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七讲)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57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一面,经文第五行:

【复有无量主夜神。所谓普德净光主夜神。喜眼观世主夜神。护世精气主夜神。寂静海音主夜神。普现吉祥主夜神。普发树华主夜神。平等护育主夜神。游戏快乐主夜神。诸根常喜主夜神。出生净福主夜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勤修习。以法为乐。】

到这儿是一段。第一句是标数辨类,这是主夜神这一个团体。这个团体真的是无量,人数无量,团体里面的性质也是无量。什么叫做『主夜神』?夜是夜暗,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积阴德;阴德,你做好事不希望人知道,默默在做好事,这就是主夜神。我们暗中做好事种类太多了,帮助社会、帮助众生,出钱出力做许许多多的好事,不接受人家的表扬,不接受赞叹,默默在做,凡是这一类的都叫主夜神,所以这里面范围就非常广大。这些人真正有智慧、真正有慈悲心,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一切众生觉悟。他在社会上可以说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都有这些好人在做,佛门里面尤其是多。真正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都知道做好事。好事里头最重要的是教学,尤其是义务的教学。他们在社会上并没有职位,主夜神多半没有职位,他要是有职位的话,他就很明显,不是在暗中从事於这些慈善教学的工作。所以「无量」两个字里面,不仅是数目无量,种类也无量。主夜神意思我们懂得了,所以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个身分。

我们再看下面列举十位上首,上首的德号都是表法,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之中,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名号当中就提出这些纲要。第一尊,『所谓普德净光主夜神』。「普」是心地慈悲,大慈大悲,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在现在来说,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这就是普。如果有少许分别执著那就不普,你就划成许许多多的界限,普这里面没有界限,普显示出我们的真心,真心没有界限,妄心有界限;妄心里面有分别执著,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诸佛菩萨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德」是德行,所有一切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利益社会,这种行称之为德行,这是大乘菩萨法。我们想学佛,标准要学得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从哪里学起?就从这些地方。首先要修平等心、清净心,才能做到「普德」。不仅仅是念念之中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还要以实际的行动,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虽然这样做,天天做,年年做,永无休息、永无疲厌去做,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正是佛法里面所说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就得大自在。普德是作,有作有为;净光是无作无为。有作有为跟无作无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在相上、现相上、在作用上有作有为,在体性上无作无为,这样的生活就与「大方广」相应。「大」就是此地净光的意思,「方广」就是此地普德的意思。我们现在用更明显的字句来显示,我们用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净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普德,这是一不是二。主夜神,我们讲要积阴功、要积阴德,阴德、阴功怎么建立法?第一句就把要领给我们说出,积阴功、积阴德要这样做法,这一类就属於主夜神。

第二尊,『喜眼观世主夜神』。尊者德号里面含义很深,也是我们学佛、学菩萨,学佛、学菩萨大家一定要知道,学作佛、学作菩萨,不是研究佛经、研究佛法的道理,那是佛学,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学佛自己真的要作佛,真的要作菩萨,不是拜外面的菩萨,自己要作菩萨。拜观音菩萨,自己是观音菩萨;拜地藏菩萨,自己是地藏菩萨,你才算是学成功。菩萨永远是菩萨,凡夫永远是凡夫,那就坏了,你什么也没学到。从哪里学起?要从「喜眼观世」学起。佛常常教我们常生欢喜心,我们看一切众生,善人、顺境生欢喜心,恶人、逆境也能生欢喜心。为什么?在境界里面修平等法、修平等心,这是功夫;极不平的境界里面修平等,极度浊恶境界之中修清净。

