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六讲)  2006/1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5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偈颂第六首看起:

【若现无量神通力。则住不可思议土。演说不可思议法。令不思议众欢喜。】

前面两句说明了,环境是可以随著我们意念产生变化。像诸佛报土,住众纯净纯善,所以现的称之为实报庄严土,我们也称它作一真法界。如果我们的心性染著烦恼习气,这一真的报土就产生变化,随著我们烦恼习气浅深的不同,这个报土就变成十法界。我们今天是住在十法界里面的人法界。人类居住的报土,也随著人心念善恶染净而不同。所以人心淳朴的时候,居住的环境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这个地区的人心不善,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谓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居住的环境就是多灾多难,所谓是天灾人祸。这说明了这个事实,证实佛在经上所说的,「境随心转」。境是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环境,确实是随著我们这个地区居住众生心的染净善恶在那里转变。这是说『住不可思议土』,这个「不可思议土」是一真法界。

后面两句,是讲「语业胜」,『演说不可思议法』。跟上一句有没有关系?有密切的关系。关系在哪里?在不可思议。前面是「住不可思议土」,那是证果,他要不证,他怎么能住?那我们要问,怎么证的?清净心证的。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的心行真正做到纯净纯善,什么叫纯善?於世出世间法没有执著、没有分别,纯善,什么叫纯净?妄想断了就纯净。所以《华严经》上它有标准,我们想想这个标准的确是太高了,是高,因为它是法身菩萨的标准,它不是十法界的标准。可是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知道在我们境界里面怎么学法,改变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这个重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办了。

这个道理,至少五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知道了。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读《三字经》就知道。《三字经》上有说吗?有,你没有留意。《三字经》一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就是说出此地不思议境界,人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那就不善。为什么?有善有恶,你看看不是起了分别执著吗?这个善怎么讲法?那个善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都没有了,那叫真善。善恶二边都放下,完全跟法性相应了,法性里面决定没有一样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大小是相对,染净是相对,迷悟是相对,凡圣是相对,在自性清净心里面,相对的统统都没有,那叫纯净纯善。

所以接著说,「性相近,习相远」。如果统统都是,每个众生都是本性本善,那他们住的就是不思议土,他们演说的就是不思议法。但是后头这一句重要,「习相远」,习是什么?习是染污,我们一般讲习惯。习惯,古人讲得很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比喻是善,他亲近善,他就变成善人;黑表示恶,常常跟恶人在一起,他就变成恶人。这就是说,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

大环境,六道里面有三善道、有三恶道,那是大环境。我们很不幸堕落在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面就麻烦了,决定受环境的影响。六道轮回是往上提升,还是往下堕落?那就看你的染污。在佛法里面教给我们的十善业道。十善第一个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你能够亲近这十善,你往上提升,情欲没有断,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看你善的习气不一样,看你的情欲浓淡不一样。善大,习气轻,你就升得高。如果你有定功,你能把习气伏住,它不起作用,那就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去了。如果恶习气很重,就往下坠落。这就是讲习相远,这个远就是有十法界的差别,都是属於习气。

在佛大乘教里面讲,十法界里面善的习气是四圣法界,恶的习气是六道,六道都不善!在六道里面是有三善道、三恶道,跟十法界一比,六道就不善,四圣法界善,习相远。因此,教育就太重要了。所以诸佛菩萨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应化来干什么?来度化众生,也就是教众生。教什么?教他回归自性,教他脱离十法界,就这么回事情,回归自性,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就回归到一真。这是诸佛菩萨教育的目的之所在,帮助我们回头是岸,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所以教育从这里兴起。然后你细心去思惟,十法界里面第一桩大事是什么?就是教育。

「教之道,贵以专」,教要专,学更要专,不专就不能成就。为什么?专与法性相应,与戒定慧三学相应,这容易成就。如果学太多,学杂了,就不容易成就,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古圣先贤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菩提树下成道,降魔成道,用什么方法?专。专就是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目的是开慧。定到极处,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净极光通达」,你的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生了。智慧生起来,就通达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障碍,这个时候就可以「演说」。诸位,这两个字重要的是「演」字,演是什么?做到了,表演!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为一切众生表演,表演什么?改毛病。所以,演跟说都没有定法,这个要知道。

