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九讲)  2008/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最后一段「上方坚固慧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诸菩萨过去。以佛威神力。得清净慧眼。了诸佛境界。今见卢舍那。重增清净信。】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有六句,经文著重在过去,这就说明菩萨善根深厚,不是在一生当中勇猛精进、忏除业障、积功累德,而是生生世世相续不断,他才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个成就是把自己境界提升到佛境界,『了诸佛境界』,也就是佛门里面常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像世尊、惠能大师这一流的人物,不是偶然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如果是偶然的,他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我自己的业障深重做不到,这芸芸众生大众当中,肯定有不少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世尊、能大师能一下放下?这一、二千年当中,居然就没有看到有第三个人这样放下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肯定与过去生中修积善根有关系,这样才能够讲得通,才能讲得圆。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功德还比不上他们,如果能跟他们相比,我们在这一生肯定会成就!佛法,特别是《华严》教导我们,所谓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用在哪里都讲得通,我们把它用在法门上,一个法门就能通一切法门。所以你说佛法教什么?教礼敬诸佛,对,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礼敬诸佛。我们净宗所提倡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没有一法不是礼敬诸佛,法法皆是。如果说是持戒,一切法全是持戒;如果讲忏悔,一切法都是忏悔,礼敬也是忏悔,持戒也是忏悔,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修学圆修圆证,修因证果都不可思议,我们今天礼敬重要,真的要学「毋不敬」。忏悔重要,为什么?忏除业障,业障不能忏除,福慧就不能现前。

我们今天确实有不少同修,真的是有善心、善意为众生服务,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障碍、有这么多的辛苦?这里头必定是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古大德说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的修学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向上提升?就在这一句。常常反省,常常找自己的过失,然后把过失改正过来,这叫真忏悔。业障就没有了,福慧就现前,无论干什么都会一帆风顺,这在自己,自己没障碍。自己没障碍,还有什么?众生那边有障碍。你想释迦牟尼佛没障碍,惠能大师在五祖座下开悟的时候,障碍就没有了,为什么还跑到猎人队里面去躲十五年?这肯定不是自己障碍;自己有障碍,五祖不会把衣钵给他。那是什么?众生有业障,必须等待,等待众生的业障轻了,众生的福报现前,他出来。这桩事情是有先后次第的,先要消自己的业障,然后才能等待众生福报现前。自己业障消除,确实有力量加持众生,也就是帮助众生的福报提前,他有这种能力;自己业障没有消除,就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自度就是度他,不能自度就不能度他,要能度他必先自度。这是大圣大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细心去思惟观察,真的是一点都不错!

我们今天遇到的也是这些困难,所以看看佛经上这几句话,『诸菩萨过去,以佛威神力,得清净慧眼』。「以佛威神力」,就是依靠佛的威德神力加持,佛的威德神力是什么?这要知道,大乘教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就是诸佛菩萨的教诲加持给我们。你不要以为他很幸运,佛菩萨保佑他、加持他,佛菩萨不保佑我、不加持我,那你完全错了。诸佛菩萨威神加持是普遍的,问题就是你接不接受?你愿不愿意去寻求?到哪里去寻求?经典里面去寻求。世尊、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诲,总集在一起就叫做《大藏经》《大藏经》里面搜集的,诸佛如来的教诲、菩萨们的教诲、祖师大德的教诲,统统在其中,叫一大藏教。我们学习,当然能够请到一套《大藏经》,当然好,而实际上我们的学习也不需要找这么多的典籍,在这里面有个一部、两部,我们一生就受用无穷,这是真的!特别是《华严经》,这一部经就可以代表这一大藏教。如果说《华严经》太长,我年岁太大,怕的是受持不了,那行,古大德跟我们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个分量不多,现在人受持决定没有问题。

