,非常羡慕。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真正所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到最后表现的一著,连生死都清楚。惠能大师的往生是一年前告诉大家的,派人到家乡去给他建塔,做什么用?死了之后,他的灵骨可以放在塔里头,一年前就处理他的后事。那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不多住几年?为什么要那么早走?缘尽了。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应化是缘,缘就是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释迦牟尼佛是应身来的,惠能大师也是应身来的,一个是在古印度应身,一个是在中国应身,都给我们教诲。

首先教导我们,你看释迦牟尼佛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是把这些荣华富贵舍掉,这是一般人极力追求的,他都是现成的,他能放下。难行能行,是他教化众生,他能够一生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三衣一钵,能够过一辈子,难行能行。教化众生真的是有教无类,今天讲的是多元文化,不管是什么人,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只要肯来,他都会非常热心的帮助你,总希望你也能开悟,你也能跟他达到相同的境界。

我们要问世尊当年在世,弟子当中有没有跟他有相同的境界?你说有没有?有,确实有。那这不是就有两尊佛、多尊佛出世了?不是,老师还是一个。学生达到老师的境界,要不要尊师重道?要,永远不能够忘记老师,这是做出很好的榜样。甚至於,这是我们讲凡夫,你的德行、你的学问、你的能力、你的福报超过老师,这在中国有。学生中了状元,做到宰相,老师还是个穷秀才,但是从小是他给你教出来的,你的学术基础是他给你打的,他要不要尊重?要,遇到老师还是要请老师上座,这教化众生不忘本。所以你要细心观察,佛菩萨、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出种种示现,「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做出来给我们看,在顺境之中。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下面第六首偈颂: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我们从很多愿里面看到,许多地方都是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前面一首对得到美食,就是自己很喜欢吃的东西,这首『不美食』意思就是不喜欢的,可是托钵常常会遇到。在我相信得美食的恐怕是少数,不美食的一定是多数,这统统都是修行的境界。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若不在境界里面去磨炼,怎么能成就?所以真正修行人在一切境界当中,没有一个境界不是好境界。我们常常提到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个话真正懂得的人不多。真正懂得他就会修行,他的功夫一定是天天有长进,为什么?天天都在磨炼,把自己的烦恼习气磨得干干净净,尤其是习气。烦恼确实没有了,不再计较,可是心里面有时还生一点点,虽然时间很短,还有一点欢喜、有一点讨厌,非常的轻微,但是要晓得这个轻微对修行人造成的障碍依旧是非常严重。

安世高的同学会堕落到神道,就是托钵的时候托的东西不好吃,心里有一点点难过,时间都很短暂。毕竟他是明经好施,在佛的身边天天听经学教,这个理没有不通达的,就是习气。你说他得的美食有没有贪心?没有。得的不美食有没有怨恨?也没有。可是美食总有一点点欢喜的味道,得到不好吃的东西总有点难过,就这么一点点,堕到神道,得的身是畜生身,蛇身,你说多可怕!

同学安世高已经证果,怎么知道证果?我们看到传记里头,确实他有神通。他到中国来,在广州还了两次命债,他知道。第三次来到中国的时候,法师的身分来翻译经典。到他这个朋友,这个朋友在中国做龙王,神的寿命比人长,总有个几百年,他寿命到了。你看他清楚,他要去帮助他,要去救他,他要不去救他,这个神死了之后,造的业很重,瞋恚心重。去拜他,供养他,他就欢喜,就保佑你;你不拜他,不供养他,他就讨厌,不但不保佑你,有的时候还找点麻烦给你,鬼神的习气。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所以对鬼神要不要恭敬?要,敬而远之。远是什么意思?不能跟他学,不能听他指挥,是这个意思,要恭敬、要供养。最好的,你还要跟他讲经说法,超度他、帮助他离开恶道,所以安世高到那里去度他。由这里就证明安世高是证果的人,真正是菩萨,是什么等级的菩萨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晓得经典上记载的有天眼通、天耳通,《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就有这个能力。他心、宿命总是二信、三信位的菩萨,是这个地位;七信相当於阿罗汉,就有漏尽通;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就有漏尽通。安世高给我们示现的可能这六种都具足。六种具足,在《华严经》至少是七信位以上,不是凡人。

