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五讲)  2006/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总举在家这十一首里面的第七首,昨天我们漏掉,今天我们把这首补出来: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注的是,「在颈曰璎,在身曰珞,珞以持衣,璎以系冠」。这是给我们介绍古时候的『璎珞』,我们读了之后就晓得璎是系帽子的,古时候戴帽子两边有带子系起来,这是璎;珞是身上所佩的,譬如我们出家人,我们戴的这个念珠算是珞,这个钩环也是珞。古时候男子女人都佩璎珞,现在男子戴帽子的不多了,纵然戴帽子也没有带子系起来,除非是冬天很冷的时候,在北方好像还有,其他一般的很少看到了。总而言之,这些都是装饰品,身上的装饰品。

佛教导我们看到这些装饰品,或者是我们自己佩带这些装饰品,要知道发愿,『当愿众生,舍诸伪饰』,这些装饰都不是真的。不但装饰不是真的,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连这个身体都不是真的;不但身体不是真的,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也不是真的,这要知道。身上有装饰,建筑物有装饰,现在年节,农历年快到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地方都有很多的装饰品,这个年节。凡是看到这些,要提起这一愿,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这第二句范围境界无量的广大,「众生」不仅是指我们现前,也不仅是指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而是像《华严》前面所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所说,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诸佛刹土里面所有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心量,毗卢遮那佛是我们每个众生的代表。毗卢遮那佛是谁?是一切众生自己的法身,卢舍那佛是自己的报身,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我们说一个生命共同体,还远了,说真实话,一体,整个宇宙是一体,你的心量才能拓开。

「舍诸伪饰」,这句话的意思太深太广了,里面含的深义(甚深的义趣)就是教导我们,我们也愿所有一切众生,就像夏莲居老居士所说的要真干,不能搞假的。现在的装饰品假的很多,一般人喜欢假的,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个同修他是专门做假珠宝销全世界,做得实在是非常之美,你要不是行家,你没有办法辨别他那是假珠宝。外国人喜欢,便宜。真的珠宝,那个时候美金要几万、几十万,他这个假珠宝只要五块钱,大概最多的也不过是十块钱的样子,总是十块钱以下,所以人家喜欢买,戴起来很好看,丢了也不心痛,实在做得真好。那个工厂规模非常大,我去参观过,真的是琳琅满目。

我看了之后,启发很多!跟经典里面佛教导我们的,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在经里面常常念到古人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个比喻是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就好像是器皿,不一样,琳琅满目。体是法性,把金比作法性,《华严经》上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是心性,把心性比作金,把万物比作器,所以在那个场面观赏之下,对这个比喻就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正好在此地我们读到这首偈,我们要舍虚伪,什么都是虚伪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真实的。《大般若经》总结我说了四句话,总结四句话,六百卷《大般若》「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真正明白、真正清楚了,你要不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那你就是法身菩萨,凡夫跟菩萨差别就在此地。

而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最容易犯的,杀戒,杀最容易犯,尤其对於蜎飞蠕动,蚊虫、苍蝇、蚂蚁,见到就想杀,有意无意就要杀它;吃众生肉,以为这是应该的,不知道这是错误!所以最容易犯的是杀。最难断的是淫,淫,即使你身断了,他会起心动念,还有念头在,念头断了,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念头没断不行。诸位想想看,这多么不容易。为什么这么难?你执著身是自己,你执著万事万物真有,这叫我执、法执,这两种情执,不知道事实是虚妄的;知道是虚妄的,你就能舍了。知道虚妄叫看破,能舍就是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更深一层的看破,看破放下从初发心相辅相成,互相帮助,一直到如来地。

你说菩萨用什么功夫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看得破、放得下。要是用佛教的名词,这就是「止观」,观是看破,止是放下,这佛学上的名词。但是讲到止观很不好懂,换个名词,看破放下,大家就好懂了。就像世尊在《华严》上,你看在大小乘经论,他跟我们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初学的人很不好懂。《华严经》上的名词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我们听起来好像不难懂,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意思完全相同,换个名词。这都是属於教学的方便,佛法上度众方便。

