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四讲)  2004/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4

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疏文,「且为十甚深解,然有二义,一约行,二约法」。这是讲到初信位的菩萨修学主要的课程,这个十门,十门我们在经典里面也能看出来,还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像这些道理,这些原理原则,我们不能够疏忽,我们应当要学习。为什么他们从凡夫地修行、证果,提升自己境界,他不难,对我们现在人来讲,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非常困难,这到底什么原因?你看看他们十门课程,初信修十门,二信修十门,三信修十门,你只要看懂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他不是十门课程在一起都学,一门一门的学。

我学佛之后,我真的才恍然大悟,我就想到从前我们在学校念书,一个学年是两个学期。我们念一年级、二年级,课程大概有五、六门课程,在这一个学年当中。其他副科那无所谓的,那个等於说是调剂,助修的,像音乐、美术、劳作,这个没关系,这就是此地所讲的约法跟约行。这些副科每个学期可以相同,可以同时都学习,但是主科就学一门。譬如我们学校,五个主科或者是六门主科,六门主科。你在这一年当中,把时间好好的分配,一个月学一门,一个多月只学一门。这一个月当中你不会想别的,你就想一样,真有进步。

不必把一年的课程把它分成两分,上学期学一分,下学期学一分,而且那个课程在每天都交杂著来排课。第一个钟点譬如上国文,国文老师来教,第二个钟点就数学,第三个钟点或是物理,老师都不一样。学生一个钟点听了之后,没有消化,马上就换第二个课程,你说东西能学得好吗?没消化,真叫囫囵吞枣,这种学生纵然是死记,不开智慧。如果说把它也可以这样分,我这六门课程,六门主要课程分成上学期、下学期,每个学期三门课程。三门课程,一个月学一门,这一个月当中就这一门课。当然有的人说,恐怕老师太辛苦了,不见得!譬如国文老师,第一个小时在一年级教,上国文课,第二个小时他可能在二年级教,第三个小时他在三年级教,老师一天上课也是三、四个小时。如果这个老师三、四个小时只教一班,教一个多月,把这个学期的这一门课程教完,再换第二个老师,或者教数学,学生真正能吸收,真正能消化,真正能得东西,这是个教学概念上的问题。佛法你看自古以来就这个教学法,收效果很大。

十信菩萨等於说佛教的小学,这个小学一共有十班,我们用现在的话说,从一年级、二年级到十年级,毕业了,再升到中学。中学就是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我们要把这三个位次用现在的比喻话来说,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你看看佛门的教学,无论是在哪个阶段,他学习一定是一门,他不会学很多门。一门能开智慧,智慧能通达一切,所以《华严经》上我们所看到的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从浅到深,圆融就是没有次第。我们在大乘教里面,每一个阶段学习,有行布、有圆融。我们看这下面的文,它有两个意思,「言约行者,文殊发问,九菩萨答,明妙慧通於众行」,这段就是次第。文殊菩萨发问,这九位菩萨代表的是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代表十信位。为什么要让这九菩萨答?因为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正是他们现前修学的,他们提出自己的学习报告、心得,非常亲切。

佛门这种修学传了三千年了,中国历史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多年。中国过去老法师都用这个纪年,现在多半不用,用外国的。外国的好像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多年,还不到二千六百年,跟中国古老记载有将近六百年的差距。这些我们不问它,我们不考古,不考证,总而言之,有这么长的历史。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这个记载非常正确,是公元六十七年,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接受中国汉明帝的礼请。这是皇帝礼请的,佛教正式传到中国。在这之前非正式的,历史上也有些记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随著商人,经商的人带来的,在民间流传,政府不承认的;汉明帝就是国家政府承认的,到现在将近二千年。

二千年在中国的教学,佛法也影响了儒跟道,所以儒、释、道三家在教学的理念、方式几乎是完全相同。它使用这么多年,在中国历代出这么多人才,那就是成绩表现,这种教学有了成果,我们不能够疏忽。我觉得中国古时候的教学的理念跟方法比现在好,现在我们学的是西方的,怎样能把东、西方的东西结合,取其长舍其短,那就变成更好的。我相信往后会有这些智慧的人来做这个工作,我们只是在这么多年学习经教当中,深深有这种感触。

