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七讲)  2006/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长者的论文,今天我们从「此贤首品」看起。「此贤首品,明十信心所忻佛果功德,无有尽极。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於一劫,何况随其解行而以修治」,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是极其称赞这一品经的功德。这一品经是十信菩萨六品经里面最后的一品,是讲果地上的功德,前一品修因,这一品要讲修因所得殊胜的功德。十信心就是十信菩萨,所忻就是欣求、希望的意思,十信菩萨所希望的、所希求的佛果功德,无有尽极。

此地我们要记住,十信位所修的贯通一切地,就是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修行的都不外乎这一会里面所讲的。即使成佛之后应化在遍法界虚空界度化一切众生,无论以什么样的身分,他的心行也不离十信菩萨所修的。这个道理,正如同儒家的弟子规、大乘教里面的十善业,从初发心到究竟果地都不能舍,还是修的这个。自行如是,化他亦如是,你才晓得这个重要,这是基础。好比盖大楼,香港高楼大厦太多了,十信菩萨所修的是地基,楼盖得再高,有没有离开地基?没有,都在这个基础上,於是我们才了解这个基础的重要。

我们多次反覆提醒同学们要认真、要落实,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十善业道》《感应篇》,百分之百的落实,这是我们修学大乘的基础,基础要是不坚固上不上去。就好像盖大楼,这个地基不牢,盖上去必定有一天会倒下来。所以千万不能疏忽,以为这是儿童学的。是没错,我们做儿童的时候没学,所以现在儿童学这个他也学不好。过去能学得好,原因是什么?老人都做到了。儿童是看老人,老人是儿童的榜样,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天天在模仿,天天在学习,这种模仿、学习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

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我们再上一代,三代了,把这个基础的根疏忽了,所以三代下来几乎我们都忘掉了。现在的儿童,我们的祖父、我们的父母没有照这个做,现在要求我们学,信心怎么能建得起来,没有信心。我这样的年龄,做儿童的时候幸亏生长在乡下,如果要是生长在都市也就学坏了。乡下那个时候还能保持一点,老人还受到上一辈的影响,这个上一辈就是伦理道德的观念,伦理道德的落实就是弟子规,所以老人不管他是学过、没有学过,日常生活当中确实《弟子规》上所说的他做到了,所以给儿童做了一个好榜样。

我给同学多次的报告,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就没有了,八、九岁的时候我们农村里面私塾没有了,改成短期学校,教材、教法统统变更,所以小我六、七岁的他们都不知道了。往年在台中,李老师会下的周家麟居士,他大我七岁,他受传统教育的根就比我厚,我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概到七岁,我七岁,他十四岁,他的根、他的基础比我好,我清楚,而这个话李老师当面告诉我。小我六、七岁就不行了,没有遇到过,在战乱的时代。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过去没有学过,现在补习来得及,很认真、很努力,明白了,这个太重要了,没有这个课程,没有这个基础,佛菩萨都帮不上忙,拉都拉不上去。十信菩萨所学的,根本的根本,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这是戒律的基础,十信心才能发得起来,功德无有尽极,上通如来究竟果地。

下面说「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这一品就是「贤首品」,你读诵、受持这一品经那个功德,你看看,「胜过供养十个佛刹微尘数佛,经於一劫」,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大家是不是又要换经,我们念「贤首品」好,「贤首品」的功德最大。诸位要记住,念佛法门里面佛告诉我们说「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句佛号跟这个比比,哪个功德大?所以不能够见异思迁。如果跟你讲老实话,老实话功德是平等的,《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跟你讲真话。

此地所说的呢?此地所说的也不是假话,你念一遍《弥陀经》,那个功德是不是胜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於一劫?肯定的,在我们一般学佛经验当中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说读诵的功德,这在《无量寿经》里面三辈往生章最后的一段,受持大乘经教,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往生,所以净土法门真的是广大。三辈往生这品经一共有四段经文,前面三段是专修净土的,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后面这一段是专门讲受持一切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慈舟法师在科判里面判这一段叫一心三辈,很有道理。

所以净土法门非常广大,无论你读诵什么经,只要最后回向净土,都能成就。不管修哪个法门,不管受持哪个经典,功夫决定是三等,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这是肯定的。你如果受持《弥陀经》,如是,你要想诵持「贤首品」,亦复如是。所以经教的学习贵专精不贵多,专精就管用,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么?你才能功夫成片。如果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学得很多,学得很杂,你的功夫永远不能成片,就是说你的心定不下来。