众生,一切众生,看现前的众生,现前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完全违背了性德,违背自性。自性是一尘不染,他现在是严重染污。要叫他回头,回头有层次,看看我们现前的社会,最严重的染污是什么?贪财、贪色、贪名、贪利,严重的贪染。佛菩萨要是在现前示现的,表演给众生看的是什么?不贪,舍财、舍名、舍色、舍利,一定把它舍得干干净净,做给众生看。现在一般人不懂得孝亲,不懂得尊重师长,不知道尊师,不知道尊重长辈。菩萨一定要做出来,做出孝亲的榜样,做出尊师的榜样,做出尊重长辈的榜样;换句话说,众生有什么毛病,你一定要从自己身体来做示范,反其道而行之。还要长时间,为什么?众生看一次、二次,未必觉悟;觉悟之后,未必能效法你、跟你学,所以那就是长时间。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表演了四十九年,现在讲是半个世纪,确实感化很多人,一直影响到现在。年代久了,释迦牟尼佛去我们现在已经二千五百多年,影响就愈来愈淡薄了。必须要后世的弟子们,像佛一样认真努力做出表演,这样的影响就不会中断。这个东西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本身不做,讲给别人听,没有用处,人家不相信。现在人讲科学,科学是你拿证据来,没有证据,别人不相信。

现在几乎是举世之人莫非渴望化解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全世界人所盼望的,多少人在探索用什么方法能有效落实。西方人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用镇压、用报复可以能够收到吓阻的效果。从九一一事件之后,真的有一部分人醒过来了,这办法不行,吓不倒人,反而引起反抗愈来愈严重,仇恨是愈结愈深。回过头来再想用纯粹和平的办法,和平办法就是大家在一块商量、讨论、开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一九七0年就召开世界和平会议,到现在三十多年了,世界的动乱,频率一年比一年增加,伤害是一年比一年严重。我参加九次,其中六次是联合国的,联合国主导的,与会的这些人士几乎把信心都丧失掉了。对於和平的落实,真的有很多人绝望了,认为这个世界不可能和平。

确实有些学者专家读过中国历史,对中国是非常的羡慕、非常的佩服。为什么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类,中国现在有五十六个民族,如果说一个姓是一个族,那么中国现在的姓氏统计,有二万三、四千个姓氏。这么大的团体,居然在历史长河当中长治久安,两千年来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几乎叫人不敢相信。这是为什么?中国人真有一套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三字经》上前面的八句。所以我说《三字经》上前面八句,二十四个字,是我们的老祖宗传给后代的真言!我们要懂,要知道依教奉行。

所以中国这个社会长治久安靠教育。什么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靠这个,真有用!什么时候教?中国谚语所谓「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这两句话有大道理在。教儿什么时候?婴孩是刚刚出生的小孩,一出生就要好好的教他。中国人重视家教,中国的教育是家教,家教是根,一生都离不开家教。好像盖大楼,家教是地基,地基打得好,无论盖多高,盖到最高层,有没有离开地基?没有,离开地基它就完了。基础太好了。所以中国学校教育,从前是私塾,是家教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教的扩大;到宗教教育,宗教是智慧,是家教的圆满。宗教教育是哲学,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超越生死,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真做得到。

所以,「演说不思议法」,诸位要知道,这不思议法,《弟子规》就是不思议法。你们不要以为《华严经》是不思议法,儒家的《易经》是不思议法,道家的老庄是不思议法。没错,好像盖宝塔一样,那是塔顶。弟子规是什么?地基。地基是不是不思议法?地基承载著宝塔,宝塔是依地基而起的。所以,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教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如果这三样东西你疏忽,你什么都不能成就。这是不可思议法。

佛法常讲演教,演教就是身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现身说法,做给我们看,他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他自己全部做到。做到再说,圣人!不是理想、不是猜测,这个学问是真实的学问,一点都不假。教,你只要照著他的方法去做,慢慢你就能体会到这里头的道理,可以先学。先学,这有道理,《三字经》上说「习相远」,我现在向好人学习,你就变成好人。你跟佛学习,你将来就变成佛!你跟菩萨学习,那你就变成菩萨。这个道理我们总要明白。