下面接著说,「九菩萨问,文殊为答」,这是做总结。文殊问是一个一个的问,到最后是九菩萨问,文殊菩萨来做总结,「明众行成於妙慧」,这个意思好!所以,行跟慧融合成一体,那么他的行是智慧之行,妙慧之行,特别著重这个「妙」字。妙在哪里?妙在无碍,《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真妙,妙慧。妙慧当然有浅深不同,可以说初信位的菩萨妙慧就开了,但是怎么样?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所以从断证功夫上来说,七信位以前的菩萨不如小乘,比不上阿罗汉;如果就妙慧来说,阿罗汉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怎么回事情?我们要知道,不知道你就怀疑了。

一切众生障碍自性有两种,佛家讲的二障,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两种障。为什么小乘在断证上超过七信以前的菩萨?阿罗汉的根性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修定很容易修成,智慧不开,另外一种障他的智慧,所知障障智慧。十信位的菩萨在智解超过阿罗汉,原因是菩萨根性所知障轻,烦恼障重。就跟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阿难跟富楼那,就不一样。佛跟大家讲经说法,就是讲《楞严》,讲到三分之一,《楞严经》十卷,你看第三卷末后,阿难听了开悟了,说偈赞佛。富楼那听到感觉到奇怪:阿难开悟了!佛对他很赞叹。阿难是初果须陀洹,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听佛讲经没听懂,为什么初果阿难开悟?佛就说两个人障不一样,富楼那烦恼障轻,所以证得四果罗汉;所知障重,所以听不懂。阿难尊者跟他相反,阿难是烦恼障重,所以只能证得须陀洹,在断证功夫上远远不如富楼那;但是他所知障轻,他能听懂,他听明白,开悟了,二障。

每个人二障习气都不一样,自己要明了,二障都要断,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总是有障碍。要破所知障最好的方法是读经,我们一般人讲好学,好学的人,书读得多的人,经读得多的人,所知障轻;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放不下,烦恼障重,道理在此地。所以虽然听懂了,听懂未必能做到,做不到,真实的利益你得不到。你要得真实利益,你要把你能信、能解的统统要做到;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要能落实,那就对了,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自己两种障都重,在现代这个时代,两种障都重的人多!怎么办?勤学。这里头与缘又有关系,缘是你能遇到善知识,能遇到正法,能遇到修学的环境,这三样东西缺少一个都很不容易成就,这是讲外缘。三种外缘都具足,你自己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懈怠、懒散,你不能够勇猛精进,你不能怪外缘不好。所以自己要发愤,要努力。

下面说,「言约法者,初九」,就是从初信到九信,「显差别义」,最后这段经文「显差别同归佛境」,佛境是无差别,佛境是清净平等。所以,世尊在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说,十法界第一个因,十法界是从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六道,什么原因你成佛?什么原因你生天?什么原因你得人身?什么原因你堕地狱?因缘复杂,不是简单的,就像《华严》上讲的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头,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缘,这我们讲无量因缘里头第一因缘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佛为我们说出。

成佛第一个因缘是平等,平等是佛境界,菩萨第一个因缘是六度。在佛经里面讲十心,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下面讲六道,六道有三界,无色界、色界、欲界,三界总有二十八层天。天也很复杂,因缘也是无量!佛告诉我们,欲界天是善因而生的,十善业道,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里面有地居天、有空居天,这个境界我们都很不容易想像。地居天住在地面上,佛经上讲须弥山顶是忉利天,须弥山的中间是四王天。过去有很多人把喜马拉雅山当作须弥山,那是错误的,须弥山不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一定要清楚,《华严》就说得很明白。过去黄念祖老居士,这个人很难得,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近代的一位大德,我还有缘跟他老人家亲近几次。他告诉我,佛经里面讲的单位世界,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个单位世界。佛经上说,日月是环绕须弥山的腰在转,如果我们把银河系看成为须弥山,这个话就讲得通。太阳系确确实实是绕著银河系外围在旋转,银河系确实像个碟子一样,当中凸出来,周边是平的,这种图我想很多人都见过。