所以在佛法里面,古大德懂得,在中国一般佛家的道场,建筑虽然布局上有不相同,但是大致上都不离开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依旧是表法的原则。进入一个道场,你首先见到的建筑物是天王殿,天王殿正当中面向著大门,你还没进去,抬头就看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教人「喜眼观世」,他教导我们,我们如果把它简单归纳起来也就八个字: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你看那个容貌一团欢喜,这个用意很深,学佛从哪里开始?从欢喜开始,看什么都欢喜,顺自己意思欢喜,不顺自己意思也欢喜。为什么?把自己的意思舍掉就行了。我们今天一般讲的主观观念,有个主观观念就麻烦了,可以说许许多多人都有,这就所谓是成见。有这种观念存在,说实在话,不但真妄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不能辨别,甚至利害都不懂,还谈什么善恶?我们能够把成见放下,也就是我们常讲你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你在一切境缘当中就能常生欢喜心,你就会像诸佛菩萨一样喜眼观世间。

这个世间是指六道、是指十法界,对於六道、十法界都能用喜眼去观察,何况我们现前这种生活的小环境?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还有什么过不去?这个意思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大家也许做起来很难。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做起来会感觉到这么困难?其实因素是我们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在一切现象当中生起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欢喜心不能现前。不要说是逆境里面欢喜心生不起来,顺境里面欢喜心也生不起来,道理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华严会上这些圣众、杂神众,也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的,这里面确实没有凡人。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现象清楚明了,凡所有相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他为什么能生欢喜心?见性,见性哪有不欢喜的道理?真如自性在哪里?一切现象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谓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古德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看到金就欢喜了。这个金铸成佛像、菩萨像,你看到很欢喜;如果把它铸成鬼神像、妖魔鬼怪像,你看到也很欢喜,为什么?你看到的是金。所以你要是不著相,欢喜心就生出来;著相就困难,著相生的欢喜,说老实话不是真的欢喜,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用的是妄心。能够不著相,你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所观察到的是真性,真心见真性,哪有不生欢喜心的道理?这种欢喜不是我们世间所说的欢喜,是真欢喜,不是假的。所以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要真正记住,要真干,一切时、一切处见一切人,总是以笑面迎人,像弥勒菩萨一样,那么你就是真的在学佛了。这个笑面不是装出来的,装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假笑,皮笑肉不笑。真正学佛是从自性里面生出来的欢喜,喜悦能感人,你能感人,你就是摄受众生,你就是度化众生。我们在讲席,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我们从内心里面生起的欢喜,笑面迎人,这是个波动,这个波好。纵然对面是个恶人、是个妖魔,你真诚欢喜这个波发射出去,把他那种不平的波,也能够帮助他降低了。这些妖魔鬼怪要是常常跟你接触,久而久之他也会变成佛菩萨。

这种道理、这个事实,我想有一些同修会体会到。我们亲近善知识,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我们跟他坐在一个房间里面,感觉得那个气氛非常舒适、非常愉快。纵然善知识不说一句话,我们跟他坐半个小时有半个小时的享受,一个小时有一个小时的享受,是真正的享受,这就是现在所讲的波动的现象,波动的原理。由此可知,自行化他有些时候不需要说法,从我们动作表态上就能摄受众生,就能感化恶人。一次、两次感化不了,那是他的恶习气很重,菩萨要有耐心。恶习气很重的人,佛经里面讲「一阐提」,他跟佛在一起,佛也没有办法感化他,什么原因?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佛的慈悲、清净、平等的波发射出去,他产生一个抗体,很强烈。佛有耐心,佛还是不舍弃他,这一生不能感化他,还有来生,来生再不能感化,还有后生。

其实这种现象有什么奇怪的?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曾经亲近过多少诸佛如来,接受过多少诸佛如来的薰陶,现在还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有什么希奇?你想到这个就很欢喜了。看到那个恶人,我跟他差不多,我是过来人,我也是无量劫才被佛感化,现在才乖一点;他还没有回头,他还要经历一段时间。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欢喜心就生起来,不会怪他,认为他那个现象很正常,是迷惑颠倒的现象。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善巧方便就像弥勒菩萨一样,真诚慈悲欢喜跟他往来、跟他接触。也不要希望我什么时候才能感化他,有这个念头你就坏了,你就不清净,你虽然有「普德」,没有「净光」,你就不清净。根本不必去想什么时候他回头,不必去想,只要我们一味这样去做就对了。我们深深的了解一切众生总有一天会回头,所以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疲不厌;厌是厌倦、讨厌,不会;他也不会疲倦,也不会讨厌,天天这种做法,这就对了。这也是主夜神,这是积阴德,我们应当要学习。