所以学习一定要找个好榜样,要找个样子,这是从前李老师教给我的。你没有个榜样,你学习的效果不彰,进度很慢。找谁?找个大德,老师介绍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介绍给我,他不叫我学他,他说我做的还不够好,还比不上老师,他把老师介绍给我。印光大师已经往生了,怎么学法?不要紧,印光法师的著作在!那个时候印光大师的《全集》没出来,没有看到,《文钞》有,《文钞》有正篇、续篇。老师那时候介绍我的是四册,正篇两册、续篇两册,叫我天天读,认真的学习,学印光法师。真有效!有个好样子在。没有一个典型在那个地方,像个模子一样,我们真的不容易成就。

现在人学习,学儒,要以孔孟做榜样;学道,要以老庄做榜样;学佛,要以佛祖做榜样。佛太远、太高了,真的是不容易学到;祖师大德,我们选一个来学,会有成就,这就是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老师的是孟子。孟子当年在世的时候,孔子已经过世,孔子的书在。孟子就依孔子的书来学习,不懂的地方就向孔子的学生去请教,那时候孔子的学生还有一些人在世。他学得很成功,成绩卓著,你看今天一提儒家,都讲孔孟,你就知道他学得好。在历史上,孔子尊为至圣,孟子称之为亚圣。所以孔子当年在世那些学生都比不上孟子,孟子真的后来居上。这就是跟古人学习,只要贵以专,你就能成功;就怕你不专,那你就学得不像。

在佛门里面也有个例子,蕅益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他老人家学谁?他学莲池大师,非常佩服、非常羡慕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可是那时候莲池大师往生了,怎么办?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读莲池大师的著作,效法莲池大师,他学得很像。所以莲池是净宗八祖,他是净宗九祖。这都是说明向古人学习,向古人看齐,真的成就了,世法、佛法都不例外。

为什么老师不叫我学前面这些古大德,要叫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近代人,跟我们现代的生活没有脱节,能在我们现实社会环境里面,知道怎么学习,这大有道理。莲池大师是明朝时候人,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距离我们太远,那个时候社会型态跟现在不一样。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所说的、所行的,也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现前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能行得通,我们要晓得。

他老人家一生不鼓励人出家,一生不建道场,不传戒,只给一般在家同学传授三皈五戒,结缘而已。提倡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主张同学们在一起共修建小道场、小念佛堂。他老人家已经看到现在现前的社会,小型念佛堂不超过二十个人,规模很小,不会变成观光旅游的道场。一盖大庙,都变成观光旅游,每天客人来那么多,你还能修行吗?你的心还能定得下来吗?这不可能。所以他老人家讲的符合於现代。二十个人小道场,生活费用不多,真的,二、三个得力的护法就够了,每个月给你送点钱、送点粮食就行了,真正能成就道业。

不做法会,不做超度佛事,就是念佛。一年打几个佛七,平常实在讲就是像佛七一样的,打几个佛七叫加香。什么叫加香?道场念佛的,不用钟表,烧香,长香,一支香一个半小时,这一堂课。一天通常是七支香,你就晓得普通每天念佛的时间是十个小时。一年打二、三个佛七,佛七就加两支香,九支香;九支香差不多就是十几个小时,十四个小时到十五个小时,叫加香,精进佛七。这是老人教我们的。

现在我们的念佛道场,我教同学们,每天十个小时念佛,或者是八个小时念佛,至少一天要有四个小时听经。为什么?如果没有四个小时听经,念佛念久了,人心就疲了,他不懂得意思,他还是胡思乱想,这就很难。所以有四个小时听经,解行相应。听什么经?要贵以专,专听《无量寿经》一部经,这比什么都好!如果是换点口味,好,那就听两部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听完,听《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听完,再听《无量寿经》,这两部就够了,不能有第三部,心是定的。听经也是念佛,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没有离开弥陀净土,这样能成功,这个叫不可思议法。

