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一四讲)  2003/4/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14

诸位同学,我们请继续看李长者的开示,我们从「言彼世界中」,从这个地方看起:

「言彼世界中有佛号不动智者,为明不动智佛,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信佛这个信心就是根据这个建立的,不动智就是根本智。这一句前面我们说得很多,现在接著看下面的文。

「明於此智,能起信心,故号之为来」,这个「来」就是我们在经文上看到「来诣佛所」,就是这一句。「此不动智,一切众生常自有之」,这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常住真心,六根的根性,所以说「常自有之」,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世尊在楞严会上跟我们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就是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就是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具足见闻觉知。我们现在眼只能见不能闻,耳只能闻不能嗅,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迷失了本性,所以六根每一个根只有一个作用。如果我们要恢复本能,觉而不迷了,佛告诉我们,六根互用。换句话说,每一个根都具足六根的功能;换句话说,眼能见能听能嗅能尝能觉能知,耳亦如是,鼻亦如是,身也如是。身也如是,全身都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真的,一点都不错,佛给我们讲真话,不是讲假话。

为什么六根都能?不但六根都能,六尘也能。六尘要是不能,《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一句话就讲不通了。六尘也能,色声香味触法都能。色,物质的世界,所以佛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心是什么?心就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一切诸法之体性,体性是见闻觉知,体性所变现之物,当然也具足见闻觉知。古大德用比喻来跟我们说,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诸法实相。古人用「金」「器」做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器之体性,做出来的器皿太多太多,千万种花样,每一样东西不论是大小精粗,都是黄金造成的,都叫金器。它决定具足圆满金的性质,这个我们能理解、能明了。

同样一个道理,整个宇宙现象,包括虚空、世界、微尘,既然是「因心成体」,它的体性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自自然然具足见闻觉知,哪有没有见闻觉知的道理!现在这个事情,日本的科学家从水的结晶证明,证明这个水能见能听能觉能知,跟《楞严经》上讲的完全一样。佛说不单单是水,所有一切物质,大,到世界,今天我们讲星球、星系;小,到微尘,统统都有见闻觉知。我们身体是物质,每一个细胞怎么能说它没有见闻觉知?所以我们身上无论哪一处,你用针刺一刺都知道痛痒,这个知道痛痒不就是见闻觉知!这是说明「一切众生常自有之」,动物常自有之不希奇,植物、矿物也常自有之,只是我们自己粗心大意没有觉察出来。现在通过科学的实验发现了,佛在经上讲这个现象被证明。经上所讲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被证明了。证明一切一切都有见闻觉知,所以整个宇宙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明於此智」,我们对这个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起信心」,信心从这儿建立。初信,这个信心一直贯彻到无上道,贯通五十五位因果;《楞严经》讲五十五位,我们这个经上讲五十一位因果。《楞严》为什么又加了个四个位次?加了「四加行」,在三贤跟十地当中,就是第十回向跟初地当中加四加行,总共五十五位。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此地讲的不动智佛是根本智,是我们的本性,真如本性。我们平常佛法里头常说,我们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什么是佛性,现在明白了。有情众生有佛性,一切无情众生有法性,现在我们也明白了。什么叫佛性?什么叫法性?就是自性本具的见闻觉知,佛经上也常常讲灵明觉知,灵知心,简单的称灵知。体,灵知,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统统都有灵知,事相纵管有无量无边的差别,灵知没有差别;就是相有差别,性没有差别。佛性跟法性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的,这个性是真性。

