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二四讲)  2001/6/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24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偈颂第四首:

【具足世间种种音,普转法轮无不解,众生听者烦恼灭,此遍往神之所悟。】

这一位是周行不碍主方神,他得的法门是「普现一切处不唐劳解脱门」。这在前面长行我们读过了,这是普现说法,闻法一定是转迷为悟,所以他功不唐捐。我们看他的偈颂。

第一句是说,『具足世间种种音』。特别是在娑婆世界,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他说得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是指娑婆世界,特别指的是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个地球在佛经里面称为南赡部洲,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众生耳根最利,当然也有很少数的眼根利、其他根利,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耳根最利,因此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都是以音声为教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大家讲经说法,并没有文字,也没有讲稿;孔老夫子示现在中国教学,也是用言语,也没有文字,也没有教材,是以音声为教体。音声,也就是说语言,语言我们现在知道,不但每个国家语言不相同,每一个族群的语言也不相同。中国幅员很广,包容五十六个不同的族群,现在讲民族,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再加上地方上的方言,可以说言语相当复杂。如果走向全世界,这个复杂就要增加好多倍。佛菩萨教化众生,语言没有障碍,他自自然然能够通达一切众生的言语,这个能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所以他「具足世间种种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佛菩萨个个都是语言天才,没有他不通的,没有他不会的,这个样子才能教化一切众生。

第二句讲,『普转法轮无不解』。「法轮」是比喻,比喻佛家的教学,为什么用法轮来比喻?因为法轮确确实实它代表了一种大圆满,代表一种大自在。轮的相就是圆,圆的心确实是有,但是你怎么样去找也找不到,确实有心。心不是物质,心没有迹象、没有形状,因此六根都缘不到,不但我们眼耳鼻舌身缘不到,我们的意也缘不到。意能够缘的是识,缘不到真心,缘不到本性。所以用轮来表,确实能够让人从这里面去体会,心有,但是它不是相;圆的周,就是轮的周,那是相。所以用法轮代表的是性相一如,代表理事不二,那个圆心是理,圆周是事,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这个理要没有事,那连踪迹都没有。如果没有圆周,你到哪里去想圆心?圆心也没有了;如果没有圆心,这个圆是决定不能成就。我们想像这个关系,这个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我们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经,不要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所说的经,真的是尘说刹说,无量无边,无有穷尽。他说的是些什么?说的总不超过性相,换句话说,用这个轮来比,总不能超越圆心跟圆周,用这个东西来代表整个佛法,确实很圆满,所以佛用这个来做现在人说的MARK,我们佛教的一个标志。

「转」是转动的意思,把它推动,换句话说,就是推行佛陀的教育,推行佛陀的教学,就叫做「转法轮」。诸佛菩萨所说,不管他说的是长说短说,或者是深说浅说,总不会超越这个范围,不会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这叫契理。所以佛常讲,相有性无,性是空的;他不说「无」,讲「空」,空不是无,空是有,有为什么说空?六根缘不到,所以用空来说。事有,理是空的。我们把这桩事情落实到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这个身体,肉体就是圆周,就是事,就是相;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性就是圆心,就是理,就是性。这个身一定是性相集合的,没有办法分开。那我们要问:人死了之后,神识离开身体,理跟事是不是分开了?性跟相是不是变成两个?跟诸位说,没有,还是一个,为什么?因为这个身相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单单在相分上讲,这个相分它有法性,我们灵魂离开身体了,这个身体还在,这个身体还是有相,甚至於现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发现几千年、甚至於几万年,人类祖先的遗体,看到他身上头骨,那个头骨是物质,这个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个自性,因此根本不可能分。我们的佛性跟我们这个肉身集合,这个人是活人,离开之后我们叫这个人「尸体」,尸体还是有性,这里头很微妙,我们要很冷静、很仔细的去观察、去体会。我现在都不讲思惟了,去体会,佛家讲「参究」,你才能够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法性是唯心所现,神识我们讲灵魂,是唯识所变,这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你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所以大乘经上说得好:「不可思议」,你不能去想,你想就错了。想是妄想,你想它是一也是妄想,你想它是二也是妄想,你想它这两者不二,还是妄想,两者不一统统是妄想,四句百非。你不想,不想就对了;但是不想,能明了,那是真智慧。就像镜子照东西,照得非常清楚,一样也没有漏掉,镜子有没有想?没有想。所以圣人用心如镜,他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楚明白。我们凡夫用心就错了,凡夫用心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一个镜头打开,底片落印象,这个落印象在佛法里面就比作阿赖耶,阿赖耶像个仓库,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照得愈多,你落的印象就愈多,这个印象永远不会消除。转识成智之后,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那我们要问,这印象有没有消除?没有,它还在。假如这个印象果然消除了,那佛就不能度众生;佛要普度众生,这个印象不会让它消失,然后这个现象起作用,起作用就是大圆镜智,也就是大圆满的智慧。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需要它,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示现需要它,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如果没有它怎么能现身?怎么能现种种身?如果没有它怎么能为众生说种种法?所以我们要晓得,凡夫成佛他是转变,他不是生灭。佛家常常讲生灭,这个生灭是随顺俗谛说的,是方便说的;真实说,没有生灭,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不生不灭」,这个话是真的。