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要体会到,佛无有定法可说,应机说法。应机,没有一定的形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说法,无有定法可说,但是他有个原则,帮助你开悟,帮助你回头,你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假的不能干,干真的。什么是真的?与性德相应是真的,与性德相违背是假的。宗门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里面说得很好,如果(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不能够依教奉行,所谓是说到做不到,就是说口善心不善,讲得不错,但是不是这个心,这就是虚伪;就好像戴了满身的璎珞,未必是真实的富贵,这个比喻的意思我们要清楚。真干一定是依教奉行,如果口是心非,那么我们每天拜佛,诵经念佛都没用处,这古人讲,所谓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

真的从哪里做起?我们是学净土的,要记住释迦牟尼佛入灭的时候跟我们讲的,佛在的时候佛是老师,佛不在了,依靠什么?佛跟我们讲「以戒为师」,这个不管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要遵守,那你不持戒不行。什么是佛法?戒定慧是佛法,觉正净是佛法,觉正净是《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三学三宝原来是一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从凡夫修成佛道必经的道路,成佛之道。如果我们离开这个道路,说另外再找一条道路,可以能够成佛,那你去找去。十方诸佛都循著这条路走,你怎么能不重视戒律?古德说得好,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那佛是假的,伪饰,不是真的;礼要是没有了,儒就没有了。儒家的行持,礼义跟我们佛家戒律的功效是相等的。

现在我们观察反省,学佛的人不少,中国外国不少,成就的人不多,什么原因?在家学佛十善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那不是伪饰吗?那不是假的吗?为什么做不到?很想做,为什么做不到?这个要知道。在教学方面来讲,我们疏忽了基础,没有按部就班的学习,把基础的教育疏忽了。《佛藏经》上说得好「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教给我们修学佛法要按部就班来,小乘是佛教的小学,大乘是佛教的大学,大学里面也有次第。佛家讲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按部就班来,一步一步向上提升,这佛教我们,次第。

佛教传到中国,这个修学方法也传来了。南北朝、隋唐时代译经的风气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小乘的经论翻译得相当完整,这在我们《大藏经》里面可以看到。同时在当时成立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真的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从这入门。中国有十个宗派,大乘八个宗,可是唐朝中叶之后,中国学佛的人就不学小乘了,这两个宗派也就没有了。这两个宗派在宋朝时候就没有了,在中国只剩八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这为什么?为什么不遵守佛的话?不是不遵守,我们的祖师大德很清楚,中国的孔孟老庄,儒家跟道家,他们的修学足以可以代替小乘,所以由孔孟老庄入佛比学小乘还方便。中国已经有这么好的基础了,所以在这一千多年来,历代无论是出家在家,成就的人不少!可以说超过印度的成就。

可是在现在问题出来了,中国经过这一百年的动乱,满清亡国之后,社会从来没有安定过。满清亡了,军阀割据,接著就是中日的战争,把整个社会秩序打乱了,我们传统的教学疏忽了,一直到现在不能恢复。所以现在年轻人不知道儒,学佛的人不知道小乘,这才造成出家在家学佛得不到成就。就像大夫治病一样,我们现在知道病根的所在,所以这些年来全力提倡《弟子规》,提倡《十善业道》,提倡《沙弥律仪》,这是骨干,必修的课程。另外选修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文昌帝君阴骘文》,道家的,《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舍诸伪饰,这是因果教育。

我们今天如果离开了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佛法真实利益你决定得不到。有这样的基础,你学大乘,无论是哪个宗派,相信你都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个底子,这个底子不是讲你学到了,你曾经读过了,你记得很熟了,那个没用,你要做到!把典籍里面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典籍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那就管用了,你才能超凡入圣,这就是「到真实处」,要真干!我们念佛往生也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你往生才有把握,你真去了。

