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0讲)  2005/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0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五大段福田甚深,我们看目首菩萨偈颂第四首: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给我们指导的,这首偈是「王喻」。王是国王,用国王来做比喻,比喻「体内方便,终得实乐」「上二喻」,这两种比喻,就是幻喻跟王喻这两种比喻,「佛巧称物机」,巧是善巧,就是契一切众生的根机。这两首偈都讲到得乐,得乐一定离苦,离苦才能够得乐。

前面我们读过的是以巧幻师,就是变魔术这个比喻,比喻世尊为了接引教化众生,在无三而建立三乘。无三是实际上来讲没有三乘,哪来的三乘?三乘是权巧方便建立。所以比喻是「体外方便」,就是佛教化的设施有小乘、有中乘、有大乘,乃至於佛说法有十二分教,这些都是属於体外方便。这首偈更深入一层,讲体内方便,「体内方便,终得实乐」。这个实是真实,前面所讲的法喜。像我们读书,你在学校里面很欢喜,离开学校如果踏进社会,不一样了。所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读书的时代是一生的黄金时代,在求学。踏进社会不一样了,个人际遇不相同,怎么能够保持在一生当中都能够离苦得乐,那就叫实乐。所以用国王做比喻,王代表什么?自在,他在这个国家发号施令,别人都要听他的,他不必听别人的。所以这是一个国家王自在。

王有自在的意思,用它来比喻这个王有才有智,有才干、有智慧,能令大众欢喜,欢喜一定是得乐。今天我们讲安和乐利的社会,平安和谐快乐,利益悬殊不大,这个社会多么美好!那是有才干、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才能做得到,这种政治,那就是历史上所讲的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止一次,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朝有康熙、雍正、干隆这三朝盛世,真的是做到了安和乐利。一定是这个王有才干、有智慧,全国人都享他的福,这叫一生得乐,真实的乐。用这个来比喻佛有善巧方便,佛教化一切众生契机契理。

注解很简单,清凉大师唯恐我们体会有困难,还再加个小注,注解的注解是钞。我们看《钞》里面所讲的,「体内方便者」,上面一首是体外,「即佛权智,鉴事差别,即体上大用,为体内方便」。什么叫体内方便,什么叫体外方便,清凉都给我们说清楚了。体外是教学的设施,好像我们现在办学校,办幼儿园、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这是教育的设施,这属於体外的。体内是我要怎样教他,幼儿园要怎么教,小学要怎么教,中学要怎么教,大学要怎样教,这里面就是课程的设施,教学的方便,这是属於体内。无论是体内跟体外,我们今天讲教学的制度、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无非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所以诸位你细细去看看,经典里面所说的是不是教育?现在人不知道,不晓得佛教是教育,而把它看作宗教。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什么?几个人能讲得清楚?知道这个名词人很多,会说的人也很多。但是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看这人就不多了。我们在这么多年来,我从开始学佛的那一天,我的老师把佛教教给我、介绍给我,给我说这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学。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教给我是从西方哲学讲起,西洋哲学,给我讲哲学概要;西方哲学介绍完了之后,介绍中国儒家的哲学、老庄哲学,到二程、王阳明哲学;第三个大单元给我介绍印度哲学,印度哲学里头最重要的佛经哲学。我学佛是这样入门的,是从学术里面进来的。老师告诉我,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看看这两首偈,前面一首「能令众欢喜」,这一首『能令大众喜』,这不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而方先生一生在大乘教学里头,这些典籍,典籍是教科书,他最喜欢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把这个经特别介绍给我,他说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总的概论,总论,佛法总论,我们今天讲佛学概论,特别把这个书介绍给我。在中国历代祖师判教,也把《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之为根本法轮。佛法里面讲法轮,实在讲就是教学,究竟圆满的教学。轮是代表圆满,轮也代表佛法教学中心的理念。那个中心的理念在现代科学才稍稍有一点契入,中心理念是什么?空有不二,动静一如。这用什么方法能够显示出来?圆,我们几何里头讲的圆就是轮。

