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二讲)  2002/9/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52

诸位同学,请看这十海当中的第二海,无尽光明轮海,它所持的二十层佛刹,请看第七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

这一句是讲距离。

【有世界名与安乐。佛号大名称智慧灯。】

我们读这一段经文,自自然然就会想起西方极乐世界本师阿弥陀佛。你看他这个世界叫『与安乐』,「与安乐」岂不就是极乐世界吗?佛的德号叫『大名称智慧灯』,我们想想,这是不是阿弥陀佛?很可能!佛的名号,在我们这个世间称他作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别的世界未必跟我们用的名称相同;用的名称不相同,意思一定相同。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与一切众生安乐,这个名号里头我们要特别著重在「与」。与,由此可知,不是自己证得的,是佛陀本愿威神加持的,这不就是带业往生吗?意思非常明显。

我们听教、读经,务必要记住世尊在入般涅盘之前,教导我们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有一等喜欢执著的人,他一生很不容易成就,斤斤计较著经里面的文字。这文字怎么能执著?我们现在读的经本是翻译的本子,当年集结经藏的本子是用梵文的,梵文翻成中国文字,这能可靠吗?你要是执著,到底是执著於梵文的原本,还是执著翻译的文字?同样一部经在中国有多次的翻译,翻译的人不同,时代不相同,但是用的原本是一个本子,文字出入不一样。《金刚经》六种译本,原本确实是一种,这个例子很多。所以佛讲这个话是重要的,「依义不依语」,意思对了,言语文字多一个、少一个,不同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了。「与安乐」

阿弥陀佛能不能称为「大名称」佛?能。他老人家的大名,尽法界虚空界没有人不知道。名气何以这么大?我们在《弥陀经》上读过,在《无量寿经》上读过,十方诸佛都在那里宣扬,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弥陀世尊的大名遍满宇宙、遍满虚空法界,还有谁的名称能跟他相比?真的是「大名称」。诸佛何以如此的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智慧灯」。我们能信,确确实实充满了圆满的智慧。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不就是智慧灯!佛中之王不就是大名称!

但是这个世界是不是极乐世界?肯定不是的。为什么?不是一个刹种,但是非常像极乐世界。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华藏第十三层,这个世界是在「无尽光明轮海」,是「佛幢庄严」世界种的第七层,所以这不是一个地方,非常像。是不是阿弥陀佛在「无尽光明轮海」「佛幢庄严」刹种当中又建了一个分号?这很可能。像我们现在有许多大德的法师们,在全世界各处地方都建道场,来帮助众生。阿弥陀佛,我们也能够相信,他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种当中,他也在那里建分校。到底哪个是本校,哪个是分校?那很难讲,分校、本校是一不是二。所以读这个文,使我们想到很有趣味的话题。

现在我们就从世界名号跟佛的尊号,来说它表法的义趣。世界名号是「安乐」「安」是因,「乐」是果。怎样能得到安?我们中国人常讲平安。诸位想想看,平安从哪里来的?从和平。由此可知,和是因,平是果;平又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乐是果,我们把这四个字连起来念「和平安乐」。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终极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由此可知,得乐是一切圣贤帮助众生终极的目标。乐不是容易得到的,前面有很多个层次,有和、有平、有安,这是给你说具体三个层次。

由此可知,修行要从本身修起,从哪里修?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从这修起。中国的扎根教育,诸位细细去读《弟子规》;在佛门里面,扎根的教育是《十善业道》《弟子规》《十善业道》它教学的目标在哪里?你们仔细去观察,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在家庭里面一家和,在族群里头一族和,在团体里面这个团体和,「家和万事兴」,在国家里头一国和。你看看中国古代的帝王,用什么来治国、来教化人民?诸位观光旅游到北京去看看故宫,你就明白了。故宫里面有三个代表的建筑,代表帝王的建筑,这三个大殿命名都是「和」。第一个大殿,最大的殿,太和;第二个小一点的,中和;最后一个殿,保和。诸位想想这个意思。

夫子在《论语》里面讲「礼之用,和为贵」,唯有和才真正能到平等。我们常讲心平气和,气和心平,这是相辅相成的。心平帮助气和,气和帮助心平;平才安,安就有定,安定之后有乐,这是真乐。由此可知,这个乐是要修养的功夫。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心浮气躁。什么时候我们对於圣学的修养、圣贤的教诲、圣贤的学问,我们现在发心在学习,学到了没有?学会了没有?到底学到多少?