可是《无量寿经》在现前有九种不同的版本,九种版本都去学,也挺费时间,那我们在九种版本里面找一种。这一种哪一种最殊胜?早年我在台中学教,李老师介绍给我,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是九种版本里面最好的本子,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这老师推荐的,老师传授的,我们对老师有信心,不怀疑,接受了。接受之后我还把九种版本印在一起,装订成一册,这个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希望修学净土的同学,对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能生起信心,九种版本都在这一册里头,你全部看完之后,你对这个会集本就不能不佩服,你就乐意受持。这不是有偏见,不是有私心,让你自己去看,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一种是节本,所以总共是九个本子。节本是彭际清居士他作的,他是依照康僧铠的本子节录的。这些经教都是诸佛如来的威神力!如果年岁很大,刚刚开始学佛,《无量寿经》还是嫌太长,我就介绍你去学《阿弥陀经》,方便,也无比殊胜。有能力,看看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帮助你领悟《弥陀经》里面的奥义,增长你的信愿,这些都是诸佛如来威神力。

所以诸位要记住,看这样的经文,千万不要想到什么神通、什么灌顶,你想这个就错了;佛菩萨是冥冥之中保佑、加持,那你把念头全搞错了。佛是老师,是世出世间最好的老师,他的确是以智慧、以教学的方法来加持我们,这里头没有迷信。至於感应,感应确实是有,现在连科学都证明是有感应。感应说老实话,不在佛那边,是在自己,自己到了某一个等级,跟诸佛菩萨自自然然就产生感应,我们有心求会有感应,我们不求他也有感应。为什么?法性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妄想执著,在《华严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初住以上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全都没有!於是感是众生这边的,我们有心求叫显感,没有心,境界到这个时候他自自然然感,那叫冥感。冥感有显应、有冥应,显感也有显应、也有冥应,这个感应我们在过去也讲过几次,讲得很详细,这是有的。可是那叫助,帮助你的,叫助修,正修一定要依经教,有正有助。没有正那个助也助不上,帮不上忙,必须你有正修,你得从经典里面去学习。经典是佛的教科书,内容非常丰富,种类也很多,就像一个大学一样,什么科系它都有。

我们只能学一个科系,不要学两个、学三个,两个、三个很辛苦,学不到东西。一门,一门深入要到什么程度?到见性,到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所有法门全通了,为什么?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自性里面建立的,所以只要见性全通了,这叫一通一切都通。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一经通一切经就通,这个通叫见性;一个法门通了,所有法门全通了。我们修行的基础一定要依《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不长很短,这样短短的篇章,佛在里面两次提到,就是重复的说,这个十善业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基础根本就在这个小经上,你说这多重要。所以修行从哪里修起?当然从十善业道修起,十善业道修圆满,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在前面也曾经学习过,小乘的三千威仪,大乘菩萨的八万四千细行,它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十善业。所以十善业一展开,在小乘展开是三千威仪,在大乘菩萨展开是八万四千细行,那就与《华严》教义完全相应。所以十善业道它是开始,它也是终极;它是初学,它也是圆满,不但是圆满,是大圆满,是究竟的圆满。我们要是把它轻视,把它小看,我们的学业、道业就不能成就。所以要想有大成就,有究竟圆满成就,我们一定要肯定、要认真学习十善业道。有这个基础,再学习菩萨的六波罗蜜,华严菩萨的十波罗蜜,就一点都不困难,为什么?没障碍了。

我们今天的障碍,仔细想想,是不是出在根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十善业道没学好。十善业道学不好,还是十善业道的根,十善业道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这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三善根,我们缺少这个东西,我们有贪、有瞋、有痴,贪瞋痴都有,不但都有而且很严重,这就成了一个大障碍。菩萨过去生中,你看得佛威神力的加持,就是得经典的教诲,他认真干,他真的得到「清净慧眼」。清净慧眼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叫清净慧眼。明心见性就是「了诸佛境界」,一个意思。学佛是以这个为方向、为目标,不能搞错!不是求升官发财,不是求名闻利养,更不是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是求真正通达明了诸法实相,就是此地讲的「诸佛境界」。我们如果把方向搞错、目标搞错,那你就全部都错了,你就一错到底,所以这不可以不知道的。佛法是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一生,从三十岁觉悟开始,三十岁觉悟就是此地讲的,「得清净慧眼,了诸佛境界」,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得到,在中国惠能大师是二十四岁得到。怎么得到的?现在我们很清楚,经里面讲得很明白,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得到。