那么须弥山顶在哪里?须弥山顶应该是银河系的中心,这个境界很难想像。银河系的中心,现在科学家说那个地方是黑洞,其实这个银河系里面的黑洞就不晓得有多少。银河系的中心是不是一个很大的黑洞,这个现在不得而知,可是佛说忉利天是在须弥山顶。四王天距离我们是最近,四大天王有神通变化,我们一般讲六种神通,除了漏尽通他没有,前面五种,天人都具足。甚至於鬼道里也有,不过他的能力小,并不大,天人的能力就相当可观,真的他知道过去未来。

色界天、无色界天除了十善之外还要加修禅定,四禅八定,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你看看,他要不能把五欲六尘这种享受舍掉,他就不能生色界天;如果不能把这些物质放弃,身体是物质,我们居住的环境是物质,这个东西也舍掉,他就生无色界天,所以要修慈、悲、喜、舍。佛告诉我们,果然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放下,你都能舍掉,你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了。你再能把世出世法一切分别舍掉,不但没有执著,分别也没有,你就超越十法界。

所以,佛家修学没有别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一个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对於事实真相明了了,明白了,放下是舍弃,那叫功夫。要舍,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譬如现在大家常常在一起,小小不如意就发脾气。诸位要知道,常常发脾气,在十法界里头跟哪一界相应?发脾气跟地狱道相应。你发脾气,你损害别人很少,损害自己太大了,你在造地狱业因,你将来果报就到地狱。所以有人告诉我,某个老人很有道德,很有学问,可是脾气很大,我说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定心平气和,没有脾气,没有烦躁。你对他怎样的忤逆,他也不在意,他也不会放在心上,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你看孔老夫子,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尊敬的,《论语》上我们看到他的学生对他的赞叹。学生们公认夫子有五德,「温良恭俭让」,夫子温厚、善良、恭敬(对一切众生恭敬,绝对没有傲慢)、节俭(生活简单朴素)、对人礼让。所以,你要能够显现出来温良恭俭让,这个人有学问,这个人有修养,有道德,值得我们尊敬。如果书读得很多,纵然年岁很大,脾气很大,自私的念头很重,样样放不下,我们对他虽然没有尊敬,决定不能够轻视。我们要轻慢他,那我们是罪过,我们对他有礼,我们对他忍让,这就对了。

你天天学,学的是什么?尤其是在道场,道场人与人之间还要有摩擦,还要有不愉快,你要常常想,我们这个道场天天讲经,天天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挂在我们这边,大家都看到。你是不是一个师表,你是不是大众的模范?天天板著面孔骂人,那是模范吗?真修行,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天天自新,无论在学业、道业都有进步。佛家讲忏悔,普贤行愿十门,第四门「忏悔业障」。再想一想,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一门不是修忏悔法?门门皆是!所以,忏悔法通一切法门,就跟此地讲的妙慧通一切法,佛境通一切法。

所以最后这个很重要,最后这叫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佛门有句话说「万法归一」,有人就问了,一归何处?你们要碰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不要胡思乱想,一归万法。《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无论怎么说法,都是一体的。你说一,你说多,你说万法,你说归一,都是一桩事情;万法是从差别相上讲的,一是从妙慧上讲的,是从理体上讲的。我们《华严经》前面讲得很多,能现能变是一,所现所变是宇宙万法;从所现是万法,从能现是一。后面这句说得好,「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观解」,这就是差别跟妙慧是一不是二。这种人生活在妙慧当中,工作在妙慧之中,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在妙慧之中,他怎么不快乐。