再看长者给我们的开示,「若取相随迷,即尘障无尽」,取相是著相,随顺迷惑,麻烦来了。随顺迷就是不觉,不觉就会起妄想分别执著,六道凡夫如是,九法界亦如是;四圣法界里面比较轻一点,六道里头严重,最严重的是三途。於是我们明白,十法界六道三途怎么形成?原因就是这个。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其中的因果,我们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我只要不迷。但是问题在哪里?我们现在并没有彻底觉悟,没有明心见性,怎么办?佛菩萨教导我们,随顺圣教,不要随顺迷,不可以取相随迷。「离相随教」,你看随教要离相,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相!我们凡夫是著相,取就是著,著相,你随迷;离相,随觉,凡圣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两样?说老实话,没两样。我们穿衣吃饭,佛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我们每天各人有各人的行业、工作,佛菩萨也有工作;我们跟一切众生往来,有许多应酬,佛菩萨也不例外,没有两样。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四个字,我们取相随迷,他离相随觉,就这点不同。离相随觉的人,永远住一真法界。取相随迷的人,这里头有十法界,取相轻,随迷淡一点,在十法界里面,你所住的法界比较高,层次高;如果取相随迷严重,你在十法界里面,你的生活环境就低,就往下堕落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尘障无尽」,尘是染污,障是障碍,我们今天遭的这个难。

所以说「若一念觉迷达相,即净若虚空」,这个「若」是假设,你「一念」觉了迷,「觉迷」就不迷了;「达相」,达是通达,你就不著相了。达相,你就不会取相,就离相了,所以「净若虚空」。什么东西净若虚空?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都清净了。虚空,用虚空来比喻什么?比喻一尘不染。你看虚空能容,所以我们的用心要像虚空一样,虚空能包容,它又不染著。虚空的相是什么?是我们真心的心相,本来是这样的。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如来,没有两样,真没有两样。你自己搞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你糊涂,就是取相随迷,你搞成这个样子。你本来不是这样的,说老实话,现在也不是这样的。佛菩萨看的时候,你不是这样的,你跟他一样。

你今天堕落成这个样子,你自己不知道,正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佛菩萨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看到你是取相著迷。事实是什么?相也没有,迷也没有。你自己以为有相,自己迷在这个假相当中,相根本不存在,你迷在里头。如果这个相是真的、是存在的,你著了相,可以!讲得通!诸佛如来也赞成,也赞叹。没有!相不存在,不存在,你执著,你迷了,这不应该,这叫可怜,经上常常讲「可怜悯者」,颠倒错乱。颠倒错乱在哪里?你有什么可怜?无中生有,惹出这么大的麻烦,跟一真、跟本来居然完全相违背,这是真可怜。这个不叫可怜,还有什么叫可怜?

整个佛法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了解这些事实真相。这个真相果然了解透彻,什么经都不要讲,为什么?讲来讲去还不就讲这桩事情!你看看当年,惠能大师在黄梅,五祖传法给他,给他讲《金刚经》,那不是细讲,讲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完全明白了。这明了之后,后头经不要讲了,没了,没得讲了。不但《金刚经》没得讲,所有一切经都没得讲了,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惠能大师那个时候二十四岁,你看他悟了之后,这个悟是什么?转过来了,离相随觉,就是李长者此地讲的「觉迷达相」。怕「觉迷达相」这四个字,诸位看到不太好懂,我换个讲法,你就好懂了。「离相随觉」,跟上面那个对起来,上面他这个句子「取相随迷」,反过来离相随觉,这个「觉迷达相」,达相就是离相,觉迷就是随觉,我这个说法大家好懂。

六祖在黄梅,半夜传法听《金刚经》,就是在这里一个大转变,问题解决了。离开黄梅没多久,避难途中,他就开始为别人讲经说法,头一个遇到无尽藏比丘尼。如果要从惠明,惠明是追他,追上了,就夺衣钵。他看到无可奈何了,他把衣钵放在路边石头上,自己躲藏起来。惠明在没出家之前是四品将军,他是个军人,看到衣钵在那里,很欢喜去拿,拿不动。这个时候自己才真正生惭愧心,衣钵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拿的,你拿不动!这才忏悔,求惠能出来。他说: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夺衣钵的。这个念头转过来,惠能给他说法,他一听就开悟了。这是什么?转回过头来了。为什么他在黄梅那么多年他不开悟?观念没有转过来。我们学佛同学这一点要注意。