我们现在这个不行,我们做不到,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我们会起心动念,我们有分别执著,那就不行,那叫凡夫,六道凡夫。我们细心去想想、去反省一下,妄想、分别、执著一时顿断真做不到。佛很慈悲教给我们慢慢的断,断不了要淡薄一点、淡化一些,这是好事情。所谓烦恼轻、智慧长,烦恼天天轻,智慧就天天长,佛教我们这个方法,这叫渐修。从哪里修起?从放下执著修起,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太执著。我们为什么那么执著?我们以为这些都是真的。所以产生错误的观念,在这个境界里面生起贪瞋痴慢,想控制它、想占有它、想永远保持它,出了这么多麻烦,这些都叫做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现在开始慢慢的放,佛教导我们有个秘诀,你对於哪桩事情执著最严重,你就先从那个放下。确实就像大夫治病一样,这个人得了很多病症,这病症里面会要命的、会送命的是哪个病症,先治它,先救他的命,其他次要的慢慢再治。所以佛教导我们修行,也用这种原理原则,我们自己哪个烦恼最重,贪财的念头最重,你就先把财放下;贪色的念头最重,你就先把色放下。这每个人不一样,可是修学的原理原则不变,哪一种你看得很重你就先放下它,傲慢心最重,你就先放傲慢,学谦虚、学恭敬;嫉妒心最重的,那你就先放下嫉妒,放下嫉妒用什么方法?用随喜。不再障碍人,看到人有好事、善行超过我的,欢喜赞叹;进一步呢?进一步就全心全力去帮助他、成就他,那是积极的一方面。帮助他,我还做不到,那就随喜赞叹;积极是成就,成就他的善行,成就他的善事,就是成就自己的功德。障碍别人的善行,破坏别人的善事,就是自己在造罪业,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了凡四训》,云谷禅师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不去读它。善跟恶,也就罪跟福,大小从什么地方变现出来?你做的善事,这个善事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很多人得到你的利益,得到你的好处,影响的时间会很久,这是大善,你的福报无有穷尽。如果造作这个恶事,这个恶的事情影响的面很大,让许多人得不到好处,影响的时间很长,你这个罪可就重了,在阿鼻地狱你想出来可难了。阿鼻地狱什么时候能出来?你造作这些罪业,影响力完全没有了,大概要经过几百年、几千年,这个世间没有人再受你影响,你才能出来;只要影响力在,你就出不来,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多么可怕。所以想到这个事情,你就晓得嫉妒的烦恼是多么严重。你在佛门、你在道场修积再多的功德,因为嫉妒心、因为傲慢心,把你的功德全转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变成福德。功德怎么会没有?其实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你嫉妒心一起来那是瞋恨,把你的功德全毁掉,功德是毁掉,福德在,就是功德变成福德。本来这个福德是功德,现在功德没有了只剩福德。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此事福不能救」,这个事是什么事?是六道轮回生死苦乐之事。要想了生死出轮回,福不能救,福再大的在三善道享福,恶大的在三恶道受苦,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叫不能救。功德能救,功德能够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功德能够帮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福德不行。要出三界、要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功德,你看回向偈上讲「愿以此功德」,没有说愿以此福德,天天念,天天要能省悟。

