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三讲)  2004/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3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颂第五首看起:

【十方求法情无异。为修功德令满足。有无二相悉灭除。此人於佛为真见。】

在前面我们学习过这首偈前面的两句,『功德』这个名词,把佛菩萨从初发心到证到究竟极果所修学的法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可见得「功德」两个字不可思议。功德跟福德不一样,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因为世间许许多多人往往把功德跟福德混淆在一起,以为福德就是功德。最常见的,我们到一个寺院道场,很多地方看到有个箱子是叫人捐钱的,叫功德箱,这个名称就有问题。我在这个道场捐助的钱多功德就大,捐助的钱少功德就小,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懂得佛法的人,这种箱子摆在那个地方,应该写「广种福田」,这就对了,这是修福的,那不是修功德。功德是你要真正自己用功夫,用外财、外力全都是修的福德,福德跟功德要辨别清楚。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都要靠功德,福德只能在六道里面享受福报。所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此事福不能救」,这个事就是生死大事。生死轮回的大事,福没有办法,功德才行;积功累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只是在三善道受报。我们念到这个地方不能不提一提,希望大家对佛学名词要有正确的认识。所以这一句是讲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乃至於成佛之后广度众生,都是属於功德,究竟圆满的功德。

第三句,『有无二相悉灭除』。这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注的「圆智」,就是智慧圆满。「有无二相」怎么说「悉灭除」?是不是这二相没有了?不是的,这灭除是在有无二相里面,妄想分别执著灭除了。二相在不在?在,二相不会灭的,二相不碍空性,空性不碍二相。清凉大师判《华严》无障碍的境界,这个境界就在现前,理无碍,理是空,就是此地讲的无;事无碍,事是讲的有;理事无碍,理不碍事,事也不碍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跟事有没有障碍?没有。

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理无碍,因为理不是事,大致上我们能同意,理真的是无碍,事有碍,理事也有碍,事事是更有碍,我们看到是这么个现象。为什么清凉大师讲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是《华严经》上说的,是真相,事实真相。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灭除了,无障碍的境界就现前,确确实实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达到空间等於零、时间等於零,空间没有距离了,华藏就是此地,此地就是极乐,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无量劫就是现前,无量劫之前、无量劫之后就是现在,所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了。这是事事无碍,这不是理事无碍,这是真解脱、大自在。

佛菩萨告诉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为什么搞得这么多障碍?这个障碍统统是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发生的,这个发生是虚幻的,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佛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决定不可以执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执著就没有障碍。所以一切对立都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我们执著相有才显示出性空,执著一个性空才显示出相有。如果不执著相有,哪来的性空?性空、相有,这宇宙森罗万象怎么回事情?法尔如是,心现识变,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你不能分别。不但不能分别,在森罗万象当中,你最好不要起心、不要动念,你跟森罗万象理事融合成一体,这是什么?清净法身佛,这才是究竟圆满,又叫做常寂光净土。

常寂光在哪里?就在现前。我们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把这个常寂光扭曲了,变成我们眼前这种境界,扭曲了;去掉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就现前,那个称为一真法界。这些理事,我们从佛经里面得到的教诲、得到的资讯,我们能信能解,能把这些落实到生活当中,你就得自在了。一切烦恼、忧虑、牵挂,也都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放下分别执著,我们现前生活就得大自在,而且心定了,妄念没有了。妄念没有了,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愿得智慧真明了。不但知道现前,知道过去、未来;不但知道此方,他方世界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真智慧,这就是事实真相。

『此人於佛为真见』。依著这个教训修行的人,这个人才是真知真见,跟诸佛如来的真见没有两样。清凉大师这个注解末后,有一句解释见真法身,「若此之求,见真法身」,怎么个求法?「於一切法,都无所求」。这是前面讲无异,『十方求法情无异』,无异就是於一切法都无所求。那有没有求?有求。不是为自己就是无求,对自己来讲是无求,为服务一切众生有求。所以这里头一定要清楚,不是无求什么都不求了,什么都不求,你什么也不能办!你自己生死也不能了,你自己功德也不能成就。一切为众生,没有一桩事情为自己,这样你就能见真法身。