你仔细再去观察,念佛往生的人,真正往生的,你去观察他生前,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说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诲他没有违背,他真的在照做。或多或少个人不同,或多或少,那关系将来他往生的品位,他做得多,品位高,他做得少,品位低一点。如果完全没有,那个往生就太难了。但是完全没有,往生净土的例子也有,那是什么?一生造罪业,像唐朝时候的张善和,杀牛的屠夫,临命终时看到很多牛头人来问他要命,这个时候恐惧害怕了,求救,不得了,好多牛头人来问我要命。他临命终时头脑清楚、不糊涂,看到这个境界大声叫。那是缘碰得巧,就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他叫的声音,进去了,这怎么回事?好多牛头人问我要命。出家人点了一把香,叫他拿在手上,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他平生不学佛的,这个出家人讲,这个时候他听了他相信,没有怀疑,立刻拿到香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告诉大家牛头人没有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了,他往生了。这就是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在临命终的时候,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忏悔往生。一生造作恶业也行,但是这里面的意思很深,你必须要懂得,你不能够侥幸。

张善和临终还行,那我现在多造一点坏事没有关系,临终念佛还可以。没错,张善和临终头脑清楚,你临终时能保证头脑很清楚吗?如果一糊涂,就完了,你被业力牵走了。所以这个事情侥幸不得。张善和缘好,因也好,过去生中一定是生生世世都是念佛人,否则的话,临终叫他念佛,他怎么不怀疑?他怎么就能接受?他就真干?不是简单,不是偶然的事情,过去生中种的有因,而是在临终时候才遇到缘,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个要知道。我们在现前就遇到这个缘了,我们要珍惜,我们要抓住,决定不能放松,决定不可以侥幸,侥幸是伪饰,一定要认真的干,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大事去办。

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你看人走了,什么东西他带去?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世间一般人一生所造的善业恶业,一生行善,来生得人天福报,临走的时候瑞相好,很吉祥,不堕三恶道;一生造作不善,临走的时候样子就不好看,到哪里去呢?三途去了。往三途去的人多,人天道很少,不多,不能不知道。所以古大德跟我们讲,独居不能够慎独,口念不能行,有口无心,表面做得很好看,内里面没有离开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依旧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以这种虚伪假善,现在讲冒充真善真修,骗人也许可以,你能骗佛吗?你能够骗自己吗?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

看到别人不是真修,用不著去批评,你要批评,你要教训他,你就得罪人,你跟人就结冤仇,这个错了。看到人家不善,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我有没有?这是真修行人!外面境界是一面镜子,一般人,这是讲世间凡人、凡夫,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见自己过的太难太难!在佛门里面常常听说的开悟,什么叫开悟?见自己过就是开悟。悟后起修,能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叫修行。如果我一天不见自己过,你一天就不知道改善;见自己过,那是真难!

所以佛教弟子们,无论在家出家,为什么叫你天天读诵经论?经论是一面镜子,你读了之后,随文入观,佛教我不杀生,这一条我今天有没有做到?佛教我不偷盗,这一条有没有做到?佛教菩萨不杀生这一条含义无量无边的深广,我们对一个人、对一个小动物,不善的念头都叫杀生。为什么?杀生的念头有,虽然没有去做,还有这个念头,我讨厌他,我不喜欢他,都是属於杀心。偷盗是什么?我没有想偷他,但是我有一个占人家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心,你今天虽然没有偷盗的行为,你的盗心没断,很微细!