《中观论》上一开端就讲了八个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说了八个,这都是形容事实真相。所以事实真相是转变,转烦恼为菩提。我们常常讲断烦恼、开智慧,这都是方便说,实在讲是把烦恼转变成智慧,烦恼就是智慧;转生死为涅盘,不是真的有个生死,生死确实就是涅盘,问题就是你会不会转!诸佛菩萨到最后,教导我们就是转,开头教我们断恶修善,实际上是转恶为善,你总得有个回转就行了。因此佛对於一切众生示现的相不一样,不仅仅可以示现众生同类相,为他讲经说法,也示现不同类的相,示现山河大地,示现草木花卉,示现这一切动物,示现一切自然现象。不管他怎么样示现,他有一个目的,令这个众生眼见耳闻,触动他的灵听,现在人讲灵感,他一接触这个境界他灵感现前,他有所领悟,佛菩萨是帮助他觉悟。所以这个示现没有一定的方式,这就是常讲的无方大用,这个大用才是圆满的。众生六根一接触『无不解』,这个「解」就是领悟,恍然大悟。这个目标、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的,佛菩萨一切为众生,常常作如是示现,这是我们要明了的。我们不但明了,而且要学习,我们学佛,这才是纯正之法。

怎样才能示现?无我就能示现,有「我」这个人有自私自利,他有自私自利,他就不能舍财,他就不能舍身,他处事待人接物就有许许多多顾忌。当然这个顾忌,头一个念头:怎样保护自己,这是古今中外一切众生都不能够避免的,众生之所以称为众生就在此地。佛菩萨没有自己,所以他能舍,能作种种示现,他没有一丝毫的顾虑,他只想到一桩事情,对众生有真实之利,无论做哪一桩事情,对众生都有真实之利。那我要问:「这个众生他骗我?我要不要给他骗?」如果是菩萨一定愿意给他骗。不要说是菩萨了,我早年在台湾,道安法师在松山寺办大专佛学讲座,邀请我做讲师,以后这个佛学讲座搬到中国佛教会,依旧是他来主持,他请我做总主讲。我跟他老人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得空的时候我都会去看他老人家,向他老人家请教。有一天我去看他,我在门外遇到一个人从他里面走出来,这一位居士我跟他也很熟,我们打了个招呼,我进去他就出去了。进去之后,老和尚就问我:「刚才某居士在我这里出去,你看到他没有?」我说我碰到他,在门口碰到他了。「他今天又来骗我」,我说「那怎么样?你有没有给他?」「我给他了。」这是佛法,老人作斯示现!