第三位,『护世精气主夜神』。「精气」是什么?我们不要想到精气神,不要往那里去想,那么去想就没有意思。精气就是现在所说的精华之所在,这个范围就广了。教育的精华、伦理的精华、文化的精华、今天是科技的精华,数之不尽,这些精华都能够利益社会、利益一切众生,他在暗中保护,在护世。现在我们知道,在社会里面确确实实有少数人在做教育精华的工作,默默在做,没有人支持他、没有人赞叹他,他还是不疲不厌的在工作,做得很辛苦。我最近看到有一些儿童读物,有一些人提倡儿童读经。我们晓得中国古圣先贤的这些经论,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教育的精华。

如果说到佛法,大乘佛法是佛法中之精华,《无量寿经》是一切经的精华,谁做护世的工作?没人做。将近一千年来,头一个留意到的是王龙舒居士,作《无量寿经》的会集本,这是做护世精气主夜神的工作。绝对没有求名闻利养的意念,也绝对不会以这份工作要得社会大众的赞叹,或者是社会大众精神物质上来支持,没有,默默的在耕耘,没有人晓得。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他知道这是精华,对众生有极大的利益,正如经上所讲的「惠以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一般大众不认识、不识货,真正有眼光、有认识的人他懂得,他来护持。古代经典都是手抄本,诸位想想要费多少功夫,流传的量当然就很少,所以看到佛经相当不容易。抄经的工作多半是在出家人的身上,古时候的出家人每天工作一定要抄经,你这个寺院里面藏经楼内容才丰富,经典都是手抄的,你要不抄,哪来的经典?自己没有,到别的寺庙那里有到那边去抄,抄好以后充实自己道场的藏经楼。另外还有一些读书人,寄居在寺庙里面,他们也帮助抄经。所以经典量少,看到相当不容易。

《无量寿经》的原译本,到唐宋的时候只剩下五种,其余七种失传,非常可惜。一个人要在一生当中这五种本子都看到太难,但是五种本子里面互相都有出入,都有很重要的经文,我们要没有读过遗漏了很可惜,所以王龙舒居士作会集本。把各种不同译本里面,不同的句子统统抄在一起,在他那个时代,以他的身分、以他的财力、以他的机缘,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朝翻译《大宝积经》「如来会」,这部经王龙舒居士没有见到。你才晓得那个时候,看到经本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他的会集是根据四种原译本,《大宝积》无量寿会这一部分里面他没有看到。这个本子虽是很好的本子,还是有遗憾,《大宝积经》这一会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经文,其他四种译本没有。所以一直到清朝魏源居士作第二次的会集,他的会集确实比王龙舒的本子好,比他的本子完备。

但是王龙舒居士跟魏默深居士,他们都没有留意到一桩事情,那就是他把译本的经文有一些字他改动了。当然他们改动是没有问题的,这些人有修有学,而且国学的根柢都非常深厚,改得比原译本一定改得好。可是印光法师反对,反对得有道理,不仅印光法师一个人,太多太多人了,这个例子不能开。在他们做,决定没有问题,可是这个例子一开,麻烦大了。将来以后我们拿到经文,看到这个地方看不懂就随便改了,前人有例子可以改的,每一个人都改,这个经典传到以后就不能看了。所以决定不可以改经,这是最大的忌讳。纵然经典里面有错字,还是让它一直错下去,不可以改动它,你可以注明这个字可能是错字,应当做什么字,注在旁边,不可以改动原文。这对於代代承传负责任,这是正确的,这也是护世精气主夜神的意思。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这两种译本流通量就比较少了。到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又发心,重新作一个会集本,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这个会集本避免前人的过失,采取前人的优点,后后胜於前前,这个本子完备。我们读这一个本子,等於五种原译本统统读到了,这个真方便,大乘佛法的精华。《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文字不深,好像很容易懂,你细细的去观察,里面的义理太深太广,比《华严经》还深还广,一般人看不出来,没有发现,所以它是一切佛法里面的精华。

