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二讲)  2004/10/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2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总别十事五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多,义理都讲得很深,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参考《疏钞》《合论》。我们在此地也受了时间的限制,所以只将《疏钞》里头精要的部分,值得我们现前应当学习的部分,特别提出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所以没有把《疏钞》的全文细细的来说明,那样耽误时间就太长了。这总观里面十事五对前面四对都介绍过了,现在我们从第五对看起。「五智不下」,我们也把原文念一念:

【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这一对是「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怎么是相见虚无?大师下面说得好,「谓境是心变,境不知心,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无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虚妄,不相知也」。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说得也很透彻。境是境界,境界从哪里来的?经文上讲的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大师在注解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他用的是心、用的是境。由此可知,智是心,心就是智。心、智有没有自性?没有。外面境界有没有自性?也没有。无自性之性,那就叫真性,这个事情我们总得要懂。但是懂不是容易事情,不懂也没关系,千万不要勉强。如果是修学其他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你不懂不行,信、解、行、证,你不懂你就没有办法修行,所以不能不懂。但是净宗的好处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这桩事情暂时放下。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可以把这桩事情留著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不需要向他请教他就会告诉我们。弥陀为我们说法,我们一听就明了,一听就觉悟,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同学们只有一个愿望,见阿弥陀佛,要见阿弥陀佛那一定要往生净土。所以今天这些诸法实相懂好,对我们修行是大有帮助,不懂也没有关系,不碍往生。这是净土宗第一殊胜之处,只要具足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个老实就得要万缘放下,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老实。老实就是彻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说的: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一心称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这一生能遇到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之事。所以境是心变的,正是世尊在「出现品」里面跟我们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前面跟诸位说过许多了,一时顿现没有前后次第。《中观论》上说得更好,前面引用《中论》的一首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中观论》的第三首偈。前面第一首这最重要的,说了八个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不出就是不去)」。简单的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古德跟我们讲诸法无量无边,这八桩事情就破一切法,总破了,而实际上只是一句不生不灭已经总破一切法,后面为什么还说六桩,还要讲个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都是成就前面的不生不灭,所以这八句前面这两句是主,后面是陪衬的。由此可知,不生不灭一句就把一切法的义趣说尽了,在这个地方如果你真的要是参透了,文殊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你听了一定现出会心的一笑。这个会心的一笑,彻悟,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是属於这个境界。

而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在这部经前面也讲过好几次,那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在眼前,可是我们怎么样?我们依旧迷惑。怎么破迷?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有一个方法教导我们,这个方法是他们自己修学的经验,这就是长时薰修。所以佛讲经跟中国古大德讲学不一样,中国古大德写文章讲学很忌讳雷同,决定没有重复,而佛菩萨讲经说法不怕麻烦,愈是重要的地方重复愈多。我们看起来好像繁琐,这在前面说过怎么后面又说?没错,前面说过你没开悟,没开悟就是再听,这叫不断的薰修,不断的重复,正是古人所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都是经验之谈,一千遍念下去就懂了。你要问为什么他会懂?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没有别的,定生慧。还不是三无漏学!因戒得定,叫你念一千遍这是戒,是教诫,一千遍念了就得定,定就生慧,慧就豁然大悟。

所以东西最怕的是杂、是乱,你修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的成就是常识的丰富,与证悟毫不相关。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悟、是要证,不是要常识。所以古人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是什么?一经容易得定,就是容易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你要是涉猎太多、同时学得太多,妄想分别执著不但断不了,你不断在加强、在加深,这个东西障碍悟门,你还能开悟吗?许许多多修学的同学不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一般叫好高骛远,一开头广学多闻,不到十年就退心了。为什么退心?一无所成、一窍不通,年岁再大了想学,精神体力不够,自自然然淘汰了。成就的人是什么?成就的人都一门,专攻一样。经论很多,我学哪一门?八万四千法门,千经万论,佛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换句话说,门门都好。只要你能够专攻,你一生都不改变,你就能成圣成贤。

我也曾经说过,即使是像童蒙小学《弟子规》,现在在海外流通也很普遍,我们这里同学大家都看过。这一门你要是一生专攻,你也成圣人,你也通了大道。如果你要是问我:法师,《弟子规》不是佛经也能通吗?法确实有正有邪,正能通一切法,邪就不通了,《弟子规》是正法,是世出世间伦理道德基础的基础,它怎么会不通?像一棵大树,《弟子规》是它的深根,根在地底下也有浅深,浮在上面的浅,埋在地底下深根,《弟子规》是深根。