六祖慧能大师见五祖,向五祖报告,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要见五祖的时候怎么报告?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不一样!他的心是清净的,是慈悲的,你看《坛经》上记载六祖的行谊,六祖温和,六祖没有脾气。一切人说六祖的过失,他都承认,都感谢,我一定好好的改;从来没有拒绝,没有反驳,没有怨恨,从这些地方看到他德行的成就。你看看十信菩萨已经入这个境界,入得浅,不深,六祖大师是初住以上,不是普通境界。这些示现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去效法,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一部经一门深入,好!肯定有成就。

今天下午周律师来看我,他告诉我,他跟此地有三十多位同学,每个星期在一起研究《金刚经》,用我过去所讲的「金刚经研习报告」。他本来预备用三年的时间,现在三年过了,他说才研究到经文,看样子大概要十年。我说好!一门深入,一部经,一句佛号。你看过去江味农居士,一生用四十年的时间在《金刚经》上,所以他的《金刚经讲义》变成现在研究《金刚经》参考书里面的权威。我讲「金刚经研习报告」,主要就是参考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一生不改变,一部经,一句佛号,他老人家提出的口号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真的往生。另外还有一位大德周止庵居士,也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但是他不是用《金刚经》,他是用《心经》《般若心经》。也是四十年的时间,他写了一本《心经诠注》,集古今《心经》注解之大成,都是权威的著作。你今天想学《心经》,你不能不去读他的《诠注》,你学《金刚经》,你不能不念江味农的《讲义》,这是我们现代修学经教最好的榜样。

中国古人常讲「贵精不贵多」,你这一门东西精通了。果然精通了,你一定会触类旁通,没有学过的也通了,所以讲「一经通一切经通」,就是这个道理。现在问你,你这部经有没有学通,果然学通,一切经都通了。一切经都通了之后,你是弘扬一切经,还是弘扬一部经?如果真正通了,你的慈悲心生起来,慈悲心是本性,就是儒家讲的性本善。本性本善,真心,真心本善,本善一定是慈悲。在佛家没有讲本善,佛家讲慈悲,真正有慈悲,你不是炫耀自己。如果还有炫耀自己这个念头,你是凡夫,初住菩萨境界你没契入,初住菩萨没有这种思想、念头,一切为众生。现在众生毛病在哪里?毛病在学得太多,学得太杂,学到最后一无所成。在这种环境当中,你要是真正有慈悲心帮助他,你决定示现一门深入。你做样子给他看,让他觉悟,这叫真正有爱心,真正懂得摄受众生的道理,自己给修学的人做一个好的示范。

契入境界,就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也不例外,也是在这个世间来表演的。他自己对於生死这桩事情自在了,学其他的法门他还有困难,为什么?他见思烦恼没断,只断见惑,没断思惑,所以他还出不了三界。如果念佛求生净土,他肯定超越三界,决定往生,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凡圣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他要遇到净土法门,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他得到了保证,真的是像四果罗汉一样,「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作的什么?了生死的这桩事情已经办好了,不受后有是绝对不会再搞六道轮回,这是四果罗汉,三果还办不到。那么初果、二果、三果如果要是遇到净土法门,一转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那立刻就办了,而且比阿罗汉境界还要高。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这个经文一开始就是圆教初信位,圆教菩萨观照、理解,这是十信位中的观照跟理解,跟佛就没有两样。为什么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如此,五品位往生。五品位的观解跟圆教菩萨没有两样,但是断烦恼习气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他还不是初信位,他是凡夫,初信位是圣人了。他知道此二不二,但是他烦恼习气没断,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五品位也是稳稳当当往生,生的是凡圣同居土,当然凡圣同居土里面决定不是下辈,中上辈往生。道理不可以不懂,不能不明了,对自己真的是有大利益。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现在我们可以看经文了,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说,「文中十段,皆先问后答,又先起明问,后解问明」,这些意思前面都讲过了,明是智慧,实在讲就是前面讲的妙慧。第一段是文殊菩萨提出问题,看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

