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三讲)  2002/5/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3

诸位同学,请看正陈本义第一段的十句,第七句开始:

【世界海佛出兴。】

这一句没有讲,前面讲到「世界海清净」。这是讲诸佛如来在十法界现身教化,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界出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是「佛出差殊」,我们在经论里面读到很多,佛出现在世间,也是有无量因缘。我们必须要记得,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佛现的身不一样,佛用的名号也不一样,佛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也各个不相同,但是他的方向、他的目标是不变的。方向、目标总而言之是教化众生断恶修善,这是第一条;第二是教化众生破迷开悟,第三是教化众生转凡成圣,这是方向目标永远不变的,佛佛道同。至於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样的仪规?这就讲的善巧方便,无量无边。佛家常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现相都是方便。

佛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现的身相,丈六金身,丈六这个个子很高,但是诸位晓得,古时候这个尺没有现在这么长。我从前读过弘一大师《周尺考》,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周朝时候的一尺只合我们现在中国市尺大概六寸的样子。所以一丈六用现在人的说法,一百八十多公分的样子,比一般人高一点,不是高很多。佛现的这个身总要跟大家差不多,是要好一点,也不至於好太多,好太多一般人不敢亲近,稍微好一点,这是合情合理的。佛度化众生,一切是随著众生业感,佛就有应。所以佛的身相不一定,佛的色相也不一定,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色相,都叫做金色身。取金色身是取比喻,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是金色身。如果是金的,这个人一身是金色的皮肤,人家看这个人是怪人,谁敢去接近他?金代表什么意思?代表完美,代表不变。

你看看这五金,金银铜铁锡,除黄金之外,其他的都容易氧化、都容易变色。通常我们使用的东西大概铜器多、银器多,铜跟银都容易变色,时间久氧化,银变成黑的,铜变成绿色的。唯有黄金不变,黄金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它永远保持它的色泽,所以称之为宝,取这个意思。佛对众生的真诚心不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净心、平等心不变;永远住在智慧里面,不会起烦恼,不会动感情,正觉不变;永远是慈悲的,慈悲心不变。无论是顺逆境缘,他不变。不变叫做金,所以称真金色,就是它不变。我们凡夫常常随著境界变,性情非常不稳定。不变的是真心,真心现出来的叫做真色,所以他的色相不变,不是脸上、身上都是金色的。我们造像怎么样显示佛一切都是常住不变的?用金色。所以金是表法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你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身相颜色就像黄金的,那你是望文生义,你不了解佛所说的真实义。

过去善导大师也给我们讲了一句话,跟『出兴』有密切关系。善导大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还把它刻了个小图章,这两句话。刚才讲了,佛出兴在这个世间是为了三桩事情,三桩事情合起来那就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就这一桩事情。所以,断恶修善、转迷为悟都是作佛的先决条件。佛是希望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证得大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就为这么一桩事情。要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成就这个大圆满,无量法门里面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得上忙的,肯定帮得上忙,「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这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出现在九法界,就这么一桩事情。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又说出许许多多的法门?这是众生缘不成熟,什么缘?念佛求生净土的缘不成熟。这个时候「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哪个法门,教你哪个法门。在这个法门里头,用意在哪里?种善根,中国古人常讲的积功累德。无量无边法门都是帮助你积功累德,到什么时候你想通、你觉悟了,能接受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佛又来了。唯有这个法门能令博地凡夫一生圆满成就,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佛是这样出现的,菩萨亦复如是。

菩萨、声闻、缘觉他们出现在世间,从我们凡夫这个境界里面来说,无一不是乘愿再来。他们学佛学得很像,帮助佛教化。法身菩萨他的能力具足了,刚才说过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都现前了,这个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现佛身而为说法,他是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佛身来教化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样的身相。不到这个地位,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四圣法界示现的相好都要得佛力加持。实在讲,就是等觉菩萨也得佛加持,佛慈悲到极处,我们在经文里面能看到,佛对一切众生平等加持。但是一切众生在果相上说完全不平等,这是什么原因?佛平等加持,你能接受多少?你要是不接受,不接受就加不上,想帮忙你不肯接受,帮不上。送给你礼物你不接受,你拒绝,差别在此地。