我们要怎样护持?护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行,依教奉行,这是护持,你做不到那就不是护持,一定要自己做到,尽可能的把它做到。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提醒同修们,如果我们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了,你把《无量寿经》圆满做到了。你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上品中生。以此逐渐往下降,降到你只能够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百分之二十可以做到,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下品下生。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没有把握,这个要知道;这一生念佛就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正是所谓念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就在此地。你虽然念,你没做到,念要做到才行。

念,实在讲就是要做到才叫念。我们今天这个念是口念,有口无心不行,这个念效果很差。所以念佛的念,不用「口」字。念是个会意的字,念就是「现在的心」,现在的心跟佛心相应,这叫念佛,不是口念。「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不是一声,没有说是「一声佛号一声佛」,没有这个说法。「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是很短的时间,你这一念是真心,佛是真心。如果我们不怕麻烦,真诚心是佛心,清净心是佛心,平等心是佛心,慈悲心是佛心,你一念与这五句任何一句相应都是佛,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总纲领,这一句名号我们讲的这十种心全包括在其中,所以佛号才提起,我们的心就相应了,这叫真念佛。一定要真干,护法先要护自己的法。

第二个方式是护诸佛如来之法,这就是常讲的正法久住世间,要靠我们护持。护持就是弘扬、宣传、推广,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掌握机会、抓住机会,有机会做绝不轻易放过。为什么?护法。佛法能够久住世间,众生才得利益,众生才享福。世间没有佛法,众生造罪,众生要受苦。所以护世精气第二个意思就是要弘法度生。弘法里面最重要的是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他们不但自己一生认真的修持,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更重要培养后继的人才,续佛慧命。人才怎么样培养?在过去没有办佛学院,也没有办培训班。人才培养的方式就是在听众当中选拔,听众当中有根性利的、有发大心的,他也乐意学经教,也乐意弘法利生,祖师大德们就特别培养他们,培养的方式讲小座。

古时候讲经跟现在情况不一样,现在大家工作非常繁忙,白天没有时间,所以我们讲经在晚上讲,大家有空闲可以来听。中国在古代讲经大多上午讲经,不是在晚上。听众是以寺院里面常住为主,常住之外,也有许许多多的在家居士们喜欢听这部经,到道场里讨经单,可以常住在道场把这部经听圆满。学讲经的人叫复小座,老和尚上午讲经,下午学讲经的这些同学们,下午要把老师上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用这种方式来培养讲经的人才。这个效果很殊胜,也用了一千多年,过去这些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培训出来的。现在我们生活方式不一样,时代也有变迁,现在可以办培训班,可以办佛学院,这都是做护世精华的工作,不要让这些文化的精品失传,我们有责任在做。虽然今天社会对我们做的,他们看起来也许不以为然,这是他们没有看到成果,将来一旦成果现前,他们也会赞叹。