这是帮助一个堕在恶道里头的老同学。可是帮助老同学,老同学虽然死了没有堕三恶道,他生忉利天,也不究竟。生忉利天是安世高的功德吗?不是。安世高给他开示、开导,他觉悟,他忏悔,知道自己做龙王的时候造不少罪业。要怎样才能够超度?修福。也是十方供养他的很多。这个龙王很灵验,灵验是什么?他过去经教学得很多,他明经,所以他灵;他又喜欢布施,福报很大。所以安世高就给他讲,你把你那些财物奉献出来,我替你建一个佛寺,这是福报。建佛寺,弘法利生,所以中国江南第一座寺庙就是龙王拿钱出来建的,安世高代他做的。你看看还是自己修福,自己要不肯修,别人没有法子。所以别人只能给你做个增上缘,你不知道怎么做法,别人教你,还是你自己做自己受,这个道理我们要记住。

那你就晓得,这一生当中什么最重要?修福修慧最重要,但是修福修慧都要有戒的基础。如果没有戒的基础,只有慧是没有问题,但是慧一定是从戒生的,你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没有戒就肯定你没有慧,但是什么?福有。福只能生天,而且说个老实话,只能生欲界天。欲界六层天,完全靠福报顶多只能到忉利天,为什么?夜摩天以上都要有点修行的功夫,这功夫就是定慧的功夫,很浅的定慧,完全没有定慧顶多到忉利天。安世高跟我们说他的朋友龙王生忉利天。

福慧双修,修慧比修福重要,为什么?慧能了生死出三界,福不行。六祖大师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六道轮回生死大事,福出不了六道轮回,慧能出,这个要懂。它的根本就是戒律,戒律是根本。如果没有戒律,有福都堕三恶道。你想他这个同学,每天托钵常常托到不好吃的,心里就有一点难过,这是犯戒。纵然是持戒,这个戒不干净,这个戒里头有夹杂,不纯,所以他得不到定,他没有开慧。戒为什么要守?严守戒律,不能有一点点不高兴、不满意,有那么一点点就会招这样的果报。可是这种事情,烦恼习气非常不容易断,怎么办?就要在境界里头磨,我在这一生当中,我学佛十年不能断,二十年;二十年不能断,三十年,肯定一年比一年轻。到什么时候顺境逆境真的贪爱、瞋恚念头都没有,才真正到平等,平等就是定。只要定才现前,给诸位说,智慧就现前,你小定小智慧现前,大定大智慧现前。这个定就是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烦恼习气不生,这是真正定。还有烦恼习气,没有得定。这个经教里头讲得很多很多,不可以不知道。

佛菩萨教导我们要学著转境界,转得快,宗门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觉悟就转过来。念头才起,刹那之间,第二个刹那这个念头就没有,就转过来,这就管用。此地教我们转,底下的两句就是教我们转,『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就不要去想这个饭菜,去想什么?想三昧,三昧是法味。这个饮食味虽然不好,法味好,你看马上就转过来。

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你看看,三就是正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觉,正觉。三藐,三是正,藐是等,正等正觉。三昧,昧翻作受。诸三昧,正受之事太多太多。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就正常,凡是有分别执著就不正常,有喜欢、有讨厌就不正常,那是什么?那生烦恼。所以得美食、得不美食,这是外面境界,这个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是我们的心念,看到这个境界引发我们生起来的,实际上那是没有的,那是平等的。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境界,缘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你托一碗饭,这是物质环境,有没有好丑?没有。好丑起於心。

为什么佛菩萨得的这一钵饭,他不起心动念?他生的是清净心,这是我们要学佛。清净心就是三昧。我们六根对六尘生心是不清净心,为什么?里面有情执。情就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执是执著,生情执,这是凡夫。凡是情执,诸位要晓得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生死轮回的因素。你还有情执,你怎么能超越轮回?

我们今天看到外国很多研究科学的、研究灵学的,这个报导现在非常之多,确实证实人有生死轮回,有前世。既有前世,当然就有后世、就有来世,总离不开六道。什么原因?情执没断。他们研究很多,他不懂这个道理,正是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轮回是证明出来了,为什么有轮回?轮回到底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办法解脱?不再搞轮回有没有法子?不知道,也没人想过,这正如同古时候的婆罗门教,诸位要知道六道轮回这些状况最早是婆罗门说出来的。婆罗门怎么知道?他修定,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婆罗门真的四禅八定他能达到。到四禅八定的时候,六道里面的状况就清清楚楚,为什么?他空间维次突破,亲眼看见,亲身接触到,究竟是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六道之外的事情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六道里面的事情。实际上六道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说没有功夫,这种能力那是相当惊人,我们今天讲特异功能还没有发现有这么大的能力的人。