我们想,怎样把自己的这些障碍、业障能够消除掉?消除业障最殊胜的方法,听经。佛陀在世天天讲经说法,你听经,你亲近他老人家。日久天长听多了、看多了,你看他老人家生活,你看他老人家工作,你看他老人家接引大众。在这里头学,这都是学问,这都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德行。现在佛不在世了,不在世我们的学习就困难很多。不在世了到哪里学?依照经典来学习。对於经典要生信心,佛不在世,三宝是法宝第一;佛陀在世,佛宝第一。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叫做《四帖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得很详细,把「依法不依人」非常具体举出许多例子给我们说明,希望我们要明了。佛陀不在世,法宝是世出世间第一宝,世间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现在人讲宝石、金刚钻、宝物,假的那不是真的。法宝是真的,法宝重於世出世间一切珍宝,这在大乘经上比喻太多太多了。

大乘经常说,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布施的福不得了,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什么原因?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那个人,那个人不会开悟,反而被这些财货迷惑;四句偈,能令人觉悟。佛经里面这些话佛讲了无数遍,我们在许许多多经典里面都看到,相不相信?不相信。你今天布施我一部《华严经》,肯定你不如布施我十万块钱;十万块钱那是大千世界七宝的一毛,九牛一毛。世间人还是重财不重法,你才晓得经上常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他爱财货,他不爱佛法。佛法虽然讲也爱,但是决定比不上名闻利养,名闻利养一现前,佛法就放到一边,变成次要又次要,这哪能成就?

什么时候你真正觉悟了,人家供养你百万、千万、亿万与一个人供养你一部《华严经》,你能不能「我要接受《华严经》,亿万财富我不要!」你真的觉悟了;你得亿万财富,你是六道众生,你搞轮回。你得到这部《华严经》,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你这一生跟善财童子一样,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能够契入一真法界。你说哪个利益大?什么时候你才真正明了,你才真正觉悟?真正明了觉悟的人,肯定不造恶业了,心里面恶的念头断干净了。别人对我的误会、毁谤、陷害,有没有?有,连释迦牟尼佛成佛示现都有。我们用什么心情来对待?我们用智慧,智慧观察,它替我消业障,帮助我增福慧。所以觉悟的人遇到这个事情,知道那是大善知识,那是在教导我。我没有造这个过失,他在提醒我,不要造罪业;我确实是造了这个罪业,别人说我,说我的过失,提醒我要忏悔、要改过自新,你说那不是善知识是什么?

善财童子所以一生圆成佛道,就是这样修成的。然后我们才晓得,许许多多人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只喜欢听别人赞叹,说好的,自己心里很得意,得意忘形,把自己所修的这些功德全部都漏掉了。增长傲慢,自以为是,增长罪业。如果有人说你不是,恨到极处,就是自己有过失,自己也不承认,想尽方法来掩饰,所以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几个人像世出世间的大圣人,大圣人是大明白人、大聪明人,人家是闻过则喜,欢喜。历代帝王当中,唐太宗常常被人赞叹,什么原因?唐太宗喜欢人家说他的过失,绝对不处罚人。说错了?真的有这种情形,别人误会、不了解,当他面说「皇帝,你哪些事情不对,你哪些事情做错了。」皇帝点头笑笑。旁边他的太监跟皇帝说:「皇上,那人冤枉你,你没有这个过失。」皇帝回过头来告诉他,「没有这个过失,也要接受。」什么原因?「如果他说错,我惩罚他,以后还有什么人敢在我面前说过失?」「贞观之治」不是容易得来的,由此可知,唐太宗这个人了不起。说他的过失,纵然是说错了,欢喜接受。正是古人讲的「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只要你来说,我都感谢你。