这是问答之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提出问题问觉首。清凉大师注得很丰富,也说明这里面的意思太深,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问觉首者,彼得此门故,缘起深义,不觉则流转故」《疏》里面这段文我们要特别重视。『觉首菩萨』修这个法门,得到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什么?就是缘起甚深,清凉大师注解里头讲缘起的深义,觉首明白了。所以文殊菩萨要问缘起甚深,当然问觉首,不会问别人,这是他正是现前修学的课程。「不觉则流转故」,这问题严重,你觉了你就是圣人,你不觉你就是凡夫。流转是六道轮回,你要是不觉、不明了,你还是要继续搞六道轮回,你很难超越。缘起是真实的妙慧,总一切法,所以清凉大师首先把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给我们说出来。

下面他说,「正显问端,略起五门」,我们先要了解清凉大师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答,「初问所为者,有二义故,最初问之,一拂异见,二显深理」,这是首先讲二义,这两种义趣。异见是不同的看法,对缘起,现在在这个世间学术里面讲得很多很多,宇宙的缘起,生命的缘起,这是大问题,一直到今天都找不出真正的答案。说法有很多,没有一种说法是叫一切众生心服口服,你就晓得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确实是大问题。文殊菩萨在此地问,觉首为我们解答,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对这桩事情,过去所有的这些想法、看法都会放弃。知道怎么样?知道是错了,就能放下。

为什么甘心情愿放下?这个理太深,这种甚深的义理不是用言语能说的,也不是用想像可以思考的。你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回头了,不再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绝对找不到答案。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答案就在你现前,你就明了了。虽然明了,你也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你也没办法去思惟。大乘教里常讲,这个问题是「动念皆乖,开口便错」,开不得口,动不得念;念头一动,错了,口一开,那错中更错了,你怎么能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一句遁词,推卸的话,不是,是事实真相。只要离开言语文字,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大白。佛见到,你也见到,你见到跟佛所见的无二无别,这就是佛境界,这就是佛知见。佛知见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心行处灭,心行就是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也没有言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只要一起心、一动念就错了,为什么?落到意识里去;一分别、一执著,更错了,错在哪里?落在心所里面去,这就难了。

下面这又说两个意思,前面一个拂异见,它有三个意思,第一个,「令诸菩萨知法从缘,异外道见」,这些都很重要。诸菩萨就是从初信位到等觉位,初信位可以这么说,难道等觉位还是这样说法吗?是的,一多不二,一多不二就是前面所说的此二不二。为什么说不二?因为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要有二,你一定有分别、有执著。譬如我们讲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我们都是这样说法,我们是有分别、有执著。真正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随便你怎么说,说得再多都是一,就是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离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教一切菩萨知法从缘,缘起缘生,跟外道讲的不一样。

现在科学家说宇宙是从大爆炸形成的,在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现在的宇宙还是不断的在膨胀,多数科学家都肯定这个看法。最近还有科学家在研究,那个爆炸是什么爆炸的?从哪里爆炸的?总有个爆炸中心,总有个爆炸的点。他们去研究,真的还有答案,这奇怪了。说这个点很小,小到我们没有办法想像,我看到报告,报告里用个比喻说,说我们人的头发,头发很细,把头发切断,切断当中有个平面。这个平面的直径上排列宇宙爆炸这个原点,可以排多少个?他说一百万后面有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宇宙原点那么小,显微镜都看不见,他说是那个东西爆炸的。这跟佛法讲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但是跟佛法讲得很接近了。

佛法不是这个说法,佛法里面没有膨胀的说法,没有爆炸的说法,佛法里面讲法叫「一时顿现」,这是佛法的说法,一时顿现。《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所以一切大乘经,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里面的人心好,念头好,所以它的物质环境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这是佛经上说的境随心转。境是环境,山河大地,乃至於虚空法界,所有一切变化都是从心想;心想是识,八识五十一心所起作用,变现出不同的境界。如果离开心想,没有心想,那个世界叫一真法界,完美到极处,一丝毫缺陷都没有。心现识变,你得懂这个道理。