诸佛菩萨的教诲,诸位都晓得经有四种:教经、理经、行经、果经,教理行果四种。四种最重要的是行,我们今天讲的落实,你能把这个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你就能证。证什么?证前面你所信的,证前面你所解的,证前面你所行的,全是大道,全是不思议法。何况佛讲得这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懂得平等的意思吗?平等没有大小、没有浅深,浅深大小是人的程度不是法。《弟子规》在诸佛如来眼目当中是菩萨行、是佛行,这就深了;在我们儿童五、六岁学了这个,他也学了这些规矩,这个浅。由此可知,浅深是从人上说的不是从法上说的,法没有浅深,法确实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里面的义趣要证入方知,你没有证入不知道,证入之后你才晓得。

总的来说《金刚经》《心经》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无论是从理上、从事上讲,深广都没有边际,我们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部都包罗尽了,真相了解之后有没有作用?有,有体、有相、有用。这个体相作用在《华严经》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具体给你说就是《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的示现,也就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得大自在!这些到后面还有多次重复,细心去玩味,义趣无有穷尽,只要你能体会得,肯定是法喜充满。读书乐,读佛经更乐。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别观,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小段。「别观者,以初二对结趣善恶,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前面初是第一对,二是第二对。第一对我们要记住「业不知心,心不知业」,这第一对,第二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初二对,这是总结趣善恶。这个善恶如果是讲六道,三善道是善,三恶道是恶;如果在十法界里面讲,四圣法界是善,六道是恶。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在唯识论里面讲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受生。

前面跟诸位说过了,佛法不怕麻烦、不怕重复,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记不住,纵然记住了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你自己想想看,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什么时候想到这个问题?十法界的业因,你什么时候想到过?除非有人问你,没有人问你想不起来。想不起来就不管用,你还是随顺妄想分别执著在造业。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轮回业。不但是轮回业,三恶道的业,贪瞋痴,还有一个傲慢,这怎么得了!

所以佛在经上多次的教导我们,我们总是要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这个念头能浮得起来。什么样的业引导我们到佛法界去受生?佛给我们讲平等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用平等心?给诸位说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这我们讲过很多次。平等心里面一定有真诚,一定有清净,一定有正觉,一定有慈悲,我们把大菩提心说成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个统统具足,绝对不会缺少一个,所以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用这个心他怎么不成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用这个心?果然是用这个心,好!那我们今天所造的是成佛的引业,这个业引导我们去作佛,十法界里头佛法界。

这么多年来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在提醒同学们,我们要走成佛之道,清净平等觉是成佛之道!这五个字在《大乘无量寿经》经题当中。念《无量寿经》的同修很多,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这个心现前,你的《无量寿经》是真念进去了;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还是虚伪、还是不平、还是染污,你这《无量寿经》白念了。怎么说白念?像我们吃东西一样,东西是吃下去了,不能够吸收它的养分,不是它没有养分,它有养分,我们这个身体有毛病不能吸收,白吃了。那再问到底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吸收?我们心不清净,愚痴没有智慧,天天读佛经、天天听佛法没有吸收,自己没有得到滋养,毛病在这里。我们要能够吸收养分,先要把身体搞好,先把病治好。病是什么?我常讲十六个字,病!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病。你想想你日常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是不是落在这十六个字上?这十六个字如果字字你都具足,你的病不轻。所以你读诵大乘、称念弥陀圣号都得不到滋润,好像吃东西一样都不能够吸收养分,这个道理不难懂。