昨天晚上我跟格里菲斯大学校长在一起吃饭,谈到这个教学,他问我:你的老师很高明,教出你这样的学生,现在你有没有教出能够继承你的学生?我跟他说:在我面前我没有看到,但是我们的网路教学传播很广,在网路利用网路教学的,我相信一定有。这是什么原因?我跟他讲:学生对老师要有信心,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要不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这才能成功。校长听到也点头,难,这太难太难了。这就是什么?「取相随迷」。取相随迷怎么能成就?你遇到再好的老师都没用处。真正好老师是教你什么?没有别的,就是教你「离相随觉」,你能不能转过来?你转过来是你的成就。你的成就不是老师教你的,是你自己转过来的。

所以五祖跟能大师讲:谁度你?自己度自己,自觉自度。老师,再高明的老师,给你只做一个增上缘而已,提醒你,你原来不觉,提醒你。一旦觉悟了,马上回头,原来我自己有觉性,自己有佛性,自己有本善,纯净纯善,不是从外头来的,本来具足,现在也没有丢掉,六根根性纯净纯善。佛祖告诉我们,譬如我们眼睛见,见性,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一切色相,第一念是见性见,真心见,跟诸佛如来见决定没有两样,但是到第二念就变了。第二念怎么样?第二念著了,著相了,随迷了。第一念不著相也不随迷,真的是离相本觉,非常可惜第二念就迷了。那个第一念跟第二念当中简直没有间隔,那个念头快。《仁王经》上佛方便说: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个生灭就是念头,就是念头的起灭。你看第一念你是本觉,离相本觉,第二念就落在意识里头了,意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太快了。你能够永远保持第一念,你就成佛了。凡夫成佛要多久?一念,这个一念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

这个星期二,我请钟茂森教授到这边来给我们上两堂课,一堂用华文,一堂用英文。我让他讲最近他从网路上下载美国一些科学家新的发现,就是宇宙的起源,愈来跟佛经上讲的愈相似了。这是理论,理论上发现的,事实还没有办法证明,他是用数学来推算的。讲到这个宇宙,确确实实没有空间的距离,没有时间的先后,宇宙的起源就跟佛经上讲的「一时顿现」,这个发现可以给《华严经》做印证。但是华严境界那是事实,科学等於说才听说而已。

怎么能够契入境界?只要你能够离相随觉。离相是定,随觉是慧,佛法里面常讲的,定慧等学,定慧等运,运是运作、运用。甚深的定慧,这个境界就现前了。心永远在定中,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六道三途,广度众生,他心不动,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实在讲,这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说的「舍识用根」。他示现在九法界,九法界就是包括六道,你要晓得识是动的,性是不动的,你看他舍识用根,用六根根性,这就是如来。九法界里面的凡夫,动的,真的叫大风大浪,那个三恶道我们可以用惊涛骇浪来比喻。可是如来他用根中之性,他不用六识,他用六根根性,那就像虚空一样,所以说「净若虚空」。什么样大风大浪的时候,你动,虚空不动。诸位从这个比喻上细细去体会。

所以佛、法身菩萨的心,从来没动过。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在一起,用种种表演、种种言词来教导,他从来没有动过。所以佛才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你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佛哪有讲经说法?他所示现种种形相,天天为人表演,实在讲的是一个动作他也没做,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个话是真的,千真万确的事实。「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什么?功德就是定慧,我们在经上常常念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是讲什么人?离相随觉。离相随觉那就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个境界,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永远看不到、摸不著,你也想不到。凡情永远是动的,苦在这里。

我们要学佛,要在这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可不可能?可能,在理论上讲毫无问题。需要多少时间?一刹那。一刹那已经是太多太多时间了,为什么?一刹那里头有九百生灭,时间太长了。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我跟你讲弹指之间,那时间太长太长了,你就成就了。问题你转得过来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慢慢学。怎么学法?就是大乘经教不断的薰习。

我们要离开薰习,就不得了,离开经教的薰习,你肯定是世间烦恼习气的薰习。就是说你不接受离相随觉的薰习,你肯定是取相随迷的薰习,你不可能不接受薰习。只有真正证得无上菩提,这才没有薰习,虽然没有,还要做出薰习的样子给众生看。为什么?度化众生。自己成就之后,永无止境为一切众生服务,虽然为一切众生服务,辛不辛苦?一点辛苦都没有。为什么?你离相随觉。那个时候真的就像佛在经上所说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我们不说是提升,这几乎到圆满了。