头一个就要学跟人和睦相处。跟善人和睦相处没有问题,跟恶人和睦相处就难了。但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德,就是能与恶人和睦相处,感化恶人,把恶人改变成善人;把愚人改变成智慧的人;把迷人改变成觉悟的人,这叫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叫圣学。用什么方法改?大乘经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多!方法没有一定,这里头要有高度的智慧,灵活的运用,运用得恰当(恰当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契理契机),确确实实能转变,这是教育的成功。

我们自己学习,烦恼习气还存在,还改不掉,七情五欲时时刻刻现行,自己一定要肯定,圣人的教诲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自己本身,我自己修学有了问题。要回过头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把自己的过失改正。知道自己的过失就觉悟了,佛家讲开悟了;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叫修行,叫功夫。

我们教别人收不到效果,不能怪学生,怪自己没有善巧方便,怪自己没有智慧。果然自己有智慧、有德行、有方法,教学哪有收不到效果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表演给我们看,历代祖师大德,我们明了,确确实实有不少人是佛菩萨应化再来的,也在那里表演给我们看。启发我,让我看了、听了、接触到,心里头有所觉悟;我知道我应该如何来学习,如何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自己的无上道。

成就自己,是不是不顾别人?大乘法里,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众生,自他不二。这话怎么讲法?我们在大乘教里涉猎不少年,现在明白、懂得了,自己依教奉行就是个好样子、好榜样。在这个世间,稍稍有一点善根福德的人,跟你一接触,人家心里头的印象「这是个好人」,你的形象被肯定了,你能够感化这些,佛常讲,根熟众生。

这是佛门常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不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你的形象他看不出来。换句话说,他没有这个智慧;说得更白一点,他不认识好人,好人、善人、不善人,他没有能力辨别。那怎么能得度?但是你要晓得,他这一生不能得度,来生可以得度,后生可以得度。佛度众生,生生世世,不著急在一时。这一世他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他不认识好人,但是这一世的薰修,阿赖耶识多少种了一点种子,慢慢累积,积功累德,累积到来生后世,他有能力了,渐渐能辨别了。现前善根深厚的人,是过去生中累积的,这一接触就肯定:你是好人。肯定你是好人,他必然劝他所认识的人「那个人是好人!你们要跟他学习」。他劝大家学好人,诸位想想,他自己会不会学习?当然学习。

所以,诸佛菩萨在世间示现,第一个度有缘众生;有缘是有眼光、有见识、有智慧、有德行。他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他有这个能力,这个人我们佛门通称为善知识;没有这个能力不能称为「善」知识。知识世间有,善知识不多;具足世智辩聪的人多,具足真实智慧的人不多。真实智慧从哪里生的?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头生的。他没有真诚、清净、平等,他怎么会生智慧?所以我们要学习,对人、对事、对物一味诚敬,真诚恭敬。

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规过劝善的义务,规过劝善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为什么?避免冲突,这一点很重要。他有过失你劝他,你要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不但不能接受,他还反抗。规过劝善不是容易的事情,这里头有大学问,要近情近理。情摆在第一,理摆在第二,不伤感情;理放在第一,情放在第二,伤感情,你的知交断绝了。这些是大学问,古时候教学重视!现在人不懂。所以,往往是一番好意善意,好意善意变成了仇敌,你说冤不冤枉!