就我们佛法来说,历代帝王当中很多菩萨化身,这是菩萨以帝王身出现,教导做国家统治者帝王应该要有的态度。千万不可以「我没有这个过失,你冤枉我,你在那里胡思乱想,你在那里猜疑,你应该接受惩罚。」这样一来,没有一个人敢说你的过失,你的过失只有增长,你自己不知道。一直增长到毁灭,恶贯满盈,你的灾难就来了。做领导的人,应当向唐太宗学习;修道的人,如果不能接受别人规劝过失,你的道业永远不能成就。古圣先贤、佛菩萨是怎么样教我们的?我们要记住。看到别人的不善,不要人家说,我们要认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有没有他那样的过失,我们就学到了。每一次反省就是一次的功德,积功累德是这样修成的。见到别人的善处,我要想到我有没有?我要没有,要向他学习;我要有,要好好的保持。所以会修行的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菩萨学处、都是道场,没有一处不是修道、养道、成道的场所,统统是!你的道业一生怎么会不成就?当然成就。问题是在你会不会?你不会,那就没有法子了。

学习不能中断,才会有进步。我们今天学习没有进步,为什么没有进步?中断的时间太长了。我在这里讲经,你每天在那里听经,一天听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只有四个小时佛法薰习,还有二十个小时是烦恼薰习,你敌不过烦恼,你怎么会成就?所以我劝同学们,好的同学、希望这一生有成就的同学,我劝导他每天要干十六个小时,八个小时听经,八个小时念佛,二十四小时我们有三分之二接受佛法薰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八个小时,还有烦恼习气在薰习,这个样子功夫稍稍可以得力。菩萨不一样,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菩萨接受佛法薰习是二十四小时具足的。换句话说,一天一昼夜当中,一分一秒的烦恼薰习都没有,所以他成菩萨,他能成法身大士。我们不如人家,他是真正做到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净而不染。

佛与法身菩萨为我们示现没有中断过,一分一秒昼夜都没有中断过。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经上讲我们这些人「刚强难化」,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真的是刚强难化。每天不知不觉的都在世缘里头计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造轮回业,我常常讲轮回心造轮回业。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前头还有一句话,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看了这个偈子,听了这句话,能不能体会到?能不能了解?能不能觉悟?明了、觉悟不是在口皮上,是在心行上。真正觉悟的人,落实在心,落实在行为。我要把佛号、佛的教诲念念当中都做到,真的做到。你要做得很圆满、做得很究竟、做得很活泼、做得很自然,《华严经》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参考资料。所以,读《华严》是无比的福报。

我们也曾经听古人说,《无量寿经》超过《华严》,对不对?对!但是对现前我们这个根性,《华严》超过《无量寿经》。在什么状况之下,《无量寿经》又超过《华严》?十波罗蜜、十大愿王修学有相当的功夫了,有相当的成绩了,这个时候《无量寿经》超过《华严》。你能懂这个意思吗?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他们境界里面,《无量寿经》第一,你看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助手,重要的得力助手,这两个人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而且把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劝导他们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么一来,华藏世界不是空了吗?人都没有了,都被这两位菩萨带走了。毗卢遮那佛生不生气?「你把我的人全都带走了」,毗卢遮那佛要一生气,他是凡夫他不是佛。佛的心是什么心?你们这些菩萨快快成佛,最好今天就能成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到那边去作佛,毗卢遮那佛高兴、鼓掌,「好,好,好,你们都去、都去!」是这样的。对於极乐世界、对於阿弥陀佛一丝毫的忌讳都没有,一丝毫的嫉妒都没有,欢喜踊跃,这是佛所行处。我们凡夫是「你拉我的信徒,那还得了?」凡夫!不会成就,搞六道,不是搞佛法。

我底下这些学生,如果有个真正好的善知识,我会劝你们去亲近,去接受他的教诲,我欢喜。为什么?我希望你成就。你在我这里不能成就,到那里能成就,我要是障碍你,我的罪过很重。你在我这里成就小,在我这里成就慢,你到那个地方成就快,到那个地方成就大,我真的爱护你,真的想帮助你,我一定劝你到那里去。哪有刁难阻碍的道理?这是什么人?这在佛法讲这是魔,魔才障碍别人,佛不障碍别人。佛出兴世间不容易,菩萨应化缘都很深,一定自己要有慧眼,你能够辨别。现在由於交通便捷、科技发达,实在讲亲近善知识不必到善知识居住的地方,用网路在家里面就能够亲近。现在用网路讲经的法师大德不少,你统统都看,你自己用你的智慧去选择。统统看了之后,你选择一位善知识,你天天听他的,你就是亲近他。这个办法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教的?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教韦提希夫人就是这个办法。