功德跟福德也得要搞清楚,功德跟福德往往在事上是一样的。譬如修布施,财布施也好,法布施也好,修布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在,有傲慢心在,有贪欲心在,那就是福德。如果我修布施,没有自私自利,没有瞋恚,没有傲慢,没有嫉妒,也就是没有分别执著,那就叫功德。你看事情是一样的,财布施也好,法布施也好,无畏布施也好,没有执著是功德,有执著就是福德,这要分清楚。这些年来,我们同修在一起学习,我们的道场是建立在网路上、卫星电视上,所以同修虽然不在一起,真正学习的同修都得利益,不一定要人在一起,统统得利益。那就是我们常讲的,先要把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四个字,名闻利养四个字,五欲六尘四个字,贪瞋痴慢四个字,四四一十六,这十六个字放下,那就恭喜你,你行一切善事、断恶修善,全是功德。如果这十六个字没放下,念念当中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五欲六尘、有贪瞋痴慢,你做再多的好事都是福德,你所修的是人天福报,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你做的善,三善道受报,你造作不善,三恶道受苦,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是福德跟功德的差别。福德,用我们净宗的话来说,你的心是清净平等觉,用这个心去修就是功德。不是清净那就染污,没有平等就是有傲慢,没有觉那就迷,从这个地方你很容易辨别,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所以要清楚。

佛菩萨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效果不可思议,真干,感应立刻现前,快得很,就是要认识清楚。眼前一点小利要认识清楚,那个小利往往是障碍大德,所以小甜头必须要放下。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有两句话遗留给后人,这是世尊最后的遗教,两句,「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佛是我们的老师,他老人家走了,走了我们找谁做老师?释迦牟尼佛没有指定人,没有说哪个人是可以代表他,没有。他指定的是法,以戒、以苦,你能够持戒、你能够吃苦,你就会有成就。你不能持戒就放逸,不能吃苦你就贪图享受,快乐,你就会堕落,这说得好!所以我们想想华严会上这些菩萨,看到他们,再回头想想自己,他们得到诸佛威神加持,我们今天也遇到,真的是得人身、闻佛法,我们有没有得到佛的加持?就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佛经里面的意思是不是真明白?是不是真的依教奉行?真能够明了佛在经上讲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懂得佛教导我们的意思,我听明白,我能够断恶修善,我能够破迷开悟,就得清净眼。

《金刚经》上所讲的五种眼,我们现在凡夫只有肉眼没有天眼,天人有天眼,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诸佛如来有佛眼。五眼圆明,是法身大士。《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住法慧菩萨一直往上面去都是五眼圆明。我们看到非常羡慕,羡慕没用处,自己得认真学习。学习的秘诀没有别的,章嘉大师教给我,从凡夫地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秘诀就是两句话,「看得破、放得下」,这他老人家教给我的。我们从什么地方下手?要从放下下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你再放下一分。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像爬楼梯一样相辅相成,从第一层到顶层。这是对於中下根性,依照这个秘诀去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真的是古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成功。功夫只要得力,放下就得力,开头大乘教里面佛菩萨非常慈悲,教我们先放下三样东西,叫三重障,最严重的障碍,你想想自己有没有?第一个是傲慢,第二个是嫉妒,第三个是贪欲,这三个要放下。

我们不肯向人低头就是傲慢,佛菩萨跟人问讯都是九十度鞠躬,佛菩萨行大礼都是顶礼三拜。这些决定不是封建迷信,是什么?是折服我慢,这是性德。我慢没有了,他对人自自然然是这样恭敬,他的恭敬是从内心发出来。所以存於心他就形於外,外面表现他就是九十度鞠躬。我们中国古人写的字,你看篆字,篆字那个人就是九十度鞠躬礼。你看古人造字,什么是人?行九十度鞠躬礼那是人,智慧的符号,那是正常的人;傲慢呢?傲慢是不正常的人。一切恭敬,这是佛教的;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的,《礼记》头一篇,「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跟一切恭敬是一个意思,对人要恭敬,对树木花草要恭敬,对山河大地要恭敬,没有一样不恭敬。普贤菩萨头一句话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怎么讲?凡是有法性的都叫诸佛。哪一样东西没有法性?万事万物它的体就是法性,所以一切恭敬,这个应当学。