圣贤的教育我们常常挂在口边,无数次的重复,为什么要这么罗嗦、这么麻烦?你没有做到,你的毛病习气还是天天在犯。佛讲经一遍又一遍,千遍万遍,反覆叮咛,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的大慈大悲,体会到深恩大德;这个世间一般人不容易体会。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圣教从小教不难;青少年的时候失学,到中年的时候补习,困难!我们今天学佛,说实在的话,都是三十以上的人了。扎根的教育我们都疏忽了,没人教,所以现在学习起来,非常非常困难。改毛病、改习气,说起来容易,境界现前立刻就忘掉了,原形毕露。真正的修养,真正的功夫,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得不得受用,能不能像古圣先贤一样;过错在自己,别人没有过。这个话怎么讲?别人明明有过,为什么说他没有过?为什么说我有过?我学圣学没有学得好,他没有学,他有什么过失?那要说他也是学佛的,我也是学佛的,那这里头是他不是真学佛,我是真学佛;我这一生想真成就,他未必这一生想真成就。你要懂这个道理。

你们看《竹窗随笔》,莲池大师的作品。大师在书里头有一条讲到,有人问他:你教别人念佛是怎么教法?我教别人念佛是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他说:我自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没有「南无」。为什么你自己念佛跟教别人不一样?他说:我自己这一生决心要求生净土,所以「南无」两个字可以省掉;别人虽然念佛,未必真正发心求生净土,所以加「南无」两个字好。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是礼敬的意思,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加这个字样。你自己真正要求生西方净土,客气话不要加了。《弥陀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

所以,同样是学佛人,同样是念佛人,我们两个,兄弟两个,同参道友。我下定决心这一生一定要去,我这个兄弟未必有这个决心,那过失在我这边,不在他,他没过失。谁懂这个道理?真正把这个理参透了,才是《坛经》里面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别人过」;他是讲「不见世间过」,那范围更大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细心的去反省、去检点、去观察。

为什么善财童子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没有别的,就是我刚才讲的用功的心态;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在修行人心目当中,全是佛菩萨示现的。他是恶人,示现个恶相来给我看,我看了之后,是不是心平气和?是不是若无其事,不落印象?我的功夫提升了。他要不在我面前示现,我不知道自己的功夫。换句话说,他来考我的,他是我的老师,这个考试我通过了。他给我示现的好相,也是来考试我的,我在这个现象里起不起贪爱?不生贪爱,一丝毫留恋都没有,我通过了。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全是佛菩萨示现,真正修行人一个,就是我一个。世间一切人事物,哪有过失,我起心动念是我的过失,善财就是这么学成的,六祖惠能大师也是这么学成的。

念念自己的心安住在六波罗蜜里头,须臾没有离开。「布施」,是放下;「持戒」,守规矩、守礼;「忍辱」,顺境、逆境都忍。顺境不生贪念,忍;逆境不生瞋恚,忍!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无论什么境界,保持心地清净平等,不起心、不动念叫做忍;不管什么境界现前,你起心动念了,你没有忍。永远保持心像佛前供水一样,清净平等;心有丝毫染著、心有丝毫不平,我已经忍辱波罗蜜没有了。有忍当然就有进步,这是「精进」!有精进当然提升自己境界,这是「禅定」「般若」

所以,忍、进是禅定的前方便,这是真正讲功夫了。跟诸位说,布施、持戒著重在修福上;佛法是讲福慧双修,把修福放在前头,布施得福报,持戒得尊贵。富贵从哪里修?富贵是布施、持戒里修来的。成就道德、超越世间,那从忍辱开始;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是超越世间法了。修行人、道人的心安住在六度里头,须臾不离,这是真修行人,这是真佛弟子;这个人求愿往生,他怎么会不生净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六度。《华严经》上佛教菩萨是以文殊、普贤做代表;文殊十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这是法身菩萨修行圆满无上菩提绝妙的法门,阿弥陀佛把它展开来为四十八愿;十波罗蜜、十愿是总纲领,四十八愿是条目。如何具体落实?落实在自行,自行便是化他,自行化他要分做两截,错了,没这个道理。自行就是教化众生,我们今天说深一点,感化众生。我在年轻时候,老师教导的「身化教育」,深深的感化众生要靠自己的德行。所以,自己不认真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怎么能成就?净宗是学在心地上用功夫,确确实实要做到「不容毫分不净夹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净土成就了,「心净则佛土净」