有一些社会大众以为这种行业,学习这些科目,将来没有出路,不能赚钱,没有饭吃。一定要学一些时髦的东西,尖端科技,现在学机械、学电脑,这个学了很快就赚钱。你去读文学、去读佛学,赚不到钱,几个人发心来学这个东西?实实在在他不了解事实真相。如果真的明白,你想赚钱,你想生活富裕,《了凡四训》里面都讲得很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该发财,你天天去读《四书》也一样发财,为什么?你命里有财,与这个不相干。你命里没有财,搞哪一行你也发不了。财从哪里来的?财从布施得来的,过去生中修多财布施,你这一生才得财富。新加坡也有不少发大财的人,你去打听打听他是念什么学系的,他是搞什么行业的;这一打听,有很多小学毕业的,中学没有毕业的,有许多白手起家的,在新加坡工商界的领袖。替他做事的人都是博士、硕士,一大堆,他自己恐怕初中都没毕业。这就说明与你所读的科系、所从事的行业,发财不发财不相干。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财?过去生中财布施,布施得多,就这么个道理。还是佛讲得有理,佛说得透彻,法布施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有很多大富大贵,可是身体不健康,长年多病,生活很辛苦,那是什么?我们一看就晓得,他过去财布施多,法布施少,无畏布施没有,所以才遭这个果报。有很多人健康长寿,生活很贫穷,我们晓得过去生中,他是无畏布施多,财布施少。社会情形一看,不就都了解,都明白了?我们如果想财富、想聪明、想健康长寿,三种布施拼命去做,愈施愈多。所以从外地来的,来到新加坡参学的同修,你们在这个地方时间很短,仔细观察,证实佛经里面讲的千真万确。

你们看看居士林这个道场,楼下供养三餐饮食,这是属於财布施。无论什么人,你学佛也好,不学佛也好,你赞叹佛也好,你毁谤佛也好,你来了,我们这里「喜眼观世」,都很欢喜请你吃饭。你谤佛,我也欢喜请你来吃饭,这个了不起!不怕吃的人多,来吃的人愈多愈好,不收一文钱。有谁能供得起?真的,居士林能供得起。怎么供得起?布施,愈施愈多。李居士告诉我,从来没有买过米,从来没有买过菜,从来没有买过油,四面八方送来,送得太多,吃不完,所以还要去供养一些老人院、幼儿院,去送给他们。太多太多了,愈施愈多。你不肯布施,你就没有了,你就过得很苦、很可怜。所以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动脑筋想什么方法赚钱,你能赚得到吗?你要能赚得到,释迦牟尼佛都拜你做老师,释迦牟尼佛做不到。你有本事能够赚到钱,没有因就能拿到果,你把因果定律都推翻了,一切诸佛如来怎么不甘拜下风。所以佛法是讲理的,它有真正的道理在。这一边是大布施,从来没有想到钱从哪里来?

最近这一年来,东南亚经济萧条,每一个行业都在亏损,多少人破产。佛门道场也如此,收入大幅度的减少。唯有居士林不但不减还增长,什么道理?布施,这不是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你还能不相信吗?居士林是现身说法,做出榜样来给你看,证明佛在经上讲的话句句不错。道场这么样的兴旺,大家念佛这么样的欢喜,常住的收入有增无减,不是人力所能为,因果定律。你不相信,你怀疑,你不敢做,你永远得不到果报。诸位从外地到这个地方来参学,你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真的一生受用不尽。「护世」也就是护法,我记得前面曾经在《无量寿经》介绍贤护菩萨,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诸位都可以参考,默默当中做护法的工作,《地藏经》上所说的,果报分分都是自己得。

再看下面第四尊,『寂静海音主夜神』。「寂静」是性德。「海音」是海潮音,比喻不失时节因缘,应机说法,而说的时候恰好,所谓是契机契理。契机就是海潮音,契理就是寂静,理机双契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但是这个名号是主夜神,所以寂静海音意思更深。这在一切有一些障碍阻碍,弘法利生的工作不能够顺利的推展,要不要做?要做,还是要做,默默的去做,这就是「寂静海音」的意思。海是广大,我们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与海这个字就相应。我们明了清楚,佛法是诸佛如来帮助九法界一切苦难众生最好的教学,为什么在这个世间会遭遇许许多多的障碍?是因为有一些众生对佛法不认识、不了解,产生误会。由於严重的误会造成排斥,根本就不愿意接纳。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要懂得「寂静海音」的意思,要以善巧方便,种种障碍也要想方法突破,把佛法介绍给他们。这些人当中,特别是这个地区有影响力的人,这在佛法里例子很多。