第二个严重障碍是嫉妒,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看到别人好,超过我们,我们是帮助他、是成就他;还是排斥他,把他挤出去?如果这个人做的是好事,对社会、对大众都有好处,我们去障碍他、去排斥他,这个罪就很重。如果它是桩好事情,像是学道,他将来道业成就,他成为菩萨、成为佛,他要度化多少众生!我们障碍他让他不能成就,这个结罪不是跟他结,他不会怪你,人家是个好人,你怎么障碍他他无所谓。结罪是从什么?从他的影响那方面来结罪,就是有多少众生失去跟他学习的机会,罪是从这里结的。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看到,这是佛说的过去有两个出家人,讲经说法的,讲得很好,很得信众的欢喜赞叹,跟他学习的人很多。另外有一批出家人看到心里很难过,生嫉妒心,就在信众里面造谣生事,说他们破戒犯规,在那里欺骗众生。这些听众听了这些谣言,逐渐对法师疏远。以后这些造谣生事,就是嫉妒、毁谤的这些法师,都堕在阿鼻地狱。他这个结罪是不是跟那两个讲经法师结罪?没有,讲经法师通达道理,不会责怪他。他那个重罪是从哪里来?是让许许多多众生他们接触佛法、听闻佛法、修学佛法的缘断掉,从这里结的。所以他影响的人愈多,影响的时间愈长,他的罪就愈重。我们要是以真正的真诚慈悲心成就一个法师,那个功德不可思议!

毁谤一个法师,法师怎么样?法师自己提升。怎么会提升?法师还感激他,成就他的忍辱波罗蜜。你毁谤他,你陷害他,他没有怨恨心,他没有报复心,他怎么想的?你是来帮助我消业障的,纵然我这一生的业障轻,我过去生中的业障很重,你对我种种的毁谤、障碍,甚至於陷害,我统统接受,不生瞋恚,这个境界就提升。就像佛在经上讲忍辱仙人的故事一样,忍辱仙人故事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的事,是自己的事情。他在深山里面修行,遇到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不讲理,对他产生误会,把他凌迟处死,真叫大冤枉。忍辱仙人在被杀害的时候没有一点怨恨心,那个处死是凌迟处死,不是让他好死。用刀一刀一刀慢慢的把肉割下来,一片一片割下来,这样把他割死的。仙人感激他,感激他什么?感激他帮助他把忍辱达到了究竟圆满。受这样的侮辱,受这样的残酷的刑罚没有怨恨,而且还跟歌利王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仙人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的歌利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一个证阿罗汉的弟子憍陈如尊者,佛说话算话的,真的第一个证阿罗汉。歌利王害了忍辱仙人,堕阿鼻地狱,所以结罪他不是在佛这边结罪,不是在修行人这边结罪。如果普通人他有怨恨、他有报复,那个仇恨就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可就大。所以你害修行人的时候,对修行人不结罪,是对闻法大众从那边结罪的。所以这个事你得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学习。

所以这段经文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以佛威神力,威神力就是教育、就是经教,我们真正能够对於经教有信、有解、有行、有证,有证就得清净慧眼。我们不能像十住菩萨真的得到五眼圆明,我们至少也要得到一个慧眼,慧眼比天眼就高,比菩萨不如,是阿罗汉,至少要有这么一个境界。你有能力,无论什么境界,你只要一接触,一看、一听、一接触,你就晓得它是邪还是正,它是真还是假,是非、利害、得失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眼。「了诸佛境界」,不能彻底也有部分,至少佛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看破,看破就不会执著。这个境界在前面我们学过,天台大师所讲的「观行即佛」,在这个境界里头。有这么一个境界,遇到净土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不是一生成佛的,往生是一生成佛,无比的殊胜。想想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大的,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殊胜的!帮助众生要讲缘分,缘分是他能够信解行证,至少他能信能解,有这个缘分可以帮助他;他根本就不相信,他也不愿意接受,缘不成熟。缘不成熟的时候,要成就自己,要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自行化他,这才能够续佛慧命,护持正法。