什么是真法身?遍法界虚空界就是自己的真法身。我们在讲席以前讲过,虚空法界是自心相,心现的,刹土众生,尤其是十法界六道三途是法身,跟自己是一体,无二无别。六道里面三善道是善心所变现出来的,三恶道是恶心所变现出来。有没有?没有,如梦幻泡影。虽然是梦幻泡影,你不能说没这个事,虽然是假的,它有这个事。那你又必须要清楚、要明了,这个事情你要是不觉,你要是迷,就等於说作梦,梦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你不觉悟的话,你就不会醒过来,不醒过来,那个恶梦不好受,你的恶梦不间断,天天在做!三善道是好梦,三恶道是恶梦。总而言之,都是梦,你没醒过来。醒过来之后,梦中境界就没有了,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无大千就是六道没有了。这个我们要晓得。

晓得之后,你真的晓得了,你眼前的生活,对人对事对物你就不会计较,也能过相似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生活我们做不到,接近了,那就是说不执著。这个不执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无量劫来薰习的习气,现在想一下把它转过来,谈何容易!虽不能转过来,决定要转,这叫功夫。怎么修法?先从分别执著下手,分别执著愈来愈淡薄。以前很认真,现在马虎一些,不那么认真了。到哪一天完全放下,那就恭喜你,六道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慧还没有开,无明还没有破,你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都是正觉之人,阿罗汉是正觉。

佛法里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可以翻没有翻,为什么不翻?尊重不翻。何以说尊重不翻?佛法修学目标就是这个。这句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确实可以翻的。阿罗汉就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德。断见思烦恼是功,你有这个功,你就有德,德是什么?德是正觉,正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破一品无明就是把妄想也放下少分,这是功,德是什么?德是菩萨,你是法身菩萨,证得法身的菩萨。如果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这是功,德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得到了。

记住,特别是初学,那个功好不容易修,经上讲你发脾气火烧功德林,你功没有了,佛这是举一个例子。贪心起来,功一样没有了,贪是水;瞋恚一生,火烧掉了;贪心一起,水把它淹掉了,贪是水;愚痴一生起来,风吹掉了,愚痴是风。贪瞋痴那个果就是三灾,水灾、火灾、风灾,水火风,贪瞋痴感应来的。火能烧功德,水也能淹功德,风也能把功德吹毁,不平也不行,不平是地震,一样把功德毁掉。所以你要晓得,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烦恼都能把你的功德毁掉,所以你修行很不容易成就,原因在此地。

这个事情,十方诸佛来都没有法子帮助你。佛帮助你、开导你,劝你修行,但是你自己会把它毁掉,修行证果之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你自己才修那么一点点,一下全毁掉了。无量劫到今天,你有没有功德?什么功德也没有,这是跟你讲实话。生生世世修到今天变成什么?福德,善根福德,你还有善根福德,功德没有了。善根福德是你来生后世遇到佛法能信能解的根源,阿赖耶识种的佛种子。你要想成就,那就是一生当中你要懂得修功德,就是你要懂得修行。

那我们这个念佛,念佛是修功,念佛要有功夫,你念得没有功夫,什么叫没有功夫?贪瞋痴慢疑坏习气天天还起来,没有功夫。念佛要怎样才有功夫?念到贪瞋痴慢疑恶见都不起,没有断,只是这句佛号能压住。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净土宗的觉就是这句佛号,贪瞋痴那个念头才一动,阿弥陀佛,第一念烦恼动了,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把你的烦恼摆平了,念头一起马上就阿弥陀佛,这是功夫。功夫没成,功夫成了怎么样?我不念它也不起来,功夫成了,那就是功夫成片,念跟不念烦恼都伏住了。这天台家讲观行位,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有功夫了,功夫成片了,真的把烦恼伏住,念也好,不念也好,烦恼都不起作用了,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都不起来了。这个条件就稳稳当当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可以学智者大师的圆五品,功夫好的生死自在,想走就走,想住就住,一点妨碍都没有,多住几年不碍事,今天走、明天走,行!所以生死自在,这就叫了生死出三界,不但出三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出十法界。往上面去的品位实在是不容易,在理论上讲没有问题,就如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但是凡圣同居土,永明延寿大师说得好「万修万人去」,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肯修的人决定往生。凡是念佛念一辈子去不了的,怎么样?没修,天天念佛不是修,一面念佛,烦恼一样起现行,没修。古大德说得好,「喊破喉咙也枉然」,是讲念佛人,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劝人念佛不用念珠,念珠拿在手上,可以掐著念珠念阿弥陀佛,不要记数,不要「阿弥陀佛」拨一个珠,「阿弥陀佛」又拨一个珠,为什么?分心,你的心念不专一,功夫就不容易得利益。拿著念珠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念佛,这是祖师念佛的经验。大众里面在一块共修,维那师,譬如这一段要念一百声佛号,像《三时系念》里面讲的念一百声佛号,就是一百零八声。维那师他要拿珠子来记数,一串这功德圆满了,他的磬就敲下去,他不是念佛,他是照顾大众。大众不要分心,不要去记数,不要去理会,有维那作指挥,听他指挥,他记数。他干的是舍己为人,自己夹杂这个记数,但是大众得利益,这个要知道。