清净心是真心,大乘教里面的读诵是修行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让你得到禅定,读诵的方法可以修禅定,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修禅定的方法,读诵是其中之一。读诵的时候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每天就读诵这一部经,把其他都放下了,天天读,这就是持戒,持戒是什么?守规矩。佛菩萨教我们这样做,老师教我这样做,我一定遵守,这是持戒。戒能得定,念久了把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都念掉,禅定就现前。所以你读经不要求解义,不要去研究,一研究功夫全都破坏了。你要想研究,一天可以用一、二个小时的时间专门来研究,这个可以的。读诵是功夫,诸位要晓得,受持读诵是修戒定慧,你可不能分心,这个分心,你一有分别、一有执著,戒定慧全都破坏掉了。所以受持、读诵决定不能够起心动念,不能分别执著,老实念下去。

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文字,你只要好好的念,它跟性德相应;我们自性迷了,用这个方法可以破迷开悟,可是不能研究,一研究定慧就没有了。这个道理古人懂,现在懂的人不多。你天天去读,天天去研究,以研究为主,读诵是附带的,你的所得是佛学常识。你研究一定看很多古大德、现代学者的一些讲解、注疏、讲义,你看这些东西,用什么心看?意识心看,意识心是轮回心,你用这个心来学佛,你的果报出不了六道,你得不到定慧,但是在世间可以拿到几个佛学博士。佛学博士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比不上老实念佛的老太婆。这些理事都要很清楚、很明白。

修行读诵比研究重要,因为读诵是修行,真干,信解行证,是在行证上下功夫,而研究求解那是前面信解。清凉大师把我们分成四个阶段,研究是在信解,而受持是在行证,怎么会一样?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受持读诵,真干。我在诵经的时候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放下,清净心,真诚心、清净心来读诵,所以它有感应,什么感应?烦恼控制住了,虽然没断,读经的时候烦恼不会起现行,伏住了,读久了之后,烦恼伏久了,不断而断,它自然就断了。

烦恼断了是什么现象?智慧开了。别说烦恼断了,烦恼轻智慧就增长,烦恼断了智慧就开了。见思烦恼断了,开小智慧,阿罗汉、辟支佛;分别断了,开中智慧;妄想断了,开大智慧。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用什么断?诵经断的。现在天天诵经,为什么断不了?他诵经是打妄想,所以说功夫全都破坏了,他要是学古人那种诵经的方法,那个功夫就得力。你诵经的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於一劫,那你就想到这是如何诵持,有这样殊胜的效果?这个诵持是一心受持,一心,换句话说,诵持的时候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做一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

心里面有杂念你心就乱了,乱心有没有这么大的功德?没有,乱心诵持,阿赖耶识里面种「贤首品」的种子。可是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所以「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功德还是不可思议,但是现前不得受用。现前要得受用,一定是一心受持。一心、一念,那个功德就跟这个地方讲的一样,你有妄念夹杂在里面那就要打折扣,如果妄念很严重,功德就少,功德就小,这个道理要懂。受持佛菩萨名号,诵持一切大乘经教,无不如是。

底下说「何况随其解行而以修治」,这个功德就更殊胜了。随其解行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随文入观,你持诵十信菩萨经,你就是十信菩萨,你持诵十住菩萨经,你就是十住菩萨,你持诵《普贤行愿品》,你就是等觉菩萨,你持诵《无量寿经》,你就是无量寿佛,随文入观,念到什么地方自己的心行与经教完全相应,念念契入,句句契入,这一句是说这个意思。后面这两个字要注意,修治,随其解行而以修治,修是修正,治是对治,都是讲我们的烦恼习气。