韦提希夫人希望亲近善知识,希望往生清净佛国土。释迦牟尼佛把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用他的神力展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就像电视机画面一样,让你自己仔细去观察,你仔细听听这一切诸佛说法。夫人看到、听到,最后向佛请求,她觉得西方极乐世界不错,她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不就跟现在用电视画面一样吗?要求怎么样才能够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佛教给她方法。方法的基础,「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什么原因?先把自己变成上善之人,因为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要没有上善的条件,把方法告诉你也没有用处,你也不能往生,你必须具备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所以净业三福就重要,念佛人不修净业三福不能往生,修净业三福的人,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多少人读经,实在讲粗心大意,误会了佛的话,错解了佛的话,把这一生机缘错过了。这一错过,下一次再要遇到,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很不容易!一定要知道世间什么都是假的,《八大人觉经》上明白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在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你能得到?

台湾前年一次大地震,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山河形状都改变了。古书里面常讲的沧海桑田,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喜玛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的大山,山顶上有贝壳,有水族的化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考古学家明白了,从前喜玛拉雅山是在海底,地壳的变化把海底挤出来变成山峰,陆地沉到海底下去了。地壳挤压演变的现象,现在科学家很清楚,这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无常」、讲的「危脆」;危是危险,脆是脆弱。真正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了解这个道理,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我常常讲,可以使用不可以占有。你有念头要占有,错了!随缘得大自在。你要想占有、想控制,你要生大烦恼,得不偿失。好,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八句:

【世界海劫住。】

这一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世界存在的时间长短,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空当中的星球,有些星球存在的时间长,有些星球存在的时间短。存在时间长短,各个不相同,这叫『劫住』。劫是佛法里面时间的代名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佛法里面说大劫、中劫、小劫。讲长时间是要论劫所说的,用年月日那就太麻烦、太琐碎了。劫的数量,在佛经里面我们要知道佛说法的义趣,都是形容很长很长的时间,不是说一个定数。现在很多人执著,一定执著一个数量。你执著数量,佛也有方便说法。说法有种种,不是一个说法。譬如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用的「小劫」,小劫怎么算法?

佛说人的寿命最短十岁,这是讲大多数人,我们今天讲平均年龄。这个世界很不好,人的寿命很短暂,寿命只有十岁。两三岁这个人就成熟,就结婚生子,到八、九岁就是老头子。从十岁每一百年,就是每过一百年,现在讲一个世纪,加一岁,平均年龄加一岁。这样一百年加一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是人寿最长的。到八万四千岁就不能再加,要往下减,再过一百年减一岁、过一百年又减一岁,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你要执著数目字,佛就给你这个说法。哪些人执著?小乘权教执著。大乘尤其是圆教他不会执著,他为什么不执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长短不二,他执著这些干什么?他心地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念劫圆融。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现象无不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发生的。

妄想、执著是虚妄的,能发生的体是虚妄的,所发生的事相哪里会有真实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万缘放下,身心就得大自在,才能够入佛解脱的境界。否则的话,你是样样事情斤斤计较,那你是要到哪一劫你才能入得了佛境界?所以这些现象之有,全是幻有,因缘生法。《中观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金刚般若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实相。觉悟的人在这个现相里面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觉悟的人;迷惑的人,念念想占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放不下,他累积罪业。累积功德的脱离轮回了,多半住四圣法界;造作重业的,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在这里头舍身受生,循环流转,干这个事情,变现这个现相。所有这些现相,总的来说都是从心想生,这个心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一真法界就现前了。那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这里头没有劫住。讲劫住是方便说,对凡夫的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放下的人对他讲。已经放下的人没得说,念头尚且不生,还有什么言说?但是在我们现前烦恼习气没有断,我们概念当中确确实实有时间的概念、有空间的概念,《百法明门论》里面讲的「时分」「方分」,是抽象的概念,不相应行法。这个概念里面似乎是有,实际上没有。不但体没有,现相也是虚幻的,细心的人能观察得出来。再看下面第九句:

