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一八讲)  2001/5/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18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长行,第七句:

【云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龙普雨,令众生欢喜解脱门。】

这一句经文意思也很明显,菩萨的德号是『云幢大音』,前面两个字是形容词。「云」在佛法里头用得最多,它代表的意思很深很广,显示一切法非空非有,就像《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这个「云」「梦幻泡影」非常相似,远看的时候有,接近它就没有了。佛就是用这个提醒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它的真相就是这样的,所以对於一切诸法不要执著。为什么?你得不到的,「云」你怎么可能得到?远看是很美,现在坐飞机飞上去就没有了,所以你决定得不到。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可以受用,就像云,我们可以欣赏,决定不可以说我要得到它,你这个念头就错了。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你可以得到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身体也得不到,身体要是真正能得到的话,哪个人不想年年十八?那做不到,换句话说,身体你都得不到,这是事实真相。

一定要看破,看破之后你就会很自在,为什么?不再执著它,不再占有它。所以我们常常讲占有的念头、控制的念头、支配的念头全是错误的,不了解事实真相;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绝对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也不会有支配的念头,他一切顺乎自然。前几天我们读《旷野的声音》,也有同修在里面把一些重要的句子节录出来,我们用打字印了一份,好像多印几份,每一个同学都可以看看,看到它的精彩片段。澳洲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觉得我们一般人买土地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土地为什么要买?土地是一切众生共有的,你为什么要买它?你买它就是你占有这一块,这是个错误观念。他们一生当中可以说这个概念没有,就是占有的概念没有,控制的概念没有,支配的概念没有,所以他们的生活目的是快乐、是自由,生活的意义是与大自然同乐,跟大自然所有一切生物和睦相处,相处得很快乐,这多有意思!这真正是古德所讲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我们一般人讲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死了以后,这个尸体返璞归真了、回归自然了,这个毫无意义;应当我们活生生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那个才有意义,死了以后有什么意思?

实在讲死是决定死不了的,澳洲土著都知道,所以澳洲土著讲一切众生都是灵,他主要是讲一切人都是灵,暂时到这个世间来旅游的。他们是来旅游的,没错!可是我们这些人不是来旅游的,我们来受果报的。你过去做了好事,这一生来享福报,过去造的恶事,那你这一生要来受罪的。实在讲还是佛法比他们讲得深,但是他们有许多思想见解行为,我们看了之后值得我们做参考。因为我们实在讲迷得太久了,他比我们觉悟,觉悟的程度不算太高,但是我们对他也就相当敬佩了,所以他懂得这个道理。

佛经上用「云」「幢」也用得很多。幢表高显,高明、明显、显著,没有隐藏,一切众生都能够看得见,都能够接触得到,这是幢的意思。在佛法里面也用这个来表法,幡、幢,用现在话都是属於旗帜一类的,都是这一类的。幡是扁的、长形的,诸位在一般寺庙都能看得见;幢是圆的,比较不常见,在中国大寺庙里还可以看到,有一点像飞机场的风筒差不多,但是风筒它是一边大一边小,幢是整整齐齐的,就像一根柱子一样,当中是空的,也是用布做的,属於旗帜。在古代资讯不发达,就用这个来传达讯息,如果今天我们这个道场举行法会,道场有旗杆,旗杆不是挂国旗的,就是挂这些幡幢,让外面人一看到,今天这个道场有法会了,喜欢做法会他就来了,是一种讯号。如果这个旗杆上挂的是「幢」,表示讲经,今天我们这个地方讲经,所以幢升在旗杆上,人家一看,喜欢听经的他知道今天有讲经,所以古时候用这个来传递讯息。现在不用了,现在只有用它来做纪念的意思,幡幢已经不挂在寺庙旗杆上,挂在大殿佛像的两旁边,做为一种装饰品。我们懂得它的意义,在以前它不是装饰品,它是传递讯息的。

