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八讲)  2010/1/21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从第一大段第五段「说分」,第二段,说分的第二段,说分的发心住第二段「胜进」,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何以故。欲令菩萨。於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这一段经文里头,有「总标、徵列、徵释」。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总标就是经文的第一句『此菩萨』,这个「此」是发心住的菩萨,他『应劝学十法』。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菩萨「欲求胜位」,也就是说他在初住要提升到二住,「应自劝励,亦劝他学」,应当自己勉励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同时还要帮助别人。经文有十句,这十句「不出悲智」。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佛法,总的来讲,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就把它包括尽了。悲智都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现在悲智都没有了,没有悲心,就有自私自利;没有智慧,一般人讲就糊涂,愚痴。我们性德里的悲智起不起作用?依旧是起作用。迷失了自性,它作用被扭曲。所以佛经当中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觉悟的时候,性德流露,就是菩提;迷失了自性,菩提就变成烦恼。菩提是印度话,意思就是觉悟,圆满的觉悟,也就是智慧。从现象上来说,觉悟就是涅盘,那个相是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迷失了自性,涅盘就变成生死,我们在六道里头,最明显的生死轮回。

有悲,他是自动自发敬爱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我们前面学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唐朝时代华严宗贤首国师作的这一篇论文,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同一个性体,自性清净圆明体,明心见性就是见的这个性,就是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从这个体,理体,变现出宇宙,变现出万法,变现出自己。中国禅宗常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本来面目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回归自性,那就叫见性成佛。所以佛这个意思就是圆满的回归自性,知道万事万法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就流露出来。无缘,用现代的话讲,没有任何条件,无条件的慈悲心流出来,没有理由的。显出来的是自己的谦卑,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表现出来是尊敬、是亲爱、是关怀、是照顾、是舍己为人,比互助合作还要来得亲切。这是悲智,在因地上是修德,在果地上是性德,不出这两个字。古人说得好,「有悲无智,即堕爱见」,这个话要用现代话讲,自私自利,没有智慧;有智无悲,对苦难众生他不关心,那就造业。所以佛法的修行要悲智等运,不管是大悲、是小悲、是大智、是小智,悲智要平等,那就很如法。如果一个多、一个少,那就造孽。所以禅定,禅定就是悲智均等,那个道叫菩提正道,法门里面称为正法。一个多、一个少,这个法就偏、就邪,它就不叫中道。

所以我们供佛,这是表法,我们这个背后也是一佛二菩萨。佛代表自性清净圆明体,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两位菩萨,一定是一尊菩萨代表智,一尊菩萨代表悲。我们后面供的是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代表智,普贤菩萨代表悲,这边是文殊菩萨,这边是普贤菩萨。你看华严三圣,智摆在右面,我们从面对著菩萨来看,是我们的右手。我坐在这边,这是左手,上方,这是下方。这就是说华严会上智慧是第一,慈悲在下方。在净土会里面,我们当中是阿弥陀佛,代表的是自性,这一边是观世音菩萨,这一边是大势至菩萨。诸位要会看,观世音菩萨摆在这边,慈悲摆在第一,智慧摆在第二。华严会上是崇尚智慧,智慧第一,慈悲第二,它都有意思的。台宗,天台宗,当中供的释迦牟尼佛,这边是迦叶尊者,这边是阿难尊者,迦叶代表禅宗,阿难代表教下,宗门教下。你就知道这法门里面,悲智是均等的,平等的。平等当中,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不一样。所以,佛法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八万四千法门,总的来说,不出悲智,这两个字统统都代表了。

「供佛」这一句是总,「通财及法」。我们要问,佛通常教我们供养布施是讲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因为这里是对佛,佛是大无畏者,所以无畏就不必要,就通财跟法,财布施、法布施。财里头特重内财,不重外财,重内财。法施里面最重的是依教修行,所以对佛的供养是要依教修行,这是真正供佛。诸位想想看,其他的,佛还需要吗?佛是性德里头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统统都显露出来,天上人间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他什么都不缺。应化在十法界,目的何在?是希望十法界众生觉悟,破迷开悟,依教修行,回归自性。这是佛示现在世间他的目的。我们能够听话,能够回头,真的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这叫真供养。