你看看掐念珠记数都分心,那现在有人念佛还要什么记数,还要什么画笔划,不是更分心吗?净土三经、五经里面教我们持名念佛,没教我们记数。祖师大德有的时候对於妄念特重的人,教他一个方法,那是什么?那是控制妄念,用记数不用念珠,心里面记,教你什么?精神意志集中,你稍微散乱了,你就数错了。这个记的方法就是从一到十,十句,再念下去,再从一到十,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心里面记得清清楚楚,用这个摄心,这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到你心清净,妄想杂念少了,心平定下去,就不要用这个,不要再记了,一心念下去就好了。所以那是阶段的,那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而已,而且是有期限的,期限并不长,我们一定要晓得。

念佛最初的目标就是功夫成片,要把目标定在这里,近程目标。这个目标达到了,如果我们还有寿命不要急著往生,为什么?你要记住,这佛说的,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功夫得力的人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生凡圣同居土,从凡圣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在我们这个世间,你已经得功夫成片,你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办得到;一到事一心不乱,你往生就是方便有余土,所以这里修比那里快。你要问为什么?这边环境不好,非常恶劣,恶劣的环境当中你都能修成,真功夫。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障缘,功夫反而慢。这个地方有障缘,障缘所谓是大风大浪,大风大浪是什么?你要往上升升得很快,你往下堕也堕得很快,大起大落。西方世界没有大起大落,永远是平平静静的,他只有进,他不退,但是他不能大起;这个地方可以大起,但是你要是不善用心就大落。对於不善用心的人,到极乐世界保险,善用心的人在此地我要大升,我不要大落。这桩事情也是事实。

究竟我们自己应该是早一天到极乐世界,还是多住几年在这边加功用行?那完全靠自己,你自己要有把握,这个把握就是真放下。我常常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行!你在这个地方会大起不会大落。如果这个放不下,那你的麻烦就大了。放下是要真放下,心地里头丝毫都不沾染,你在这个世间修行只有上升不会有堕落。没有这个把握,就像莹珂法师一样,宋朝时候人,这个人也算是老实,他跟阿弥陀佛讲,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这个世间的诱惑,外面境界一诱惑他烦恼就起现行,所以他虽然还有十年寿命,他不要了,跟著阿弥陀佛走。这也是聪明的做法,禁不起诱惑,那我就走。你能在一切诱惑里面如如不动,行!这个地方修行是好地方。

净土念佛的功夫也要不断向上提升。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怎么叫信愿之有无?那我们现在信不信?有没有愿?没有。怎么叫做没有?你这个世间放不下,你就没有;信愿要有是怎么样?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了。你的心里头只有净土,只有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确实放下了,真的是随缘度日。随缘度日,有什么,好,没有也好,好的好,不好的也好,随缘度日,心里头没有这个世间拉拉杂杂的,可以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计较,我不计较;我不计较,我能随顺你的计较,为什么?不生烦恼。我不计较,得自在了,我不随顺你的时候,你不生烦恼吗?菩萨怎么会叫别人生烦恼?所以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不会,一定随顺。随顺的本钱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不肯随顺。他什么?你随我可以,我不会随你。所以菩萨,真正菩萨能恒顺众生。不能恒顺众生的,功夫不够,甚至於可以说没有功夫。有功夫,哪能不随顺的道理!