佛法当年向四面八方去宣传,谁认识?谁了解?这些法师大德,包括一些在家居士,古时候在家居士讲经的很多,翻译经的也有。他们找哪些人?找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去拜访他们、去接触他们,亲近他们,这是佛法接引大众所谓的四摄法。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送礼,送礼人家总欢喜,欢喜之后他就会接见你;先送礼,把这个路开通。然后是爱语,爱语是关怀对方、爱护对方,帮助他们的社会繁荣兴旺,帮助社会大众都能够得到幸福美满、繁荣兴旺,这他们高兴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是有利益的。这样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明白了,他们接受佛法、欢喜佛法,佛法推动障碍逐渐就没有了,所以开端一段长时间要寂静的去做。寂静就是不明显,所以他是主夜神,不是很明显的做;明显的做要遭受人家抗拒,遭受人家排斥,默默的去做。所以这个名号在主夜神里面,那就有主夜神的意思存在,我们一定要了解它。

第五尊,『普现吉祥主夜神』。「现」,现身说法。我们看到这个字,就要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这是一般讲的身教,以身作则。现什么样子?现吉祥。世间人哪个人不想求吉祥?吉祥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方便的来说,种善因得善果就是吉祥,这个意思很深。你没有种善因得善果,不吉祥,你种善因不得善果也不吉祥;一定是因果相应,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这就叫吉祥,你所种的因,你已经收到你应该得到的果报。所以这个意思也非常的广泛,也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想一想现在这个世间人,他们心里想些什么?他们求些什么?我们明了,这就是观机,这懂得了。我们要怎样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觉悟?世间人贪财,我们要示现发财的相,那我们是不是贪?你要是贪,你就错了,你就不相应。财发了怎么样?发了舍,愈舍愈多。那个想发财的人看到,这样才能发财,他也来学布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吝啬的人决定发不了财,纵然发了也是一生受穷困的生活,他舍不得花钱,所以一生都过得很穷苦,钱白白的给别人拿去了。死了以后,一文也带不走,这是愚痴没有智慧。所以有财多做社会福利事业,多帮助世间穷困之人,你的财富永远就不绝。

中国人过去供财神,财神供的是范蠡,这很有道理、很有学问,范蠡确实给我们做发财的好榜样。他经商,做小生意,愈做愈发达。他怎么做的?赚来的钱布施。你不肯布施怎么行?赚来的钱不是自己用,给社会大家用,所以选举他来当财神,我都投他一票。历史上所记载的三聚三散,发了一段时候,财很多了,散财,做大布施。布施完了之后,从小生意慢慢又做起,没几年又发了,发得更快、发得更多,他再散财。再又几年,又发了,愈发就愈多,愈来时间愈短促就愈快,他总是散财。居士林这一段期间,同学们跟我讲好兴旺。为什么兴旺?散财。而不是把收入存起来,不是天天在讲求利息,怎么样能得到更多的利润,不是,统统散掉。李木源菩萨有智慧,他懂得散财,所以现在财源源不断而来,有增无遗,就这么个道理。这是现身说法,普现吉祥主夜神。所以你要懂得散财,不要去储蓄,储蓄错了,财一定要有用处。不要怕,我散掉之后没有了,没有那个道理,散掉之后就来了。如果散掉没有了,也是吉祥。为什么?你命里根本就没有。命里没有你得来的不吉祥,你散去之后,你灾消了,祸就除了,那是吉祥。所以愈散愈多。

许许多多法师,连过去演培法师请我吃饭也开玩笑,他说他要向我学,我说学什么?我有什么好学的?我们是后学、晚辈。他说:你的法缘很殊胜,这一点我要跟你学,你是法缘怎么殊胜的?我说:没有别的,结缘。肯结缘,不积蓄财物,十方供养马上就散掉。也有一些法师,十方供养他来建大的寺庙,建得富丽堂皇。我想想,如果我要不拿去布施,我也可以建个道场。我道场不要,统统把它布施掉,所以跟全世界学佛的人真的结上法缘了。你不肯布施怎么行?没有别的,谁愿意做,谁就得到这个果报。所以财万万积不得,不可以积蓄,决定要散,要懂得散,拿有限的财物,做真实的功德利益。我们印送善书、印送佛经,这些年来除佛经之外,我们还做磁带、做录相带,现在还做CD,又还做到网路,网际网路,做这些布施,这才跟世界各个地区众生结了法缘。法缘好是这么来的,不肯结缘,你要想法缘好,那怎么可能?所以一定是种善因得善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就是「普现吉祥」,我们做出样子来给人看。