如果这个道场请的法师很多,讲很多的经,就算是一天讲八个小时,长年不断的这样讲。很多法师讲,那「不可思议法」那个「不」字就圈掉了,就是演说「可思议法」,就不是不可思议法。专一,是不可思议法;学很多,那就是可思议法,可思议法是世间法,就跟学校上课一样,很难有成就。为什么?心不专!凡夫很会计较,这个经上讲的跟那个经上讲的来做比较。换句话说,他从听经、学教他会生起分别执著妄想;佛法是叫你要断妄想分别执著,它现在引起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错了!这变成什么?现在的术语叫佛学,不是学佛。学佛是贵以专,学得很多很杂,叫佛学,不是学佛,换句话说,佛法真实的受用你得不到!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所以真正一门深入,「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贵以专,这才『令不思议众欢喜』。你看这个「众」也不是平常人,什么叫「不思议众」《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你就知道,不思议众是多善根、多福德,他遇到这个缘,不思议的缘。他这个欢喜是法喜充满,这个欢喜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内心里面生出的快乐,不是外面的刺激,这个乐是真乐,是从戒定慧里面生的乐趣。儒家读书有乐趣,佛法里面学经教有乐趣,你不能够契入,这个乐趣得不到,真的契入。

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得,能够理解,最重要的要认真努力去干,真学!《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修行还是《无量寿经》《弥陀经》好,专一。这个经太大了,太大,利於理解,不利於修行,这个道理诸位要懂。好,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七首后面这两句:

【则以智慧辩才力。随众生心而化诱。】

第一句里头,重心是『智慧』,下面一句是『随众生心』。没有智慧就没有辩才,『辩才』是从智慧生的。这个地方讲的辩才跟世间所说的辩才不一样,世间有「世智辩聪」,那是什么?常识丰富,他也有辩才。佛法里面讲辩才,有「四无碍辩才」,这是佛法里头说的,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四无碍,第一个是义,义理没有障碍。一般说对於一切法,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它的性相、理事、因果你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第一种。辩才,佛法里面特别是大乘教里头所说的,不一定要念很多书,我们从《六祖坛经》里面能体会得到。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开悟之后,真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讲一切法的性相,性是体,相是现象;性是能生,相是所生,宇宙之间森罗万象。从现象里面讲,有事有理,从事里面说,有因有果,从理里面讲,也有因也有果。这才能把一桩事情讲透彻。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真的讲透彻了,他从哪里学来的?我们念《华严经》这一段就明白了,他从戒定慧里头来的,他不是从研究经教学习来的,不是!有一个代表人物,神秀大师,他是从经教里头学习来的。学习得也很不错,你看在五祖道场里面,他能够代祖师讲经说法,教化大众。但是那个辩才无碍,「智慧辩才力」他没有。为什么没有?不思议境界他没有入进去。入不思议境界,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一定要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放下才能跟法性相应。与法性相应才叫智慧辩才,而不是跟烦恼相应。烦恼是什么?阿赖耶!跟阿赖耶相应,不行,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不行;要跟法性相应,才有真正的智慧辩才。

能与性德相应,《华严经》上,不仅是《华严经》,一切经,不仅是一切经,一切法,任何一法,要请你讲,你都能讲得头头是道,都能讲到无量义。为什么?一切诸法的体都是自性,自性是无量的!他给我们说,就显示出他无量的辩才,原来无量辩才是性德。所以此地讲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这种智慧。是你自性里本有的,不是学来的,学不来的;你所学来的,不是自性的真智慧。换句话说,《坛经》里面这两个人物,我们就了解了,神秀大师的智慧是学来的,惠能大师的智慧不是学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他透出来了。

为什么他能透出来?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这么个道理。神秀大师虽然学了那么多年,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他要真放下,他就不会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就不会写这个句子了。真放下,哪里有?真放下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说明一个人放下,一个人还没放下。放下之后,智慧德相现前;没有放下的,我们现在的佛门里面讲,是知识,不是智慧。还有个名词,叫「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辩才聪明,不是佛所讲的四无碍辩。