所以第二个,「知从心现,舍二乘见」。佛跟二乘不讲这个话,为什么?他的根性不利,讲这个他不懂,程度不够;这些话是跟大乘人讲的,不是跟二乘人讲的。第三个,「但心性起,不同权教」,这个起就是生起,就是现相,现相是心性,心性是能现,宇宙(佛法里面讲法界)森罗万象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一定要记住,此二不二;能现跟所现这是二,此二不二,你才真正能契入,你才真正能懂得。这个跟权教菩萨所了解的不一样,为什么?权教菩萨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他对这个道理纵然能听,不反对,不是他的境界,他没契入,这是第一个拂异见。

第二个,「显深理者,令诸大菩萨(这里加了个大菩萨,大乘菩萨),於此实义(实是真实),发深信解,起行证真,始终皆实,故问斯义」。修大乘的人对这个不能不知道,大乘所教的、所学的、所修的是什么?诸法实相,诸法是宇宙之间一切法,实相是真相。我在早年曾经问一个同学,他在辅仁大学讲《普贤行愿品》,我很赞叹,很难得,他是教授。我就问他,我说你用一句话答覆我,不要罗嗦,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讲的是什么?他答不出来。最后他来问我,我跟他讲,《般若经》上常常讲的「诸法实相」,我说用这一句来解答,行不行?他想了想,有道理。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法的真相。

所以我们学佛,要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从这个地方建立正知正见。我们绝对没有错误的想法,没有错误的看法,绝对是正确的,是事实真相,佛在大乘教里面讲的确实;小乘教里面、权教里面,有随顺众生讲的。所以佛说法也是有个原则,佛依二谛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俗谛。真谛就是诸法实相,讲真的;俗谛就是随顺你们,你们怎么看法我就随顺你们怎么讲法,这个容易懂,非常契机,讲真话我们都不懂。譬如说,佛讲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不懂,我们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树木花草有生住异灭,乃至於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佛也常讲,这个讲法我们懂,我们很容易懂,讲生老病死,讲生住异灭,讲成住坏空,我们没有怀疑,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是随顺众生知见讲,这叫随顺俗谛,这不是真谛,绝对不是佛跟大菩萨的境界,不是的。所以,佛依二谛说法,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为你程度不够,你只能接受这个,你听起来很亲切、很欢喜,佛用这个来接引你。等於像办学校一样,佛所希求的是博士班,让你们个个都得到真正圆满的智慧。可是你现在程度不够,那只好办小学,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都是方便法。

所以佛法整体,就我们人间来说,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叫方便法。把你诱到,诱到最高层的时候,完全跟你讲真实的,你就开悟了,大彻大悟。这个地方是十信位,十信位也能够讲这样深的法吗?是的,你要看看这是什么法门,就是说你要看看这是什么学校,这是华严学校,这不是权教,不是大乘,这是什么法?在中国佛法称为一乘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的教材,中国佛教过去祖师大德们肯定的,只有三种,一乘法:《华严》《法华》《梵网》。很可惜《梵网经》没有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梵网经》,只是里面的一品。《梵网》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头,只有「心地戒品」这一品。你看那里面戒是心地戒,这个意思就深了!梵网菩萨戒是心地戒,一乘法,一乘法是成佛之法。所以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法华经》上说的,完全是讲真的,依真谛,不依俗谛。所以起步,从起步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实在讲,这种教学的方法,世间法也学会了。你看儒家教童蒙,课本《三字经》《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你说小朋友念了他能懂吗?到他长大了,胡须都白了,你问他「人之初,性本善」你觉得这个说法有没有问题?有的时候他还摇摇头。又何况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儒家自古性善、性恶就有两派,到底是善还是恶?孔老夫子说的话比他们就高明,孔老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说的。所以,性本善的善,你一定要懂得,它不是善恶的善,没有善恶。为什么?善恶已经是二,是二法,真的东西是不二,不二才是真;二就是俗谛,不二是真谛。所以,他那个善不能用善恶的善来解释,自性本善。