对於六道里头了如指掌,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到释迦牟尼佛出现才把这个疑问说明白,六道是怎么来的,应该怎样超越。所以佛出世之后,依照佛教导的方法学习,超越六道的人多,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菩萨,太多太多,这就叫根熟。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而不是出现在中国?出现在中国没用处,因为中国人程度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印度达到了。印度人能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中国人只止於人道,忉利天都没有办法,都没有办法去,所以对人道,对於饿鬼、地狱道是个模糊的概念,哪有印度那么清楚!所以那个地方根熟,佛一说他都明白了,教他怎么突破他真干。所以说根熟,什么叫熟?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的机缘成熟,这叫根熟众生。

确实有一类大乘根性在中国,能接受大乘教诲。大乘教比小乘就更高明。小乘是以六道轮回为目标,大乘是以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为目标,不一样。在大乘超越十法界最多的是净土法门。末法这还有九千年,佛说得很清楚,这九千年当中能帮助大家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只有净土最方便。净土是不是有诸三昧味?有。什么三昧?念佛三昧。不但说出念佛三昧,而且后头还有一句,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这句话要记住。你要真正明了,日常生活当中就很好办,遇到称心如意的事情,阿弥陀佛,用这句阿弥陀佛把你喜欢那个念头打掉,为什么?那是情,情执,那就是轮回的根;遇到不喜欢的事情,阿弥陀佛,把你那个不喜欢的念头打掉。一天到晚就保持这句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净土。

而一定要晓得,始终这一生当中,把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一定要看作真的是旅馆。这个世间东西我们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不是我的,一样都不是我的,一样带不走,一样你都得不到。就像你住旅馆,旅馆里面那些家具一样,你住在那里可以受用,沙发你也可以坐,茶水你可以饮用,还有人照顾你,床铺你可以睡觉,没有一样是自己的。你能用这种心态对现前这个世间万事万物,你就解脱,你就真正尝到三昧味。

一切人事物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摆平,这句阿弥陀佛就叫念佛三昧。所以念佛要得三昧才有受用,不得三昧没有受用。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遇到顺境还欢喜、还贪恋,遇到逆境还不高兴、还有瞋恚,这样念佛,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这就错了。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所以念佛成佛那是会念的。会念,这句阿弥陀佛是我的正受,正常的享受,这里头没有七情五欲,没有情执才叫正受。得这个,这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就叫做功夫成片。不是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你没有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的人生凡圣同居土,有把握往生。

所以同学们,你们真的要想往生,真的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个成就是不可思议的成就,你就不能不放下。尤其现在这个社会,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这样的混乱。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头,确确实实你要意识到生命在呼吸之间,不要以为还能活多少年,你这个想法错了。真正高度的警觉,我今天活一天,得一天寿命;明天又活一天,又得一天寿命,你要常作如是观。得这个寿命干什么?积功累德,这个事情是真的,为什么?能带得走的,断恶修善就对了。断恶,一切恶念恶行放下,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众生觉悟的事情多干,这是好事,这是功德,这是带得走的。我们虽然不要人天福报,但是这种功德,往生会帮助你提升品位。凡圣同居土里头也有三辈九品,帮助你提升品位。干这个事情就对了,干其他的事情那你就错了。所以明白人全心全力没有别的事情干,专门干这个。

对自己修清净心,就是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清净心。念佛三昧有浅深不同,所以在净土里面讲功夫成片是浅的,事一心不乱是中等的,理一心不乱是最深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不一样,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不相同。高的实在讲我们做不到,是真做不到不是假的做不到,可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为什么?极乐世界很特别,它四土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我们生凡圣同居土,生到凡圣同居土,你跟方便土的菩萨、跟实报土的菩萨、跟寂光土的诸佛,天天在一起,等於说一生一切都生,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像我们娑婆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有没有四土?有,四土不在一起,就是它不是一个空间维次。好像我们电视,它不是一个频道,频道不一样。所以我们凡圣同居土里面看到都是凡人,我们见不到圣人。而西方极乐世界虽有三辈四土,它频道是相同的,这不可思议。佛告诉我们,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诸佛都告诉我们,《无量寿经》上、《弥陀经》上统统讲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殊胜就殊胜在此地。这么一来,我们就不要计较品位高下,也不要去计较生哪个土,不需要,一生一切生,这样子我们很容易放下分别执著,不再分别、不再执著。

只要能生就当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古德就说,从前李老师时时提醒我们,「当生成就的法门」,这个成就就是作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好处是无量寿。一般大乘经上常讲的,菩萨修成佛要多少时间?三大阿僧只劫。你的寿命是无量寿,三大阿僧只劫对你,那时间太短。就好像我们人寿有七、八十岁,修行成佛要多少时间?三个月,那三个月太容易。你到西方世界是无量寿,三大阿僧只劫就好比三个月,你说你有多自在!