要知道人都有良心的,久而久之良心发现,他会觉得这个老和尚了不起。他欺骗了,在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老和尚知道他骗他,他还认为这一次又成功了,他骗老和尚不少钱,骗了好几百万,那个时候的台币,相当可观。所以老和尚过世的时候,我听说欠了八百多万债务,以后松山寺替他还。常常找他,他那个支票乱开,但是这是很了不起的作法。久而久之,慢慢他知道了,原来每一次骗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知道还给我!」惭愧心会生起来,这一个惭愧心就是无始无明里面起了一道闪光,石火电光,这个光虽然短,这个光虽然小,也就是他的良心开始发现了,以后他就能回头是岸。这是把他的良心点燃,帮助他启动,他虽然是用不善的心,佛菩萨以善意待他。

当然这些方法因人而异。最重要的,示现的人、说法的人懂得观机,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无不是以利益众生为目的,这是真的菩萨行,哪有吃亏上当!吃亏上当凡夫才有,佛菩萨没有,因为佛菩萨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了不可得,哪有什么吃亏上当的!吃亏上当是凡夫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要想想看,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些观念没有了,因为这些观念实在讲全都是属於抽象的概念。我们真正参透了,晓得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不过是随缘成就众生而已。众生的根性分三大类,上上根的这一生就成就了;中等根性的人提他一把,帮助他精进;下等根性的人,没有善根的人,帮他种善根,都有道理。只有对於事实真相一无所知的人,「哎呀,这个老和尚做错事了,这个老和尚被人骗了,上当了」,那是凡人见解。佛菩萨、圣人见解跟凡夫见解确实不一样,这《了凡四训》里头都有。袁了凡跟他儿子分析,圣人的见解跟凡夫见解不相同,圣人的用意非常之深,凡夫的心量、见识浅薄。教化众生,为众生讲经说法,讲的人一定要把理论、方法、境界讲清楚讲明白,这个很重要,要契机契理,对下根人不说上法,说上法他听不懂;对上根人不说下法,你说下法他觉得没意思,所以一定要适合听众的程度。

第三句说『众生听者烦恼灭』,这句话是讲教学的效果、教学的成绩。教学是在那里做了,但是没有效果、没有成绩,那不是白说了?我们现在培训班的同学,将来我们在澳洲办净宗学院,学院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著重在培养师资,这些道理不能不懂。首先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接受佛法的教诲,接受佛法的薰陶,我们的烦恼有没有灭?「灭」这个字很难,我们得问一问,烦恼有没有轻?这就是效果。如果我们的烦恼一年比一年轻,那就很有进步。譬如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我懂。教我从布施下手,那个时候布施难,难我也做,为什么?老师教我这么做。我学佛能有一点成就,就是决定听从老师的话,老师绝不欺骗我,老师教我这样做一定有好处。勉强做,老师给我的期限是六年,统统放下。我认识章嘉大师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每一年反省,每一年自己观察自己,五十年的功夫,确实年年都放下一些,这就表示有进步。

其实这种进步的现象,常常听我讲经的人,如果你细心的话,你能够观察得到。为什么?讲经讲的这些内容年年不一样,同样一部经,遍遍不一样,后面讲的一定比前面讲得好。这里面当然因素也很多,一种因素,这大家所熟知的,熟能生巧,这是在技术上的进步,熟能生巧;实质内容上的进步,是智慧开了。你要晓得智慧开了,是烦恼少了智慧才开,烦恼没有减少智慧怎么开?烦恼跟智慧是一体,烦恼障碍智慧,所以烦恼少一分,智慧就增一分;烦恼少两分,智慧就增两分。智慧是本有的,烦恼是无始无明习气。所以你从这个地方仔细观察,在世出世法有常说「微密观照」,你就能看出来。我们听别人讲经,特别是听我们同学们讲经,他们训练的时间虽然不长,没有接受训练之前,他讲的我们听了,接受训练之后,第一个月讲的,第二个月讲的,第三个月讲的,第四个月讲的,我们仔细来观察,他有进步,这个进步多半是熟能生巧,技巧上的进步;智慧有没有开?那你要微密观照,这个绝对不是短时间,这是长时间。