中国古人常讲「实至名归」,需不需要搞什么知名度?不需要。名过其实,你看看历史,凡是名过其实的人肯定有灾难。佛不求名,菩萨、祖师大德哪个人求名?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形象,自自然然让一切大众仰慕,大众自然的赞叹,不是他希望别人赞扬他,这叫实至名归。虽然如此,他自己本人谦虚卑下。你看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一丝毫傲慢的念头都没有,没这个习气,平易近人。贫穷下贱之人遇到佛,佛对他都很有礼貌,都有真诚的恭敬心,绝没有丝毫轻慢的意思。佛没有烦恼,贪瞋痴慢的烦恼佛没有,孔老夫子也没有。

我们细读《论语》,你看看孔夫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记载,老师一生行谊,你看他们的记载,他们的报告「夫子为人,温良恭俭让」。这是所有学生公认夫子之德:温和、善良、恭慎、节俭、忍让。从来不会跟人争的,处处退让。如果这一桩事情对社会关系很大,明明看到他那个想法、做法是错误的,我们也能忍让吗?忍让,不争。那这样是不是对不起社会,对不起众生?不是的。夫子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从另一个方向来发展。

你看看他老人家当年周游列国,目的何在?还不是想求一官半职,展示他的抱负,为国家、为人民、为众生服务。访问了许多国家,没有人用他,那些诸侯没有能力认识好人,接见之后,就送他走了。夫子这一看,这个缘没有,回到家里面去教学,开另外一条道路,私人办学去了。在中国私人办学,孔老夫子是开端的,办得非常成功。所以,为社会、为众生服务项目很多,这个项目有障碍,你可以从事那个项目,你不一定要跟人家争,你去找一个人家都不争的,你去做,圣贤人教导我们。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八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无垢网。佛号师子光功德海。】

在前面第七层,我们看到大名称智慧灯佛,我们讲了不少。名号里头我们体会很多,知道要怎样学习。真实智慧,实至名归,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一不是。

我们现在再看这一尊佛,这个世界叫『无垢网』,名称好。「垢」是烦恼的代名词,我们从这个名号里面来看,这个世界的居民烦恼纵然不能说断尽,我们肯定见思烦恼一定没有了,否则的话,不能用这个名号。换句话说,这个世界至少是阿罗汉的世界。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在《无量寿经》上看过的,往生是有条件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说,一万个念佛人(他是讲台中莲社的莲友),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人而已。

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心不清净,心里头有染污,垢是染污,所以不能往生。这个法门的确是殊胜,带业往生,但是你要晓得,带旧业不带新业,带种子不带现行。不是说一天到晚发脾气的人,念佛也能往生,不行;带旧业不带新业。

所以学佛之后,明白了、觉悟了,烦恼习气当然不可能完全断掉,总要自己有警觉,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大概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轻,往生就很可能了;到一星期比一个星期来得轻,你往生有把握了,你肯定往生,这叫功夫。

怎样让烦恼轻?放下,不要跟任何人计较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别人毁谤我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赞叹也好、恭惟也好,我永远心是清净的,永远心是平等的。我对他们的态度,永远合掌「阿弥陀佛」;你骂我,「阿弥陀佛」;你毁谤我,「阿弥陀佛」。心确确实实住在阿弥陀佛上,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有丝毫分别计较,谁吃亏?我自己吃亏,不能往生,还搞六道。所以要懂得,境缘都是帮助我自己提升的,问题就是我要「会」,在境缘当中会学。宗门常讲「会么!」会了就成无上道,不会还继续搞六道轮回。

这里我们看到「无垢」,看看人家,再想想自己。「网」在此地也是比喻,比喻复杂!像罗网网孔一样那么多,这是我们的染污。相宗讲得好,怎样把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这些不善的种子,就是染污的种子,转变为清净的种子,是相宗修学的目标;转染为净,转法相回归到法性。在相宗典籍里面常讲「转八识为四智」,八识是染污,四智是菩提,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相宗修学的宗旨,总的纲领、目标、方向。