譬如十善业道,我们举最浅的例子,我们念到不杀生,把我们过去今生杀害众生的念头断掉了,我们要不杀生,断杀生的意念就是修正、就是对治,用十善对治十恶。没有学佛之前,甚至学佛之后,十恶还是断不了,蚊子来咬我们,是不是一巴掌就打死它?那是杀生。晚上房间蚊子很多,点个蚊香或者喷杀虫剂,杀生,老修行人都免不了。看到蚂蚁,有意无意一脚就踏死了。在日常生活里面,从早到晚,十恶我们犯了多少,在念《十善业道经》的时候觉悟了,可是经本一合起来,毛病又犯了,你才晓得修治之难,但是没有修治的功夫,经上讲持诵殊胜功德得不到。持诵功德的大小,完全看随其解行而以修治功夫的浅深,功夫深的得功德大,功夫浅的得功德小。佛给我们讲经总是讲圆满的功德,这是一定道理,最低的功德那就是阿赖耶识里面落种子,不管你有心、没有心,都落种子。有心听闻读诵比无心落的种子力量不一样,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现在人家讲能量,能量有大小的差别,不相同,我们想这些道理大家都能够体会得到。

他的功德之大,我们看看下面所说的就能体会到一些。「如此经」,此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初心」,这是这一品后面,就是「十住菩萨品」,十住初心是发心住,因为这个地方是十信位圆满了,十信心满自然就提升到十住,十住的初住。「才发心时,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这句重要!第十信位开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才破就是初住菩萨,无明没有破,要破未破之时,这是十信菩萨,真的破了就是初住。诸位一定要晓得,十信菩萨在十法界里面是最高的佛法界。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我讲的时候把它分配,就是十信位的分配,七信位断证的功夫等於阿罗汉,所以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位就是破最后一品无明,这一品无明是什么?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自然然的起心动念,这很难断。什么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看得很清楚,耳听得很清楚,不起心、不动念,就没有无明,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初住菩萨。

所以我们在这段时期讲到第二会,说了很多,众生跟佛实在没有差别,尤其昨天跟诸位所做的报告,说明众生怎么迷的,迷了才有世界,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没有。为什么会迷?为什么会觉悟?什么时候迷的?经教上常讲无始无明,佛祖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听不懂。无始,大概是很久很久,找不到开始,这个说法都错了,你错会了意思,无始是没有开始。没有开始,那几时迷的?就是当下,一样没有开始。你们想想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什么时候起心动念?不就是当下吗?当下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佛。

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他见性了,性遍十方、遍法界,性是真心,所以你见性,你自己的性相跟十方法界就融成一体,实在讲它本来是一,是你现在迷了不晓得。我们昨天用《楞严经》上的比喻,把心性比作大海,我们的迷就是海里面的水泡,这一迷就好像水里起个水泡,这个水泡破掉之后就是大海,不破还是大海,没离开大海,性海。所以说才发心时,才发心这个发心是发菩提心,就是真心。怎么叫发?不起心不动念,真心就现前了,起心动念就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你那个心就是真诚,就是清净,就是平等,就是正觉,就是慈悲,统统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只要你肯放下。

这个世间全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可不能贪恋,可不能执著。我一切都不执著,放下执著,小悟,那就是阿罗汉。放下执著,给诸位说,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我们身还在,身还在叫什么?叫有余依涅盘;不要这个身?无余依涅盘,小乘涅盘。身虽然在这个世间,确实於世间法没有丝毫留恋,统统放下了。执著放下了,还有分别,确实是无余依涅盘,阿罗汉的境界;如果把分别再放下,不但不执著,分别都没有,证菩萨果位。所以放下执著,小悟,放下分别,大悟,不起心、不动念,彻悟。

受持读诵的时候就是我们训练放下,我们把这个精神集中在经教,其他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放下,这叫修行,这就是此地讲的修治,修行、对治。功夫久了、熟了它就得力,可是在事上要真干,事上要不做的话困难,为什么?你妄想习气断不了,所以要用事上来帮助。事上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就是把事放下,他是王子,王位不要了,荣华富贵不要了,世出世间法他都不要了,身在,身需要生活,过最低的生活,三衣一钵,够了,每天只要吃饱穿暖,其他都不需要,这是教什么?教我们放下。

初学的人一定要用这个做助缘,就是把贪瞋痴慢疑放下。我们拥有的,现在讲是资生,佛家讲是资具,就是养身所需要的这一切,衣食住行都需要,这个东西你多了,放不下,麻烦大了,这个也喜欢,那个也想要,要想得功夫成片可难了!我们看看念佛往生的,他为什么能往生?他彻底放下。在家学佛的同学,虽然他有妻子儿女,他有些财富,好像看到他一样没放下,实际上他心里面一丝毫不染著,他才能往生,如果有一丝毫牵挂就不能往生,清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所以在家居士给我们示现的,有跟没有是一样的,有,很好,不碍事,没有,也好,也不碍事,那叫什么?不二法门。