你看轮,现在大家学过几何你都知道,圆周,有;圆心,空。有没有心?决定有心,心在哪里?找不到,决定找不到。你点成一点,那个点是个面积,你在显微镜上扩大是个面积,所以那个点是个抽象概念。点移动就是线,线也是个抽象概念。但是线移动成面,那就很具体了。点是空的,所以说明心是空的,外面圆周是有,空有不二!圆周的相是动相,是个动的,你看轮是个动的;圆心是静止的,圆心不动。所以用这个现在讲做标志,外国人讲MARK,我们现在讲标志,用这个来代表佛教的教学,这个图案很好!真正是非常难得,我们就称它为法轮。法轮就是代表佛法,佛法是空有不二,动静一如。所以大乘教里面,终极的目标入不二法门,你什么时候能够契入,证实空有不二,动静一如,我们俗话说你得道了、你成佛了,就这个意思。

在我们的身,这也是讲养生之道,都是自然的法则,我们一个人要是懂得养生,身要动。身是什么?身是圆周,所以身要动;身要是不动,身体就坏了。现在人讲运动,对的,身要动;可是心要静,心可不能动,心一动就完了。现在一般人虽然著重於运动,但是他心里妄念不止,身是动,心也动,所以他得不到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健康要懂得身动心静。你看中国古时候运动,像打太极拳,打太极拳就讲究,就跟佛法相应,心静,要一念不生,身动,这对的。心永远保持清净,《坛经》上六祖大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那是讲的心。佛法讲到行门,你所学习的,你怎样才能够契入、悟入?一定要放下!放下不是身放下,身要动,不是身放下,心;心里面的妄想杂念、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你跟心就相应,心就是本性、真心。

大乘教里面讲心性能现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现的,都是心性变现的;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我们的身体是心性变现的,芸芸众生也是心性变现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乃至於虚空法界,离不开心性。《华严经》上说得好,这些东西,宇宙、法界、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所有一切物质,连虚空、连时间都是无中生有。这个有既然是从无中生的,那有还是真有吗?不是真有,所以佛法称有称妙有、称幻有,不是真的!

佛法里面讲的真跟妄,它的定义我们不能不知道,什么叫真?永恒不变是真。凡是起变化的,无论它变化得快或者变化速度慢,都不是真的,都是幻相、都是妄相,所以佛法称它作妙有。妙有非有是讲的法相,真空不空是讲的法性。真空不空是讲心性,就像圆,我们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圆,讲真空不空讲圆心,它能变化、能变现,所以它确实是什么都没有,但是它能够变现,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是讲法相,法相虽然是有,你不能说它没有,但是它并不存在。这个道理很深很深。

我们现在看到我们这个人的身体也活了几十年,怎么会没有?我们六根接触的境界,这明明是有,怎么能说没有?这个有是幻有不是真有。为什么不是真有?刹那生灭,刹那不住。那个生灭的速度之快,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所以佛经里面常讲「不可思议」,你没有办法去想像。这个事我们从佛经跟科学的发现,在前面都跟诸位细说过,我记得讲过好几遍。你要了解事实真相,你才知道佛经上讲的真实。你能够把这些真相明白了,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得实乐,真实的快乐。

这个快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两边都放下了,这叫真乐。实乐就是真乐,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不亦说乎」,悦不是受外面的刺激,内心里面生的快乐。内心里头为什么会生快乐?快乐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你见性,这种快乐就时时刻刻现前,而且永恒不断。我们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真正得乐。快乐的内涵是慈悲,慈悲有真乐,「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他怎么不快乐!这个时候诸佛如来,『佛福田』,佛不是独乐,佛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同乐,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众生迷失了自性,他在生活里面所感受的是苦不是乐,迷失自性,苦!有不少众生在苦中不知苦,那是什么?就好比我们一般所讲麻木不仁,他不知道。

佛讲的「三界统苦」,三界就是六道,佛眼睛、菩萨眼睛看六道众生只有苦没有乐。六道众生有的时候感觉到很快乐,那是什么回事情?佛讲,那是你那个苦暂停,暂时这个苦不现前,你觉得很快乐。譬如我们这个身体,这身体很麻烦,你看看每天要吃三餐,一餐要没有吃,你就苦了,饿得苦!这是不是真的?两餐不吃、三餐不吃,那你就很痛苦了。你三餐饭吃饱了,这个苦把它控制住了,你觉得很快乐;明天到时间,你不吃,这个苦又现前了。这不就等於人害病,到时候就要服药。所以佛法把饮食当作药石,你在服药,决不是晚饭是药石,你要懂得三餐都是药石。