昨天我到大士那边去参观,那边现在在念佛,我听我们总务李文发居士告诉我,现在计划是每一个星期举行三天念佛,这三天就是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三天,每一个星期三天。念佛堂不大,居住的环境还可以。他们收三十六个人,报名的人很多,我们分批的让他到那边念佛。我昨天去看,非常欢喜,比我想像的要殊胜。我希望这些念佛人三天精进念佛,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三天七十二个小时,如果精神体力实在不行,可以休息,它有房间可以休息。我劝大家休息的时候不要脱海青,保持高度的警觉,一醒过来立刻就回到念佛堂,我们要真正生欢喜心。从前我们是常常听说,有的人喜欢打麻将,三天三夜,打麻将都有那种精神,你把那个精神拿来念佛多好!游乐场所流连忘返,有人确确实实玩个两三天,日夜不休息的。世间人在娱乐场所当中他能做到,我们在念佛堂里头何以做不到?一定要有勇气、要有毅力、要有决心,这三天三夜我一定做到。刚刚开头一定有困难,这个困难一定要突破,突破之后这问题解决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佛陀的教诲,财、色、名、食、睡这叫五盖,这五种障碍,五种障碍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舍掉。

我们会长李木源居士曾经告诉我,不止一次,在大陆上他确确实实见到一些法师,真正修行人,常年不睡觉的,日夜精进,他没有睡眠。有些一般人不相信,轮流去看,轮班去看,看上一两个星期果然如此,确确实实他没有在睡眠,他在拜佛,他在经行,他在念佛,常年不眠不休。我们难,难在什么?第一个观念不能打破,这是根本原因。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到时候就想睡觉,那是一种习性,到时候不睡就感觉一身的难过;到时候就想吃东西,没有东西吃就觉得饿得不得了。你要把观念纠正过来,事上就好解决。我一天就吃一餐,只有这一个观念,早晚都放弃了,没有这个念头了,没有这个念头他早晚就不饿,中午这一餐也很正常,并没有多吃,观念重要。如果观念是「我不要睡眠,没有睡眠」,把睡眠的观念丢掉了,到时候就不打瞌睡,就不会难过了,身体习惯了。观念纠正过来,习惯不难转换,只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把这个习惯转过来。终年不睡,精神饱满,为什么精神饱满?他没有妄想,他没有烦恼,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牵挂,日夜行道。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听法的人、学教的人,要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他把他心里面的忧虑、牵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佛法的教学就成就了。

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想办一个真正的佛陀教育非常不容易,李木源居士他是有心人,我很感激他,我也很佩服他,他非常想把我们的培训班提升为佛学院,政府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是我们不具备学院的条件,在教育讲,这个学院的条件不具足。我们没有像一般大学学院这种课程的编排,师资不是博士、硕士出身,所以政府不能承认。这一次我们在澳洲,澳洲政府承认我们办一所净宗学院,这个因缘希有!因为佛学院跟普通学院不一样,普通学院培养的是什么人才?是工商业管理人才、是科学技术人才;我们办的这个学院跟它不一样,我们是什么人才?我们是培养道德的人才,我们培养的是断烦恼、开智慧的人才。所以我们佛学院的老师,你就算是世间一般博士、硕士到我这儿来,我还不能要你,为什么?你烦恼没断,你自私自利没断,你名闻利养没断,你贪瞋痴慢没有断,不但你不能来教,你连来学的资格都不够。所以我们要求的条件,跟世间一般大学、学院的条件不相同;我们的课程也不相同,我们课程是佛教的经律论。我们是要办这么一所学院,不是办普通的大学、普通的学院;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神圣的教育。

澳洲政府给我们立案,也出於我们意料之外。我向澳洲政府注册的时候,我是提了三个名称:「净宗学会」「净宗中心」「净宗学院」,选了三个名称,看看政府,看他们哪一种方便,给我们选择一种。我们并没有执著,他们给我们选的是「学院」,这我们非常非常感激。我们心里也晓得,这是佛菩萨不思议威神加持,龙天善神保佑拥护。学院既然批准了,我们一定是全力以赴,我们不辜负澳洲政府的恩德,我们不辜负诸佛菩萨的护念加持,一定要把这个学院办好。这个学院办好、办成功了,我相信其他国家地区的政府,我们要求建佛教的学院,甚至於佛教大学,都会容易批准。我们的师资决不能用一般世间的那些老师来教,所谓是隔行如隔山,他在佛法上没有相当的修学,不是懂得佛法就能教,不是的,《华严》《大智度论》里面都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那个「智」就是世间的博士们。什么人能够解释?有修有证。