这个机缘要是疏忽了、失掉了,下次再遇到不晓得是到哪一劫去了,所以说佛法难闻,尤其是净土法门,难中之难。这是大乘教里面佛讲得很多,多少菩萨想闻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机会。我们今天这个机会得来好像是很容易,你要是真正契入甚深经教之后,你才晓得太难太难。所以彭际清居士讲,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遇到。开经偈讲的是《华严经》,净宗这个法门就是《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开经偈就是讲的净土法门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亏吃在不肯放下,那就是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当面错过,大错特错。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不舍得干干净净?舍得干干净净,你得到的是圆圆满满。

所以佛家这些术语是高度的智慧,极高的智慧,这个术语叫舍得。你看看,舍是因,得是果。一切都舍了,得的是什么?得的是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舍是把妄舍掉,得是真恢复了。所以《楞严经》上讲得好,当你舍尽之后是归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统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自性外面什么也没有。所以证入无所得的时候,是没有心外之法你有得,心外之法全是虚妄的,自性具足的智慧德能完全现前。

所以得好好算算这个帐,想想,我们还是要早一天明心见性,还是要再糊里糊涂过一辈子?要想早一天明心见性就早一天放下,早一天把它舍掉,舍得干干净净。这个时候智慧还不开,有一个妙法能把智慧门突破,什么方法?虔诚恭敬去拜佛。你看看倓虚老法师《影尘回忆录》,那是倓老的自传,他口述,就是他讲,大光法师把它记下来的。我早年在香港讲经,这些法师都是老朋友,我每次经过香港,大光都请我吃饭。他年岁比我大,大概大六、七岁的样子,现在都不在了,好像他大我十几岁,走的时候也应该有八十。许多这些老法师都是老朋友。

《影尘回忆录》里面记了一个故事,这个事都是真的,是谛闲老和尚告诉我们。读过这个书,我一提起大家都晓得,晒蜡烛的法师,名字我一下想不起来,晒蜡烛的。怎么叫晒蜡烛的?夏天,天很热,太阳很大,这个法师很老实,别的法师就跟他开玩笑,就跟他讲,他是做香灯的香灯师,蜡烛长霉了,搬到外面去晒晒。他就真的听话,把蜡烛统统搬到外面去。好,中午搬出去晒,到下午全融化,他一看这个样子,怎么办?晚殿的时候要点蜡烛,他就把这个拿到晚殿。老和尚一看,这怎么回事情?所以才晓得别人跟他开玩笑。

老和尚想这个人这么老实,连这么个常识都没有,所以就告诉他,好了,你不要当香灯,教他什么?你到育王寺去,阿育王寺,那里面供著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就叫他,你去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所以这个人行,他老实听话,老和尚叫他去拜,他就老老实实去拜。三年之后他开悟了,他不认识字。三年之后,他会做偈子,他会做诗,会讲经。所以恭恭敬敬拜佛会把智慧拜出来。你看他真的是放下;换句话说,他的障碍已经没有,还有那么一点点不能突破,一天拜三千拜,三年就突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后成了讲经的法师。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一切经教都没有障碍,经教展开,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他没学过经教,他也没有学过文学。在佛法叫公案,我们一般人讲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我们看到、听到都能帮助我们觉悟。

我们想想,跟他做个比较,我们哪些地方比他优越?哪些地方不如他?多想想,见贤思齐。这些人没有别的,得三昧味。三昧味要用我们现在一般言语来说就是定慧味,他得到定慧,定慧决定从戒律当中说。老和尚教他一天拜三千拜是戒律,真听话,天天干,那就是他的功课,他也没有什么早课、晚课,每天就是拜三千拜。我初学佛的时候是在家居士,把工作辞掉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忏云法师教给我,我们每天早晚课是三皈,就打三皈,自己的功课就是拜佛。那个时候忏云法师规定我一天拜八百拜,因为有工作,常住里面杂务事情都是我做,我拜了半年,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晒蜡烛这位法师他是一天拜三千拜,没有问题,是可以拜得到的。我那个时候在山上,达宗法师一天拜一千二百拜,他心就定了,定生慧,那个慧就是三昧,他真的得到。好,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