下面略举九桩事,清凉大师说得好,「行下九事,真供养故」,下面九桩事情要是真正做到,那就是真供养,财法统统具足。第一个,「乐住生死,大悲为首故,智了其空,无所惧故」。这是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乐住生死』这一句。「乐」是爱好,菩萨情还没断,他还有爱好,佛没有了,菩萨情还没断。所以菩萨,玄奘大师翻作「觉有情」,因为有情是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但是他加了个「觉」字,觉有情,这些人是有情,但是他觉悟了,他不迷惑,所以菩萨翻作觉有情。玄奘大师以前,古大德翻菩萨翻作「大道心众生」,众生是有情的,他是大道心。所以翻译有新译、有旧译,旧译是古译,玄奘大师以前的,菩萨翻作大道心众生;新译是从玄奘大师开始,以后都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有个「乐住生死」,这就是有情。

他住生死,为什么?为帮助众生。所以底下说得很清楚,大悲为首。慈悲心很重,看到众生迷惑、造业、受苦,不忍心。菩萨住在这个世间,纵然他自己已经了生死、出三界,这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在四圣法界。来不来到六道?常来,六道众生有感,他也来应。他来应,一定是悲智等运,他不迷惑,他不造业。为什么不造业?智了其空,无所惧故。他有智,了是明了,明了什么?明了万法皆空,六道不可得,十法界也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智了。《金刚经》上的偈子,「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你看我们这个世间,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现在是包括太空里面的星系,像科学家给我们讲的,我们的地球绕著太阳转,太阳绕著银河系,这是星系在太空当中的运行。它有成住坏空,所以我们在天文望远镜里面常常发现新的星出现,旧的星爆炸,旧的星一爆炸之后就没有了。这是说明什么?说明星球的成住坏空。这佛在几千年前就详细的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实际上呢?实际上它是刹那在变化。我们在《菩萨处胎经》里面读到,「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是大乘教里头说的,说得一点都不错。所以他明了,智了其空,他没有恐惧。也就是说,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不但没有分别执著,他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他能成就佛事,不可思议,叫妙用。《还源观》上四德第一条「随缘妙用」,你看他能够恒顺众生成就佛事。佛事是什么?教化众生的事业,佛事是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是岸。所以经上用「乐」这个字,乐好,用得真好!「住生死」这三个字,就是不舍众生,大乘法里面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了极处。

我们如果真的觉悟,最近这个世界上,我们到马来西亚,这一次我访问了新加坡,许多同学在一块谈起来,热门的话题是「2012」。有不少同学问我,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怎么面对?这句话就很好,「乐住生死,智了其空,无所惧故」。真正学大乘的人,听到这些事情会不会恐怖?不会。为什么?万法皆空,如如不动的心不被它所转,那你就能转它的境界。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不但看过这个影片,我还看过四个不同的记录片。这世界上许多学者专家、科学家在讨论这个问题,说得都很好。但是大乘比他更高明,大乘人不被境界转,你就能转境界。他们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到,如果地球上这些居民要不改变心态,也就是断恶修善,这个灾难就有可能;换句话说,我们能够改变心态,断恶修善,这个灾难也许就没有了。这跟佛法讲的是一个道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要用一个字来讲就是「孝」,中国是孝文化。从孝展开,那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性德。我们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不同的族群、宗教,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听到反对的音声,都赞同。为什么?自性的性德,他是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善就是孝,善的根是孝,善的德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所以这是人性,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如果我们完全不违背,灾难就没有了;违背性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那个麻烦就大了,灾难就很可能发生。这个道理科学家也在谈。

大乘教里面还告诉我们,教我们一个非常微妙的法门,念佛,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称念,性德就完全显示出来。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全是梵语,可以翻,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觉。用中国话来说,阿弥陀佛就是无量智慧,无量的觉悟。你天天念这一句,念久了,迷惑的人开智慧,烦恼的人得清净。这个道理,我们「十住品」向下讲得很多。中国人古时候有说到,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懂没有关系,你只要老念,念久了,你自然会懂。妙!我们佛门里面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跟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意思完全相同,方法相同、效果相同。从这个地方让我们联想到,古时候教小朋友念书,就教他背诵,大有道理。它跟这个原理原则相应,能把自己自性的本善念出来。尤其是圣人的典籍,不懂没关系,只要常念,一定有一天豁然大悟。对中下根性人来讲非常有效。