所以佛说三界里头,欲界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苦统统具足。欲界六层天以下没有一个人能避免,你哪来的乐?佛家讲「苦海无边」,说得一点都不错。色界天对於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放下了,对这个毫无留恋,所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苦没有了。这个没有,跟诸位讲,暂时的,也不是永久的,色界天人。

色界天人他有坏苦,色界天人不需要饮食,也不需要睡眠,省事多了;但是他有身体,他有居住的环境,居住这个环境时间久了会坏。你说我们现在住这个房子,建得再坚固,一定的时间你要整修、要翻修。我们在香港街头常常坐车的时候从那里经过,你看看许多搭的鹰架在那里油漆粉刷翻修,一般的房子大概是四年到五年就要重新粉刷翻修过一次,那就是坏苦!太久了,这个房子会倒。中国古代建筑房屋是非常讲究的,所谓是真材实料,因为他们房子建好之后,这使用的时间一般标准是三百年,当然这个里面有不少次的翻修。可是三百年之后,房子维持不好的话,还是会倒下来的。这叫坏苦!身体,身体有寿命,色界天人寿命虽然长,寿命到了还是要死,那苦就现前了,有坏苦、有行苦。行苦就是我们常讲青春不驻,随著时间他会衰老,这是讲色界天人。他没有得到实乐,没有得到真实的乐。

再往上去无色界,这是真正高明,老子他老人家懂得,我们看《老子》五千言,这就是一般人讲《道德经》,他曾经说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最大忧患是什么?我有个身体,身体是累赘,人要没有身体多好。色界天人有身,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他有身体,所以有身体就有坏苦。无色界这是最聪明的,身体都没有。诸位想想,身体不要了,还有没有我?有我。我要是没有了,那他真成功了!身体不要了,我还是有,我们一般人称为灵界,中国人讲灵魂。佛法里头不叫灵魂,叫神识,存不存在?存在,但是他没有物质的身体,那这样就是坏苦也没有了。苦苦没有了,坏苦也没有了。可是怎么样?行苦。

什么叫行苦?他不能永恒保持。我们知道佛说过,无色界天最高层的是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那个寿命是正常,那确实是了不起。因为佛在经上说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八万大劫,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我们不说大的世界,我们就讲银河系里面的小星系,像我们这个太阳系,这是个小星系。这个小星系要是成住坏空八万次,这个时间很长很长,可是时间再长,它有到的一天。时间到了之后,他的定功失掉了,失掉之后他不能再往上去,那只有往下堕落,这行苦,不是究竟,不是真乐。

「体内方便」是帮助我们一切众生得到实乐,实乐是永恒的。用什么方法?修行证果。证到什么样的果位你得到实乐?实在讲,三种果位都是实乐,这里头就是有圆满、有不圆满。小乘得的是实乐,永远不会堕落在六道轮回,他生活在四圣法界,不会再到轮回里头来了,永远超越六道,这是得真实的乐。但是不究竟、不圆满,必须还要往上提升,要破尘沙烦恼,要破一品无明,超越十法界,是真乐。

超越十法界还不究竟,超越十法界不错,法身菩萨,你也入了诸佛的行列,现在一般话说加入诸佛的俱乐部,你不究竟、不圆满。在这个阶段里面,《华严经》上讲的有四十二个等级,这些等级都是属於「体外方便」。你看大的来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位要知道,这都是假设的,就像巧幻师一样,假设的。你可不能执著真的有,那你就错了。不断向上提升,那就是放下无明。无明有四十二品,一品一品的放下,统统都放下了,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实乐(真实之乐)得大圆满。

佛确实「能令大众喜」,现在问题在哪里?问题就是九法界众生相不相信,肯不肯跟佛学,是不是真的认真跟佛学。不但在我们人间,天上亦如是,乃至於四圣法界亦如是,接触佛法对佛法也很赞叹、也很认同,未必相信;相信了,未必能懂,你了解多少;了解明白了,未必能接受,接受是依教修行,依教奉行;接受之后,未必能精进。你看多少人接受了,学习懈怠懒散,到最后还是敌不过欲望的诱惑,退转了。古今中外,我们细心观察在这个地方淘汰的人有多少?要坚持勇猛精进不退,他才能有成就。一层一层淘汰到最后成就的真是凤毛麟角,没有几个人能成就!