所以前面这两对,「业不知心,受不知报」,这两对是属於引业,引导你到善道,引导你到恶道。善恶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是比较的。在十法界里面佛是善道,佛以下都是恶道。那在菩萨?菩萨以上是善道,佛菩萨是善道,菩萨以下是恶道,所以善恶是比较显示出来的。在六道里面人道以上是善道,人道以下三恶道;如果在三恶道里面,畜生是善道,饿鬼、堕地狱这恶道;饿鬼跟地狱两个相比,那饿鬼还是善道,地狱才是恶道。比较的说法,这是引导你到善还是到恶。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很好「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业是业力,业力在薰习,你受的是善业,你就得善报,你是有恶业,那你就得恶报。十法界你到哪里去,不是别人给你作主,是你自己作主,这个道理要懂。你真正明白了,你才不会怨天尤人,自作自受。我用大菩提心来薰习,将来果报那是至善,佛道!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下联,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十几年之前,至少有十五年了,我们在美国弘法的时候提出来的,作为我们自己修学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把这么多年修学落实到我们起心动念、落实到我们言语造作。无论怎么修,别说我们现在还是凡夫没成佛,就是真正成佛了,在这个世间应化教化众生有没有苦难?给诸位说苦难在所不免。果然是法身菩萨,你不管怎么样糟蹋他,他无所谓。为什么?没起心、没动念。你毁谤他也好、侮辱他也好、陷害他也好,像那个拳头打出去落空了,没反应。如果不是法身菩萨,他还没见性,那么世间人这是肯定的,你做得再好,这个社会上有人赞叹你,也有人嫉妒你、有人毁谤你、有人侮辱你,肯定的!释迦世尊,这个社会上学佛的人赞叹他,对他顶礼膜拜;不信佛的人糟蹋他,说他迷信,说他消极,他还要受,他不能不受。

从这些地方显示出佛菩萨的伟大,佛菩萨的大德、大慈大悲。为什么?众生在迷没悟,不知道善恶,邪正是非更不必谈,善恶都不晓得。什么原因?没人教!古时候有人教,特别是在东方,亚洲这个地区出圣贤,有人教,所以这个地区的人善人多恶人少。现在特别是最近这一个世纪没人教了,时间久了都忘失,虽然没人教,虽然是忘掉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在!儒家讲人性本善,他的本性本善在,怎么知道?有很多人造作恶业、作恶多端,有个人跟他一讲,他听了就明白,他就回头了。这样的人我看过不少。在这个社会上虽然不是大多数,确实不少,证明本性本善,证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起。

还有常常提起依然不觉悟的,那我们晓得业障太重了。虽然好像没有做什么大的恶业,无明太重,烦恼障重,所知障更重,这是两种障碍,使他的本善、使他的觉性不容易现前。那还有办法吗?有,不是没有办法,长时薰修。这就要讲到缘了,他如果有这么好的缘分,遇到好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长年累月,有时候这都是我们在历史上都看到过。有人学佛十年觉悟了,有人学佛二十年、三十年觉悟了,有人差不多到临终的那个时候才觉悟,行!觉悟不论早迟,只要觉悟功德都一样。

业障消除没有别的,忏悔。人要顾全自己的面子,不肯说出自己的过失,这个过失就最大,这业障很难消。真正业障消得速度快、消得力量强,没有别的,发露忏悔,我做我有勇气敢在大众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消得快。别人无故加给我们的侮辱、毁谤,能够心平气和,不生瞋恚,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这个消得快,业障消得快。如果能发菩提心,发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能发这个心教别人。什么时候教别人?我学一句就教人一句,我学两句就教人两句,不要认为等我学通了我再教人,永远没指望,我学多少教多少。我经教没有学,我今天只学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行,我就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教人。这种心消业障也消得快,自行化他。我自己念佛求生净土是自行,我教别人念佛是化他,不管他信不信,不管他接不接受,不拘任何形式。我们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著阿弥陀佛,人家听到了、看到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就教他,不拘形式!讲经亦复如是,你要懂得善巧方便,广利众生,消业障消得快,总报才善,不会堕恶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再看下面第二。

「二复以第二及第三对结受生同异」。下面这几段给我们讲的是「受生同异,诸根满缺,端正丑陋,苦乐不同」,这些全都属於满业。我们在此地跟诸位先总说一句,这对於我们关系太大了。前面别观第一条就是前面的两对说「趣善恶」,我们就要懂得人生在世间,现在人常讲价值观,活在这个世间究竟为的是什么不能不知道。真正觉悟的人,人活在世间要提升自己的灵性,这就有价值、就有意义,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满业重不重要?也重要。