【世界海劫转变差别。】

这一句里头有三桩事情,前一句著重在「住」,就是这个星球、这个星系,我们今天讲,它存在的时间长短,讲它存在的时间长短。第九句的「劫」,就是存在时间长短里面重要的是底下两桩事情,一个是『转变』,一个是『差别』。清凉大师在这一句里面给我们注解得很好,「随业改变」,要知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也是刹那刹那在变动的,它改变的幅度很小,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得出来;它改变的幅度很大,我们就觉察出来了。这一句重要,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夫学佛,如果心思很细密、很文静、很真诚,你在经教里面就能够做到随文入观。从什么地方观察到「转变、差别」的现象?从自己。粗相,一年比一年老,这不就变化吗?这不就差别吗?一年比一年老,容易觉察;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不容易觉察到。人从小到老不是刹那之间变化的,实实在在是一秒一秒钟在变化,每一秒都不一样。后一秒钟这个形相,绝对不是前一秒钟的现相。这个话现在一些同修们常常听我讲经,不难懂,我说得很多,在佛法总的叫无常。

我曾经在讲席里头说过,人有一桩事情勇猛精进,一点懈怠都没有,那就是从出生向坟墓这个目标精进不懈。你不能停个几秒钟,向衰老精进。什么人觉悟到这桩事情?跟诸位说,释迦牟尼佛当年觉悟到了。他作太子的时候到外面去游玩,看到外面生老病死,他觉悟了。觉悟之后,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形态?王位舍弃了,不想继承王位;荣华富贵舍弃了,妻子儿女舍弃了,去修道去了。觉悟了,就是修道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做国王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荣华富贵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真觉悟了!我们现在学佛,还要争名逐利,争权势、争地位,没有想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修行怎么会成功?谚语里面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不是假话。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在迷,没有在觉。虽然学佛、虽然出家,虽然搞弘护佛法搞了很多年,细心的反省检点就发现自己依然是迷而不觉,依然是邪而不正、染而不净。那自己心里就有数,我将来死了到哪里去?还是搞三途六道。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意思嘛?

经论上常常讲,真正是大丈夫,这个大丈夫也就是大英雄的意思,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不再造轮回业。不造轮回业,首先要把轮回心断掉。什么是轮回心?妄想分别执著是轮回心。妄想分别执著不断,你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你这一生肯定空过了。放下,现在就要放下。哪一天放下,你那一天就成就,你那一天开悟,你那一天就证果。所以你要问你什么时候成就?不要问别人,别人怎么会知道?问自己。圣凡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凡夫成圣;一念不觉,凡夫永远堕落,总而言之,不知道世间是「梦幻泡影」,不知道这个。读经太少,这个太少是时间太少,佛法薰习的力量非常微弱,不起作用。如果天天不读经,天天不听教,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学佛,拜佛、烧香种一点福报,种一点善根,起心动念求福不求慧,求升官发财,求保住自己的利益。这个念头叫妄想,这个行为叫分别执著,你怎么能够解脱?你怎么能够入佛门?说真话,皈依没有入佛门,为什么?你没皈;出家也没有入佛门,为什么?皈依没有做到。这三条你做到没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没做到。

三皈要怎样做到?皈依佛,天天不离开佛陀教诲,念念记住佛陀教诲,时时落实佛陀教诲,这真的皈依佛了。把自己的成见、妄想、习气统统放下,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照做。佛教我们「孝养父母」,我们一定要做到;佛教我们「奉事师长」,我也一定要做到;佛教我们「慈心不杀」,我们连伤害众生的念头都要断掉,不能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修十善业,条条要落实,你这才叫皈依佛。在经论当中学习正知正见,那就是皈依法。经天天念,念了没有用处,有口无心,有什么用?念要懂得里头的意思,要把这个意思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你真的皈依了。皈依僧,僧两个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对自己;对大众,「六和敬」,六和敬是僧团里基本的戒条。