任何一个宗派理论、方法都通一切法门,尤其在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有三个是共同科目(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你一定要学的):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佛家共同科目。第二个是「法相」,法相在我们佛法里面来说,就是教育心理学。佛法是心法,所以法相之理通一切法、通一切经教,必修科。第三个「净土」,净土是所有一切法门的总归宿。这三个共同科目。你看看《华严》最后归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临终的时候,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他的学生问他:你老人家生到净土,品位多高?大师谦虚客气,这都是教化人,他说:因为我领众(领众操心,你要管事,所以用功就不纯),他说: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我们知道他是生凡圣同居土。诸位一定要知道那是示现的,是以我们凡夫立场,示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大师自己也说,如果他不领众(不管人,不管事,一切都不管),品位高!这个地方显示出大乘的精神,舍己为人;可是你要记住,舍己为人有个限度,就是自己肯定往生。不能说为人,把自己往生这个修学耽误了,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所以自己最低限度(天台大师示现的),你要有把握五品位往生,你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行,这真正舍己为人。要有限度!没有把握往生,不行!

印光大师,这许多同学都晓得,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在极乐世界表智慧,观音表慈悲。你看看印祖怎么样教我们的?印祖教末法时期的众生,建道场不要建大道场,建小道场,有道理!小道场容易维持,道场大了开销大,道场小好维持。住众共修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个人,道粮、生活容易。这个道场不要做法会,不要做经忏超度佛事,不要化缘,老实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各个往生,那个多殊胜!那还得了!他讲得非常有道理。

所以我们今天在此地建道场,需不需要扩大?不需要了。将来到你们有福报的时候,需不需要扩大?我觉得也不要,不需要。永远记住祖师的教诲!如果自己有福报,多做社会慈善事业;弘法利生,大可以采取网路远程教学。首先,我们自己心地无垢,我们这个道场清净无垢,这个重要。道场大,开销大,天天动脑筋想办法到哪里去找钱,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怎么可能往生?我们四众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不能不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余的全是小事。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决定要去作佛,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这一生遇到佛法,对得起佛祖、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自己。

『佛号师子光功德海』,「师子」是比喻。野兽里面,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百兽脑裂;其他野兽听到狮子叫的声音都吓呆了,吓得的确有很多小的动物,吓到走不动路、不会跑了,它有那么大的威力。在佛法里面,常常把佛比喻为狮子,佛说法比喻做「狮子吼」。佛说的是正法,能够降伏一切外道,有这么大的威力。

佛法跟外道这个名词的意思,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佛所说的法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称为「内学」;外道跟这个恰恰相反,「外道」是心外求法,完全违背了自性。心外求法就是佛经上讲的世智辩聪,世智辩聪要跟佛在一起辩论,怎么样也辩不过佛。为什么?佛是真实智慧,没有思考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自然流露的。外道是从心外求法,他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的那种聪明,他听了你的话的时候,他要想一想怎么样来辩驳你;佛不需要想,自自然然流出来。所以当年世尊在印度各地教化众生,遇到许许多多这些心外求法的人,都自以为聪明、自以为了不起,跟释迦牟尼佛开辩论会。到最后,不错,都输了,输了很好,态度不错,回过头来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所以佛的大弟子当中,有不少人是辩论失败之后,拜佛做老师的,服了。用狮子做比喻。

「光」是智慧;「功德」就是讲的德相;「海」是比喻深广无际。「光功德」就是自性三宝,「光」是自性觉,般若智慧;「功」是自性的能力,万德万能;「德」是相好,我们一般人讲福报。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世间人执著哪一种相是贵相,哪一种相是福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世间人的执著;释迦牟尼佛统统都具足。这一种形相在大众面前,大众不能不服。所以相好是做什么用的?不是自受用,是接引众生的。因此,威仪我们要重视。为什么教你学戒律、学威仪?接引众生的,成就自己的德行,接引广大众生。凡夫,说实在的话,他头一个就看你的形象,看到你的形象诚恳、亲切、和睦、有智慧,他生欢喜心!我们常讲结欢喜缘!如果你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你的心再好、再慈悲、再想教他,你有能力,人家掉头而去,对你印象不好。