这两个字合起来,意思就很深很广,代表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高显像幢,它的内容就像云彩一样,云彩也是高显,高高在天空上。「大音」,什么叫大音?能够振奋人心的这是大音,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云雷音」,能够震动我们的昏迷,让我们清醒过来、觉悟过来,这个音就叫大音,唤醒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无明迷梦。在此地「云幢大音」,就是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世尊为我们讲这个经典,这是大音,云幢大音。由此可知,这位主方神当然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要不然哪有这个能力?哪有这种智慧?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华严会上所有的这些大众,都是诸佛如来再来的、变化示现的,绝对不是普通人。若说他们是法身菩萨,我觉得还不恰当,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为我们做的整体的示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身分;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所以在此地我们看诸佛如来没有一定的形相,所修所说的也没有定法,虽无定法他还是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一门深入,肯定证果,这个果是无上菩提,肯定证得。那又给我们证明「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他最后都是「解脱门」,解脱门是证果。把三大类的烦恼都解除掉了:见思烦恼尽了,尘沙烦恼尽了,无明烦恼尽了,叫「解」「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脱离了,这是如来究竟的果德,我们在教下讲是大乘圆教的佛果。所以每一个法都是大乘圆教佛果的门径。

那我们的修学就要重视专精,无论哪一门,只要你真正是专精,你就能够契入。最怕的是不专,众生习气烦恼就在此地,总是觉得别人学的法门比我好,对於自己所修的法门,时间久了就厌倦,对别人修的法门羡慕,这是最糟糕的,这是他修学不能成就第一个因素,他不专。佛法重视专,世间修学也重视专,古人所说的「教之道,贵以专」,你不专怎么能成就?现在学校教育,病在哪里?病在不专,所以学生所学的是一些常识,是一些技术,德行没有了。德行里头最重要的是真诚心,真诚心是世出世间智慧德能的根本,现在人不修学、不知道,只学一些枝叶皮毛,不懂得专精;专精才是真正的学问。现在没有学问了,现在充其量是学术,不能称之为「学问」。我们自己要想在这一生成就,离开专精没有第二个方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只要真正做到专精,没有不成就的。

我们看看现在的学校教育,每天上个三、四堂课,每一堂是一个科目,学生刚刚学了这一个小时,实在讲印象刚刚接触,下一堂课又换一个科目,一天下来就上四堂课,四个不同的科目,你想想看他多困难!我以前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学校不会接纳。我们一个学期四个月,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六门功课,实在讲这六门功课可以把它分开来上;这个功课它有长短不一样,长的一个月,我一个月专门上这一门,我相信学的学生效果会不一样,他一个月脑子里就想这一门,下一个月我再换一门,同样一个学期也把这个课程上完了。不要一个钟点一个钟点换,换得太快了;换得太快了,没有法子接受。你能够把它集中起来,同样的时间,把它集中来上,效果一定不一样,为什么?他能收到专精的效果,他一天到晚脑子里想著一门功课,他能深入,他能消化,他会得一点受用。

但是中国古时候人的教学不是这样的,他往往这一门功课教你半年、教你一年,这一门学好的时候再换一门,所以他真有受用,跟现在人确实不一样,那个能开智慧。现在人常识丰富,不开智慧,为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把智慧的门给堵死了,太多、太乱、太杂,这哪来的智慧?智慧一定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所以他学一样,他心定在一门,容易开智慧。所以佛法虽然讲随缘,它还是有原则,还是有原理,绝不离开原则原理。

菩萨所修学的法门,他得的是『如龙普雨』,这个「雨」念去声,当动词,念「玉」「雨」是落下来、降下来,这是比喻佛菩萨说法利益众生是平等的,「普」就是平等,里面没有分别。我们现在常讲不分国土,不分你是哪一国的人,不分族类,你是哪一族、哪一类,不分,现在讲不分宗教,一律平等。佛的教化是平等的,佛对於一切众生的协助,今天讲协助大家懂,要讲「度众生」,那个「度」就把人搞迷惑了,怎么个度法?这个「度」,现在的话就是帮助、协助,帮助你。由此可知,成就是你自己成就,别人只帮你一把,佛菩萨能尽到的是帮助你一把,你自己要不肯干,他的忙就帮不上了,你自己要真肯干,他就能帮得上忙。帮助你,目的无非是改善你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很苦,在困境,佛帮助我们离苦得乐。佛菩萨的教诲如是,实在讲世出世间许许多多宗教教育,无一不是帮助人离苦得乐,目标方向相同。

所以中国古德才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英雄不是普通人,「英雄」这一个名词的定义,是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称为英雄;佛称为「大英雄」,佛殿叫「大雄宝殿」。中国字是喜欢四个字成双,所以「英」字就省略了,「大雄宝殿」,要是完全说出来是「大英雄宝殿」,这么个意思。佛何以称「大英雄」?能当得起。一切众生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不管你多大能力,这个事情你办不到,佛办到了;佛不但能出三界,而且能超越十法界,这称他为大英雄。佛能超越,佛告诉我们,我们也能超越;换句话说,我们要真想超越,他就来帮忙,来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超越,依据什么理论来超越,他就会教导我们。如果我们不想超越,那他对我们就没法子了。