末后这两句,『今见卢舍那,重增清净信』,「卢舍那」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净满,清净圆满,报身佛,毗卢遮那是法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实际上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毗卢遮那法身是体,体没有形相,实际上就是常寂光。净满是报身,报身有两种,有自受用的报身,有他受用的报身,自受用报身就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现前,障碍统统除掉,报身现前。什么时候?给诸位说,只要明心见性就证得报身,像一般大乘教里面所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品无明破了,也就是说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报身就现前。报身从哪里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它有现象,那个现象就是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住在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有佛,报身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都证得报身,但是没有圆满,就是习气还很浓。毗卢遮那大概习气已经快没有了,统统断尽,断尽,有能力断尽他还留一分,留一分不断,为什么?这一分不断,他在实报庄严土里面帮助那些报身菩萨,这叫留惑润生。他那个最后一品微弱的习气,他有能力断掉,但他不断,他保留那一点点,因为那个一断的时候,实报庄严土就没有了,就变成常寂光净土。他不是没有能力,他是故意的,故意,我们晓得故意,故意那不就起心动念,那不就是有分别执著?他没有,他没有起心动念,他也没有分别执著。我们不用「故意」这个名词你没法子理解,我们的故意是有心的,他的故意是无心的,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很难理解,这个境界叫不可思议境界,这就是彻底的悲心,大慈大悲。因为这个现象,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毗卢遮那佛能跟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道理就在此地。

现在这些法身菩萨生到实报庄严土,见到报身如来,信心大增,增长了信心。《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则生实相是什么意思?生实相就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信心清净,清净到极处就见性。这是法身菩萨,各个都明心见性,这个生清净信,帮助他断无始无明习气,时间就可以缩短。不得佛力加持,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一般的、普通的是三大阿僧只劫;如果得到殊胜的加持,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时间不是真的,我们凡夫以为是真的,在佛法里说「念劫圆融」,一念可以把它延长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把它浓缩成一念,这个大乘教里面讲得很多。所以佛才总说了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要执著就对了,细心去体会事实真相。我们再看最后的六句,后面这个一颂半:

【佛智无边际。演说不可尽。胜慧等菩萨。及我坚固慧。无数亿劫中。说亦不能尽。】

这个一颂半,清凉大师说「后一颂半,结德无尽,此为终极,故总举前十」。我们看经文,首先这两句,这两句是第九首偈的后半首,『佛智无边际』。我们前面学过,诸佛有十种无碍智慧,十不是数字,是表示无尽的意思,表示圆满的意思。说「佛智」,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说自己,不是说别人。要记住,佛在《华严经》上多次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包括你、包括他、包括我,我们统统都在里头,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佛说「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回到自性,你就本来是佛,你跟诸佛如来没有丝毫差别。佛的智慧说不尽,佛的能力也说不尽,佛的相好也说不尽,都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这是说到终极处。所以末后这一首,总举前面十住位的菩萨,『胜慧等菩萨』。我们在这品经里面,首先看到的东方法慧菩萨,它这个地方没有讲法慧等菩萨,它讲西方,东方是法慧,南方是一切慧,西方才是胜慧,应该是讲法慧等菩萨这才对。从法慧到坚固慧,这最后第十位,十住是坚固慧,应该是法慧等菩萨,『及我坚固慧』,这就十个都说到。他为什么说从西方,把东方、南方都省掉,用胜慧来代表?这个意思就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你看这些意思,《华严经》到末后,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处处都有指归,都有密义在里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体会。胜是殊胜,也就是说这十位菩萨都是殊胜智慧,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是把那两个省掉,从西方这里说起,不是的,东方、南方都包括在其中。

总结这段经文,这个意思就很深、很大,暗暗的含著《华严》的成就、《华严》的圆满就在往生极乐世界。你不细看你不知道,你细细看,它里头真的有奥义在里头。所以,前清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这位居士也很了不起,我们从传记里面看到他,聪明绝顶的人,他父亲是干隆皇帝时代的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是现在所讲的国防部长,所以他也是高干子弟。好像他是十九岁还是十八岁,就是不满二十岁,二十岁叫弱冠,他是童子,还没有到这个年龄,他就考中进士。因为他家庭环境好,考中进士之后不做官,他去学佛、学道,他对这个很有兴趣,在佛跟道里面有很殊胜的成就,真正是成了大德,他没有出家,以居士身分称之佛门的大德。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我们从「胜慧等菩萨」这个经文里,是不是给了彭际清居士启示?他怎么能说得出这个话来?他精通《华严》,他有一本著作叫《华严念佛三昧论》,那是他作的。近代黄念祖老居士有个讲解,有讲记可以做参考,《华严念佛三昧论》