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两尊佛给我们做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给我们做明显的样子,彻底放下,维摩居士是佛,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在家,一切拥有,心里头没有,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那个示现,事上有,心上没有,释迦牟尼佛示现,心上没有,事上也没有,你看看多有味道。学要从哪里学?先学释迦牟尼佛,事上放下,为什么?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事上有它会障碍你心上不清净。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决定要修小乘戒,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你先把事上放下;大乘戒论心不论事,难!不容易,大乘戒拥有,若有若无,那个境界高。我们看到这两尊佛的示现,你应该要有所领悟。

所以你只要把妄想一断,妄想才断,十信圆满就入了初住,初住菩萨见性了,所谓是断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真性遍十方,所以才发心时,法尔,自自然然的,因为你见性了。这个身是法身,昨天给诸位讲过,法性遍十方,法身也遍十方,法性跟法身都是不生不灭的。法性不生不灭还容易体会,法身,我这才始成正觉,才证得法身,你没证得法身之前法身在,不是说你证得法身的时候法身才有,不是,所以法身没有生灭,法性没有生灭,那才是自己本人。就像大海一样,水泡起来你迷了,水泡消失了,水泡没有破的时候大海也在,大海决不是因为水泡破了之后你才证得,大海才形成,不是的,你从这里去体会。法身、法性不生不灭,无明才破就证得了,所以这是身遍十方,示成正觉。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这个论文,我们从「如此经十住初心」看起,「如此经十住初心,才发心时,法尔身遍十方,示成正觉。在十住位,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文繁不引」,这是一段。前面我们学习过,最重要的就是把十信心满跟十住初心这个意思要搞清楚。后面还有详细的讲解,就是佛在下一会上要详细告诉我们。这就是初发心的时候,法尔身遍十方意思说过了,无明一破,境界完全就变了,无明破了十法界就没有了,现在面前的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所以极乐是法身,华藏是法身,华藏跟极乐是一样的。

古德跟我们讲「不一不异」,不一就是不能说完全相同,不异就是没有两样。这种境界必须契入方知,你要不证得,怎么讲都讲不清楚,为什么?不思议解脱境界。诸佛如来给我们介绍也只能够介绍少分,一定要你亲身到过你才了解,给你讲的时候你的印象完全现前,你没有去过,听人家说的,听书本介绍的,甚至看录相带的,也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录相也不能把它完全照下来,一定要亲自契入,你就明白了。

示成正觉,示是示现,成正觉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也就是说证得法身之后,法身没有身,虽没有身能现一切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是举三十二类,把所现的无量无边身归纳为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身怎么现的?跟众生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为什么感应?共同一法身,共同一法性,它怎么会不起感应道交?在这个地方诸位又必须要晓得,讲到法性,法是一切法,我们今天讲,佛家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现在我们学术界里面讲,动物、植物、矿物,还有一个自然现象,所有一切现相它的体性就叫做法性。它的体性,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的体性,跟十方诸佛的体性是一不是二,跟你我他的体性也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大乘教里面称之为菩提心,无明一破,性识就现前,你就见到了,这就叫什么?明心见性,你就见到了。

示成正觉是举一个例子,这时候跟众生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众生求佛度他,你就示现成佛,示成正觉。众生不知道佛,想一个神仙来救我多好,你就现神仙身去帮助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跟现在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一样,我们把水比作真心,外面的感,外感,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声音,或者是意念,它都起感应。我们用文字来感,它有应,它应的时候显现出来结晶的图案,这个诸位看过了,用音声,水会听音乐,我们用音乐演奏给它听,它有反应,再我们用意念,我们用善的心、善念对它,或者是用不善的,恶意对它,反应都不一样。这个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叫做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没有感就没有应,有感就有应。水如是,为什么?它的体性是法性,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包括虚空,体都是法性,它怎么会不起感应?