四无碍辩里面第二个意思,诸法名相分别没有障碍。这个诸法不仅仅是佛法,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你向他请教,他跟你讲解、辨别没有障碍,他全都通了。譬如学佛的同学,我们举很浅显的例子,遇到人问你,什么叫佛?佛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得清楚吗?这个不要自性智慧,佛学常识稍稍懂一点,也都能说得清楚。当然,从智慧辩才里面说出来,当然透彻。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语里面音译过来的,翻译成佛陀、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就称佛陀;那更简单,陀也不要,就称一个佛。所以,佛是佛陀耶的简称,佛陀耶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它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现在学《华严》懂得了,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人就称为佛陀。

这三大类的烦恼能够放下一种,最粗的、最明显的就是执著,执著放下了,就称阿罗汉,我们一般讲证果,证阿罗汉果。执著放不下,凡夫!一定要学,希望我们的执著愈来愈淡薄。愈来愈淡,你的功夫就愈往上提升,不能不做,什么都要淡,不要去计较。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方法,比什么都好。他老人家现身说法,自己做了再告诉你。什么方法?他的佛堂,佛像上面挂了一个字,「死」。每天你看在佛堂里面礼佛、诵经、念佛,都看到这个字,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好计较的?破见思烦恼,放下执著,这个方法妙极了。

他一生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也好,想到死了,还有什么计较的?还有什么好执著的?我们这个关能够突破,念佛得功夫成片轻而易举!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就有把握了。而功夫好的,真能做到自在往生。什么叫自在往生?想走就走,没有障碍;想留几年,不碍事。留几年为谁留的?为众生留的,绝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再留几年,那你一定还没有放下,你的执著没有放下。执著真放下,有什么好留恋的?随时可以走!

要留下来,还有些众生可以帮忙的,这就是说佛度有缘人,这里还有有缘人。什么叫有缘?听话的,能接受,你跟他讲,他欢喜,他能接受,他能够跟你学习,这叫有缘人。如果你住在这个世间,你讲的话人家不相信,人家也不愿意跟你学,那毫无意义,那就赶快走!纵然有寿命也不要了,提前走。这样的人很多,过去有,现在也有不少。这个事总要知道,你说那个多自在。这是好事,第一等的好事,每个人都可以证得,就怕你不愿意做,那就没有法子。你只要肯,没有一个不能成就,希望我们努力。

你再能够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如果连妄想、起心动念也放下,你不就是即身成佛了吗?从理上讲,凡夫成佛一念之间!你一念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就证得了。好在在中国历史上有个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榜样,《华严经》上是善财,善财给我们做榜样,《法华经》里面是龙女,都有好样子。这是经上讲的,几千年前我们没见到的,可是惠能大师这个人可是真的,真有,不是假的,他的肉身现在还在。没有别的,就是放得下!

我们通常称佛称佛陀,称佛,有的时候要看语气,是指释迦牟尼佛,或者是称一切诸佛;称佛陀也是这个意思,看上下的语气。如果说释迦牟尼佛,那就不能讲别的佛,专指一个人。这个佛是谁?释迦牟尼,那就不一样。这个佛是阿弥陀佛,他不是别的佛。为什么他要叫释迦牟尼?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佛菩萨都没有名字。阿罗汉还有名字,执著虽然断掉了,习气没断;菩萨没有名字,佛当然更没有名字。所以佛是一个三大类烦恼断干净的人;菩萨是三大类烦恼断了两种,两大类,就是分别、执著都断掉;阿罗汉只断一种,执著断掉了。这个名称的意思要懂。

你要问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佛没有名字,为什么要立个名字?名字不是依自己建立的,是依这个地区的众生。菩萨要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教化众生,他的名字一定是释迦牟尼,他不能叫别的。为什么?就是说你到这个地方来,你看到这些众生,你要教他什么?佛菩萨绝对不是已经制定好的功课来教你,不是的。佛没有定法,佛是因材施教,看你现在需要什么,他就教你什么。

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看到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地球上众生,对人没有慈悲心、没有爱心,这是错误的。所以人跟人会起冲突,他会有斗争、会有战争,这都是严重的罪业。那怎么教你?要教你仁慈,「释迦」是仁慈的意思,仁者爱人,慈悲决定不杀,所以佛陀的教育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由此可知,原来提出释迦,释迦是教我们的宗旨,教学的宗旨,教我们对待人要慈悲、要有爱心。牟尼,牟尼是清净的意思,这是对自己。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有严重的染污,贪瞋痴慢的染污,心不清净!所以佛用这个方法来教我们。我们听到这个名号,立刻就想起我心清不清净?我的行为清不清净?听到牟尼,就想到怎么对自己?听到释迦的时候,我怎么样对人?我能不能对一切众生都是慈悲心、都是爱心?