有功夫,简单的说就能转境界,没有功夫的人被境界转,这一定道理。能转境界,自在!楞严会上佛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就晓得如来能转物,你也能转,你跟如来就差不多了。转物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能随缘,什么都好。对自己本身来讲没有好恶,对於一切众生来讲,众生有业、有缘、有果,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造的这个业,遇到这个缘,他当然受这个果报,菩萨看到也随缘。造的这个业,缘不成熟,果报也没有现前,菩萨可以劝他:远离恶缘,你就不受恶果。他要能接受,好;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那是他业障现前。所以接受好,不接受也好,菩萨总是无动於衷。

菩萨教诲,众生能接受,菩萨欢喜,欢喜并没有动心;菩萨教诲,众生不接受,菩萨惋惜,惋惜并没有悲哀。这是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要懂得、要学习,学会了有大利益,在现前得大自在。所以说这个人於佛才是真见,这个真见,真知真见,大乘教里头也有用正,正知正见,跟这个地方用的真见意思相同,真比正还要深一层。

我们读了这个,有没有学到?我今天十方求法为谁?十方求法,现在水平不一样,在过去大乘一定要开悟之后才许十方求法,现在在这个时代没有了,哪有开悟的人!所以早年我们在台中,李老师就把这个水平降低了。降到什么程度?你有能力辨别真妄,这个境界现前,你晓得它是真的还是假的,你能够辨别邪正、能够辨别是非、能够辨别善恶,行了,只要有这个能力,你就可以参学,最低的水平。不像《华严经》《华严经》要求的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我们中国古时候大乘佛法里头要求的。宗门一定是大彻大悟,教下一定是大开圆解,净宗一定是得一心不乱,没有这种功夫,没有资格参学。换句话说,老老实实跟著老师,老师带路,你不会迷失!离开老师,怕你迷失。外面的岔路很多,你要是没有能力辨别的话,肯定走上歧途。歧途所谓是不归路,你回不了家,到不了目的地,那就错了。

所以老师管你,老师照顾你,就是帮助你自己有能力认识路,你就可以出师;古人叫出师,现在叫毕业。没有这个能力,老师不会让你走,也就是你毕不了业。我们看古大德,有根利的,跟老师一、二年他就出去参学了;有的根钝一点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离开老师出去参学,不是一样的。那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现在师道没有了,自己要懂得自求多福,你也要懂得这个道理,一门深入。李老师在那个时候把印光大师介绍给我,要我跟印光大师学习,印光大师在哪里?《文钞》就是,每天读诵《文钞》,研究《文钞》,依教奉行,跟定这一个老师,那就是说其他的书都不能看,你只看这部书。那要照是五年学戒怎么样?你用五年的时间就学这一部,学《印光大师文钞》正篇、续篇、三篇就行了,现在《全集》,其他的可以不必看,你只看这三篇,都是他老人家自己写的。

你认真好好的学习,学五年。五年,你可以十方求法,没问题。为什么?你肯定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真妄,你有能力了。这个时候你参学,增长你的后得智。五年读一部书,跟一个人学,这就是师承。这是古时候叫私淑弟子,虽然跟老师没有见过面,我确确实实死心塌地跟你一个人学,我真正是你的好学生。在一个老师会下成就戒定慧三学。打开《文钞》就像老师在我面前,我对他恭敬,我对《文钞》这本书恭敬,读他的书就是听话,他的教诲记在心上,没有解错,依教奉行。那你要问我,要我给你介绍,我也给你介绍印光大师。别的东西好,都一样好,都非常好,为什么单独介绍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钞》对你契机,对你确实有很大的利益,别人的东西是比较困难。《文钞》纯,真的是纯净纯善,因果分明,有大利益在。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学习第六首偈:

【普往十方诸国土。广说妙法兴义利。住於实际不动摇。此人功德同於佛。】

这首偈「说法行」。前面求法,求法成功了,求法当然是修行,成功之后要说法。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前半说法益物」。这个物是九法界众生,益是利益,说法利益九法界众生。「义利者,令众生得离恶摄善故」。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帮助众生得到离恶摄善,我们平常讲断恶修善,但是修没有摄字好,摄包括一切善法。「此世他世益故」,这叫真利益,今世得利益,来世还得利益。「世出世益故」,世间利益、出世间利益统统都得到。「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对」都是先是「义」后是「利」。这把义跟利都跟我们说清楚了。

现在我们如何来学习这首颂?前面我们要记住,要有真诚、恭敬求法的意愿,学习的意愿。至於说法这桩事情我们要不要做?要做。我还没有成就,我怎么能说法?对的,没有成就是做学生,学生上讲台说法给老师听,这样就对了,不要以老师自居。我们初学出来说法,我是学生,我是来求教的,希望大众对我批评指教,这个态度就正确。中国圣人常讲,「满招损,谦受益」。你不能狂妄自大,「我是法师,我在这里弘法利生」,这个太傲慢了。古时候说法利生有标准,大乘法里面要明心见性,小乘法里面要证果,换句话说,最低的限度。大乘法初信位的菩萨,小乘法初果须陀洹,还是做学生的态度,不敢以老师自居,不敢。到什么时候才是老师?小乘四果罗汉。四果无学了,他可以能当得起老师;大乘法里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老师,天人师。在这以前都是在学习,学习在讲台上,这是我们常讲教学相长,好。