可是诸佛如来慈悲到极处,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慈悲到极处。所以佛陀教化一切众生没有时间限制,生生世世。我们这一生有这个殊胜的机缘遇到佛法,遇到正法,我们能信、能解、能行,自己感觉很幸运。可是要晓得这不是一生一世的功夫,过去世中不知道经过多少生多少世薰习,接受佛菩萨的照顾,累积到今天到这个时候,才有这么一点成绩表现,得来真是不容易。

这一生如果我们很幸运,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遇到的缘非常殊胜,内缘、外缘,内缘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外缘是增上缘,内外缘都非常殊胜,这一生肯定往生。这一生当中,你看到这么殊胜的结果,你要是有前后眼,你看这个人过去生生世世不知道多少生多少劫修净土,这一世成就了,累积的,功行累积,我们不能不知道。那我们看看这一生当中懈怠懒散,他也来听经,也念佛,但是不能成就。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生跟他现在一样,那我们这一生能成就,他也许来生后世再遇到殊胜的内外缘成熟,他就成就了。这一点我们要明白。

我们要学佛,佛有耐性,绝不著急把现在所有人在这一生当中统统都得度,度不了!佛有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无尽的相好,也帮不上忙,还是得按部就班。就像我们教学,这个小孩很聪明,幼儿园的,我们能不能把他送到博士班去念,几天就毕业了?不可能。还是很有耐心让他念幼儿园、念小学、念中学、念大学,去念博士班。我们今天看到成就的就好像你到博士班去参观,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他们今天学位拿到了、成就了,你不知道过去辛辛苦苦念了二十多年才有这么一天。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於佛法的修学有希望,我这一世不能成就,有来世,生生世世有希望,对现前有信心。只要有希望、有信心,他的成就就快了。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后世很可能他就成就了。为什么?希望、信心是很不容易建立的。有希望、有信心就说明这个人多少有定功、有智慧;没有定慧,在佛法修学上,希望跟信心是很难建立的。你看一般人学佛还是半信半疑,纵然有坚定的信心,遇到逆缘或者遇到顺境,他信心还是会动摇。可见这个难,不容易!佛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不勉强你。这种教学的精神、教学的理念、教学的善巧方便,我们统统都要学。要为一切众生去策划、去设计,教学的仪式、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效果,面面都要为他想到。

说到教学,在当前最迫切需要的,师资!佛教教育衰微到极处,什么原因?佛教教育的基础是儒家、是道家,道家今天衰微了。佛教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从前孝道儒家在教,教得很有成就,有孝道才有师道,没有孝道,师道哪里去找?所以今天我们学佛不能不重视儒教,尤其要重视基础教育,那就是实学,那就是真乐。

基础教育,儒家落实在《弟子规》,佛法落实在「十善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没有十善业,你决定不能成就。十善业是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上,没有弟子规,十善业做不到。所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从弟子规下手?有很多人问我,今天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办学这个学制要多少年比较合适?我直截了当说至少九年,没有九年不能成就。九年当中,前面两年伦理道德的教育,就是学《弟子规》、学《十善业道》。两年的时间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才能学你的本科、你的本宗。最后四年选择一部经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有成就。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目首菩萨偈颂的第五首:

【譬如净明镜,随色而现像,佛福田如是,随心获众报。】

这一首是用镜子来做比喻。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镜喻,约众生,谓随妍媸而影殊,心高下而报别,与前镜喻因缘不同,余义无异,后五皆约佛明」。后五是第六首到第十首,都是就佛而言,这一首是就众生而说的。佛好像是一面镜子一样,镜子是一,没有差别,但是每一个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的相跟照镜子那个人是一样的;照镜子这个人美,镜子里现的相也美,照镜子的这个人很丑陋,镜子里现的相也很丑陋。用这个比喻,比喻众生心不一样,众生的心有高下。所以同样修布施,果报不相同。