由此,名号原来是在这个地区、这个时段的教学宗旨,教学的方针,它会变的。到极乐世界去教,你说我们释迦牟尼佛要到极乐世界去教化众生,就不能用释迦牟尼。为什么?那个地方的人,人人对人都仁慈,你不必教了;人人都是自己清净,身心清净。所以,这个宗旨拿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点用都没有,这个名号在那里没有用处。阿弥陀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教我们现在众生,他还要叫释迦牟尼,他不能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我们这里不适合。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光是代表空间,寿是代表时间,那就是包括一切法,一切法都无量,在我们这个世界看不到。就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无量的才艺,这是讲我们自身;那我们的环境,无量的美好,像极乐世界一样。我们世界不可能,根本见不到!所以那个名号用在娑婆世界不恰当。用在他那个地方就非常恰当,因为人人都是好人,都回归到自性,自性是无量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证得无量的圆满,我们一般称为大圆满,大圆满就是一切都是无量,那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佛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说不尽!总之一切都是无量的。所以要用阿弥陀这个名号,对极乐世界的众生就非常相应。这是略举,一切法的名相你能够辨别,没有错误,没有障碍。

第三个是「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是言词,你所用的言词,要叫众生真正的能听懂,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说的虽然很好,众生听不懂,这不行。言词里面就包括语言,你看经教里头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自然的,不要用翻译。我们这个世间各个地区语言不相同,佛一上讲台跟大家讲演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听不懂,每个人听的都是自己的语言,都非常熟悉、非常欢喜。这种能力,是本能。这个世间确实也有人研究,有研究语言学的,发现语言有根,你真正能把根找到之后,各种语言的学习都非常容易。就像音乐一样,基本的音符只有七个,能够弹奏无量交响的乐章,就很像词无碍辩。能令一切众生听到都能欣赏,都能感动,都非常欢喜,这很不容易。

我们现在是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老师教我求感应,至诚感通。用什么来求感?用诚心,真诚到极处,感应就现前,所谓至诚!我们凡夫如果不用这个方法,不要说一辈子,生生世世都没有办法通达无碍,没有法子。所以要想通达无碍,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要学,在从前老师告诉我,讲学讲经,举这个例子,不容易。为什么?世出世间法你都要通达,你不通世间法就不契机,不通佛法就不契理。不契机,那是废话;不契理,是魔说。魔也有辩才,也能讲得大家听得非常欢喜,但是他讲的不是正理,他讲的是邪道,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所以要用真诚。

什么叫真诚?真诚怎么说法?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这是个读书人,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到极处,就是一个杂念都没有;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他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不就成佛了吗?是怎么放下?暂时放下。能够放下几秒钟,就得感应,确实的,一秒钟都会有感应。凡夫烦恼习气很重,能够有几秒钟,不错了,肯定有悟处。

我们今天讲放下,暂时,并不彻底,时间并不长;换句话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淡化就有感应。非常明显的是对於经教你能看得懂,你能看到很多意思。为什么别人看不懂?我们常讲粗心大意,他看不懂;细心,就看懂了。细心是什么?烦恼轻。粗心的,烦恼重,也就是分别执著重,他就很不容易契入;分别执著很淡薄、很轻,就比较容易契入,道理在此地。

你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学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究竟果地,用什么功?无非是放下而已。你放下,叫你再放下,再放下,还要放下,最后把那个放下也要放下。还有个放下的念头还不行,你还没有放下。你愈是放下,愈发现什么?还有没放下的。你看执著完全放下,证阿罗汉果了,分别没有放下,你才发现。现在给你讲妄想分别,你只有这么个概念,执著你还能现,你知道;分别,你不知道;妄想,你更不知道。好像我们穿三件衣服,脱衣服一定从外面脱,外面脱了一件,看到里面的一件;再脱一件,里头还有一件,你看到了。你没有脱的时候,你只看到外面这件,里面看不到。今天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才晓得有三大类,而每一类真的叫无量无边,所以不容易!