第六尊,『普发树华主夜神』。普发,意思好懂。什么叫树华?「树」是树立,「华」在佛法里面表因行。特别是像现前居士林董事会要发起办佛学院,要办培训班,这就是「普发树华」,成就诸位修学,成就续佛慧命的弘法人才。我们非常期望将来佛学院或者是培训班,四众同修都可以来参加,不一定完全限现在的出家众,在家众我们也培养,更希望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能够来参学。学成之后,能把正法向全世界各个地区去弘扬。这个道场,不仅仅是著重在教,有解有行。参加佛学院的学生,平常在经教上下功夫学习讲经,每一个星期一定要到念佛堂念一天佛。像现在三十六个小时,每一个星期念三十六个小时的佛,解行相应。这三十六个小时是修什么?修定,进入念佛堂,万缘放下,一心专念。也是我们讲席当中常常说的,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念佛堂三十六个小时修什么?修戒定慧。它能够帮助你平时研教,帮助你平时学讲经,有很大的帮助,心地清净才开智慧。这是我举出一个例子。「普发树华」四个字里面妙义无穷,这就不多说。

第七尊,『平等护育主夜神』。「平等」两个字大家好懂,我们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平等,才有分别执著就不平等;不平等是妄心,平等是真心。在佛法里面不平等是末那,八识里面的末那识;平等心就是四智,四智里头平等性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识成智。四智是真心,真心的四个作用,都是真的。八识是妄心,平等是真心,也是善导大师所说的「真实心中作」。作什么?护育众生。护是保护,育有养育、有教育。你要养他,还要教他,这才做到育;只有养没有教,不能算育;只有教没有养,也不能算育,所以育是教养的意思,这两者同等的重要。今天这边道场,尤其大家都有弥陀村的概念,弥陀村里面有养,这一分做得很圆满。进入弥陀村来念佛的同修,原则上不收一分钱,到这个地方来四事供养,衣食住行,照顾你的生活。进到弥陀村,你平常穿的衣服都收拾起来不要了,弥陀村里面发制服给你,大家穿一样的,衣也送给你。样样都照顾周到,这是养。教是什么?有这么多法师领导你念佛,每天讲开示给你听,你有疑问为你解答,这是教。护育,平等护育,凡是到弥陀村来念佛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老少、不分贵贱,什么样的人到这里来一律平等。弥陀村建立了,大家都是平等护育主夜神,我们真的做到。