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解脱,圆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萨。也就是他们才真正离相随觉,才真正做到。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连佛包括在里头,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华严宗所讲的小教佛、始教佛,都没有完全做到离相随觉,他们所做到的是相似,有一点像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作佛了,我们这里叫他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真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上讲的诸佛,诸佛他就讲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这个叫诸佛,真佛,不是假佛。

我们对这个事情,真的是不了解,所以在平常不肯用功。功夫怎么用?我真的接触出家人头一天,章嘉大师就把用功的方法传授给我,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从哪里来?看破一定是经教薰习,我每天读经,每天研教,帮助看破。看破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总不外乎面对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慢慢学著放下,不要再计较,不要再认真,不要再有妄想分别执著。我教同学最初的方便,不要再有念头想控制,不再有念头想占有,真正下手处。对人对事对物、对世间法、对出世间法统统要用这个心,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

净若虚空,你得自在,你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你得智慧,世出世间所有一切事,你没有不通达明了的。这是真的,这是你带得去的,除这个之外,都是假的,都是带不去的。你没有觉悟,你带去的是业,「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觉悟之后,你带得去的是定慧,戒不必说了,在里头,定里头有戒,慧里头有戒。定慧,你决定不会犯错,为什么?对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了,占有的念头放下了,你还有什么过失?你们想想看,不说九法界了,单单讲六道,或者是单单讲我们人道,人道所有一切的罪业不就是想控制,想占有。有这个念头,智慧没有了,完全迷了,取相随迷,六道众生。

我们今天在这个里面,算是很幸运,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也迷,迷了也相当严重。算是年轻的时候遇到善知识,遇到正法,豁然大悟,这才知道回头。回过头来,这几十年的历练,练的就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放下相辅相成,这层次愈来愈高,我们的生活愈来愈充实,总算是脱离了凡尘,得佛菩萨的受用,那是真实的。

下面这一句,「但为随迷称外,悟处言来」,这就是讲「来诣佛所」这一句。来怎么样?悟了就叫来,迷了就不来,就去了,悟了就叫来了。你看这个示相,神通现相,现相表法的意思,你懂得这个意思。看到许许多多菩萨,从很远很远地方来了,来到佛这个地方,来表什么?悟。离开佛了,去了,去是迷;迷是去了,悟就来了。其实事实真相里头,没有来去,也没有迷悟,迷悟不二,来去不二,那就入一真法界,一真就是不二,有远有近是二,有过去有未来是二。今天很难得科学家能够有这个发现,我们听到很欢喜,总是进了一大步。所以这些科学家如果能听到不二法门,我相信他一定有很浓厚的兴趣。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这一段文。

「而实佛刹本无远近内外等障,亦无去来,无边佛刹,不出毛孔微尘之表」,这一句话很难懂,真正讲到事实的真相。前面说到「随迷称外,悟处言来」,而实在讲佛刹本来没有远近,也没有内外,亦无去来,过去未来没有,统统都没有,这是讲的真话。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理解,这里讲的一真法界。「无边佛刹,不出毛孔微尘之表」,我们在前面读过,佛说的一一毛孔、一一毛端里面,都现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佛刹众生,毛端毛孔没有放大,虚空世界并没有缩小,这个境界叫不思议境界。是真的,我们凡夫确实听不懂。

凡夫听到佛在经上常讲「芥子纳须弥」,已经就纳糊涂了。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大,不小。说须弥山装在芥菜子里头,芥菜子没放大,须弥山没缩小,须弥山怎么能装在芥菜子里面?你装给我看看。今天讲毛孔微尘,那讲得更小,微尘更小了,肉眼看不见,这里头不是容纳一个须弥山,是容纳虚空法界无量无边微尘刹土都在里头,微尘没放大,虚空世界没缩小,居然在里头。微尘所现的世界,那个里头又有微尘,那个里头的微尘又现虚空世界,所以这个世界是重重无尽,没有止境的,真的是不可思议。谁能入?佛在经上讲,普贤菩萨能入,普贤菩萨能入毛孔微尘所现重重无尽的世界,所以大乘经上才常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普贤菩萨能入。