不但各人不一样,每一个人心思不相同,烦恼习气不相同,贪瞋痴慢人人皆有,但是程度上差别不一样。就一个人来说,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差别起落也很大,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随著生活环境不相同。内是知见,外受环境影响,环境有物质环境、有人事环境,所以就个人来说(一个人来说),这个心情情绪变化很大很大,自己做不了主,这就很苦。

过去的人比我们现在人好,什么原因?过去人从小不管他念书不念书,都受过圣贤伦理道德的教育,社会的风气也弥漫著圣贤的伦理道德。这是一个标准,是个规范,纵有高下,所谓是还不太离谱,真正离谱是很少很少数的人,不能够形成社会风气。我们今天的社会不一样了,今天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没有了,我们今天说离谱不离谱,谱都没有了,标准没有了。所以现在人生活在世间,虽然物质文明古人比不上今人,可是生活里面的乐趣今人比不上古人。古人真的有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指的是什么?人际关系,父子有亲爱,亲爱乐!现在父子没有亲爱;君臣有义,道义之乐;夫妇有别,别是有组成家庭不同任务之乐。

家庭是社会组成最基本的结构,好像我们人的身体,人身体最基本的组织,细胞!这个器官好比是国家、好比是族群,细胞好比是家庭。由家庭组成国家,组成族群,如果家庭出了问题,社会就产生严重问题。所以古人的教育,这是中国人真的是有智慧、有经验,五千年对於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就是要健全社会基层组织。你的家,家要好,家要和乐。

家里面的结构是夫妇,家庭生活两桩大事:一个是家庭经济,一个是教育后代。你们想想看,这两桩事情哪个重要?两桩都重要。两个重要比起来,哪一个是最重要,我们有没有去想过?所以夫妇有别,别是任务不一样。在古时候绝对不是重男轻女,那你的观念就错了,你就误会了古人。一般男子负责家庭经济,女子负责教养下一代,你这个家能不能兴旺,看你后代有没有好儿女。我们今天讲,你们家里后代出不出人才,有杰出的人才出现,那这是家里母亲尽到了责任。

你们看看中国古圣先王得力什么?好母亲。周文王的母亲在中国历史上是妇女的典型模范。她什么样可以做后人的模范?就是教育儿女,她从胎教开始。怀孕文王的时候,眼不看恶色,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为什么?影响胎儿。换句话说,她所见所闻、所接触、所说的都是善的,没有不善!不善,她就远离,不接触,不看、不听、不说、不接触。所以中国讲胎教,文王的母亲是个典型,她把她的儿子养大教出来,周文王建立周王朝。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享国最久,八百年,传几十代。文王的弟弟周公,都是圣人!圣王、圣人全是得力於母亲调教出来的。

现在人讲女权,中国自古以来,女权比男子的权大,男子权只是赚一点钱养家活口;那个最重的责任是教养下一代,下一代出圣人、出贤人。所以妇女相夫教子,这是夫妇有别,不同的任务。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对於妇女赞叹备至,妇女之权操纵社会国家的安危,因为你培养出好的下一代,圣人、贤人,社会国家都享你的福,你说这个权多大!很可惜现在没有人讲,也没有人懂,不知道培养一个圣贤,你给世间人造多大的福!佛菩萨是圣人,父母从小调养教大的,这是上天给妇女的特权、给妇女的使命,你要把它舍弃;现在人讲男女平等,女权,把上天赋给你的特权、使命,你把它舍弃掉,跟男人在这个社会里面去争,争名争利,自己下一代的小孩不闻不问。没错,你也可以能够出头,你下一代完了。

世出世间法讲到真正的立功立业,是要看你后继有人,这中国谚语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头有大道理。你自己做得再好,丰功伟业,你死了之后,你后继无人就消灭了、消失了,这不算有成就。真正在你的成绩单上,你的成绩等於零,因为随你死了之后就消灭了,你后继无人。中国无论哪一个行业都讲究传宗接代,经商的老店他子子孙孙后继有人,北京有个同仁堂,诸位都知道,全世界闻名,大概有三百多年的老店,他为什么这么久?他的子孙都能够继续,这叫做有后。如果你的儿女虽然多,没有一个能够继承祖宗的事业,就是你后继无人。所以这「无后为大」不是说你没有儿女,你儿女里头有没有成就的,有没有能够继续你的功业、你的学术、你的道统,这个后是讲的这个。