一切众生根性志趣不一样,千差万别;有人对於现前的生活,只要稍稍改善一点就很满足,觉得做人不错,人很好,跟他讲天,「天真的有吗?」他怀疑,他没有见到,觉得这个事情太渺茫,我还是把人间福报得到就满意了,佛对这种人就教你得人间福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佛确实帮助你。你想得财富,他就帮助你得财富,你想得功名,他就帮助你得功名,中国古时候讲功名,现在讲学位。譬如你读书,你想拿到学士、硕士、博士,拿到学位,现在讲学位,古时候讲功名。古时候的秀才就相当於现在的学士,举人相当於硕士,进士相当於博士,这是学位最高的,进士,拿到这个学位。古时候拿到这个学位的目的是做官、从政,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拿到学位,许许多多行业都可以从事,在从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

而实在说,古人读书目的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读书有个很明显的目标,读书志在圣贤。现在这句话没有了,跟人讲也不懂。什么叫圣贤,圣贤两个字怎么讲法?我们要去问人的时候,很少人能讲得清楚。「圣」这个字的意思,是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通达明了,这个人称「圣」;换句话说,圣人就是明白人,凡人就是糊涂人。问你什么都不知道,是凡人;问你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是圣人。贤人比圣人次一等,他也通达明了,没有圣人那么清楚;所以圣贤常常合起来。可见得从前读书是志在明了事理。不像现在,现在读书为什么?读书为了工作,为了将来怎么赚钱,所以在学校念书选科系,头一个,「哪个科系能赚大钱」,他都是想这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人生的目的错误了,人生要以赚钱为目的,你到这个世间来是为赚钱的,钱赚得再多,你一天也只吃三餐、夜眠六尺,你做再大的床,你睡的面积还是六尺,你只有这么大的个子;你吃得再好,也称你的肚量,你吃多你就病死了,充其量你一天吃三碗饭就了不起,你吃三十碗不胀死了?你想想看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觉得澳洲土著讲的还是有道理,他们说人生的目的是快乐、是自由,他们到这个世间来,追求的是快乐自由,人生的意义是跟大自然同乐,跟大自然一样快乐、一样自由。你想想我们如果人生目的是经商,人生目的是赚钱,人生目的是抓权力,都比不上人家。

我们要再问,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就是表现这一种生活方式,教一切迷惑颠倒众生天天看,看久了他觉悟,恍然大悟,「那个生活好!比我们快乐、比我们自在。」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人家为什么活得那么自在?表演这一套给他看看,让他自己好好去想想,他想久了他就觉悟。佛讲经说法没有在一个地方,我们在经典里面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到处游化。有一些人跟著老师,一生也不离开,老师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常随众」,经典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世尊的常随众,走到哪里这些人跟到哪里。这个团体不小,一千多人,什么地方有邀请世尊,这些人都跟去,所以并不是常住在一个地方。佛是哪里有缘哪里住,住的时间长短都看缘分,来也欢喜,去也欢喜,确实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无拘无束、无牵无挂。

现在我们没有佛的智慧,也没有佛的福报,哪个地方请我们去讲经,我们还带一大堆经书,还带一大堆参考资料,累死了。从前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来请立刻就走,什么也没有。他讲经说法没有参考资料,也没有书本,只是跟大家聊聊天而已。这一些经书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学生们从记忆当中写下来的,老师从前怎样教我们的。实在讲跟孔老夫子非常相像,孔老夫子当年教学也没有书本,《论语》是孔老夫子过世之后,学生们也是从记忆当中写出来的。他的教化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分别,夫子「有教无类」,平等教学;释迦牟尼佛也是平等教学。

这些老师,他们给我们显示,确确实实「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他们在世间,自己的生活、工作、应酬、接待一切人物,给我们社会大众做榜样。我们有疑惑去向他请教,他跟我们解释,这就变成经典;他的生活、他的行持就变成戒律。我们今天《藏经》里头分成三个部分,经论律三藏,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律藏是释迦牟尼佛的身教,论藏是释迦牟尼佛跟学生、跟大众的讨论,这样分成三类,言教、身教,论藏是研究讨论。三藏的内容深广无际,无不包括。虽然是这么分,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法是整体的,律藏里面有经也有论,经藏里面有律也有论,论藏里头有律也有经,一而三,三而一,我们一定要知道。再仔细观察,每一部经里面都包含著三藏,都有这三个部分,经律论三个部分,每一部经里都有。有显说,你看得很清楚的文字;有意说,文字没有意思有,我们要懂得,意在言外,你要能够看得出来,文字没有,它意思有。