所以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在没有面对面之前,即使有人造谣生事、毁谤的,但是一见面立刻就化解了,形象重要!前几年我很少回中国,中国人也有些造谣生事的,统战部、宗教局跟我都没有见过面,多少受一点影响。到我到北京去访问,跟叶局长一见面,统战部主管宗教的这些领导见面之后,问题立刻就化解了,闻名不如见面。只有在什么情形之下?不常往来、不常见面,才会受这些造谣生事的人障碍。这就是世出世间圣人教导我们的「通」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政通人和」。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为什么会有误会?为什么会有对立?为什么会有冲突?往来太少了。如果常常往来、密切往来,什么问题都化解了。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例外的。尤其是现在交通便捷,做国家领导人,最重要的就是访问,化解误会、化解冲突。如果彼此不相往来、互相猜疑,愈猜愈讹,没有误会凭空造成误会,这错了,这个才形成灾难。今天世界纷争能不能解决?能,不是不能,大家互相往来就没有问题了。

大乘经教里面,教给我们的「四摄法」,我常说,如果我们都会用四摄法,天下太平,家庭兴旺。四摄法要从夫妇做起,你夫妻两个就不会产生矛盾,就不会有冲突,佛这个方法妙绝了。六度万行落实在四摄法里头,四摄法用现在话讲,那是方法、是手段;化解一切冲突纷争的方法,妙绝了。头一个方法,我常讲的,多请客、多送礼。

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那个布施意思就是多请客、多送礼。交际头一个方法,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交际往来之前,一定要知己知彼,我们的方法才会用得正确。譬如东西方风俗习惯不同,在中国过年的时候,对小朋友我们送一个小红包这个礼节,小朋友非常欢喜。在澳洲你送红包给人,人家不欢喜,这是风俗习惯不一样。我们现在明白了,送什么?送小礼物,不能送红包,送小礼物。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要懂得,要通达,不要破坏别人的习俗,一定要随顺。他们怎么做法,我们也怎么做法就对了,不能拿中国的方法来对西方人,他们不能接受。

我们每一个星期六的温馨晚宴,我们中国人待客很厚道,菜肴非常丰富。这边同修来参加很多次,告诉我们:每一次来的时候,这个太丰富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喜欢来!但是你们的招待太好了,不敢来了,不好意思再来了。这一点我们没想到,现在我们处处都学。所以我们的菜的样数减少,分量加多,四个菜一个汤或者两个汤,他们很高兴;做十几道菜的时候,他们感觉到不好意思。所以,东方人的风俗习惯跟西方人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入境随俗,皆大欢喜!这是我们过去疏忽的,过去没这个经验。我们在生活当中学习,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要常常向当地人请教,年节他们是怎样庆祝的?怎么样接待亲朋好友的?我们运用他们的方法,我们遵从他们的风俗习惯,遵从他们的礼节,就能做到圆满功德,这个里面就是智慧的表现。中国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没错,但是各个地区、各个族群、各个国家、各个宗教情理法的标准不同。我们知道过去学外交的,他们学这些东西,很重视这些东西。佛菩萨懂得,所以佛菩萨能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讲的契机契理,这是契机!

我们对「契机」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还不能完全透彻,我们真的在这上面是得少为足,所以我们会犯过失。但是我们总算是警觉性很高,一发现错误我们立刻就改过,同时提醒我们,我们要认真努力学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了解当地人的人情世故,才真正在这里做到契机。所以哪个地方不是学习的场所?哪一个人不是我们的老师?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特别是在佛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天天在学习,等觉菩萨还是在用功努力的学习,他还没有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

所以「光功德」这三桩事情,自性本具的般若、德能、相好,一切众生各个具足,只是被妄想、分别、执著盖覆住,把性德盖覆住了。佛菩萨教导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能够离一分,性德就透一分;离两分,性德就透两分。修行的功夫不是别的,断烦恼而已矣!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这一切烦恼的总名称是「垢」,佛用这一个字做总代表。通常也用「漏」,叫「有漏」,漏也是总的代名词,垢也是总的代名词,染污!我们再看上面一层(这不是下面,是上面),第九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华林幢遍照。佛号大智莲华光。】