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真修,修行,行就是错误的行为!穿著,干干净净的,能保暖就可以了,不必讲求款式,也不必讲求质料。你要样样都讲求,那就叫执著。什么都好,不执著你就自在。饮食也是一样的,能吃得饱就可以了,能够有点营养,摄取能量,能量可以维持这个身体,不就够了吗?不必讲求,一定要吃什么样的,错了。人在这个世间,不应该伤害一切众生,吃一切众生肉,这是错误的。杀它来养自己,这是违背了自性。你看就是连《三字经》上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杀众生,养自己,不善!这哪是善?

学佛之后就更明了了,我们采取素食。如果是自己种的菜,跟一般人种菜不一样。我们在菜没有收割的时候,我们是同参道友,一起学佛,每天围绕著菜园念佛,也讲经供养它们。因为现在有光碟,播放讲经的光碟,不必有影像,听就很好。用念佛机播放佛号,供养这个菜,树木花草,特别茂盛。我们收割的时候,它供养,我们互相有协调,互相有恩惠。所以这些花神、草木神真有,不是假有,我们共同成就这个道场,成就大家的道业。你真正修道,这些蔬菜也都有神,欢喜供养。千万不要以为它是无知,那就错了,不但植物有知,连矿物都有知。

这是日本江本博士从水实验里面证实,所有的矿物都有见闻觉知。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真正体会到,整个宇宙是个有机体,是活的,不是死的。这个说法好像有科学家也有这个认知,认为整个宇宙是有机体。为什么?同一个法性,《华严经》上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不是死的。它的本能,佛在这里说,本能有智慧、德相,相就是相好,德是见闻觉知。所以这边众生有感,那边众生就有应,互相感应;不一定是说我们求佛,我们来感,佛就有应。当然,我们对於所有一切万物传出去的讯息统统都有应,只要你很细心去体会,对一切众生都有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不但对人要仁慈,对所有动物要仁慈,对所有的植物要仁慈,对山河大地都要仁慈,「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是菩萨。你说这个感,好善,真善美慧,一切万物的反应也是真善美慧,到这个时候你会感到这个世界多美好。自己回归自性了,这个世界就是法性土,所以古德讲,「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一点都不错。我们迷了自性,所以变成秽土;悟了自性,它就又回复净土,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是把这个道理参透,你对於佛在经上讲的不思议法,你就不怀疑,你就能接受。

第四,「乐说无碍」,乐是欢喜。一切诸法随一切众生的根性为他说,这样子说法才契机。你不能说得太深,太深他听不懂;你不能说太浅,他没兴趣。如果所说的不是他所需要的,他也不愿意来听;你所说的是他迫切需要的,那他就非常爱好。

我们在安徽庐江办学,当地的领导告诉我们,你们最好多讲一点让人民怎么能发财、怎么能多赚钱,他们就非常高兴,个个都会来学。这是当地地方人的想法。现在人迷在钱眼里头,现在钱没有眼,从前的钱,铜钱当中有个洞,这叫钱眼,迷在这个里头。所以古时候,那个钱制作的意思很深,你看是个圆形,当中那个洞是方的,是个方的洞。那个样子你细心看,就像古时候的刑罚,犯罪了,戴的那个枷,叫枷锁,你看到铜钱样子就像枷锁,那很恐怖。所以古人知道,处处都在提醒你,这个东西有用,不能不要它,但是要有高度的警觉,可不能迷在里头,迷在里面,你的亏吃大了。

我们去教是教伦理道德,是教怎么样做个好人,最初当地的人也很不愿意接受,不想来听。结果我们的老师站在路上,看到人深深一鞠躬,请他来。当然来的人不多,还是不愿意来听的人很多,来听的人少数。听了之后,欢喜,一个传一个,现在听说讲课的时候有一、二千人来听;在从前,一、二十个人都很难得。你看不到半年,现在办活动去讲演的话,都有一千多人来听。为什么?尝到味道了,知道这个好!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诲,尤其是大乘佛法,除非你不接触,你不知道它的好处;接触之后欲罢不能。这是「随众生心而化诱」。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