所以示成正觉这一句,示成,无量无边的应化,或者是应身,正觉是佛身,什么时候有?初住菩萨就有了,就有这个能力。跟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究竟佛果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示成正觉,初住菩萨亦复如是,也示成正觉。然后你才晓得真正修行在哪里?十信位,十信位有修有证,初住以上无修无证,为什么?人家不起心不动念了。十法界里都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他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确实是入了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里面,《华严经》讲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就是四十一个阶级,这个我跟诸位说过,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有,真找不到,为什么?初住示成正觉,等觉菩萨也是示成正觉,妙觉佛果也是示成正觉,没有分别,哪有阶级,如果说没有阶级,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前面我举过很多例子,诸位应该要记住。真有习气,厚薄不一样,但是习气不碍事,习气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断,没有方法,只有让时间久了慢慢自然淘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需要多长的时间?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三大阿僧只劫以后习气自然就没有了,一点都没有了。

所以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修行,佛经上叫无功用道,我们现在是有功用道,他们是无功用道。你要问,为什么我们有功用道?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有功用。他们为什么无功用?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诸位要知道。他示现在十法界,我们不说十法界,我们讲我们人间,示现在我们人间,无论是什么身分,示现出家佛,像释迦牟尼,示现在家佛,像维摩居士,全是无功用道,跟我们不一样,换句话说,他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真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点都不假。罗汉也有应化在世间的,跟他特别有缘他也示现,他确实没有执著,所以他六种神通具足。但是他还有妄想分别,所以他的烦恼没断尽,他超越不了十法界,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不了十法界。

示成正觉的意思就懂得了,就是他成正觉之后,因为初住就是正等正觉,菩萨正等正觉,法身菩萨,能现无量无边身,不但现人身,能现动物身、能现饿鬼身,他到地狱里去度化众生,他就现地狱身,他能现山河大地身,能现树木花草身,什么都能现,绝对没有意思;如果说有意思,有意思是凡夫,十法界里面才有意思,一真法界里头没有意思,意思是什么?起心动念。那时候你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意思!然后你才能够明白,佛经为什么不能思惟?为什么不能研究?它没有意思。

佛讲经说法从自性流露,自性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你怎么可以研究它?我们对於佛经怎么搞也没有办法了解它的意思,总是求了解意思,没有法子了解,为什么?它没有意思。早年我在讲经时候都说过,因为没有意思,我们凡夫看这里面就有无量义,要有意思是死的,决定没有无量义。你看看报纸杂志里头的文章,真的它只有一个意思,它决定没有第二个意思。可是佛经,你看看祖师大德的注解,每个人注解的不一样,你在这里面发现到它的意思真多,这个法师讲得有道理,听听那个法师也有道理,这是什么?法尔具足无量义,无义才是无量义,《华严经》讲的「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所以,你什么时候到一心,无量义就现前,同样一部经,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一句经文可以讲无量劫讲不尽,无量无边的经文可以一二句话、一个字就讲完,所以称之为妙法,无一不妙。妙怎么来的?妙是心性本来就妙,它的根妙,能现能变的性识妙,所以所变所现的同样的妙。你入了境界之后,不但佛经如是,法法皆如是,不过佛经最敏感,最容易感觉到,其他世间东西比较迟钝,你有高度的感性你也能够发现它跟佛经一样妙。这就是菩萨等级,六根感触六尘境界不相同的地方。

说穿了我们凡夫也不例外,同样是一个境界,两个人看两种感触,三个人看三种感触,各人有各人的感触。有大同小异,有小同大异,这是什么?我们烦恼轻重厚薄不相同,烦恼轻、烦恼薄的,看的就深,看的就广,烦恼重的、习气深的,看的范围就小,就这么个道理。实际外面境界没有大小,也没有浅深,大小浅深全在人迷悟不相同。这个细说在十住位,就是在下一品经里面,十住位发心功德品,初发心功德品中,至位方明,到那一品经再详细说。文繁,经文很长,不引用了,交代过去就好了。

「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虽然不给我们细引发心功德品的经文,可是把发心功德品的大意略略介绍一下,下面这是略略介绍初发心功德品的大意。发十信心,这个十信心就是十信心满,圆满了,这时候六根对六尘境界,起心动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了。只要放下虚妄,真相就大白了,原本你是有障碍,你看不到真相,现在障碍除掉了,真相看到了,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晓得。没有看到真相,真相不是不在,在!在,你没有见到。在哪里?就在现前。在现前,就看不到!正如我们现在看电视,频道不同,它在不在萤光幕上?在,你换个频道它就现前了。我们收的电视台,电视台有三十个频道、有五十个频道,换句话说,它就有三十个画面、五十个画面,同时在,可是我们现在有障碍,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频道,看不到第二个频道,要看第二个频道必须重新按钮。