那么现在人会有善、会有恶,这个善跟恶都是习性,善是习性,恶也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恶两边都没有了,这是本性,这个道理小朋友怎么会懂?虽然不懂,他上学头一天就把这个教给他,为什么?我们读书求学,一生追求的,总的方向、目标就这一句。这一句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本善,这个意思多深,甚深!可是第一天第一堂课就教给他,这个教学的方法是正确的,不管他懂与不懂,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原则要传授。《三字经》前面八句是总纲,我们应当重视,应当要好好的学习,你决定会有成就。

佛所说的修学的总纲领说得很多,分散在许许多多经论之中,可是总的原则不外乎这四句偈,诸位都知道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看看后头这句,「是诸佛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绝对不会离开这个纲领,这个原则。那就是教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十二个字,这是佛法的总纲领。善恶的标准,随顺俗谛,就是世间的伦理道德;随顺真谛,《华严经》上所说的这十种甚深,这是真谛。所以,先要把这个真实的义理显示出来。

「发深信解」,当然这是华严根器,不是普通的根器。唯有华严根器的这种人,他才能信,他才能解,不但信解,他能深信、深解,这个难得。「起行证真」,清凉大师判这个大经四分他具足了,深信、深解、深行、深证。「始终皆实」,始是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终是到佛果,妙觉位,总共四十二个位次,始终皆真,这是最难得、最可贵的。我们学佛,虽然达不到,应当不忘记教诲,时时刻刻念著我应该早一天契入。儒家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真正好学、肯学的人要有这种心态,不断的提升自己。初学确实有距离,这个距离只要好学,愈拉愈近。

我自己的经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四十、五十就死了,我的境界很低。四十、五十念佛往生,我自己心里很明白,生凡圣同居土,三辈肯定在下辈。下辈当中自己有把握的,下辈中生,一般人也讲下品中生,这是四十、五十的境界。佛菩萨加持,能让我延长寿命。到七十、八十,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像智者大师示现的这个地位,行,我能得到。智者大师示现的是五品位往生,就是凡圣同居土里面上辈往生,上品上生没把握,上品下生是决定有把握。

所以,只要有时间,时间不可以空过,活在这个世间一天都不能空过。你要把时间掌握到,要真正用功,要提升自己境界,如果不能提升,你这一天白活了,你说这多可惜。世间什么名闻利养,丢掉,那是一文不值,最可贵的是时间。你能够把握著时间,快速度的把自己提升起来,这就对了,这就没错。我这一年没有白活,我这一个月没有白活,我这一天没有白活,你说你心里多快乐!提升自己,帮助别人,讲经上课帮助别人,哪里有缘哪里去。佛弟子从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开始,出家,出家是没家了。没家住哪里?缘,你看这个经把缘看得多重要,哪里有缘哪里去。

什么叫缘?这个地方的人真肯学,这是缘。天天听讲,他相信,他也懂得了,他做不到,这是有没有缘?有缘,缘浅,缘不深。真正缘深,那是他真做,信解行证,能行能证,这个地方人缘成熟了。缘成熟,我们要不全心全力帮助,这是罪过,这错了。有的地方缘熟了,有的地方缘不熟,熟的地方不去,不熟的地方长住,这是人情,你还没把情摆脱掉,你还受情的累赘。情是什么?情叫你堕落,智叫你上升。所以,佛法教人随缘不攀缘,攀缘是人情,随缘是智慧,随缘就是要随众生根性。

诸位晓得,印度尼西亚我在这一年当中去了五次,你要问什么原因?缘!什么原因去的?知道的同学并不多。许许多多地方同学常常来找我,请我去讲经,请我去弘法。印度尼西亚净宗学会的同修派人来请我,我在新加坡,他来找我,我就跟他讲我不能去。他说为什么?现在全世界净宗学会有一百多个,你要是来请我我去了,别的净宗学会来请我,我要不要去?如果不去,厚此薄彼,人家就要毁谤,要骂我;如果要去,我《华严经》不要讲了,我一天到晚团团转,忙得就不亦乐乎,这行吗?他说那怎么办?我是出了个难题,认为决定不可能。我说除非印尼总统来请我,那我可以答应。没有想到我这是难题,认为不可能的,他们真的把总统找到,发给我邀请函,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去。