从五十三参里面,那个信息就太明显,善财在《华严经》上是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桩事情是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他说《华严经》是佛法里面的概论,所以它对佛法各宗各派的教义统统有,四十九年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没有离开《华严》,所以《华严》是总说,确实是概论。他说这部书编得太好,有圆满的理论,他把它看作哲学,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周密详细的学习方法。最难得的它后面还带表演,善财跟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在全世界哲学书里面找不到第二种,理论、方法、表演。文殊、普贤是《华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代表解门,一个代表行门,文殊菩萨代表解,普贤菩萨代表行,解行相应。到最后这两位菩萨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他们两个带头,劝导华严会上所有的佛菩萨统统到极乐世界去,这是什么境界?他们两个,老师是毗卢遮那佛、是卢舍那佛,都把他带到极乐世界,卢舍那佛能不生气吗?把他的人全带光。好在卢舍那佛没有三重障,没有傲慢、没有嫉妒、没有贪欲,不但没有嫉妒反而欢喜赞叹。

为什么?在华藏世界成就,达到究竟圆满需要三大阿僧只劫,要这么长的时间;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把证得究竟圆满果位的时间,大幅度的缩短,真难得!我想这就是诸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教导我们应当把傲慢、嫉妒、贪欲放下,像他那样的。别人有好的地方学习,有好的地方去,要欢喜赞叹送他们去,不要障碍。卢舍那是报身佛,阿弥陀佛也是报身佛,你说他是一还是二?我们在大乘里面薰习这么多年,虽然没有入境界也懂得这些言语,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为什么?有一、二,就有分别、就有执著,这个境界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诸法实相。那我们看看,看末后的经文里面说,文殊、普贤发愿往生,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学生,可以说是得意门生,善财学什么法门?肯定是学念佛法门。老师发愿求生净土,学生哪有不跟著去的道理!他在文殊菩萨教诲当中,成就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讲的「得清净慧眼,了诸佛境界」,用我们中国佛教的名词,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下得这么样的成就,见性成佛,叫分证即佛,就是华严会上的初住菩萨。到这个境界现前,文殊菩萨就不留他,叫他出去参学;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一定要跟著老师,不能离开;达到这个水平,就要离开老师出去,毕业了。我们学佛不是跟一个老师吗?他跟文殊菩萨一个老师,一个老师毕业、成就,他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利害、得失,他统统有这个能力,让他自己学,他可以亲近一切善知识,完全没有限制。

所以他出去有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代表社会里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世间出世间统统可以接触,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那学得快,只要一接触、一看、一听完全明了,给我们表演无所不知。他在文殊菩萨会上得根本智,根本智是般若无知,这根本智;五十三参是无所不知,得大圆满。所以方老师对於《华严》这些经教,佩服得五体投地,《华严》是科学。他是真干,不是在家胡思乱想,他是广学多闻,五十三参是广学多闻。可是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所以根本智像一棵大树一样,先有根本,五十三参是枝叶花果,无所不知。如果没有根本,你去参学,那是有所不知,那是真的,你求知,求得再多还是有所不知,而且你所知的不是圆满的,不是究竟的,是片面的,这是知识不是智慧,后遗症很多。纵然帮助你解决一些小问题,但是后头后遗症多,会带来新的问题。不像智慧,智慧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真是一了百了,所以我们要体会到这一层。