第二句说『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住为主导世间除恶。要住,你喜欢住在六道轮回,你住在轮回里目的何在?这说出来了,为的是「主导除恶」,转恶为善,转邪为正,那就是要给众生做好样子。教化众生,最重要是身教,言教是辅导。我们细心去思惟、去观察,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家庭环境好,父亲是国王,他的身分是王子,他要不出家是继承王位。十九岁,他舍弃王位的继承,离开家庭,出去求学,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出去参学,三十岁觉悟,明白了,大乘教里面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见性之后,大家称他为佛陀。印度人称佛陀,这个佛陀就是觉者,这是个觉悟的人;在中国人称圣人,圣人就是觉悟的人,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称为圣人。他从觉悟之后,他也没有回家,他就开始教学,做出觉悟的样子给人看。什么是觉悟的样子?他一生所教导的,都是觉悟的样子。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讲的字字句句,他统统做到。这是真实智慧,这不是假的。这样的教学才能产生作用。

四十九年他所主导除恶,总的来说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里头,极其微细的他也做到。不杀生,不但是不杀害众生,连极其微细伤害众生的这个念头都没有。对待一切众生,他起什么念头?他起的是慈悲的念头。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是热爱的心态,於一切众生,蜎飞蠕动、蚊虫蚂蚁,他热爱它,他怎么会害它?对於饿鬼、地狱众生也不例外,叫一片慈悲,平等的慈悲。这是什么?这是六道众生里面最缺乏的,就是慈悲。慈悲的反面是什么?反面是自私自利。这是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源,佛断掉了。他看到老虎饿了,几天找不到东西吃,他能够舍他的身命去喂老虎。看到老鹰找不到食物,很可怜,自己把身上肉割下来喂老鹰。这是属於内财布施,做给我们看的。为什么?众生跟我是一体。何况众生遇到有灾难、有恐怖,他见到了,没有不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帮他们化解。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的。你说他能害人吗?连畜生都不害,他怎么会害人?一生念念当中,确实中国谚语两句话,他也彻底圆满的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别人有善念、有善愿、有善行,他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不会去破坏他,不会去障碍他。不管这个人认不认识,他一视同仁,甚至於这个人还天天找佛的麻烦,毁谤他、讽刺他、威胁他、陷害他,佛没放在心上,他有困难,一样很热心的去照顾他、去帮助他。为什么?一体,这是大智,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觉悟,做不到。我们遇到这个事情,做不到,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不知道是一体。今天我们虽然知道,是从佛经里头看到,不是自己的境界。所以境界现前,我们依然做不到,原因在此地,这些我们不可以不懂。

从这些地方我们也能够觉察到,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他是一个真正彻底觉悟的人。他一生所作所为是教学。教什么?教人除恶修善,教这个。用现代的话来说,他的身分,确确实实是一个社会教育家。用现代的名词,要加上个多元,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因为他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体,所以他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一视同仁。这个了不起,这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一生的行谊,是什么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做义工,他不收学费。他的生活很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部的财产,三衣一钵。真放下了,真舍得了,给我们做出这么好的一个榜样。经典,是他老人家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教材。佛陀当年在世,没有写出文字,都是他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行住坐卧。跟学生们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做人的大道理,讲这些。他老人家离开人世之后,学生们从记忆当中把它整理,写成文字,流传给后世,就是现在的经典。我们展开经卷,也如同面对释迦牟尼佛,见到他的行谊,听到他的教诲,我们真看清楚、听明白,依教奉行,这真供养。

这一句里面「除恶」,这个恶字就可以用十恶来代表,除十恶,修十善。所以《十善业道经》不能轻视,很多学佛的同修都没有把这个经看在眼里,错了,这个经是佛教化众生的根本,是佛法里的扎根教育。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感应篇》,佛法的根是《十善业》。在中国过去这两千年当中,一般中国人无论是读书,或者是不认识字的,普遍的都扎这三个根,所以这个社会安定。历史上所记载的长治久安,靠什么?就靠这三个根。今天社会的动乱,灾难频繁,为什么?我们细心想想,这三个根没有了,没人教、没人讲,於是全犯了。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全犯了,普遍都犯。招来的后果是什么?后果是社会动乱,灾难频繁,这么来的。这样的社会,确实有许许多多人感觉受不了。於是很多人都在想,怎样能够回到从前那种安定,社会安定,身心健康,家庭和乐,社会安定繁荣?都想这些。也有不少学者专家拿这些做为研究的课题,我遇到很多。能不能恢复?能。怎么恢复法?把这三个根找回来就行了。这三个根找回来,佛法说得简单,总的纲领他说十条,我们真正能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就行了。立竿见影,效果卓著,只要我们肯干。真干,不要很长的时间,有一年时间足够了,社会就恢复到安定和谐。也有人怀疑,所以我们做实验,通过实验证明,帮助他破疑起信。二00六、二00七、二00八这三年,我们在国内,安徽庐江汤池小镇做实验,做成功了。不到半年,成绩卓著。这三年,大家相信了,现在很多人都想著要做,好事情,影响到国外。