这个障碍突破,就好像妄想断掉了,不起心、不动念了,频道频率突破了,无论多少个频道,这里面的影像同时现前,它妙就妙在虽同时现前,它又不杂乱,你会同时看得清清楚楚,重重无尽。我用这个比喻,诸位从这个比喻细心去体会能得到一点消息。我们今天换频道看到很多画面,到什么时候不换频道同时能看到画面,全都展现在面前,这叫不思议境界,而且它又不乱,不会说两个频道放在一起的时候重叠就乱了,它不乱。所以诸佛与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就是法身菩萨,他对於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讲过去未来,我们讲有过去未来、有十方三世,他没有,他们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我们有十方、有三世就好像我们今天看电视有频道,他们没有,他们全部都看到,又不凌乱,互相又不干涉,这真是妙不可言,佛教称妙法,这是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是我们自己心性变现的,然后你要晓得,所有这一切诸法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一体,你说这个关系多密切。为什么众生有感菩萨就应?非应不可,一体,不是一体可以不管他,一体。像我们这一个身体,无论是哪个部位有一点痛痒,一定去摸摸它,很自然的,法尔如是,哪里还要说什么理由,都没有。所以诸法实相不能不明了,明了之后,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心行自然就不一样,不再像凡夫,会有一点像佛菩萨,慈悲心生起来了,真诚心、恭敬心生起来了,那是你自性本有的。

真诚、恭敬是性德,清净、平等是性德,大慈大悲是性德,本性里头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出来了,现在我们都没有了,没有是迷失了自性,所以见性性德全现,烦恼没有了。实在烦恼是什么?烦恼是迷失自性变现出来的,现在恢复自性的时候,自性里面那些迷失的部分全都消除,都没有了,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你看,迷的时候十恶,悟的时候十善。我们讲菩提心,这是讲菩提心最重要的五个纲领,迷的时候虚伪,悟的时候真诚,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染污,觉的时候清净,迷的时候贡高我慢,觉悟的时候平等,迷的时候愚痴,觉悟的时候智慧,迷的时候自私自利,觉悟的时候大慈大悲,一体!迷了的时候把性德错用了,就变恶了,一悟的时候就恢复正常,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再不能体会,你看看江本胜博士那个水实验,我们以正面的,爱心、感恩对这个水,它呈现出来是正面的,那个结晶之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所以江本博士说爱跟感恩是宇宙的核心,这话讲得不错。如果我们换一个意念,我讨厌你、不喜欢你、恨你,那个结晶呈现出来就非常难看,都是水变的。所以正面美好的,本来有的,反面不好的,也是本来有的,一个是觉悟的有,一个是迷惑的有。可是迷的时候你感受很痛苦,觉悟的时候你感受很快乐,苦乐不一样。

底下讲发十信心的菩萨,但以法界不思议乘,不思议乘是一乘。你看看这个名词,不思,不能够想像,不议,议是言说。三乘佛法、二乘佛法,现在通常讲五乘佛法,那是可以思、可以议的,不思议才叫做一乘,思议就变成二,你只一起心动念就是二,就落二三了。永远保持不思不议,不议是不开口,不思是不动心,我们讲不起心、不动念,古大德常讲向上一著,「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是什么?你一开口、一动念,违背了自性,违逆性德。

性德是不思不议的,你怎么可以思?你怎么可以议?你议,错了,你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你思,也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法界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要是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跟法性相应,你跟法界相应,法界就是法身,你就证得法身,你就明心见性。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念头可多了,前念灭后念又生了,这个心叫轮回心,迷失自性,给它起个名字叫妄心,给诸位说,妄心不离真心,真妄不二,作用不同。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你明白知道之后你才晓得应该怎么修。所以他发心是以法界不思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所以他这个发心不退转。我们的心发的会退,会迷、会退,这就不行,进进退退,他那个发心永远不退,是从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从这里发心,那怎么会退?