做学问的人,世间跟出世间佛门里面都讲求有传人,那个传人就是有后。我自己这一生做得再好,如果没有传人,非常非常遗憾!可是传人可遇不可求,不像家庭,家庭有太太从小就培养,从小培养的,那我们出家人这不是从小培养的。尤其在从前,从前出家是经过国家考试的。国家考试出家,诸位想想看,总是差不多年龄最少也要二十岁,所以出家人的素质还是选择有家教的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有深厚的基础,然后再接受佛法,他才成为一代的祖师大德,这有传人。

所以有根基,自己本身好学,对於这门学问,对於这个事业(出家也是个事业),这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事业,释迦牟尼佛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佛陀当年在世,一生干的是什么事业?教学,讲经教学,从三十岁开始一直到七十九岁。他是七十九岁走的,所以我们佛门常讲,世尊住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常随弟子,就是跟著佛陀的,佛到哪里他们都跟著一道。这个团体不小,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教学不是容易事情,他这么多人,你要有能力招待。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很简单,实在没有地方住,你要是有个花园、有个树林,他都行,他树下一宿;吃饭的时候也很容易,他们每天都出去托钵,所以接待不是太困难。在当时有国王大臣长者、大富长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别墅花园,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非常有名的地方。所以王舍城、灵鹫山这些地方,佛在这些地方讲经的时间都相当长。总而言之,佛陀慈悲,尽可能不麻烦人,接受别人邀请,并不给人添太多的麻烦,大家欢喜亲近。

请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教学化导一方,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那佛是一定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世尊的行谊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要真正发心效法学习。这就是出家学佛所从事的事业,这个角色在现在社会里面用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一个从事於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的义务工作者。因为佛教学没有收学费,没有收学生的供养,完全是义务教育。那我们对这个要是有兴趣,很喜欢,你要是发心,这是出家,出家就从事於这个工作,这个行业。

佛教导我们,我们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每一个行业对社会、对众生都有贡献。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身体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器官,任何一个器官对於整个身体健康都有密切的关系,少一个也不行。我们社会上这些行业不能够少的,我们要平等尊重,只要每一个行业从业的人员,把他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做到圆圆满满、尽善尽美,跟其他各个行业互相合作配合,社会就健康了。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人人都过好日子。这就是你对社会、你对国家、你对族群、你对世界、你对一切众生,做出了真实的贡献,本分的行业。

我们现在这个行业就是讲经教学,我们一生只要把这桩事情做好。现代方便可以利用卫星电视,可以利用网际网路,我们在这个小摄影棚里面可以跟全世界的同修同时在一起学习,这不是社会教育是什么?我们使用的是佛陀的教材,这个教材是三千年前佛讲的。古代的教材能够适用於现代社会,他所讲的原理原则超越时间,佛生在三千年前,我们今天是在三千年后,看起来依旧非常新鲜,一丝毫没有说不合於这个时代,我们没有看出来;超越空间,当年在印度教学,现在在中国,我们在香港教学,你想想哪一个字、哪一句我们今天用不上?所以经教这个教科书,活的。

契入境界之后,那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活活泼泼。不但这经教活活泼泼,契入之后,我们才见到整个宇宙是活活泼泼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找不到冲突。连冲突名字都找不到,哪里会有这个事情!如果一有矛盾、一有冲突,像我们这身体,我们身体里面的器官,哪个器官跟哪个器官发生冲突了,我们就晓得这人生病了,健康失去了。身体里面器官虽然多,一个身;然后晓得我们地球上生态虽然很复杂,一个地球,地球是和谐的,地球上生长的东西它都有作用,生态平衡的作用。

我们今天人真是迷惑颠倒,任意去破坏生态平衡,这一破坏麻烦来了,就生病了,病态就现前了。病态是什么?天灾人祸。天灾,水灾、火灾、风灾、地震、旱灾,这灾害都来了,连气候都不正常!人祸是什么?灾难现前,人民生活困难,有的时候得不到生活,於是做盗贼抢劫,这变成人祸。天灾人祸都是生态平衡失常所产生的。我们懂这个道理,佛在经教里头讲得非常透彻!