十善业道这十条概括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翻过来,杀盗淫妄这个十恶也概括了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恶业。十善是佛菩萨修的,你看《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多好「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小乘,「乃至无上菩提」,这大乘。佛还说了,还包括人天法,你怎么样得人身,你怎么样生天,统统是以十善业为基础。他比喻得好,这个十善业好比是大地,哪一样东西能够离开大地生存?小乘像小树,大乘像大树,都要靠大地,没有大地,你不能生存,比喻得好,你才晓得重要。离开十善,那你就是修的十恶,十恶的业因就是在三途,饿鬼、地狱、畜生,你不能不知道。这是这一愿提醒我们看到一些装饰,知道那都是假的,那都不是真的。在修行人的眼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伪饰!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我们再看下一首,第八首昨天讲过了,漏了这一首,我们看第九首: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你看到在那里修施舍的人,我们今天说做好事。施舍在古时候,这在古印度,印度人都知道,是他的习俗。对於修行人,不仅是佛门的,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很多都是托钵的,都是日中一食。所以日中一食不是限於佛门,很多宗教都是这样的。一般人民对於这些修行人都很恭敬,都懂得布施,施什么?施一点吃的东西,饮食,这是最平常的,而且施的也不多。所以修行人出来托钵,一钵饭要托好几家,你就晓得那个布施不多!

人家这一家人,他们今天吃饭,还有多余的施舍给你,多余的看分量,分量多的给你多一点,分量少的给你少一点,你不够,隔壁另外人家再去托。所以佛规定托钵是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了,那你就空钵托回来。怎么办?大众托的有托得多的再分给你。所以托钵不是托来自己就可以吃,不是的,那就难看了,威仪就不好了。托到之后回到精舍、回到道场,把所托到的统统聚集在一起,合起来重新再分配,按著每个人饭量大小来分配;再多余的布施给畜生,给这些鸟兽,这佛门的规矩。人家看到之后尊敬,有秩序,有礼节,一点都不乱,有规矩,大众才能生得起恭敬心。

信众对修行人,叫财布施(物品都属於财物),修行人对他们是法布施。一定要问他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之后给他解答,这是法布施;没有问题的,给他咒愿,祝福他,也是为他说法,说话不多,时间不长,几句话勉励他、嘱咐他。所以施主财施,法师是法施,不能够白吃,法供养。施主对你财供养,你对他法供养,这是举个例子。

无论是别人对自己的布施,或者是看到别人在施舍,别人在奉献,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应当要发愿,『当愿众生,一切能舍』,没有一样放不下的,『心无爱著』。清凉大师注解里头很简单,「一切悉舍,亦舍心也」。舍什么心?舍妄心,真心你没有办法舍,妄心舍掉了,真心就显露了。妄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心就现前。连这个心都要舍,何况心外之物,哪一样不能舍?那我们想想看,在家出家学佛的人,为什么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难?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一切都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有苦受。

「心无爱著」,爱是贪爱、是愚痴、是妄想,著是执著,我执法执。在《华严经》里面讲分别执著,著是分别执著,爱就是妄想,所以这就是贪瞋痴。心无爱著就是心里面没有贪瞋痴,贪瞋痴舍了,这就对了。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顺境没有贪恋,逆境没有瞋恚,你是真的放下了。境缘碍不碍事?不碍事,《华严》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正产生障碍是什么?贪瞋痴慢是障碍,严重的障碍。只要有这些东西,把整个环境、一切诸法都扭曲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把清净法身变成十法界六道的身。虽然在变,相在变,性不变,这个道理很深很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第九首偈讲到布施,「一切能舍」。佛这个教诲对所有的众生有很深的意义在里头。迷而不觉,特别是六道众生,哪一个不想求财、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佛没有禁止大家不要求,佛没有禁止,反而佛教导大家求的道理、求的方法。佛只是教,真正发心修行,觉悟了,他的目的不想再搞六道轮回,要想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那这个就得要舍。

六道凡夫一生富贵穷通、吉凶祸福,莫不有定,这常讲的定数。中国谚语所谓「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古时候人懂得因果,相信命运,所以他纵然是贫穷,遇到苦难,他也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命里该到的,你怎么能逃得过?所谓是生死有命,富贵由天,这自己做不了主。这种信仰、思想,宿命论!佛讲不讲宿命?讲,佛也讲。为什么?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宇宙之间确实存在。但是佛法里头还有一招必须要晓得,宿命是定数,定数之外还有个变数。诸位去读《了凡四训》就知道了,孔先生跟他算命,定数,你看他算他的流年,说他是个读书做官的人,你这一生应当从事哪个行业也是命里注定的,你走错了行业,那你更辛苦。