满业是我们到人道来,到人道来是引业。什么业引导?五常、五戒。五戒诸位都知道,五常是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跟佛法上所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佛法讲不杀生,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所以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佛法讲五戒,意思都相通。过去生中我们大家都修了这个业因,在这一生当中遇到缘,这个业因成熟了,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可是得了人身之后,每个人相貌不相同,有人相貌很端正,有人相貌很丑陋;体质不相同,有人很健康,有人多病,有人六根具足,有人身有缺陷,我们今天讲残障。为什么会有这些不相同?这不相同是属於满业,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感得的果报。

这业因果报说起来就非常复杂,你看看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说的,菩萨修行成佛,那个成佛是什么?引业。也就是说菩提心修成了,念念起心动念都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念念相应,这是佛的引业成就了。佛引业成就的时候,我们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属於满业。满业怎么办?你看看成佛之后,这些人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个相好都有因,相好是果报,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那我们要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理由很简单,他成佛之后他要兑现他的誓愿。誓愿里面最重要的就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都喜欢相好,所以相好就是接引众生最好的手段。佛菩萨要修相好,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今天发心学佛自行化他,相好重要!相好怎么修?《弟子规》就是修相好,德行。这不能不知道。儒家的所谓是仪礼三千,佛家的三聚净戒都是修相好的。善因得善的满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发心教化众生,我们的仪表(佛法讲威仪)不能不讲究,容貌不能不讲究,不是叫你去化妆。世出世间法都讲境随心转,我们的心纯净纯善,相貌就现出来了。气氛,现在讲波,我们人身上有波动,中国讲气,外国人讲磁场。磁场好,让人接触到的时候他感觉到非常舒畅,善的磁场;不善、恶的磁场,人家接触你感觉到寒毛直竖,恐惧,我们常讲杀气,真正能叫人感触到。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满业,满业无论是善或者是不善,像此地所讲的根是具足还是欠缺,端正还是丑陋,你的生活状况是苦还是乐,这都属於满业。一般来说四十岁之前是你宿世造作的善恶业力量很强,你受它的影响,就是受前世的影响;四十岁之后,前世影响的力量慢慢、慢慢就微弱了。这一生当中,就是从生下来到你四十岁,这四十年你的造作,四十岁以后统统现前了,这个现前佛门里称花报。所以看相、算命人常讲四十岁之后,你的体质容貌你要自己负责,那不是先天的,后天的。这些话很有道理。

所以我们往往看到,我就看到不少,人在四十岁之前端庄美丽,这个女孩子人人看到都喜爱;结婚之后到三、四十岁面貌变得很丑陋,性情也不好,真的会变。她年轻时候是过去生中的善业,她这个福报现前,可是在这一生当中享福的时候不知道修福,享福里面造作了恶业,贪瞋痴慢都现前,所以到四十之后,那面貌就变的不是以前那么样好看,变了,跟她年轻的时候照片拿来一看像两个人一样。我曾经看到一个印象非常深刻,使我们想到佛在经上讲的真的是有道理。四十岁之后你自己的相貌,你自己的体质,你自己的苦乐,要自己负责,是你这一生当中所造善、恶业因浮现出来的果报。

学佛的人、念佛的人、修行的人很容易看得出来,四十岁之前跟四十岁之后很强烈的、很明显的显示;如果你留有照片,那就更明显了,这就完全能看得出来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福报一般讲晚年的福报是真的,年轻人福报是假的,为什么?年轻人受一些苦难不在乎,有体力、年轻能受得了;年岁大了体力衰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福报,福报都是年轻时候享尽了,那真是苦不堪言,那才叫真可怜。所以懂得这个道理,宁愿什么样苦头在年轻时候吃尽,修福,晚年享福,晚年有人照顾,生活不缺乏,身心安乐,这才叫真正有智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讲求的。

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复以第二及第三对」,这第二对就是「受不知报,报不知受」,第三对是「心不知受,受不知心」,这两对「结受生同异」「初对以名言种对所生处,次对以名言种对能依本识」,这是第二跟第三,总结受生的同异。受生同异前面跟诸位说了,讲过了,同样是在这一道,这一道里头受生的现象有胎卵湿化不一样。你再仔细观察,特别是在现代,就是到人道来,人道来受生,同,这是正常的受胎、出胎;不正常的现在有,有人工受孕的,这是不正常,你想想剖腹生产的,这都不正常,他不是自然的,都有过去生中的业因,这一生当中虽然同样到这一道来,他受生不一样。这是略说,细说微细相说不尽,佛知道。