譬如过去我还在美国的时候,美国佛教界里面掀起了一个风浪,说什么?念佛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议论?他们去查《大藏经》《大藏经》上没有「带业往生」,没有这个字样。这个风浪搞得很大,许许多多念佛人心都动摇了,连周宣德老居士都怀疑,周老居士那个时候八十多岁,学佛几十年了。我到洛杉矶,他到机场来接我,就跟我讲这个问题,他说:「法师,怎么办?我念佛念了这么多年,带业不能往生,完了。」他来问我,我就跟他讲:「带业不能往生就算了,就不要去了。」我跟他说的,他愣住了,看著我,看了半天一句话也不说,我看他样子很可怜,我就告诉他,我说:《大藏经》里面虽然没有说带业往生」,我问他,我说:「经典里面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这个有」,我说:「这就是带业往生。」为什么?三辈九品是带业多少,如果不带业,哪来的三辈九品?他这才懂得。不带业大家平等的,你这个等级怎么分法?等级是带业多少不一样,这不清清楚楚吗?所以佛没有明说,意思都在里头你怎么会不懂?如果真的带业不能往生,这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他也愣住了,我说:「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为什么?观世音、大势至还带一品生相无明,他没破,那是不是业?他想了对了。如果真的不带业,观音、文殊、普贤、势至都不能去,为什么?他们都带业。不带业,极乐世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去干什么?他才把它搞通了,老实念佛,不要去理会它。经,文字虽然没有说到,意思都是圆满的,贵在能会通,你就不会产生误会了。查查《大藏经》有没有「带业」这两个字,查不到,你这不冤枉吗?查了半天干什么?累死人,听说他找了不少人一起去查,都没有查到。他来问我,我清清楚楚,肯定带业。

所以佛说法,确确实实字字句句都是大圆满,我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明白,看不出来。如果再有偏见、陋执,那就更坏了,那真是鸡蛋里挑骨头,不但害自己,也害了许许多多众生。对於如来正法生起疑惑,不再认真修学了,这是断一切众生法身慧命,这个业造得重。造这些罪业的人,可以说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起,代代都有这些人,不足以为怪,今天世界这一类的人就更多了。所以佛教导我们,学佛要亲近明师,这句话非常重要,要专信不犯,我们这一生是不是有善根?是不是有福德?关键在此地。真正能够亲近明师,专信不犯,证明我们确实有善根、有福德,遇到老师因缘具足,三个条件具足,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你自己不能够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轻信别人谣言,你是善根福德不足,这个错了,错在自己,不能怪别人,为什么?别人他自己也错了,他误会了,他要是能够深入,要是能深解义趣,他就不至於迷惑,不至於把经讲错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学习菩萨的清净平等,学习菩萨的大慈大悲,「普雨」是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称其根性,他是小根性的人,我们帮助他得小利益;大根性的人,帮助他得大利益。这里面没有勉强,但是可以用诱导的方法帮他提升,总得要观机诱导,让他自自然然的觉悟、自自然然的发心,不断向上提升,教化的功德才能够收到效果。为什么?「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你要对他有压力,他就掉头而去,收的是反效果,他不信,不跟你学,跑掉了。所以一定要称其根性,《楞严经》上讲的「称心应量」,他有多大的量给他多少。世间人普遍欲求,他的希求,他的欲望,现在最普遍的是财,哪个不贪财?哪个不喜欢财富?这个道理一定要跟他讲清楚,佛氏门中求财得财,求长寿得长寿,求成佛都得成佛;成佛是最难求的都能求得到,其他的事情,小事!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在佛法里面真的是鸡毛蒜皮,这是轻而易举,很容易得到的。

你要知道里头的道理,你要知道里面的方法,你还要知道这里头含藏著吉凶祸福,有真智慧的人,他懂得趋吉避凶。财富决定是财布施的果报,你不肯修财布施,你哪里来的果报?真诚心、清净心、无分别心,我修财布施,可是我布施那个对象,他并不是个好人,也许我这个财被他骗去了,他拿去做坏事,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是以清净平等心来布施,我还得的是清净平等的福报。我种这个因,他造业是他的果报。