定数从哪里来的?谁定的?自己过去生中所造作的业,感这一生的果报,自己定的,不是别人给你定的。别人给你定,如果说是上帝定的、佛菩萨定的,那为什么佛菩萨给这个人富贵、给那个人贫贱?那就太不公平了。这凭什么?所以是自己业力感召的,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佛门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欲知前世因」,我们要想到我们过去生中造的什么因;「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苦乐忧喜、富贵贫贱、吉凶祸福,前世所造的业定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到我来生会有什么样的果报,那你这一生,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一生在造因,感来世的果报,这是真理,这是六道里头的事实真相。

这个定数,定数能改,不是不能改,为什么?定数里头它有加减乘除,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如果你行善,心善行善就加分,你定数里加了;如果你造恶就减分,你就减少,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大善就乘,大恶就除,小善就加,小恶就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但是一般人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所以那个算命算得还是有相当准确,不能百分之百的准确,有相当程度的准确,道理在此地。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你专门行善,不再造恶了,那就由加变成乘。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报应,无恶不作,那你由减就到除,那个损失就太大了。

诸位读了凡先生的《四训》,去读《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你就明白了,命运是自己建立的,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创造。只要你懂这个道理,懂这个方法,你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往后的命运,这都改变过来了。古人这个例子很多,现在人也不例外,只要懂得这个道理跟方法,没有一个不改过来。我认识的朋友当中就有好几位,生活过得很辛苦,甚至於想自杀,碰到我,我就送《了凡四训》给他看。我说你去看看,我依照这个方法,我改过来了,你也能改,统统都有效果,而且非常殊胜的效果。

施财得财富,命里没有那个大的财富,布施,布施的时候一无所求,好!等於说一无所求,那个利息很厚;如果有所求,利息有,很薄,不多。也就是说明,你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你命里头没有的求也求不来。但是不住相的布施,无条件的布施,这个施舍,果报不可思议。求聪明智慧,修法布施,法布施的范围很广,都要懂得。我会的,别人不会,他肯学,我愿意教他,这是法布施。你教他缝衣服是法布施,你教他烧菜也是法布施,热心去教他。当然最殊胜的则是佛法,佛法当中,你知道一句,你跟他讲一句,你知道两句跟他讲两句,都是法布施;实在不会讲,碰到他,劝他念一声阿弥陀佛,他也跟你念,这也是法布施。不能看文字的,不认识字的,我们现在讲经教学的光碟很多,你送给他,叫他自己去听,都是法布施。讲经的道场,你把这个讯息告诉他,劝他来听,法布施,方法太多了。佛书、善书,劝人为善的,多送!全都是属於法布施,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你障碍法布施,果报是愚痴,障碍人来听经,障碍人学佛,果报是愚痴。障碍人行善,那就错了。

无畏布施里头,那最好的是你懂得不再跟众生结冤仇,从哪里下手?从不吃众生肉,从这下手,不跟众生结冤仇,果报是健康长寿。现在世间一般人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只有肉食里面才有营养,素食里头没有营养,错了,大错特错!你看看佛门里面出家人素食,在家居士很多素食,他们身体很健康。我素食五十五年了,这个大家都看到的,我吃得很简单,所有一切什么补的东西,我一概都不吃,我吃的量也很少,身体很好!一身都没有毛病。上一次十一月间,在北京生病,病了几天,最后刘大夫给我把脉告诉我,我这个病因就是肠胃有病毒引起的,四天之后,我吃他的中药,他说病毒完全没有了,身体很好,什么毛病都没有,告诉我可以恢复正常饮食。因为生病期间只能吃稀饭、吃咸菜,一滴油都不能吃,这恢复正常饮食。所以素食不跟众生结冤仇,这就是无畏布施。