我们知道了,应该怎样防止?所以最殊胜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行业里头尽心尽力用我的智慧、用我们的德能把它做好,跟社会、跟其他各个行业配合,这个社会就美好。就像身体一样,我们每个器官,每一个器官的功能不相同,都会做得尽善尽美,跟其他器官密切合作,身体健康,永远没有病患。你要想想佛菩萨在经教里讲这些大道理,你把它浓缩成一个身体,你就能悟入。整个宇宙是一个身体,这都是佛说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都是佛在经上讲的,宇宙一体!

宇宙既然一体,那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太阳系是什么?就好像身体里面一个器官。器官是许许多多细胞组成,这细胞组成,一个器官里也分很多部位,像眼睛,眼睛一分析,它里面的部位很多,眼球、瞳孔、视神经,就有很多,全是细胞组织的。那就像是这一个地球上,它有许多国家、许多族群,有许多不同的文化,组成这么一个器官。这个器官一定配合整个宇宙其他星球,在这个太空当中运行有一定的轨道不会发生冲突,宇宙和谐。

你从这里体会,星系和谐、地球和谐,地球上所居住的国家与国家和谐,族群与族群和谐,宗教与宗教和谐。明白这个道理,你的爱心就生起来,你就懂得自爱。自爱就是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爱他就是我的本分工作跟别人配合。能够自爱、能够爱他,这是神圣教育的效果,神圣教育的圆满。神圣所说的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一丝毫勉强!随顺自然的原则,随顺自然的运行,这叫「道」!中国人讲「行道履德」就是这个意思。

这段文里面,清凉大师在《钞》(钞就是注解,注前面疏的)说得比较多,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大意刚才我都说出来了,我这个说法诸位好懂。我们来看清凉大师引用经论,《钞》「与前镜喻者」,前面也有讲到用镜子做比喻。「前业果中喻如来藏」,把镜子比喻作如来藏。「约其自心,故是因也。今将喻佛,是喻缘故」。我们现在把这个镜子比喻作佛,前面用镜子比喻作如来藏,如来藏里面含藏无始劫以来业习种子,那是因。这个因是能变之因,真心本性能现,阿赖耶里面含藏业习种子遇到缘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识变的,实在讲就是阿赖耶里面含藏的业习种子所变的。这是说宇宙的起源。

科学家不是这个说法,科学家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定论,各人说各人的一套道理。不过现在科学家大致上也都同意宇宙在膨胀,这是从太空望远镜里面发现的,宇宙不断的在膨胀。怎么会膨胀?那一定有爆炸,所以宇宙的起源是爆炸膨胀论,这是一般科学家现在都不反对这个说法。到底什么东西爆炸?爆炸一定有个东西爆炸,这个东西是什么?也很难得,现代科学家把这种东西找出来了,其实它是从数学里面推演出来的,实际的东西谁也没见过。

他说宇宙有个爆炸的原点,这个原点有多大?原点很小,小到什么程度?你们自己去看科学报告,我说不出来。但是我记得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说,我们把这个当作一根头发,他说一根头发,把头发切断。切断这里有个平面,这平面就很小。这个平面圆的,头发是圆的。圆的有个直径,它再小有个直径,这个直径上可以排列宇宙原点,排列多少个?诸位记住直径,就是那一条线上排列,一百万后头是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这么小的东西,我们今天显微镜看不出来,看不到它,它太小了,这个原点爆炸出来就是宇宙。

所以我们今天讲科学,讲到小,现在科学发展是研究两个方向:一个是太空物理,走向了无限大;一个是量子力学,走向小而无内。你看我们现在科学里面讲的晶片,很小,还不到一个小指甲这么大,里面居然可以容纳许许多多的摄相文字。我们觉得很惊讶,但是比起宇宙原点还差远了!人家那么小的地方里面含藏整个宇宙。这桩事情佛在《华严经》上前面讲过,我们都读过了,佛不是讲原点,佛的术语叫「微尘」,佛说微尘里面有世界,你看这句话的意思,跟科学家的发现很有默契。