这个道理,我们新加坡有一位大德,谈禅法师,他懂得,他修财布施毫不吝啬,人家来找他他就给,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我这两年没有去看他,从前他住在城隍庙,新加坡有个城隍庙,他坐在那里摆了一个小摊卖香、纸钱、蜡烛,他卖这个,这个利润很薄,他长年在这个地方,把这些钱收集起来,布施给别人很大方,你决定看不出来。我第一次是听说他的,跟他没见过面,我在旧金山,旧金山有个大觉寺,那个时候买下这个道场,美金七十万,谈禅法师送他四十万。你知道四十万,他每天卖香烛纸钱要卖多少天?毫不吝啬。我听说福州西禅寺,那是他的祖庭,他在那里出家的,为了报恩,把这个寺庙兴建起来,大概美金花了好几百万。自己平常生活,连水都舍不得喝,他喝什么水?自来水,你想想看,招待客人才去买一杯矿泉水,我们去看他,把我们看作上宾,买一罐矿泉水来招待我们,过那样清苦的生活,修那样真实的福报。

他钱送出去之后,只跟人家说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他就说这句话,以后再不管了,「我已经交代清楚了!」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他的心多清净,他多自在!一丝毫罣碍都没有。这个人修的是真实的福报;来生他要是不念佛求生净土,那个福报不得了。如果要做生意的话,他将来是世界上第一个有钱人,他修得这个福,清净福。清净福有什么好处?来生赚钱不要用脑筋,不费一点力,钱滚滚而来。我们布施给别人,又要干涉,又怕人这样、怕人那样,提心吊胆的,布施还是有福报,将来来世赚钱赚得好辛苦。为什么?心不清净,这一点就比不上谈禅法师,谈禅法师只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我也刻了一颗图章,就是「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个交代得清楚,交代得明白。

佛法确确实实是圆满的。法布施得聪明智慧,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财布施而没有法布施,将来得财富,财富多了,如果处置应用不得当,会造罪业。所以佛家重视法,不重视财,道理在此地。财处理不当的话会堕落,法不会,法只会帮助你往上提升,所以佛家重法。印光大师给我们的启示,一生专做法布施,真的是一门深入,四众对他的供养,他没有享受,完全用在法布施上。他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弘化社」,印经布施,四众同修的供养是做为他印经的经费。法布施得智慧,清净的法施得般若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看到贫穷孤寡的老人你去帮助他,生病的病人没有医药费,你去帮助他,解除他的困难,让他离开恐怖、离开忧恼,这一类的都是属於无畏布施。他有忧虑,他有苦恼,你帮助他解决,这种布施得健康长寿。

新加坡许哲居士,她一生所做的是无畏布施,一生办老人院,照顾老人、照顾病人,所以她身体健康,这是她得的果报,今年一百零二岁。为什么一百零二岁有这么好的体力?一生没有生过病,为什么不生病?一生照顾病人,她是诚心诚意照顾病人,跟一般护士不一样,她把病人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真诚心去照顾。她还想办老人院,把老人看作自己的父母,让他能够得到天伦的乐趣,她是这样的心,这是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所以佛跟我们讲道理,理明白了,我们真的要想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那你就好好的修这三种布施,你就得到了。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

三种布施里头最殊胜的是法布施,所以从前我们年轻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非常慈悲,对於年轻人爱护,看到我们年轻人福很薄、短命,他老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薄福短命之人。他对这些学生劝他发心讲经,讲经的功德是法布施,那是第一功德,比印经布施的功德还要殊胜,可以转祸为福、转短命为长寿、转贫穷为大富。我们在一块的时候有好几个,我也是其中之一,没有福报,短命相,他特别鼓励我们、劝导我们学讲经,转自己的业报。我们听从他老人家的话,我们转的效果比袁了凡先生殊胜太多,真的得到效果,这是我们感激老师;不是老师的勉励,我们不知道这种修学方法,不知道转自己的命运。我们转的,现在是真的明了不是转的这一生,总的转过来了,来生无比殊胜。我们欣欣向往极乐世界,有坚定的信心,决定得生,这是老师的指引、老师的劝勉;劝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未必有把握,在讲席上这四十多年磨炼下来的时候,肯定有把握。这些道理愈来愈清楚,方法愈来愈明白,这是老师的指引,老师的教导。没有亲近这些善知识,我们怎么可能明白这些道理?怎么可能懂得这些修学的方法?确确实实我们收到果报了。