「见和同解」怎么修?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每一个人都放下,那就同解,都没有意见了,天下太平。我有我的看法,我有我的想法,你有你的看法,你有你的想法,各个不相同,这个见解怎么能和?佛最高明的地方、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这一条,佛不是「你们想的错了,你们看的错了,统统依我的!」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说我们把一切想法、看法统统放下,不就和了吗?我看到经典里头这个说法,佩服得五体投地。於是我要怎么学?跟一切众生交往,我没有意思,我没有意见,我没有想法、没有看法;我随顺你们的想法、你们的看法,随喜功德。你们的想法有善、有恶,我很清楚、很明了,我随顺你们善的,我不随顺你们恶的。我在随顺里面就含有教学、教化的意思在里头,我不说一句话,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教化众生。

用身体的语言来教,身教。你看我的作法,你看我怎么生活,看我怎么样处事待人接物,看我如何跟一切众生交往,你从这里仔细观察,你就明了了。怎样观察能够看得很清楚、很明了、很真实,没有看错?你自己不能有妄想分别执著。如果夹杂妄想分别执著你去看,看错了,看错之后你就想错了。不但对人,对佛、对菩萨你都会看错,你都会想错。你没有看到事实真相,你歪曲了事实真相。歪曲事实真相於佛菩萨一点损伤都没有,自己可造作罪业了,自己要负因果责任。所以佛法愈说愈细密,细密到无法想像、不可思议。所以清凉大师一句话给我们解答了,「随业改变」,这一句是真理。往好的地方改还是往不好的地方改,都在自己的行业。自己修积善业,你就往善处改了;你要是造作恶业,你就往恶的地方改了,哪有一定?由此,你就应当觉悟。

我一个人这一生当中,无论是哪一方面的际遇,吉凶祸福,自己要负责任,与外缘决定不相干。凡夫很可怜,他不知道这个真正的意义,他总是怨天尤人,所以他的路是走下坡,每况愈下,一世不如一世。为什么?自己没有错,全是别人错。菩萨不如是,菩萨全是自己的错,别人没有错,他往上升。为什么?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天天自新,他做这个转变。佛给我们讲,根本烦恼六个,贪心、贪吝、愚痴、瞋恚、傲慢,这个习气你自己不知道。养成习惯了,别人批评你,或是当面、或是背面批评你,你不服,你说别人毁谤你,你怎么会有成就?儒家的君子,佛法里面的菩萨,这个菩萨是指我们自己;我们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受了三皈五戒,受了菩萨戒,你就是菩萨了。你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你不可以做个有名无实的菩萨,那个没有用处。名副其实的菩萨,试问问你受五戒,五戒你有没有天天去温习一遍?你受菩萨戒,《菩萨戒本》古人是定半月半月诵戒,怕你忘掉。古人还有半个月的能力,我这上一堂课,我还能够维持半个月,半个月以后怕忘掉,再温习一遍。现在的人说老实话,三天都不行。不但三天都不行,真的是可怜,三个小时都不行。

你们看看我们在此地上课,上课是连续两个小时,很安静的在听讲,很像那么回事情。讲完了,出了讲堂的门口,心就变了,还是凡夫心,还是妄想分别执著,学的这个东西没用处。学世间法很明显增长贪瞋痴慢,学佛法不得利益,没有增长戒定慧,也没有减少贪瞋痴慢,这就是所谓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没有觉悟,三皈依头一条没有做到,有名无实,这怎么能成就?所以要想成就,就要认真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一般人讲的成见,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要非常认真努力,记取经典上的教训。我们采取佛的看法、想法,这个地方一定要知道,我不是被释迦牟尼佛牵著鼻子走。因为如果有人说,你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听释迦牟尼佛的,你不是好汉,被人牵著鼻子走。你一听这个话也满有道理!於是不学佛了。你错了!经典里面的想法看法,自性本来是这样的,所以随顺佛陀的教诲是随顺自性本具的性德,不是随顺别人。释迦牟尼佛如果还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我随顺他我是被人牵著鼻子走;释迦牟尼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性德流露。