第八尊,『游戏快乐主夜神』。这个地方所讲的,好像都是我们弥陀村里面想像的。我们生活,确确实实是生活在游戏快乐之中,念佛堂里游戏。有些同修最初听说念佛堂都有点畏惧,到这个地方不自由了,这一天什么都不能干,好像受到很大的拘束一样。可是念了几天之后,有些人告诉我,很好、很快乐,不想离开了,这就是游戏快乐。也有同修告诉我,说是念佛堂里头止静的时间太长,止静的时间太长了,大家在静坐,坐著念佛会打瞌睡、会昏沉。一般真正用功人,古大德给我们讲,佛经上也说有两种现象,一种叫掉举,掉举就是妄念很多,身心不安,会有这个现象;第二种昏沉,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打瞌睡想睡觉,坐在那里也睡,站在那里也睡,这是昏沉的现象,这都不正常。正常的现象是游戏快乐,你把念佛堂当作游戏场,很快乐、很自在。我们这个讲堂也是游戏场,也非常自在、快乐。这个乐跟世间那种快乐不一样,这种乐接近真乐。世俗里面的快乐都是五欲六尘外面的刺激,不是真的;真的,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那是真乐。你在这个地方得清净心,所有一切烦恼、忧虑、牵挂都没有了,你的心多清净,所以说清净平等觉在这里面能体会到,在念佛堂你可以体会到。虽然不是真正证得,接近了,清净平等觉的气氛有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这个气氛要保持、要延续,还要不断向上提升,再一提升就到功夫成片。到那个时候,离开念佛堂,回到家里,回到工作岗位,从事任何工作,你都是游戏快乐。正如同诸佛菩萨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经上常常说「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佛法里叫这些佛菩萨游戏神通。他们到六道、到十法界教化众生,游戏快乐,他是来唱戏的,所以唱得很快乐。诸佛如来到世间都是来唱戏的,都来表演的,表演给我们看,各个都是自在快乐。所以这尊主夜神教我们,这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做佛菩萨的工作,没有自己,只有众生;没有自己的主观,只有诸佛如来的正法,我们只不过是在表演而已。这就叫行菩萨道,这叫修佛行。

第九尊,『诸根常喜主夜神』。「诸根」,六根,六根都欢喜。六根怎么欢喜?清净心现前,六根就欢喜,这是佛经上讲的常生欢喜心。经典里面常常形容,释迦牟尼佛全身愉悦,那就是六根常喜,毛孔都微笑,这是经典上形容诸佛菩萨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很难体会,是自己从来没有这种境界,每天都生活在苦恼当中,从来没有过过这样的生活。这个生活在大乘佛法之中,在《华严经》里面、在《无量寿经》里面,所以我们通过《无量寿经》《华严经》的学习,你会得到。你得到,这是正常的享受;你没有得到,是你修学功夫不得力。你如果学习功夫得力一定得到,这就是平常所讲的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意思;六根愉悦,法喜充满。世间人也常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话说得也有道理。诸佛菩萨从来没有为自己著想,念念行行都是为社会、为大众利益,帮助社会安定和平,帮助社会繁荣兴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怎么不生欢喜心?

末后这一尊,『出生净福主夜神』。这十位上首以「普德净光」发起,以「出生净福」来收束,总结在这个名号里面,这个意义非常深。主夜神所修的是积阴德、积阴功,做一切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不求人知道。《论语》一开端,夫子教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就是净福,真实的福报。《论语》开头三句,可以说是儒家教学的三大纲领。当年编这个书的人,把这三句编在开端,意义很深。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我们此地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学,我们在《华严经》上也学到了。时习就是时时刻刻做到,那是习。你要是做不到不行;你做到之后,你就法喜充满,你就常生欢喜心,所以学了之后一定要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居士林几乎每天都有海外的团体到这里来参学,天天有朋自远方来。所以这个道场从上到下,乃至於每一位在此地做义工的都是法喜充满,这个道场一片祥和。为什么?净福,真实清净的福德。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这是总结这一类参加法会的大众,他们的人数无量无边。『皆勤修习,以法为乐』,这句是说他们的德行。他们虽然默默在做,没有人知道,可是他不懈怠、不疲厌,很认真努力天天在做;没有人赞叹他,没有人奖励他,以法为乐。法是什么?法就是他所知、他所学、他所做,这个法专指这一点。他真正觉悟了、真正明白了,晓得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样样如法,与佛的教诲相应,念念之中远离迷惑颠倒,念念之中与真实福慧相应,他怎么会不快乐?所以总结以法为乐,绝不以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为乐。那个乐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为什么?会失掉的,佛法里面讲乐是坏苦。自性里面的乐这真的,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才能讲常生欢喜心,你永远不会失掉。就是你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与法相应;法在此地简单的说,就是与《华严经》这个法相应。我们现在晓得,《无量寿经》《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总结,《无量寿经》的分量少,容易读诵、容易受持,都能与经教相应就是以法为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