「证」这个含义也是无限深广,在大乘法菩萨,《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证」就有五十一个层次。你证到哪一个层次?我证到初信位,你证到二信位,他证到三信位,那都是有证。证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没有真正得到佛法受用,你只有解,你没有行证。证一定要落实,一定从行门当中得到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的落实,佛教给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我们是不是真的放下了?果然真正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了,我们距离证初果、证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就愈来愈靠近了。怎样才证入?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见惑头一个就是身见,身见就是我刚才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这个东西要断!必须把念头转过来,大公无私,念念为一切众生服务,我这个身体到世间来,目的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贪图享受的,决定不容许增长贪瞋痴慢,不可以!贪财、好色、贪名、贪吃,要戒除,我们才证得个初果,头一个位次。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放弃自己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你才是初果须陀洹,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萨;这些东西你还有坚固执著,丝毫没有放下,你是门外汉。

我们学院将来的教授、讲师、助教,也有这些等级,但是我们这个等级里面的内容,跟世间法不一样。到什么资格才是教授?我们要详细观察,你确实没有自私自利了,也就是五类见惑,你虽然没有完全断,确确实实你比一般人轻很多,我们才承认你是我们的教授,你是我们真正的老师。烦恼习气没断,所谓是「能说不能行」,这种人我们请他做讲师,他不是教授,因为他所说的、佛经里头的他没有做到;真正做到了,他才能从副教授进入到教授。我们有我们的标准,跟世间人的标准不一样。像这些,我们在学院的时候,我们都要报给政府,我们教授的条件、副教授的条件、讲师的条件、助教的条件,我们要向政府报备,然后他就晓得这是道德教育,这是伦理教育,跟世间所有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同。

佛法回归到教育是正确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所推行的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自己就是个教授;我们必须要能够做到他那个模样,才能称为教授。他真的万缘放下了,五欲六尘丝毫不沾染,不但不沾染,不动心,念念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行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我们的标准,这二十个字不能落实,那就不具备教授的资格;这二十个字做了,做得确实有成绩,还没有达到圆满,那我们称他为副教授;这二十个字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自己没有办法做到,我们可以请他做讲师,我们用这个标准来定老师的地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员,都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度而后才能度他。

烦恼不能够天天减少,诸位要知道,此地这里一句:烦恼少智慧就增、就长,这是真实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法里面来讲,是有害无利的,为什么?没有世智辩聪的凡人,他在这一生当中平平淡淡度过,他少造业,少犯过失,这个对他来生来说有好处;如果是世智辩聪,用心不善,念念满足自己的欲望,他是以满足自己欲望做为他这一生的生活的目的,这个问题严重了,必定伤害别人,那他天天就在造罪业。以世智辩聪来造罪业,罪业造得愈大,造得愈重,来生果报在地狱,你说有什么好处?凡是有世智辩聪这种人,决定是傲慢,决定是自大,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决定排斥圣贤教诲。为什么?他如果接受圣贤教诲,他就觉得比别人低一等,总觉得古圣先贤哪一个都不如他,他在这个世间至高无上,甚至於上帝还不如他,诸佛如来何消说?这是世智辩聪,他造的业重!