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开班教学,他开了两个班,先开讲演班,教学生学上台、学讲演。这个班我没有能参加,因为是在我到台中以前先开这个班,我到台中去的时候这个班已经结束了。结束了又开一个新的班,就进一步教讲经,我是正好碰到教讲经的这个班,经学班。这个经学班的学生,以后我明了,经学班学生从哪里来的?是从以前学讲演那个班里面挑选出来的。挑了二十几个学生,挑选出来的,都有讲台经验,都上过台讲过演的。老师对他们上台讲演总觉得很满意,可以讲经,所以那个班结束之后,就继续办这个讲经班。

我也很幸运就遇到了这个讲经班。遇到这个班,当时我就跟老师讲:我只初学,怎么可以上台讲经?这我到台中来目的是听你老人家讲经,跟你学的,我没有发心上台讲经,讲经这是难事,这不是容易事情。老师听了点点头:你跟我去看看,今天我上课,你跟我去看看。好,跟著去看,结果到了班上去,一坐在那里一看,这个事情不难。下了课之后我就跟老师说:行,我可以学。因为我看班上这些同学很多不如我的,我也有讲台经验,我以前在学校念书就喜欢上讲台,所以我这样就参加了。

参加的时候,老师是常常叮咛嘱咐绝对不可以以法师自居,以什么?学生。他教我们永远记住一个态度,在台上是学生,在台下的是老师、是监学。我上台来是把我所学习的做报告,向老师报告、向监学报告,这个心态对了。诚诚恳恳接受大家的批评,你才会有进步;如果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别人说了你,你就不高兴,你永远不会有进步,为什么?你的缺点人家再也不会告诉你,你怎么能改进?你怎么会进步?

所以讲台是磨炼人的,教学相长。而且人都有毛病、都有习气,毛病习气是什么?懈怠懒散。我也有,比别人稍微轻一点,因为我喜欢读书,但是杂、不专不精,被李老师这一训练,这才稍稍上一点轨道,得一点利益。这种毛病要改,怎么改法?讲经是个好方法。为什么?逼著你非要专心用功不可,你要不专心去准备,你下不了台,那很难为情!这种求学比做学生严格,学生考试可以骗老师,老师一个人好骗,上台去讲经,听众有几百人,你没法子骗人。这么多老师在底下,你怎么骗得了他!一定要非常认真、要谨慎,逼著你非用功不可。

初学讲经的时候很难,那一关必定要突破,突破之后就顺利。我自己讲经的经验,初出来讲经,讲一个小时要准备四十个小时;换句话说,一个星期只能讲一次。两次我还能够讲,但是太紧张,所以一个星期一次。在那个时候,时间大概一个半小时,一个星期一次,半年之后慢慢就熟了,驾轻就熟,我准备一次,十几个小时就够了,初搞的时候是四十个小时,慢慢就到十几个小时。讲到一年之后,差不多讲一次,我用二、三个小时准备就够了。一年半下来之后我很轻松了,我准备一天可以讲三天,每天讲的时候可以讲三次。我的时间也就加长,最初一个星期讲一次,一个星期讲二次、讲三次、讲四次,到最后是一个星期讲七、八次。七、八次怎么讲?一天讲两次,上午、下午。准备轻松了,我准备一天就可以讲一个星期,愈讲愈熟!