第三句『以胜妙法常行教诲』。「胜」是殊胜,「妙」是巧妙。我这个说法很多人很难理解。妙是什么意思?《还源观》四净德里头第一句,随缘妙行。随缘是恒顺众生,妙行是什么?妙行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一切法了不可得,这叫妙法。事情做得非常圆满,心里头痕迹都不著,这叫妙,这叫妙法。心里面著了相,这法不妙,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造业,你做的好事是善业,你做的不好的事是恶业,业后头有报,好事有三善道果报,不好的事情有三恶道的果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造作一切业,心里头痕迹都不著,这就妙。为什么?它与六道不相应,这叫什么?佛法叫净业,果报不在六道。净业在哪里?至少是在四圣法界,不在六道。如果修净土的,他的果报在极乐世界;不修净土的,果报也不在六道,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在这些地方,那叫妙!所以这句话说,以胜妙法常行教诲,这个「导理教之法」,常行教诲,这个意思。

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圣贤的教诲,他本著一个大的原则,就是理。理是什么?理是性德。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引导一切大众,理教之法头一个是五伦,教导众生明了伦理,伦就是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要搞清楚。父子的关系,父慈子孝,这个关系搞好,明白了。君臣有义,君臣是领导跟被领导的关系,君仁臣忠。夫妇有别,夫妇的结合,组成一个家庭,家庭里面有两桩大事,第一桩是生活,经济生活,这是包括物质生活跟精神生活,在过去的社会是男子来承担,妇女所承担的是相夫教子,她最大的一桩大事情要教好下一代。下一代,你家里有没有人才,完全靠妇女的教导。所以中国古代,教女孩子比教男孩子看得更重。为什么?社会上有没有圣贤出来,有没有英雄豪杰出来,全靠妇女。换句话说,她主持家庭教育。所以中国人称妇女为太太,太太是什么?太太是圣人,不是凡人。这个缘起是周朝,要知道在历史上周朝享国八百年,最长的,中国历史上朝代最长的是周朝,八百年。他们开国出了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最仰慕的,文武周公,母亲教出来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亲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你看这三个人都有个太字,所以太太从这儿来的,圣贤之母。这是夫妇有别的意思。中国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不是说你后人多、你的儿孙多,不是这个意思。后是儿孙当中有没有圣贤出来,这个后是指这个意思。有没有儿孙能够继承你的家道,继承你的家学,继承你的家业?要有这样的人才,你这个家道是代代不衰。这是夫妇这一伦。兄弟,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哥哥友爱弟弟,弟妹是恭敬哥哥,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与人交有诚信。这都是与性,理就是自性,与性德相应的这种教育。

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基本的德行,跟佛法里面五戒意思完全相同。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仁义礼智信。佛跟我们说,人在一生当中把这五桩事情做到,不失人身,在六道里头你来生还得人身,你不会堕三途。如果这五个字做不到,五个字欠缺,那麻烦就大了。四维是礼义廉耻,礼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礼节不能不讲求。不能说天天在一起,天天见面,何必要拘束这些礼节,不是的,礼节的用意太大了,维系著一个家庭的兴衰,国家民族的存亡,你说这个关系多大!古人非常重视,现在人不尊重,所以社会秩序乱了。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讲道理,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廉是廉洁,耻是羞耻。所以一个明理的人,读书明理的人,他不能做坏事,为什么?羞耻,我们今天讲良心的责备。不但做事情要知道廉耻,起心动念就要觉悟,这个念头不该起,为什么?羞耻。底下讲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都是导理教之法。菩萨乐住生死,是给六道里面的众生表演这个事情的,他把它做出来,给大家看,这叫教化众生。做出来之后,大家看了,有疑惑向他请教,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给你讲解,那是言教,做出来是身教,身教为主,言教是辅助,这才能感动人。这是佛菩萨、圣贤教法,我们要学,我们要懂。