《华严经》毗卢遮那如来两边主菩萨,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这两位菩萨说老实话能入毛孔微尘里面重重无尽的世界,这是什么?这个现象,什么原因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真如本性,法尔如是,它就是这样的,自自然然的,没有来由的。有来由的都不是真的,真的就是法尔如是,自然而然,它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称之为华严境界。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普贤行,普贤行达到究竟圆满就入这个境界。那个究竟圆满是把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烦恼断得干干净净,要记住、要明白,明白就是觉了。

丝毫烦恼都不能留,都不可以染著,为什么?真心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把一真法界变现成十法界六道三途,就是这些东西变现的,这些东西烦恼习气统统断干净了,就没有了。没有了,我要问你:有跟没有是不是二?是!有叫烦恼,没有叫菩提。烦恼跟菩提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上说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不二?宗门大德常讲「不断烦恼不求真」,这个话很容易听错,那不就随他去了?随他去,你烦恼并没有断。烦恼不是真的,你怎么断法?觉悟就断了。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后,还是一个觉跟迷。觉迷又是二法,因为你迷了,所以佛才说个觉,你要不迷哪来的觉?起个觉的念头又迷了。好比你身体很健康,健康你还要吃药,吃药不就有病了吗?人到健康没有病的时候,药也没有了,它是相对建立的,一边没有了,这一边也没有了,这个道理就很深很深。我们现在不到这个境界,但是你要懂得这是事实,现在我们在迷需要用觉来对治、来治病,要知道病好时候的状况。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大乘经教的薰习决定不能中断。

「断烦恼,证菩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理论上讲,刹那之间,真的,凡圣是刹那之间。一刹那迷了,这人就变成凡夫,一刹那觉悟了,这个人就作佛,成佛了。理论上如是,事实上亦如是。但是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迷在六道搞生死轮转,不知道死万万次了。所以今天想回头,心里是想回头,回不了头。习气太深太深,不知不觉它总是冒起来,它总是当家作主。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只有用圣教来薰习,希望圣教薰习的时间长,产生力量。薰习的时间短,力量不够,敌不过烦恼,烦恼习气常常起现行,你又不知不觉,这就是圣教薰习的力量不够。

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天讲八个小时,天天讲,大家天天接受佛陀的教诲,才能够转得过来。想想中国早期,清凉大师讲《华严》,天天讲,几十年不中断,所以当时人成就的多。今天学佛的人看起来好像是不少,成就的不多,原因是什么?敌不过烦恼习气,依然是取相随迷。换句话说,不觉。他那个觉醒真是一刹那,一转念他又迷了,他的觉保不住,所以佛的境界不但不能契入,听不懂。

这个地方现相,佛在这里现神通。十方菩萨云集,那就是神通现相。「令致远近」,你看看菩萨从哪里来的?过十万亿佛刹微尘数,这个距离这么远。示现这个相是什么意思?这底下说出来了,「意令初信心者,心广大故」,这个心广大,还要一层一层的拓开。你看这个地方讲十方云集,是过十万亿佛刹微尘数,距离这么远。单位是世界,一个世界记住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到下一会我们就看到了,十方云集的时候,是一百个,过百,不是十万,百万了,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到第四会我们会看到,过千佛刹微尘数世界,再看是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到最后一会第九会,那要过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拓开心量,这是佛的善巧方便,让我们慢慢慢慢的扩大,一下叫你扩大你扩不了。在这个经上你就能看到。