最困难的时候是第一年,第一年那个苦头你要不吃,后头哪有这么轻松愉快。很认真,把第一年突破,往后的日子就好过了。多少人讲经的失败,头一年这个关口不能突破,灰心;另外一个就是法缘,讲经时候听众愈来愈少,自己感觉到不好意思,这样退心大有人在。我也遇到,但是我有一个长处,脸皮厚,不在乎,有没有人听没有关系,只要我上台讲,一个、二个也好,不在乎,为什么?练习,我统统把它当作练习。

所以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那个时候是圣怀法师、谢道莲居士他们两个人邀请,邀请我到香港来讲《楞严经》。我也很欢喜,因为《楞严经》我刚好一遍讲圆满,现在讲第二遍那很轻松,对我没有困难。在这边是一个星期讲六次,讲六天休息一天,连续讲四个月,四个月好像经只讲了一半,没讲完,我们签证的日期到了,进来只给我四个月。借畅怀法师的图书馆,就是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借那个地方讲经。前面两个月是在这边,后两个月就搬到香港蓝塘道光明讲堂,寿冶老和尚的道场,在他那里讲了两个月。

来的时候头一天畅怀法师到机场接我,我们第一次见面,以前没见过面。晚上吃晚饭,他就告诉我,他说:净空法师,我们香港人对你很生疏,你没有名气,没有人知道你,你讲经心理上要有个准备。我说:怎样?他说:香港听经的风气不兴盛,一般都是第一天人会来得多一点,来看看,最后一天圆满,大家来捧捧场,当中没有人来。他说:你要知道,可能一个听众都没有。我说:这个没有关系,没有听众,有桌椅板凳摆在那里就行了。我说:我们是学讲经,练习,我们也不是什么大法师,有名的法师。他说:这样行,这就没有问题。我说:我不在乎听众多少。

到第二天开始讲经,真的讲堂来的人满满的,他那个讲堂很小,没好大,一百多人就挤满了。如果来一百五十人,大概连楼梯口、门口都站满人,那真叫人挤人,小圆凳子挨著,椅子不能放,法缘很盛,畅怀法师也很欢喜。到第二天人还是这么多,一直两个月都是这么多,畅怀法师很开心,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的法缘很殊胜,从前老和尚到这里讲经,都没有这么好的法缘。那我也没想到,这个经真是刚刚讲完一遍,驾轻就熟。所以晚上讲经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翻译,翻广东话。以后到蓝塘道,听众要求不要翻译了,他们能听得懂我的话,连续听两个月就能听懂。我慢慢我也能听懂他的话,我不会讲,他也能听懂我的话,他也不会讲,我们各人讲各人的,彼此能沟通。白天这些居士们非常热心,带我去观光、去旅游,所以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你们住香港人都没有去过的,我统统都去玩过。四个月的时间,每天白天没有事情带我去玩。所以我对於港九这些地方很熟,都去过。

这就是开始学讲经一定是以学生的心态,不要以师心自居。一定要谦虚、要恭敬,每个听众都是老师,你不能把他看作学生,不可以把他看作信徒,那你就错了。诚诚恳恳的请大家批评指教,真的改过,我们才会有进步。我跟诸位同学说,我讲经前面三十年都是抱这个态度,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态度,我都是做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哪里敢说讲经。我没有证得初住位,尘沙、见思、无明没断尽,别说没有断尽,说实实在在的话,一品都没断。我这一生的成就,充其量到最高的成就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圆五品位而已,这是我一生努力自己有一点把握可以能达到这个境界,再往上去那就要断见惑,断见惑就是圆初信位,很不容易。真正修行证果,那要到极乐世界,不到极乐世界,在这个世间,我们这一生无始劫来的习气很不容易断掉。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特别是学讲经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要谦虚、要明了。

古德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可以太过分。所以人最难得的是守本分,有自知之明能守本分。我们对於世出世间的事理,大乘佛法,真的是只懂得一点皮毛,谈不上深度!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我们很认真努力在做,也只做到几分之几而已。譬如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四摄、普贤十愿,我给自己打分数能打多少分?大概四十分、五十分勉强,只能到这个程度。当然我还是天天在努力、在提升。就这一点点,要是在古大德的面前,我们连做学生的资格都没有,勉勉强强做个旁听生,为大众服务,在这个道场里面做义工打杂,行,祖师大德的学生没分,充其量旁听。

今天我还受许许多多人的尊敬,非常惭愧。使我们想到在这个时代修行人没有了,就是我这样修行四、五十分的人已经就很少了。我们为整个时代悲哀,也给自己警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要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才能报佛恩,才能报众生恩,怎么可以傲慢?所以我们看看现在年轻人,学了一点点佛法,实在说他比我比不上,但是他的气焰,那个威德、那个傲慢,那比我高得太多了,这个现象不好,这个现象说明他很难成就。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谦虚、真诚、恭敬当中求得。