下面第四句『叹无上法』,「叹」是赞叹,「无上法」是什么?无上法都是从果上讲的。大家都见到了,信心就生起来;没有见到,心里总是怀疑,总是会问,这事是真的吗?真有效果吗?必须把效果展示出来,叫他生欢喜心,「即教之所至」,这个所至是目的,教学的目的。果是成果,教伦理的成果,教道德的成果,教宗教的成果。什么是宗?什么是教?中国用宗教这两个字,意思好!宗是什么意思?主要的称之为宗,重要的也称为宗。教是教学、是教育。要用中国字面上来解释,什么是宗教?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宗还有什么?还有被人尊重的、尊崇的也叫宗。这三个意思都好。我们得看看宗教里头是不是真有这三个意思?有,真有!为什么?宗教里头有伦理、有道德、有因果、有哲学、有科学。可是我们现在好像在宗教里头没看到这些。对的,我年轻的时候也没看到,所以我不相信宗教。因为听社会大众都讲宗教是迷信的,特别是知识分子,也就是知识界,受过高等教育的,对宗教的批评都说那是迷信。我们也就道听涂说,就接受这个观念,对宗教产生怀疑,误会非常严重。严重到什么?严重到我们不愿意接触它。

我是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这在台湾大家都知道,是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非常难得,他老人家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我上课是在他家里,每个星期天两个小时,在他家里小客厅,小圆桌上,学生就是我一个。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在每个星期两个小时,讲了几个月。从西方哲学讲起,讲到东方,讲到中国,最后讲到印度,末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感到很讶异,佛教是宗教,迷信,而且是泛神教,多神教,它什么都拜,这种宗教在宗教里讲是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神太多了,所以它属於低级宗教,这里头哪里会有哲学!老师告诉我,他说:你年轻,你不懂。「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这样介绍给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接受老师教导之后,才把许多年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老师嘱咐我,从前的出家人真有学问、有德行,他说现在很多出家人他不研究经教了,所以佛经哲学,寺庙里已经见不到了,在哪里?在经典里面,他给我指出一条路,你要学哲学的话,要从佛经里面去下手。而且特别给我介绍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介绍我清凉大师的《疏钞》。他说经,你看起来会很不容易懂,你看清凉的《疏钞》《疏钞》是经的注解。我是从这个引导进入佛门的。这一接触之后,确实经是不太好懂,可是有个莫名其妙的爱好,不懂也得看,也喜欢看。慢慢看的遍数多了,就有一点领悟,愈看愈欢喜。以后认识了李老师,李老师在台中每个星期讲经一次,佛经讲一次,一星期一次;古文讲一次,儒家的,他是儒佛并弘。我到台中跟他老人家十年,打下这个基础。不但我学到了,我听从章嘉大师的教诲,章嘉大师了解我,我一个人在台湾,没有家亲眷属,无后顾之忧,他老人家告诉我,最好能够出家,学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我接受了,所以我出家这个路子,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教导的。方东美先生讲的话兑现了,所以我对老师感恩。方老师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从接受方东美先生教诲,到今年五十九年了。五十九年学习没有中断,出家就开始教学,开始教佛学院。有许多佛教道场邀请我去讲经,我常常都会答应,也有五十二年。所以老师教我的话,真的,不是假的。

这一句很重要,如果不把成果拿出来,别人不相信。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喜乐,欢喜快乐,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与名闻利养不相干。乐的是什么?乐的是道。大乘佛法经典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真相,逐渐逐渐明白了,那怎么不欢喜?《论语》展开第一句,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这个意思。你把你所学的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快乐无比,这是真乐。所以喜乐,我得的结论是从学习当中来的,习是做到,如果你学的你自己做不到,你不会产生喜乐。在佛法里的术语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里头有真乐。你不真正学习,你得不到。我们确实把这个成果展现出来,所以有很多人慢慢的对佛教他就改变态度,他也能接受。我们自己欢喜,这一般同学个个都欢喜。所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那就是我们现在人常讲的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从欢喜得来的。中国有个谚语说「忧能使人老」,人要常常忧郁,心里不快乐,就很容易老化。而快乐的人是健康长寿。所以这一句清凉大师解释得好,「示果令欣,即教之所至」,教学的目标一定是把成果展现出来,让大家生欢喜心。