去的时候就是看缘分,一次缘分殊胜,再去第二次,去了五次,一次比一次殊胜。想不到,意想不到,你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不能不帮助他。明年大学里面还举行一次和平的活动,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活动。我现在是刚刚得到讯息,邀请有十几位在世界上知名的这些学者专家,这个层次比我过去参加联合国的会议层次还要高,请我去做主讲。我们来讨论怎样把冲突化解,怎样落实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个难得!这次会议里面,有联合国的专家、官员来参加,层次很高。来通知我,我听到这个讯息不能不去。

国内许许多多道场,不止三百个,都是热诚的邀请我回国,希望我回国定居在他们那个地方。三百多个道场,我现在不能分身,我怎么回去?想不想回去?想,想了很多年。从前赵朴老在,朴老跟我是同乡,非常爱护我,每次见面,我跟他见过十几次面,每次见面:法师,落叶归根!我很感动。早年也有些障碍,他在国内真的是我的护法,任何障碍到他那里就化解了。所以在过去,我有两个护法,在家人赵朴老,出家人茗山老和尚,我们真正是知己,是知交。这两个人都走了,在国内没有护法。前两年,国内我听说有反对净空的声音,他们告诉我叫「反净风暴」,很严重。甚至於在杂志、报纸上指名攻击,我听到、看到,知道落叶归根没指望了。所以这都随缘,没想到澳洲的缘成熟了!

澳洲移民部长也是多元文化部长,他一个人是兼两个部,他欢迎我到澳洲。我到澳洲的签证在香港办的,这个手续办出来之后,澳洲的驻香港的领事通知我,我去拿签证,在他的办公室,不是在柜台,非常礼遇。领事亲自接见,把签证给我,告诉我,他说:法师,我们澳洲发这样的签证,在亚洲,法师你是第一个人。我们很感动!我们当时在一块聊天,聊了三个小时,这个领事非常好。他告诉我,再三个月之后他就退休了,退休他去经商,我说你到哪里去经商,他说打算到日本。缘成熟了,这边落叶归根归不成,所以我拿到这个证件,才真正觉得佛菩萨保佑我。我就决定在澳洲,我说不是落叶归根,我是就地生根。

我一生都是被动的,都是随缘,没有主动,没有说我要想做什么,那你就苦死了。世间事,十之八九都不是顺心的事情,古人讲「不如意事常八九」,十分里头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事。所以,我从来自己不想做什么事情,一生没有道场,没有信徒,给诸位说,也没有学生。我常常讲,我希望将来能带五个学生,这是个妄想,会不会落实?很难很难。但是现在我们的净宗学院开辟了网路学院,我们用远程教学。还不错,开了还不到一个月,报名已经八百多人,好现象,远程教学,不见面的。所以,我希望参加我们净宗学院网路教学的同学们,希望你们要写报告,你们要把学习的报告寄给我们学院,学院会送给我看。多少时间写一次?不规定,所以诸位学习就没有压力。你一年交一份也可以,你一星期交一份也可以,大乘佛法,自在!

你的报告,我们看你的报告,看你的言行,我们将来还是发毕业证书给大家,我们学院会这样做法。学院我也会向澳洲政府去注册,是澳洲国家承认的,国际上也就会承认,承认这个学籍。我们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选修的哪一部经,专攻这部经,将来拿这部经的文凭。所以,不在面前一样可以在一起共修,这就是现代科学工具的好处,我们利用这种工具,真是天涯若比邻。所以我常常讲,我讲经没有听众,在摄影棚里头,没有听众,我教学没有学生,这才真正身心清净,才能得到自在,才能得到受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