真正学佛,一定要从放下下手。世出世间法都要放下,你才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在佛法里头才能扎根。我二十六岁才学佛,深深感觉得太迟了,如果能早十年那就不一样,这是各人时节因缘不相同,二十六岁才遇到。好在这是过去有这么点善根,认识之后如获至宝,这是我初学时候的状况。对这门东西非常喜爱,到寺庙去借经书看,虽然看不懂,但是有兴趣,兴趣不衰。星期假日找这些善知识请教,看到经论里头疑惑的地方去问、去请教,这是归功於好学。所以这首偈我们的学习,在今天讲抓住因缘,认真去练习,不能够在讲台上学习,你就不会成就。

李老师从前教我们,最重要的要能跟人结善缘,为什么?希望人家请你去讲经,到哪里?到他家里。他家里小客厅,三个、五个同修,十个、八个就很多了,听众。一个星期一次或者是两次,最好是一次,不妨碍人家家庭,或者是每个星期一,或者每个星期二,一个星期一次定上时间讲一部经,随意定,跟人家缘好人家会请你。在你家这部经讲完,那个听众同学:下一次讲完到我家里去讲。你才有地方练习,要不然到哪里去练?

跟护法结缘,跟听众结缘,老师教我们是教得很周到。我们到人家的佛堂,不管是寺庙或者居士们的佛堂,见到佛我们都拜三拜,我们拜三拜在许愿。第一拜,我跟这个道场常住有缘,结缘;第二拜,我跟这个道场住持结缘,主人,希望他将来能请我;第三拜,我跟这个道场信徒们结缘,我有听众。我们到人家道场大殿上礼佛三拜,人家也三拜,我们的心愿不一样,这李老师教的,你的法缘才会殊胜,真有效!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你没有这个心,你没有这个诚意。所以初学的时候,哪里有请哪里就去,就是讲经这个机会绝不放过,天天在讲台上练。以后我得到韩馆长的护持,她护持我三十年,我所要的,天天让我有讲台练习讲经的机会,其他的我一概不要,统统放下。这是早年跟我的这些同学们,你们都亲眼看到的,很可惜怎么样?你们没有学到,你们看到了,你们没有学会。要学,为什么?这个世间弘法的人愈来愈少了。

修行、弘法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放下名闻利养,我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要放不下没法子,不但障碍你弘法,障碍你修行,障碍你开悟,所以这十六个字要知道。这十六个字是我们出家修行、弘法的大病,大毛病、大障碍,你要不放下,你怎么能成就?放下,你有大成就,你得大利益,你真正能成就大功德,那个成就绝对不是你能够想像得到的,你所想的是眼前一点名闻利养。眼前这一点名闻利养,说老实话,还是你命中有的,你用心不善,用心不善是什么?打折扣。天天亏折,年年亏折,本来这个名闻利养你可以能够活到一百岁的,享一百年的,结果怎么样?五十、六十你就走了,享尽了,没修!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罪业,没有修功德。不但功德没有修,甚至於福德都没有修,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折福,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

世出世法,凡是成功的人,没有别的,他认识机会,他抓住机会,这个太难得了,所以他成功。一般人不能成就,机会在那里不认识,没有抓住,错过之后,后悔莫及!有人提醒也疏忽了,为什么?名利把它冲掉了。人家提醒,那真是一念光明,有道理,名利现前忘掉了,敌不过名闻利养。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正是佛经上讲的,菩萨最大的障碍是疑惑。你看这个烦恼,贪瞋痴慢下头就是疑。今天纵然我们对佛菩萨不疑,我们对经教不疑,我们对善知识怀疑,这要命!

说善知识过(这不是我们学生,别人),别人在我们面前说老师的过失,我们听了之后怎么样?疑心马上起来,信心动摇了,对善知识那个尊敬的态度降温,到最后舍弃了,谁吃亏?自己吃亏。只有坚定不移的人他成功,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自己的经历都可以给诸位做参考,我亲近三个老师,三个善知识,有没有人毁谤?多得很。毁谤方东美先生是哪些人?老乡。方先生桐城人,距离我的老家,用现在这个距离来说大概三十公里这么近,我们同乡,在台湾我们的同乡不少。我跟他老人家学,所以就有很多人说他在家乡所犯很多很多过失,我听了之后,如果我们是舍弃、不学了,那这一生就完了。我听了之后,我们遵守古大德的教诲,人纵然有过失,那是他以前的过失,他现在没有过失,我又何必管他以前的。这个要知道。