下面第五句,「学佛德行,以为能至」。学佛的功德,功是功夫,德,这个德在古时候跟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你学真正有体悟,你真正得到。你把你所得到的都应用在生活上,所谓活学活用,这里头有无尽的喜乐。功德跟福德不一样,这是我们必须把它辨别清楚。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佛门里面很多同学都没有搞清楚,往往把修福以为是修功德,那就错了。功德跟福德最大的差别,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提升你的灵性,这是功德。福德没有这个效果,福德,你所感得的是人间天上的福报,不能提升灵性,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不能不搞清楚。可是功德跟福德有时候是非常接近,在事上非常接近,好事,做好事,实际上在心里上讲不一样,功德跟福德在用心不同,这是真正修行人不可以不知道的。说到这桩事情,我们会想到梁武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跟梁武帝见面。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学佛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他在位的时候,为佛教建道场,这好事情,他建了四百八十座,都是很有规模的寺院。喜欢人出家,人家要发心出家,他一定护法,护持供养。他曾经护持供养出家人几十万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跟他见面,他就拿这些事情向达摩祖师夸耀,他问达摩祖师:我做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给他说了真话,跟他讲「并无功德」。他听了非常不高兴,话不投机,就不愿意跟他讲话,就送客。达摩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如果梁武帝要问:我的福德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他是修很大的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差别在哪里?功德在智了其空,那就是功德。做了这么多事情,心里头痕迹都没有,那就是功德,那达摩祖师一定非常赞叹他。他做的这些好事,念念不忘,我做了这个好事,我做了那个好事,那就是福德。换句话说,大乘教里面讲,只要你有分别执著,统统是福德边事。如果离开了分别执著,你所做的全是功德。我们再讲得粗浅一点,你有自私自利,你没有把「我」忘掉,你所做的全是福德。如果你真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所做的点点滴滴都是功德。这就说明著相是福德,离相是功德,这个要记住,为什么?离相跟性德相应。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不著相。不著相是智慧,智慧成就的事情是功德。著相,著相是烦恼,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没放下,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再说一句更清楚的话,你用的是轮回心,轮回心干什么事情都叫轮回业,轮回业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面受果报。你行的善,三善道享福;你造作的不善,三恶道受苦,这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有自私自利,有著我相、人相,你才有所畏惧。如果你真的知道,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恐惧?没有了。没有恐惧,还是断恶修善,干什么?就是这段经文里面所讲的,为主导除恶,这重点,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是来帮别人的,与自己毫不相关,那就是功德。如果以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那是福德。像梁武帝问的这些话,全是福德边事情,与功德毫不相干,点点滴滴还牵挂在心头,这就错了。所以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学佛德行,以为能至,一定要学佛的功德,要学佛的行谊,这样你才能达到你所希求的目标。目标是什么?开悟。学佛不求别的,学佛要求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学佛人,生生世世累积的因缘。佛法也是因缘生,离不开因缘。但是在因缘当中,你能把握著方向、把握著目标。现在是末法时期,业障很重,自己的业障重,外面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强,比古人超过一百倍都不止。难,真难!难,能成就,是真成就。在现在这个时期,修到清净心,古人不能不佩服。古人要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不能成就,遇缘不同,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方向,西方净土。往生就是成就,不但是成就,确实如佛所说,如祖师所说的,是究竟圆满的成就。这个法门,古圣先贤都称之为难信法门,真难信。但是它易行,易行是跟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它容易。实际上呢?实际上也不容易。不容易在哪里?不容易是你放不下。你真肯放下就容易,你不肯放下就不容易。你必须把名闻利养、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放下,你这一生稳稳当当的成就。

住世,这些年来我们提倡这三个根,住世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群,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社会、面对大众?遵循《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行了。这三样东西都是出於自性的性德,随顺性德,不违背。不违背性德的行为是佛菩萨的行为,所以要认真的学习。世尊灭度的时候说,教导后学「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不怕苦,愿意吃苦,一定要持戒。戒是什么?《弟子规》是戒,《感应篇》是戒,《十善业》是戒。只要把这个做好,决定得生,就稳稳当当的,不再受这个轮回之苦。轮回怕不怕?不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跟这个地方人有缘,你可以再来。是不是要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再来?不必要,你去了,马上就可以回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你,你虽然没有证果,佛菩萨加持,你不会迷惑,你不会造业。这种殊胜的利益到哪里去找?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常常念佛,一心称念。这个一心太重要了,我们念佛所以效果不彰,是什么?是里头夹杂著妄想,不纯,功夫不纯。功夫如果纯,像古大德所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功夫纯。功夫纯,念佛的时间不必要很长,就得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住就住,你得自在。所以你就不会受,无论是人事环境、是物质环境,不受它影响,这就叫解脱,这就叫真的自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