那个时候这个世间无所谓科学,佛把这些事情说得这么清楚,说得我们现在都难以相信。就以人道来说,这个神识去投胎,佛说他投胎在母亲子宫里面,每七天是一个什么状况,佛都讲得清楚,好像佛那个眼睛是透明的,看到了。他在母腹当中慢慢的长成,第一个七天是什么状况,第二个七天是什么状况,第三个七天一直到他出生。在胎中佛经形容为胎狱,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苦不堪言,这十个月下来把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佛在经上说的,而不是像中国道教里面所讲的投胎,在转轮王殿里面喝了孟婆汤(孟婆汤叫迷魂汤)把前世事情都忘记了,不是的,佛不是这样说法;佛说法在现在科学来讲非常合理,他是在胎狱里头非常非常痛苦,人经过很大的痛苦会把前面事情忘掉。

还有一种人夺胎的,这也都属於异同,这种人能够记得前生的事情。他在母亲受胎的时候他没受苦,为什么没受苦?在母亲坐胎的不是他,他在出生的时候,出生他的神识就离开了、就死了,那么这个神识与他有缘就借他这个身体,所以坐胎的时候是一个人,出胎的时候又是一个人。这个人没有坐胎这个苦,所以我们讲借身,借这个小孩的身体他来了,也是跟这个父母有缘,也跟前面坐胎这个神识也有缘,借他这个身体。这个小孩出世他会感觉的他原来是个大人,怎么一下变成小孩,虽然清楚他吓呆了,他也不敢讲,可是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记得前世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受生同异,这讲「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再看这第三段「复以第三及第四对」,第三对跟第四对,「结苦乐不同,及端正丑陋」。端正丑陋,这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初对观现受时,次对观苦乐因」。苦乐因是因缘,现受时是受苦受乐,这两对。「次对观苦乐因,及彼妍媸,皆由缘令异」。下面说得好「谓损益因,成苦乐果,以瞋忍因,成妍媸果」。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损益,我们如果做的这个因损人益己,益是利,我们常讲损人利己,这是苦因不是乐因;翻过来损己益人,乐因。苦乐是这么来的,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乐,你要懂得一个道理。佛法叫我们布施,布施是舍,舍财帮助别人,以财帮助别人自己得乐,物质生活不缺乏;以法帮助别人,得聪明智慧;以无畏帮助别人,得健康长寿。这个无畏帮助别人最明显的素食,不杀生,要从意念里面不伤害一切众生,这不伤害连言语、行为。言语里面不说人过失,你看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就是他有过我没有过,说人过失就是伤人,你得的果报就苦,你不会得乐。

许许多多人做好事、做善事,口业错了,常常喜欢讽刺别人、批评别人、说别人过失,他所修积的那个善因全从口业里面漏掉了;做善不能得善报,漏掉了,最容易漏失的。所以戒经里面佛教导我们「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教导我们修戒定慧三学,身口意的三业。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因果的事实真相,我们自己就会很认真的学习,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不要有顾虑,你才能做到圆满功德。如果帮助别人常常还有顾虑,你所修积的这个因就不圆满,你所得的这个果报就不殊胜;不是没有,有,很小,得来也很辛苦。如果你是全心全意去做绝无后顾之忧,今天布施完了,好,很快乐,明天有没有?明天还没到,不去想明天,那你得的这个乐就自在、就圆满了。所以我在讲席里头也常常讲谚语所谓是「损人利己」,我不承认这句话,我说:损人决定不利己,利人才真正是利己,跟此地讲的相应。利他是真正自利,损他是真正自害,损他利己自己眼前得的是小利后面有大苦,损己利他眼前吃的是小苦后面有大乐,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容貌的美丑,身体的健康,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瞋忍因」,如果事事都能忍,你的容貌好,你的体质健康,从忍辱来的;如果瞋恚,你的容貌就不好看,你的身体不健康。佛法里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以前我们在新加坡许哲居士告诉我,发一次脾气五分钟,大怒发一次脾气,这个身体三天才能恢复正常。所以你一发脾气,别人有没有受到伤害?受到伤害很少。我常说你发脾气,谩骂别人、侮辱别人、毁谤别人,别人受害只有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做错了,你自己伤害自己身体,自己改变自己凶恶的相貌。