这个世界的名号好。『华林幢』表什么意思?「华」,六度万行之花;「林」,是树木,是树立;「幢」,高显。这三个字里头代表的是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可惜它的经文省略掉了,在我们推想当中,这个世界一定是清净的世界。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华林幢遍照」是圣贤教育非常发达,佛菩萨在这个里头教学,成绩无比的殊胜,它有「遍照」;至少遍照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佛的教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浊恶到了极处,这个提起来大家都能承认,地球被污染了。所以有很多人说地球病了,这是举世之人都承认。可是有没有觉悟到我们的心理被污染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肯定的,至少有一半的人觉悟了,确实我们的心理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见解被污染、我们的生理也被污染,污染非常严重!昨天有个同修告诉我,他说在中国(他去过中国)辽宁、沈阳这一带,这些年来,得肺癌的人很多,死於肺癌的人也不少。仔细研究什么原因?空气污染。现在我们知道水污染、食物污染,无论是肉食或者是蔬菜,污染好像一年比一年严重。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改革,消除污染,地球上的人再过个三、五十年,就很难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不要说其他灾害了,真的是非常严重。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是圣贤的教诲,首先恢复自己的清净心。

孔老夫子他也非常著重艺术,他给艺术的表演说了一个标准,「思无邪」。如果各种不同的艺术,都能够遵守思无邪这个原则,这些艺术都是正面的,这里头决定没有邪恶的污染,思无邪。如果没有这个标准,我们今天所看许许多多的艺术表演,你仔细去观察,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教人什么?杀盗淫妄,教人竞争、斗争、战争,跟孔子那个标准完全相违背。圣贤人的教诲,孔老夫子的标准,绝对不是一个理想主义,是可以落实的,要人去做。要什么人?有道德的人、仁慈的人,真正对社会、对一切众生有爱心的人,他们能做。现在做的方法很多,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这一生从事於教学,我们没有版权,把这个教学做成录相,做成光碟,DVD、VCD,普遍地流通,因为没有版权。所以只要是欢喜的、爱好的,他自己就可以翻印流通。流通量愈来愈多,对於这个社会世道人心从邪恶回头向善帮助很大!社会上善人多了,回头的人多了,这社会就安定了,和平安乐才有希望。

过去的确是相当困难,没有这些工具,教学相当辛苦,不能分身,现在我们利用网路远程教学。我们在此地讲经,前天收到纽约那边同学的传真,说:接收我们网路的画面常常有间断,画面不是很清楚。这个讯息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在这一个月之内改进,加强我们的设备,希望在全世界各地的同学都能看到清晰的画面,都不会间断。这一桩事情希望同学们常常跟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改进。这都是「华林幢遍照」的意思。

『佛号大智莲华光』,「莲华」,表法的(讲得太多了),清净不染。佛为我们说法跟中国古圣先贤教学,有一桩事情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刚才讲到,中国跟印度风俗习惯不相同。中国人喜欢简单明了,话说一遍就够了,不要再重复了,文字里面最忌讳的是雷同、重复;但是印度人的习惯跟我们相反,印度人欢喜重复、欢喜雷同。我们仔细想想,他有他的道理。这个就是从前李老师给我讲过,你看到几个人听一部经就开悟了?你看到几个人听一遍就证果了?老师这个话我听懂了,不断的重复,我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想到古人所讲的慈母,小孩要出远门,他的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一遍又一遍。那个做儿子的不懂得:母亲讨厌,年岁大了,糊涂了。他不知道他母亲的心。为什么要一再重复?怕你忘记。

所以这个在中国佛门里面懂得。道宣律师,这是中国律宗的第一代祖师,听《四分律藏》听二十遍,不是说听一遍我就懂了。一遍懂了,这个人永远不会成就,过分的自负,贡高我慢。哪一尊佛菩萨不是千锤百炼锻炼出来的?善财童子参访一次就可以了,何必还要五十三参?五十三不是数字,五十三是密宗代表大圆满,一点没有欠缺。这是学习的好方法,不断的重复,我们中国古人也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有没有念过一千遍?没有念过一千遍,你怎么会懂得里头道理?我们要记住,应当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