决定不能有杀害众生的心,不但是杀,伤害众生这个心不可以有。心念都没有,当然你就不会有行为。我常常说,夏天蚊子来叮我们,你要知道它为什么来叮我?还不是饿了,想找一点东西吃,吃饱了,它就没事了。如果我们欢喜布施,就供养它一餐,让它吃饱,它就走了。如果不愿意布施它,把它赶走就好了,一巴掌打死,这是错误,这杀生,你跟它结了冤仇。家里面常常看到这小动物,蟑螂、蚂蚁,统统都有生命,都要爱护。太多了,扰乱我们了,可以跟它商量,请它不要干扰,它很听话,能沟通,不是不能沟通!这个例子,这么多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在家居士都学会了,可以跟这些小动物沟通,我们彼此在一起共住,相安无事,互不干扰。它们要找吃的东西,我们放在门外供养它们,蚂蚁、蟑螂、老鼠这些动物,我们吃剩下东西摆在外面,固定的地方,它就会到那里去吃,它就不到处乱爬。所以说要懂得道理,要知道方法,心,一定要有爱护一切众生的心,决定不能有伤害。

施财、施法、施无畏,你这样的果报,你才能够得到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佛教我们六道众生句句都是真实。你要想出离六道轮回,这事要不要做?要做,要做不求果报。我施财不求财,施法也不求聪明智慧,施无畏,我也不求健康长寿,我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有做不到的事情?一切能舍,舍得干干净净,这个人就成佛了。

舍,诸位要记住,不是在事上舍,这一切事相万物,那都是假的,那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要舍,这个要知道。最重要的是舍心里面的爱著,要把这个东西舍掉。顺自己意思的,没有贪心,贪爱舍掉,没有贪爱;不顺自己意思的,没有瞋恚,让你的心恢复觉正净,觉正净是自己的真心,是佛性。你能够把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舍尽了,那恭喜你,你距离佛不远了,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证佛菩萨果位,不难。一般学佛的人为什么这么难?他不肯舍,他放不下,他对这个非常执著,那就错了。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实在讲,在佛门里面能修,功德无比的殊胜。

佛门里面怎么修?佛门里头一定要修「六和敬」,六和敬是能舍,是一切能舍。你看看第一条「见和同解」,我们跟人相处,我们自己有意见、有成见,我们把它舍掉,随顺别人的,我们没有意见、没有成见,舍!要不舍,不舍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那就斗争了;彼此互不相让,和睦就破坏了,就不和。所以佛法这个见和同解,我们从经典里面读到了,真是从内心里面佩服。佛不是说你们知见都是错误的,我是正确的,你们一定要跟我的,佛不是这么说法。佛怎么说法?我们大家统统把成见都舍掉,就一样了!你说这种说法叫人服不服?没有话说!清净心,清净心里头没有一个杂念,这才叫真正是见和同解。

心不清净,那只有用戒律,大家在一起订一个公约、订一个章程,互相遵守。这是临时、暂时的,真正到和敬的时候,是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六祖坛经》里面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明心见性的话。心确确实实到清净寂灭了,所以佛佛道同,这才是真正到达见和同解。决定不能跟大众起冲突,不能跟人有意见。一个道场听谁的?道场有住持,听他的。不同的意见也要放下,也要听他的,不能听我的,我有一个意见,你有意见,那国家就乱掉了。所以一个寺院庵堂听住持的,一个学校听校长的,一个公司行号听老板的,一个家庭听家长的,一个国家听国主的,这是正确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第二条「戒和同修」,那你要持戒,持戒要舍!譬如五戒,不杀生,我们要把杀生的念头、杀生的行为舍掉;不偷盗,我们把偷盗的行为、把偷盗的念头舍掉,不就是如此,统统都舍!然后才能够「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样样都能够舍自己的嗜好,舍自己的习气,就能跟大众和睦相处;一定要坚持自己要怎样怎样,你跟大众就不能相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经文只有四句十六个字,含义无尽的深广,展开来万事万法统统都在这十六个字当中,这就是《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首偈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就是一首偈,彼此互相圆融无碍。我们再看底下第十首: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这首意思比较难懂,清凉大师的注解也很简单,「了聚无性,成佛智也」。这句话含义很深,聚是聚会,天上人间乃至於饿鬼畜生,哪个不喜欢聚会?《论语》里面还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逢年过节,家亲眷属团聚,亲朋好友的团聚。在现在的社会,人跟人往来关系很密切,同事的聚会,同学的聚会,同行的聚会,太多太多了。这些聚会,说实在的话,你要了解它的事实真相,真相那就是聚散。你看缘聚,今天这一会很多人,几个小时之后,缘散就没有了。你就能看到缘聚则有,缘散则无,有无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没有体性,这个性就是体性,那就是说它不是真实的,从这个是最容易看到的。你能够再联想到所有一切法,一切法怎么成的?缘聚就有现相,相就生起来,缘散相就灭了,一切法的生灭聚散无常,对自己是很大的启发,了解整个宇宙事实真相。