佛在三千年前说的,微尘里头有世界,微尘世界里头又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这个科学家没看到,没有讲到这么深。佛说这个世界重重无尽,讲到深!谁能够看得到?能够入这个世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能入微尘里面的世界,又能入微尘世界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不可思议!所以佛法讲的没有大小,微尘不小,它里头有世界;世界不大,它在微尘里面。那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到底是在哪一类微尘里头,我们不知道。微尘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广,真的是大而无外;小,小而无内。中国古圣先贤说这两句话也是很不容易说出来,佛经里头居然讲得这么透彻,希有!

照佛法里面想,我们现在看到经论里面,佛讲的如来藏,它不是物质,它没有色相。佛说如果业习种子要是有色相的话,有色相就是它是物质,再小的物质,像现在科学家讲的原子、电子、粒子,如果是像这样有物质的话,我们每一个人无始劫以来到今天,阿赖耶里头的业习种子是尽虚空都容纳不下。你要晓得那一个种子就是一个世界,种子现行就变现出我们这个世间。

我们到人间来投胎,来这一遭,就是我们阿赖耶识里头一个种子,一个人道的种子遇到缘起现行。就好像科学家讲爆炸,来到这个世间,几十年之后又消失了,这个种子的报报完了。业力不相同,有的人寿命长、有的人寿命短,有的人感觉得空间大、有的人感觉得空间小,各个人都不相同,与他的心量有关系,「心高下而报别」,这个高下就是不同。心量大的,他的享受就大,他享受的空间就大;心量小的,他就拘束在这小环境里,我们常讲想不开!他活得就很辛苦。

解决这些问题最殊胜的方法就是教育,教育能帮助你。所以诸佛菩萨、世出世间的圣贤,他们真正觉悟了,真正明白了。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他在这个世间从事哪个行业?决定从事教学。教学这个工作没有什么收入,所以世俗常讲「穷教书匠」,这是讽刺做教师的,穷秀才。不错,生活是很清苦,物质生活清苦,他精神上有乐趣,他那个乐别人想像不到,这是实在的。世间人以物质享受为乐,那不是真乐,这种享受是失掉了,苦就来了。名闻利养,你得到的时候很乐,你失掉时候很苦。真正有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他不追求物质享受,生活尽量过得很平淡,他里头有真乐。他的智慧、他的德行不断向上提升。

还有一种实际上的乐趣,「得天下之英才而乐育之」,教下一代!教下一代人做圣人、做贤人。当然学生很多,像夫子一样、像佛陀一样,这些弟子成就了戒定慧三学,德行、智慧、学问,从事於各种不同的行业,那是各人的业缘,都能够在个人自己行业上本本分分的做出对社会、对众生的贡献。这是圣贤教化效果的落实,真有效果!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我们都是正人君子,都是好人,都是善人。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说是做出了牺牲奉献,自己能过贫民的生活,懂得宗教里面讲「神贫」,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释迦牟尼佛你看看一生的生活,他所有的财产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物质生活降到最低最低。乞食,托钵到外面讨饭,我们中国人讲乞丐,但是这个乞丐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他过这种生活方式。这方式里头有乐,所有贪瞋痴慢这些不善的烦恼习气统统断掉了,统统放下了、舍弃了,他怎么不快乐?这里面的乐趣,这世间人、没有放下的人绝对不知道,你跟他讲也没用处。你让他慢慢看,看久了的时候,也许有一天恍然大悟,知道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释迦牟尼佛过的日子,人生最高的享受;孔子、孟子、颜子,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看颜回,你慢慢去体会,看你能不能体会到?箪食瓢饮,夫子赞叹说,如果给别人,那真是不堪其忧,可是颜回不改其乐,每天快快乐乐,笑容满面。他乐的是什么?道!智慧德行天天在增长,不追求物质生活。追求不是得不到,可以得到,不要了。释迦牟尼佛现成的,古时候人讲「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要了,舍弃了,那不是真乐,舍弃这个里头有真乐,几个人能懂?时间到了,这首偈的意思还没讲完,我们下一堂接著再谈。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