末后这一句是讲果德,『令众生欢喜解脱』,我们自己修学的成绩让大家都看到,佛家讲三转法轮,最后作证转,自己给大家做证明、做榜样。像其他一般宗教讲的见证,为大众做见证,这才令大众深信不疑,才真正令大众生欢喜心,他也发心向学了。尤其是生活在困境,富贵人家你跟他讲这些他还不太在意,为什么?他眼前生活很舒适,但是生活在艰难困苦,甚至於走投无路的时候,那要遇到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无比的欢欣,真正得救了,在佛法里面讲得度了。再向上提升,这就要契入经论。经论是佛陀对於我们的教诲,我们懂得佛的意思,教导我们的意思,明了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我们接受了,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正过来,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用真诚心,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用虚伪的心,这错误了,我们有很严重的问题;自己用虚伪的心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严重。如果自己知道我们起心动念全是虚伪的,我们才肯改;自己不晓得,以为我对人都是真心,不知道自己的心是虚伪的,就不肯改。

你要用真心,你是菩萨、你是佛;你是凡夫,你用的心决定是虚伪的心。为什么?它会变,会变的就是虚伪的。你想想你的心会不会变?你对这个人好了,明天恼了,今天欢喜你、明天讨厌你,这个心是虚伪心。真诚的心永远不会变的,真诚的心永远是清净的,决定不受污染。什么东西是污染?贪瞋痴慢是污染;对一切人事物不起贪瞋痴慢、不起七情五欲是清净;你还贪著,这佛家讲「著相」,你著,一著就被污染了。你对於一切人事物里头还有高下,不平等,不平等是妄心,真心是平等的。真诚心是平等的,真诚心是清净的,真诚心是慈悲的,爱护一切众生。他造罪业还是爱护他,他背叛你,还是爱护他,没有分别,就像慈母对她的儿女一样,儿女再悖逆、再不好,她还是关心、还是爱护他。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慈母对她的儿女,那个儿女很幼小,从这里看到她那是真心,她那不是妄心。

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学习诸佛菩萨能随一切缘,学习诸佛菩萨跟什么人都能欢喜和睦相处,为什么?他用真心。我们为什么跟人家不能相处?我们用妄心,妄跟妄产生冲突,真跟妄不产生冲突,要从这个地方学,就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大乘教里面,佛教给我们跟一切众生往来、跟一切众生接触,用四摄法,四摄法真心才能做得到,妄心做不到。妄心四摄法,那是拿它做一种欺骗众生的手段,造无量无边罪业。四摄法里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交际法,四摄法实在话就是交际法,是佛菩萨的交际法,对一切众生往来交际他有办法。头一个「布施」,这个布施以前我讲得很通俗,布施是什么?请客、送礼。你跟人家交际应酬,这是头一步,常常请他,常常送点礼,感情就拉拢了、就好了。佛用这个方法对一切众生,他要教化这个众生,接引这个众生,首先跟这个众生要建立很好的感情。我们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要跟人家往来,首先要去拜访,要送礼,以后要常常往来。

第二种方法是「爱语」,从真诚心爱护对方,他才会受感动。爱语不一定句句话都是好听的,是真正对他有利益的,教训他、责备他都是爱语。但是要观察,就是你跟他交情的浅深,他能够接受多少,言语要有分寸;不能说的超过他能接受的程度,那就错了,那就起反作用。他能接受多少,跟他说多少,看他不能接受的不说。第三个方法「利行」,就是我们所作所为,对他肯定是有利益的。第四个是「同事」,同事我们不必讲得很深,我讲得很浅显,共同生活,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共同生活在这个地区、在这个国家,处处要为大局著想,不要斤斤计较小我,不要斤斤计较私利。佛教给我们这四个方法,这四个方法如果你要会用,用得很恰当,走遍全世界无往而不利,再凶恶的人你都可以跟他拉拉手做好朋友,他也会帮助你。可见得问题都在自己,不在别人,不在外面。孟子说得好:「反求诸己」,样样回过头来自己想想,我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在各种不同复杂的环境之下,我们把事情做好,能够行得通,这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学问。佛在经典都是教我们这个,你要是真懂得,学会了,你真的会生大欢喜心。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