不但十法界如此,一真法界也不例外,所以这叫「成佛智也」,佛对於这个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佛在一切聚会里头,这个聚会里头不但是人事物统统都有,山河大地也是缘聚缘散,这才真正体会到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在人事环境里面则包括物,包括万物,万物确确实实的,动物、植物、矿物都包括,山有山神,树有树神。佛弟子要知道随缘施教,要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理,这个聚会就没有空过。我们参加个聚会凑热闹就没有意思,没有必要。

佛弟子参加聚会,一定是把佛陀的教诲介绍给大家,真正帮助大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聚会就有意义、有价值。自己虽然做这些事情,要懂得这两句偈的意思,不著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帮助一切众生,三轮体空,自己决定没有觉得我今天做了好事,教他们这么多人,你著相了;不以为自己做了,忘我,做到忘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对了,那就成佛智了,那才真正与无性相应,一丝毫分别执著都不能有,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道理太深了。

如果你还有分别执著,你想想看,你的心就不清净;心有染污,身就不清净,环境就不清净,就这个道理。这道理我们在讲席讲得很多,提一提,诸位都能够理解,那日子就不好过了。所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一切造作,一切造作照干,是做,不是不做,放下什么?我心里面还想著我要做什么做什么,这个念头要放下,不可以有;我已经做了什么做了什么,不可以;我还想做什么,这都不能够,不能有这些念头,这是妄想。诸位想到这个地方,意思就深了。

聚会是缘,这个聚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跟人聚会是缘,跟事聚会也是缘,跟天地万物聚会还是个缘,因缘聚会。怎样提升自己?怎样帮助众生?众生也是广义的,这就叫做佛法。「成一切智」,佛法里面通常讲三种智,一切智可以圆满包括三种智慧,我们看到这一句,不能讲他只有说一切智,没讲道种智,也没有讲一切种智,说一个统统都在里面了,真实智慧!一切智是知空,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智慧称为一切智。道种智是知道一切万事万物,就是知现相,这现相什么道理产生的,道!种是种种,是多,这一切万事万物什么道理有这些东西,它怎么来的?怎样演变?将来这结果是什么?这些你统统都了解通达,叫道种智。

第三种叫一切种智,一切是智体,道种是智相,现相跟理体是一不是二,这叫一切种智。两个一合,原来森罗万象,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还会起心动念吗?你还会分别执著吗?当然放下了,这就是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佛菩萨的智慧。如果我们生活在这种境界里面多快乐,那叫真乐。这个乐不是我们世间苦乐的乐,不是,没有办法形容,没有办法想像,所以佛经上常说不可思议。这个境界我们想不到,我们也没办法说出来,只有你契入境界你才晓得。所以比喻当中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像你喝杯水,这水热或者是凉,只有尝到,你自己晓得,你没有办法说出来,说出来是个笼统的。我说凉,凉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我说热,热到什么度数也不知道。再看最后一首: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在家,实在讲出家也不例外,灾难不能避免。灾难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造作一些不善业所感召的,这个要知道。知道这个事情,那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小心谨慎,不造恶业。过去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常常叮咛嘱咐,不可以跟众生结冤仇,引用许多历史故事来告诉我们,有意无意得罪人,将来都有报复。有意的得罪人,那将来是正面的报复,无意得罪人,将来人家也是无意来伤害你,因果报应真的是丝毫不爽!