我们今天劝导同学,我没有讲佛刹微尘数世界,没有!我怎么说的?起心动念要为全世界众生著想。全世界是一个地球,很小很小,没有从地球外面来,就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不要为自己著想,不要为一家著想,我们住在这个道场,不要为这一个道场著想,为什么?你心量太小了。现在世界为什么动荡不安?为什么灾难频繁?原因还不是心量太小。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利益,於是起心动念损人利己,人人都想著控制,都想著占有,都想著自利,不想著利他,彼此就发生冲突了。冲突就引起斗争、战争,互相残杀,灾难是这么来的,这是灾难根本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消除这个世间的天灾人祸,没有别的,要把心量拓开。在这个地球上先学大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想自己一定要想到别人。这个心量还是小得不得了,跟这个地方一比,怎么能比?人家这个心量,起心动念能够想到十万亿微尘数世界,我们怎么能跟人家比?但是你要晓得,十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在《华严经》上是最小的。我们今天心量能包括这个地球全世界,不是华严境界。纵然我们心量大,放大到我起心动念能够想到整个娑婆世界众生,娑婆世界才一个世界,这多少世界?怎么能比?这些事情我们要不读《华严》,不可能知道。

这个心量大的时候,能够包容三千大千世界,想到整个娑婆世界众生的苦难,发心普度,一个佛刹、一个世界。看看这个经上,十个佛刹微尘数,这十个佛刹把它碾碎磨成微尘,一个微尘是一个世界。不要说十个佛刹了,我们把这个地球,把这个地球磨成粉,磨成微尘,一个微尘算一个世界,已经没有法子计算了,何况是十个佛刹微尘数。那个佛刹是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一个地球。我们要细细想想,然后才知道这个心量之大,到最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从这些地方细心去体会,这佛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句话你才会懂得,你才能体会到一点意思。不是这样说,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你含糊笼统,你不晓得这里头意思。

什么叫「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句话说的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真心本来是这个样子。所以在《华严经》一层一层看下来,你才晓得我们的心现在变得是连一个人都不能包容,真正是可怜到极处。可怜到极处也可以说可耻到极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在此地用这个示相,让我们恢复真心,把心量慢慢一层一层的拓开,拓开到最后,恢复,完全恢复了,那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这都是帮助初发心拓开心量,故意示现,从那个世界来到这边来,来诣佛所。

下面文章说,「又明从迷入悟,故言为来也」,这是从理上说。前面我们也谈到过,悟就叫来,迷就不来了。真的,觉悟了才愿意亲近佛,愿意到道场来听经,来学佛。迷了,他不来,从道场大门经过,他也不会进来,他也不会看一眼,不就是这样子吗?觉了就来了,迷了他不来。这是说明,所以长者在此地的开示也非常精采,很值得我们学习。

「有佛号不动智者,明是信者自根本智故」,这个说得好,说得很明白,不动智佛就是信者自己的根本智,我们自己的根本智就叫做不动智佛。不动智佛在哪里?就是我们六根根性。六根根性总的名字就叫做佛性,就叫做觉性,就叫做根本智。所以学佛先要得根本智。这个事情不容易,不但你不容易得到,你不容易理解。实在说,交光大师注解《楞严》,就是这个意思。他注解《楞严》,主张用《楞严经》的教义来解释《楞严》,而不用天台三止三观。为什么?天台的三止三观,没有离开意识,可以说是跟《楞严》教义相似、接近,不是真正《楞严》教义。真正《楞严》教义是「舍识用根」,所以他用舍识用根来解释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这就是什么?根本智。

善财童子亲近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文殊菩萨那里成就了根本智。什么叫成就根本智?换句话说,那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他成功了。舍识用根什么?眼见色不用眼识,用见性。见性跟眼识有什么两样?眼识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见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眼如是,耳鼻身意统统如是。换句话说,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六根根性当家作主,六识为它服务。他要教化众生,要普度众生,六识要听命为他服务,凡圣差别就在此地。凡人是六识当家,六根的根性完全不起作用;换句话说,把你摆在一边,你什么事都不要管。意识全是妄想分别执著当家行事,造业。

你要晓得六根根性不造业,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它不造业,那叫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那就是六识听话了,六识听话,你看看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要听话,顺从根本智,第六意识就叫做妙观察智,第七末那就叫平等性智,阿赖耶叫大圆镜智,前五识叫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怎么转的?没有根本智转不过来,因根本智而转过来的。转过来之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智慧,再没有烦恼了,再没有染著了,为什么?完全是离相随觉,不迷了。真正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就是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无上菩提。这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大意。说来说去没有说别的,说你自己,你自己的根本智,就是经上讲的不动智佛。所以不动智佛是你自己本来的佛,不是外来的。外来佛心外求法,那就变成外道了。