圣贤人们教人,无不是教人存平等心、清净心、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样样事事不敢为人先,所以自在随缘,做事总让别人作主。我们向澳洲政府登记这个道场,成立这个道场,我们提三个名称,请他选择一个,请他作主,这就叫做随缘。我如果提一个名称,那就是我自己作主。随缘,别人欢喜。往年我在台北,我们也是成立一个道场,那个道场原来的名称叫「华藏讲堂」,我们的招牌是李老师替我写的,这个道场也要找政府机关去立案、去注册,因为这是民间宗教团体,这个原本是内政部管这个事情的。当时我有一个同学在教育部,他跟我非常好,因为我也请他做我们董事会的董事,他跟我建议:「你为什么不到教育部去立案?」这句话提醒了我,这个好!我们是搞佛陀教育的,所以我们就准备一些公文,向教育部备案,「华藏讲堂基金会」。这个公文送去大概两个星期都没有下文,怎么回事?怎么没消息?我就到教育部去查,教育部确实收到我们的文件,分到哪里去了?分到高教司去了,应该是分到社教司,这是社会教育,它分到高教司去了。我说奇怪,这个也许佛菩萨安排,把我们搞成高等教育了。我就到高教司,主办的科长接见我,告诉我,我们的文件他收到了,收到他很难处理,他说教育部没有前例,没有这个例子。那我就向他请教,我说:现在民间团体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你这里立案?他说一般都是文教基金会一类的。他说:在高教司立案,总共有九十几个文教基金会。我听了这个话,我当时说「你把文件拿来」,我把华藏讲堂这四个字划掉,我在旁边写一个,我说我们用「佛陀教育基金会」这个名称行不行?他说这个可以,所以我们当时就改了。我说那章程里面的内容怎么样?他说也有一些问题,我说「请你替我改」,这都是随缘,所以我们章程是科长替我们改的,改了之后我在上面签个字承认,这一份文件他就替我报上去了,经过教育部审察就通过了,两个月就批准、就下来了。所以这个科长打电话给我们的总干事简丰文,他说:你们这个立案是我们教育部开国以来文件之快第一次,通常立案最快也要半年,甚至於拖到十个月、拖到一年才能批准下来,他说你们两个月就批下来,太快了。

这是随缘不攀缘,我们决定没有主观的成见,只要我们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名称没有关系,形式也不是重要的。新加坡纳丹总统说得好:「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他这个话很内行。我最初听这个话,是五十年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佛教修学重实质,不重外表、不重形式」,那个时候他跟我讲持戒,说了这句话,他说「受戒并不重要,持戒重要」。怎么持法?你学一条你就做一条。譬如不杀生,你真正做到了,你没有受戒,你这一条戒也成就了,护法神、护戒神他还是要保佑你,还是要护持你,所以不在形式。形式上受了戒,你没有做到,你有罪过,不但没有护法神保佑你,恐怕还有恶鬼屯门,麻烦大了,妖魔鬼怪在你周边。所以实质决定重於形式。

这几个简简单单的例子,你们了解我办事情,我没有主观,我没有成见,我能随缘,所以往往事情不但能办得成功,而且办得非常顺利,主管单位都很欢喜,我们需要协助,他们真诚帮助我们。用真诚心去做,用清净心去做,用智慧的心、用爱心去做。如果还做不成功,还有障碍,那我们就只能说我们自己福德不够,我们自己的真诚不够。为什么?不能感动人。所以,孟夫子讲得好,「反求诸己」,过失不在别人,不在外面,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别人不了解,别人对我们有误会;他要是真的明白,真的了解,他一定会帮助我们。尤其现在有一些政府,已经意识到伦理道德教育重要,因为今天社会的动乱,就是缺乏这个教育,如果能有这么一个机构,提倡这个教育,培养教学人才,我相信他如果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他不但不障碍,会鼓励我们做,会帮助我们做,甚至於还要求我们做,这是一定的道理。

主方神这一章经文,我们前面说得很多,就是现在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教育的内容是伦理、是道德,说得具体一点,是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如何合理的相处;族类与族类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如何真正落实到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和睦相处,这是我们这一个学院、我们办的教育的重点,我们办学宗旨之所在。这个教学是今天社会上所缺乏的,而且是今天社会上迫切需要的。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我有这个权力,我是政府领导人,遇到有人发心来办这种教育,我不但立刻批准,我一定还用政府的财力来帮助他。现在许许多多国家政府,都拿出财力来帮助建老人院,建退休村,来办老人福利事业。这个教学比老人福利事业还要重要,希望借重这个教育端正社会风气,改善社会,净化人心,达到社会永久的安定,世界永久和平,所以我称它是神圣的教育,真实道德的教育。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提升自己境界,要帮助别人,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全心全力的协助。所以这两句经文,「普转法轮无不解,众生听者烦恼灭」,『此遍往神之所悟』,这就是周行不碍主方神,他所觉悟的,他所证得的,这个证得是在自行化他里面得到的圆满成果。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