翻过来看能忍辱的人,再大的侮辱,心地清净平等如如不动,他没有受到伤害。如果他还有正觉慈悲,他在忍辱度里面提升了自己,没有瞋恚,生怜悯心;没有报复心,还有感恩的心。我是一个修行人,我愿意接受他的考验,他以这个态度来对我,我像学生他像老师他来考试我,我这一关通过了、及格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通过了,所以我还感恩。为什么感恩?我升级了,我这个升级是因为他帮助我的。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修菩萨行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一般人称他作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真是冤枉、误会,被歌利王凌迟处死,释迦牟尼佛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而且还发愿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为什么?报你的恩。什么恩?把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间提前了。这佛在经上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千佛当中他是第五尊,弥勒是第四尊,因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大功德、大忍辱,把他成佛的时间提前,他作第四尊,弥勒佛要退到第五尊。

所以世出世法里头说真的没有善恶,完全在你自己用心,你要会用心,恶的转成善的,不会用心,善的转成恶的。善转恶是什么?人家是善意,我们猜疑、我们对他有疑惑,把他的善意错解了,这是一类,我们遇到了。最明显的是前些年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第一届,中国大陆来了九位学生,他们对於居士林怀疑,对李木源怀疑,对我也怀疑。怀疑什么?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到底有什么企图?目的何在?这几位同学天天开会讨论来研究,搞了一个半月,我们这一个学期只有三个月,糟蹋一半的时间,到后来搞清楚我们什么目的也没有,什么企图也没有。对人好是应该的,不是对他这几个,对哪个人都一样,搞清楚之后这些人痛哭流涕,再磕头忏悔承认错了。可是我们学习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这是什么?误会,过去没有遇到过,突然之间遇到免不了怀疑。我们是亲身经历的,类似这些事情太多了!

我们一生以真诚待人,人家以怀疑对我们,我们怎么样?我们还是一片真诚永恒不变。看他烦恼习气轻重,看他善恶缘分的影响,总有一天他会回头,总有一天他会觉悟跟我们往来不是坏人,没有目的、没有企图,一片真诚。他这些不善的行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考验,来测验我们忍辱波罗蜜到底有没有功夫,来检查我们的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在这严格检查当中我们及格了、通过了。所以我们对人家的误会、侮辱、毁谤,真的真诚的感谢,我们知道自己境界真的提升了。你说在从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初学佛的那个时候,要遇到这些侮辱,心里头还是有痕迹,虽然知道要忍辱,心里头还不平。这几十年来,现在遇到这个环境,心里面痕迹都没有;你不遇到这个境界不知道,不晓得自己这个境界提升到什么样的等级。这境界现前才真正知道自己到什么样境界,好处很多!我们念佛往生自己真的有把握。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经典的教诲,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训,对於宇宙人生的实相,性相理事因果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心开意解法喜充满!所以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顺境是我修行的道场,逆境也是我修行用功的道场。顺逆不二,善恶一如,你说这种境界多殊胜、多么美好。所以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转境界而不是境界转心,这个样子满业自然就美满了。

我自己四十岁之前吃尽苦头、受苦受难,学佛之后晓得前生满业没修,特别是财布施、无畏布施没有做,大概只修了一点法布施,所以这一生当中年轻的时候还有一点聪明智慧能够辨别善恶。善恶利害有能力辨别,生活非常苦,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才真正改过自新,知道自己的毛病,学改过。我这个改过自新得力於《了凡四训》,得力於朱镜宙老居士把这本书送给我。我刚刚接触佛法,这个书我读了之后感慨万千,了凡先生所有的过失我统统具足,他的长处我都没有。从这个地方觉悟、醒过来了,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所以到五十岁的时候那个运真的转过来,连相貌体质都变了,很明显!我自己并不知道,有个学佛的老先生年岁比我大,至少要大十几二十岁,这个老居士告诉我的。他说:法师,你变了,相貌变了,音声变了,体质变了,这都属於苦难当中改过自新所得的结果。损益、瞋忍不能不留意,要在这上下功夫,改变自己的命运。古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相信你也能做到,谁肯做谁得这个果报。你不肯做,不肯相信,那就没有办法,佛菩萨都帮不上忙!

末后这一段,第四段「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第四对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第五对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这两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是伤害别人还是帮助别人。这都是总说,细说,细说不尽。「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下一堂课再跟诸位研习。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