后头这一句,「由有此智故,一切众生而能发菩提心」。这一句话道破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发菩提心。这一切众生是包括九法界的,阿罗汉菩提心发不起来,辟支佛也发不起来,九法界里面权教菩萨发的菩提心叫相似菩提心,不是真的。什么原因?没有根本智。不知道六根根性是根本智,不知道六根根性是自己的不动智佛。从这些地方我们明白了,如来现神通示相来表演,你看看如果没有清凉大师跟李长者来给我们解释,我们看那个样子看得很热闹,什么意思?不懂。看热闹,场面很大,这佛真了不起,佛说法,你看看这么多听众从十方到这个地方来,来听佛讲经说法,我们只看到这个。除这个之外,你还懂什么?你要是这样想、这样看,佛的示现叫大失所望,摆在你面前你也看不懂。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惭愧。

菩提心,就是最近这些年来,我们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提倡不少年了,大家听了、看了也都很欢喜,想想看有没有做到?自己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依旧用虚伪,依旧是染污,依旧是高下,依旧是随迷不觉,依旧是自私自利,菩提心发不起来。读这段经文,我们感慨万千,也非常幸运,明白了,菩提心发不起来的原因,李长者给我们说出来了。那个能发心的人是「由有此智故」,他能发心;我们今天发不出来,真的,我们没有这个智慧,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不但是我们六道凡夫,刚才讲过了,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没有根本智,所以这个心发不出来。这个根本智完全肯定六根的根性,是真心,是真如,是本性,是佛在经上讲的不动智佛。

《金刚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为人演说,要守住一个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看不取於相就是离相,知道一切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知道,不著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内不动心就是用根不用识,用根就是用根本智,根本智现前,永远是用根本智。眼见色,外面的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定。定慧等学,定慧等运,在哪里?就在六根对六境,不是在盘腿面壁。盘腿面壁那个定,那是幼稚园的定,初学,那个定不管用。《华严经》上讲的大定活活泼泼,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无论你怎么样的活动,统统在定中,那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应付一切众生也没有著相,也没有动心,自自然然的反应。

这种自然的反应,真的就像科学家实验水结晶一样,自然反应,它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这就是《楞严经》里头佛所讲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里头完全没有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当然最好能学,学当然不容易,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你要会学了,你也就入法身境界了。纵然不能得到法身菩萨的果位,至少你有入相似位,很了不起了。我们今天说实在话,相似位没有办法,再往下降一等观行位。观行位功夫好,能出六道,出六道到四圣法界,就是相似位。

我们通常讲六道里头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观行位;烦恼习气永远断了,相似位,不容易;无明破一品了,才分证位,真的了,脱离十法界了,你入了一真法界,可贺可喜。所以说来说去还要说到我们自己现前境界里,就是我常常劝同学的话,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决定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占有的念头,这是消极。积极方面,舍己为人,这是积极,这是慈悲,这是行菩萨道。如果只有消极没有积极,很容易走向小乘。

舍己为人里面,你一定要知道,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在遍法界无量无边刹土里面示现,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随心应量的示现。示现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晓得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的真相。换句话说,了解自己的真相。宇宙是自己,自己是宇宙。了解自己本来是佛,现在还是佛,因为什么?不动智佛没离开你。你虽然迷,迷,它也在,正是经教里头佛祖常讲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六根根性一天到晚起作用,什么时候离开!能见是它,能闻是它,能觉是它,能知,见闻觉知都是它,它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真性。

我们今天讲迷,迷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加在这上面叫做迷。你不管怎么加,不管你加多少,它一点没改变。我们今天学佛,信心建立在这个地方,这叫真信。那菩提心能不能发起来?刚刚发,发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非常可贵,到发足了,菩提心真的现前了,那就是初住菩萨,就不是十信位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