再看下面一段,「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下面是「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法,而发其心」。看看我们今天发心,我们今天发心是有所依,前面的话要记住,一乘发心无所依。我们今天学的什么?三乘,有阶级,有次第,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向上爬。一乘发心像坐电梯一样,一下就上去了,没有阶级,上上根人,我们做不到的。在中国历代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过去方东美先生常常提示我,中国佛教只出了一个惠能,惠能以前没有惠能,惠能以后也没有看到惠能,这个不能学,这是一乘发心,他无所依。他依的是什么?勉强说就是法界不思议乘,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他所依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

我们看看此地,不依佛、不依法,下面是僧,从菩萨到声闻、独觉是僧,我们今天依三宝,他不依。三宝里面,诸位要记住,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就是声闻、缘觉;放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他就是菩萨;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妄想,他就成佛。自性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哪来的佛法僧?所以佛法僧跟佛法是因缘所生法,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六道、十法界里的方便说。真实说呢?真实就是不可思议,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是真实的。所以真实说不出,真实不能起心动念,他是这么发心的,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於三宝,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这样讲大家就容易懂了,是这么个发心。这向上一著,我们现在没到这个程度。

我们今天发心,一定要依弟子规,真的有依,《弟子规》是法宝,世间法,我们要依《感应篇》,也是世间法,我们要依十善业,《十善业》是从世间法通出世间法,我们从这里起步,然后再提升,我们依《沙弥律仪》。有这样的基础,这是有依,有依是凡夫,不是圣人。行,只要有这个基础,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决定得生。生到凡圣同居土,哪怕是下下品往生,极乐世界奇怪,极乐世界是不思议乘,下下品往生的人居然就通上上品,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

什么叫一切生?四土三辈九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跟我讲《华严经》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个阶级道理是相同的。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要说有,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就像华藏世界一样,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就有能力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能随众生心量示成正觉,这个真的不可思议。华藏世界是要断烦恼,西方世界烦恼没断,带业往生,带著这些见思烦恼生到极乐世界,居然一去就可以示成正觉,他这个能力、德能就跟华藏世界圆教初住法身菩萨就平等了,所以这是难信之法。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唯独极乐有,所以这难信,很容易成就!

教学多了之后不相信净土,为什么?在理论上讲不通,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这个他不知道,净宗完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换了环境,那个地方虽然你有业障习气,你带是带见思烦恼的习气,可是华藏世界不带见思习气,见思习气在十法界里断了。也就是说妄想的习气没有了,分别的习气没有了,他所带的习气是无明的习气,可是西方极乐世界连见思烦恼习气都带去,所以这就是很多菩萨不相信。而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智慧、能力几乎跟法身菩萨平等,没有两样,四圣法界不能跟他相比,这是极乐的殊胜,净宗的不可思议处。遇到真难,不止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之后不知道珍惜,那就可惜,太可惜了!所以你一定要晓得,你为什么不知道珍惜?你对这个世间有留恋,你放不下,这就叫什么?业障习气,重不重?不能说重,不能说不重,真有勇气一下放下,不重,没有这个勇气,念念还是执著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那就重了,这一生虽然遇到,等於没有遇到,不能成就。眼前成就的人,黄忠昌居士,这大家都知道,他有什么了不起?放下而已,比我们强就强在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放不下,他彻底放下了,彻底放下就走了。

彻底放下,最重要是心放下,事不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对一般众生来讲,事没有放下,心放不下,心放下了,事就没有,不妨碍了。绝大多数的人,事会妨碍心,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事放下,那个心就很容易放下。心再放下,那就像维摩长者一样,事事无碍,因为你没有事不能度众生。可是要真正让众生成就,那要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真放下就成就,放不下不能成就。要很细心去体会,然后你就懂得这一生当中怎样成就自己。大好的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这一天我们遇到了,你说这个多难得!不管什么事情,算了,地位也好,权力也好,豪华的住宅也好,汽车、洋房、金银财宝,假的,不是真的,一刀两断,彻底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

依照《华严》修行真难,这是难行道,不是易行道,依照净宗修行,易行道。所有修不成功的,有障碍的,没有别的,放不下!所以难得,黄忠昌留了一份资料给我看,他是听我讲经,他觉悟了,应当专修净土,就是一本《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统统丢干净了,只剩下两套换洗衣服,什么都不要。找个护法的,闭关,三年不说话,止语。他有个文件在此地,「止语的好处」,诸位也看到了,止语可以让自己心清净,为什么?你不跟别人说话,人家不跟你说话,心就慢慢定下来了。

他是预期三年成功,自己给自己定的日子,二年十个月预知时至走了,真成功了。这就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三转法轮,他给我们作证转,我在这里把道理讲清楚,他在那里做实验,果然成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