常常念著别人过失,这心地就不够厚道,你就缺德了,你还能有成就吗?别人在我面前说,有意无意的,这叫两舌,挑拨离间,破坏师生的感情,对他未必有利,说说而已;我们如果听了,要是没有智慧,肯定就上当了。再想想这些说话的人并不常常跟老师在一起,我是每个星期都跟他见面的,我有很多问题请教,他都能够给我解答,真善知识,我们不能上人当。我跟章嘉大师,还有出家真的是有身分、有德望受人尊敬的法师来跟我说:章嘉政治和尚,你怎么跟他学?那不是普通出家人。他说这个话是什么?他也没有亲近过章嘉大师,人云亦云。我们是真正亲近,大师的德行我们非常仰慕,大师的威仪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李老师,我亲近的时候毁谤的人很多,种种毁谤,这个事情李老师告诉过我,为什么?他怕我听到之后退心,就是他知道有人在我面前毁谤他。我不会听,我不会接受,我还是跟定老师依教奉行,一点都不怀疑,才能在佛门里头扎下根,才会有进步。

这桩事情,以后我们读《华严经》,读《四十华严》,清凉大师在《疏钞》里头讲得好,善财童子出来参学,文殊菩萨就教他不能够见善知识的过失。即使善知识真的有过失,我们不学他的过失,我们学他的道法,他有道、他有法,我跟他学这个,过失我不跟他学,这就成功了。这是讲的什么?善知识真的是有过失,我们都要用这个心态,我要学他善的,我不学他不善的,只要他有东西给我学,那我就死心塌地老老实实跟他学,决定是尊师重道,你才学到东西。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老师不能不敬,不敬得不到利益。

又何况善知识里面有权、有实,他对於某一类根性的众生,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也许你看到有过失,其实不是的,那种根性的人必须要用那种方法他才能得度,善巧方便,把善知识善巧方便看作过失,你无知。所以清凉大师在最后说,你亲近这些善知识,权实难分,也许他是佛菩萨应化来的,你不认识!他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他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方法,那是善巧方便。戒律里头,条条戒律里头有开缘,你不能说他破戒,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得,你才不生疑惑,你才会真正有成就。

我有一个老朋友前年过世了,也是小同乡,他这个故事我曾经说过几次。在抗日战争当中,他是我们国家的特务工作人员,在日本占领区里面活动,被日本人发现,日本宪兵队发现,南京,他们三个人(他们是戴笠的部下)被发现了,日本宪兵队抓他们三个人。他们一直逃,逃到南京雨花台中华门外有一个寺庙,逃到寺庙见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老和尚很聪明立刻把他剃头,剃了头之后给他穿上海青,正在那边念佛,就钻到念佛队伍里面去绕佛。日本宪兵队来包围这个寺庙,怎么查没查到,走了,这三个人救了,所以对老和尚这个救命之恩念念不忘。

日本投降之后,他们又回到南京,想起这个老和尚,要报恩,三个人办了一桌酒席供养老和尚,把老和尚接来,老和尚也非常欢喜。想到那个时候救命,老和尚真是有智慧。所以日本人他对佛教很好,这个国家是佛教的国家。结果老和尚一来之后,他们才发现一桌是荤菜,有酒有肉,这一下搞得很不好意思,可是老和尚怎么样?从从容容,没关系,来来大家坐、大家坐一起吃,吃得很高兴。这三个人想,老和尚真的了不起。这不是破戒,是开戒,为什么?他不是有心的,他没有想到。这个举动把三个人折服了。

像这些要是被佛教徒看到,这老和尚在这里吃肉又喝酒,这成什么话,那不就造很多毁谤!这就是在什么场合度什么样的众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善巧方便。这些都是军方公务人员,平常他们都不接触佛教的,有这个机缘,给一个很好的佛教形象给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佛的种子,说不定这个种子在这一生就开花结果。像这种情形,真正的高僧大德都有这个智慧,而且这个事情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会遇到,你不能够通权达变,不能够灵活的来运用,你就舍弃了机会;接引众生的机会,这个重要!在这个场合把佛法介绍给大家,这是无量功德,不要拘束这些小节。当然出家人素食养成习惯,在这个时候是肉边菜而已,毫不介意,要懂得。这是《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你出去参访,善知识的表现确确实实善巧方便,自在无碍,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能够不见善知识之过,你能够看到善知识的智慧,看到善知识的灵活运用,怎样把佛教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