言语态度太重要,这是一门大学问!孔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把怎样做人摆在第一,教育里教什么?就是教你会做人,教你做一个好人,教你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然后才教你办事。办事就是我们今天讲职业,行业,各行各业,学术、职业都摆在其次,儒家讲的政事。德行、言语、政事,末后是文学。政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这一生当中,你学哪一种技术能力,为你在这一生当中谋生的本领。古人教育对这个很重视,你在这个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你自己有独立谋生的能力。古时候分类叫士农工商,现在分类更多更复杂,像大学里面开的许多科系,你学哪一门,你将来从事哪个行业,这属於政事。

根本是在德行跟言语,最后才是文学。你有德行,你有学问,你有能力,在这个世间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你都无忧无虑,然后提升自己生活品质,那就是今天讲的文艺(文学艺术)摆在最后。如果你物质生活都有困难,你还谈什么文艺?谈什么精神享受?所以夫子虽然简简单单四科,四科说老实话,是现代社会所有学术的总纲领。但是今天学术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没有前面的德行跟言语,没有这个,所以造成整个社会的动乱,整个社会的不安,你要知道原因在什么地方。

我们今天要想恢复正常的秩序,除了要好好的学伦理道德教育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里头就有德行、就有言语,这是最少的、最起码的、最低阶的,不在这上扎根,往后灾难就多了。灾难从哪里来?就是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无意的都跟人结冤仇。如果是严重,那个果报就是在你这一生,你年岁大的时候,你就看果报现前。年轻人对你没有恭敬心,对你不尊重,对你轻视,你有苦难,没有人帮助你,你在这一生年岁大一点,你就感受到了。古人讲得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不爱人,人会爱你吗?我不敬人,人会敬你吗?没这个道理。

所以对人对事对物,爱敬存心,最重要谦虚,要和睦相处,和颜悦色。冤家宜解不宜结,要知道过去生生世世,有的时候遇到善缘,学到很多东西,少造很多业;当然也有很多生很多世没有这个缘分,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就造了许许多多的业障,我们在今生,纵然是行善,纯净纯善,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这障碍从哪来的?对自己来讲,业障现前了,对社会来讲,众生没福。如果众生有福,你要做的好事是利益众生的,纵然自己有业障,那业障也暂时不会现前。为什么?你替众生做好事,冤亲债主暂时不找你。暂时不找你,并没有消除掉,你哪一天不干好事就找你,就来了。

中国古人教训人,仇恨最深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做儿女非报不可。可是这个仇人现在他的工作是替社会大众做事情的,譬如他做了官,做了一个县市长,他今天是做得不错,为这个县市万民服务,你就不能报仇,好官!人民都享他的福,你要把他杀掉,那这一县的人就没福了,所以这时候不能报。等到什么时候?等到他告老还乡的时候才报。只要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大众全心全力做好事,冤亲债主都不敢碰。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要把这些功德天天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将来我辞职不干的时候,他也不报了,把这怨结化掉了,以真诚心回向,以真诚心把这些功德都分给他们。这是学佛的人懂得,不学佛的人他不懂得,关系就很大,仇恨往往是多生多劫都不能化解,冤冤相报,愈报愈麻烦,愈报是愈严重。所以一定要懂得化解,以恩惠对他,不要叫他有怨恨。有怨恨,彼此双方都痛苦,不但这一辈子,生生世世痛苦,可怜,真是可怜,这个经上佛常常感叹道「可怜悯者」,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