善财出去参学,第一个参访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叫做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两种翻译,吉祥就是德,德就是吉祥,这个人是比丘的身分,他是初住菩萨。所以善财能够去访问他,他们的功行达到平等,善财也就是初住菩萨,才能访问初住菩萨。如果你自己不到这个境界,你根本就见不到他,一定是同等的境界。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般舟三昧在念佛法门里面是最精进的,它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著,只可以站著走动。所以这也叫做佛立三昧,九十天不能坐下来,不能躺著睡觉,这不是一般人能修的,身体要好,你得要熬得住。所以站著经行,这样绕佛经行,它主要是走动,走累了可以站著不能坐下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参访他,他给他讲念佛法门讲了二十一种,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要是展开,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所谓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妙!所以在这里你才看到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哪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全是!念不是口里念,中国人这个念字是个会意的字,念是什么意思?今心,就是现在的心,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现在,现在这个心上有佛就叫做念佛。不是我们讲什么口念心念,不是,你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讲绝了。佛是什么?佛是觉,就是自性觉,你现在这个心不迷就是觉,那就是佛。从这个意思讲,所有佛法全是佛,全是念佛法门,这是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而且表的相那就是极乐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叫佛立三昧。

再看最后,这开头第一个,再看结尾第五十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非常明显,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引导他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去。你看这一头一尾,他当中还会变卦吗?不会!所以善财就是专修念佛法门,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他搞多元文化,他五十三参里面什么宗教都有,什么学派都有,而且还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全都有,他全都去参访,全都向他们学习,就是今天讲的多元文化。所有宗教学术是一家,所有宗教学术是一体,妙极了!宗教是一家,学术是一体,最早是谁提出来的?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的时候提出来,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明了,不能不懂。懂得之后要认真学习,以《华严经》做根本,所有宗教学术是《华严经》这棵大树的枝叶花果,真善美慧,大圆满。所以胜慧的味道就很浓,它不用法慧,它用胜慧。到第十位,「及我坚固慧」,坚固慧菩萨是第十住,这就是把十住菩萨全包括在其中。『无数亿劫中,说亦不能尽』,所有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共同来说如来的智慧德相,说不尽!这品经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再看末后李长者的论,只有一行半不到两行,我们看「已上十菩萨,各说十行颂」,这个十行,一行就是一首,各说了十首颂。「和会入位法,令身心诸计,皆无所依,离於偏执,住佛所住」。这是李长者,就是作《华严合论》的李通玄长者他老人家说的。这是以上这十位菩萨所作,每个人讲十首偈颂,和会,和重要,会是会合,入位法就是你证入十住这个地位的方法,他们是赞叹。令身心诸计,这个计是什么?就是计度分别。计度分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别执著,一定要把身心分别执著离开,皆无所依,离於偏执,你才能住佛所住。执是执著,偏是偏计,偏计是什么?是妄想分别,离妄想分别、离执著你才能住佛所住。佛所住的,我们一般大乘教里面讲住实报庄严土,在《华严经》里面讲住华藏世界、住极乐世界,华藏跟极乐都是实报庄严土,不是十法界。凡夫住十法界是有所住,到实报庄严土是无所住,住无所住那是住在法性里头,完全回归到自性,这才叫真正大圆满。只要你有所住,你就有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著。

你看在四圣法界,虽然执著没有了,他有分别、他有妄想。有执著,他就住六道。没有执著,六道没有了,他住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阶级。这四个阶级里面,就是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有轻重不同,分成这四等,愈往上面去愈轻,真正放下,断掉,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才是佛住。所以佛回归到法性,与法性融合成一体,这才讲到是究竟圆满。这个法门怎么修法?这些都是赞颂,在赞叹,都是在劝我们,劝导我们要真正相信,要真正发心提升自己境界,提升到十住,十住修学的方法在下面一品。今天是二00八年的除夕,我们这个偈赞品圆满,明天初一我们就开始学怎样修学十住。如果我们学一品就升一品,那《华严经》学完之后,各个都成了究竟圆满佛,就跟善财童子没有两样。善财童子一生成佛,我们如果是跟著这个经文步步高升,是好事情。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祝福大家新年如意,谢谢。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