我们现在智慧没有开,性德没有流露,他性德开了,性德流露了,我随顺他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真相,你跟佛走,一切依靠经教,你的信心坚定了,你的信心清净了。前面讲第一个是净信,第二个是坚固心,后面接著你看,亲近善知识,得佛力加持,你就是华严会上的当机者。你还有怀疑、还有顾虑,你怎么能入佛道?入佛道实在讲,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你有疑惑、有顾虑,你不可能明心见性。为什么会有疑惑、顾虑?是因为你没有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没有放下。统统都放下了,还有什么疑惑?还有什么顾虑?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挂在口头上,我们叫它做口头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入华严境界!读《华严经》,入华严境界;读《法华经》,入法华境界;读《无量寿经》,入弥陀境界。

你的障碍在哪里,你知道吗?放不下。有人说「我一切都放下了,为什么还不觉悟?」「一切都放下」没有放下,那个「一切都放下」也要放下,这个意思比较深。你想想他说这句话,你细心去观察,「我一切都放下了」「我」没有放下,还有我在。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相就有众生相、就有寿者相,四相具足,你放下了什么?真的放下了,疑惑断了,忧虑断了,我们一般人讲怀疑、顾虑一扫而空,那是一个真正放下的人。真正放下的人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真心现前,妄心没有了,真心现前了。真心离念,真心起用就是智慧,真心起用就是万德万能,真心起用就是无量相好。自受用,一切具足大圆满、大解脱、大自在,自受用;他受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切众生不一样,众生烦恼轻的,他跟善知识接触,他得的受用多;烦恼重的,他得的受用少,这个道理非常明显。

我们同学,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我们跟李老师学,这是有个小班二十几个人。我们跟一个老师,听一个老师教诲,各人所得的不一样,不就这个道理吗?每个人成就的不一样,各人所得的不一样,原因在哪里?每个人对老师真诚的心不一样。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学生对老师诚敬的心不一样,在老师那里得到的利益不一样,这么个道理。各人成就不一样,那又是什么原因?是接受老师教诲奉行的比例不一样。有人得老师的教诲,百分之百的顺从,他的成绩就非常显著;有人听老师的教诲,他还有疑惑、还有忧虑,不能完全落实,落实个两分三分,他的成就就两分三分。这不是老师边上的事情,这是我们学生自己本分上的事情。老师教学一样的、平等的,我得多少?我做了多少?得的多而不做等於零!

都是一个转变,转变里面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毛病,第一重要!你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你不能改过自新,你就不会有进步,你就不会有成就。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亲近善知识,一生没有成就,什么原因?不知道自己毛病所在。有眼不会看,有耳不会听,有口不会问,你还会有什么成就?诸佛如来来教你,都教不成,都没用处。你要会看、要会听、要会问,多向善知识请教,才能够增长学问,才能够帮助你自己修行。自私自利一定要断,我常常跟诸位同学说,我们修道最大的障碍,我把它归纳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讲的十二桩事情,你只要有一桩,你就没有办法入佛门了。形式入佛门是假的,实质才入佛门。你只要有一样,你就不是佛菩萨真正的学生,这十六个字要断尽。

我还跟诸位说明,从哪里下手?一定要从放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这是自私自利的根。我不想控制一切人,我不想控制一切事,我也不想控制一切物,要把这个念头断掉,彻底断掉。再进一步,一定要断掉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诸位要晓得,念头没有哪里会有行为?这是做如来弟子的基本条件。这个身,生命住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决定没有攀缘的念头,「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不要跟任何人结怨,人家对我不高兴,赶紧磕头作揖,求忏悔,求他指教,改过自新,没有一丝毫怨恨。要知道怨恨的念头虽然再小,会带到来生,会造成冤业。冤业造成就冤冤相报,那个很凄惨,那个不是好事。决定不可以贡高我慢,要学谦虚,要样样忍让,你才有资格做佛的学生。所以世界海的转变差别「随业改变」,刹那刹那都是随业改变,没有定法。好,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