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三九讲)  2008/4/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3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第三大段第二小段,偈颂第五首看起。昨天我们讲过,这段没讲完,我们继续来学习,先把这两首偈念一遍: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著。】

这两首是讲「真止」,对我们真修行,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那这段经文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厌其烦的反覆来学习。昨天给同学们讲到,「入五止」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起六观」就是儒家讲的致知。你看看「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我们细心去想想这几句话,然后自然就明白了,凡夫的心,六道众生心,心不正!为什么心不正?意不诚。为什么意不诚?他的看法、想法都错了。为什么意不诚?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烦恼障碍了智慧。所以你要智慧现前,你就先把烦恼放下。在中国古圣先贤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可是话说得容易,放下烦恼确实不是一桩容易事。烦恼为什么放不下来?迷失了自性。自性里没有烦恼,自性本来是佛,所以大乘教里面佛一再的开导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人性本善,这个话是上古时代老祖宗代代相传的。夫子在二千五百年之后,对我们现在来讲,刚好是二千五百年前。二千五百年后,那就是从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算下来到孔子二千五百年。所以后人称之为集大成者,把古圣先贤传下来的教诲写下来,流传给后世。使古圣先贤的教诲不至於散失,这是孔子对於中国传统文化所建的大功,无与伦比的功德。到又是一个二千五百年我们还能看到,这个我们不能不感谢孔子。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佛经上所说的原理原则,跟我们老祖宗所传的大致相同,而且说得更详细。老祖宗教我们从格物开始,有道理,是对我们一般人讲,芸芸众生大家都能遵守。记住老祖宗的教训,依教奉行,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确实可以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而给社会、给国家、给世界带来安定和平。众生当中也有不少善根深厚才智过人者,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向上提升。提升到究竟圆满那就是明心见性,这就叫成佛,提升到究竟圆满。这个事情不是试试,是每个人都应当要做到的。现在我们迷得重、迷得深,提不起来,不要紧,只要你能够长时间不断的薰修,也许这一生当中就成就了。我说个也许,没有说得很肯定,是什么原因?这个因素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己是不是肯真干?自己要是真干,这一生就肯定成就。如果烦恼习气放不下,想干,真干,干得不彻底,干得不究竟,这一生能不能成就那就有个问号了。总而言之,这个权不在别人手上,在自己手上,这才给你说真话。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佛,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决定要成就初住以上的地位,初住菩萨就把妄想放下了。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说得简单一点、通俗一点,眼见色不起心、不动念,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鼻闻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佛。为什么要不起心、不动念?本来就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你完全回归自性,就是宗门里所说的明心见性,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如果我们修到这个境界,念佛求生净土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不是中辈、下辈,上辈往生。我们学经教学了半个世纪,这桩事情总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没有怀疑了。

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为什么要起心动念?我很想不起心、不动念,可是偏偏会起心动念,这什么道理?习气,习惯了。这个习惯不是这一生养成的,无量劫养成的,你现在想把它一下断掉,真的不容易,这不是假话。那怎么办?古大德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好,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念,见色闻声起心动念,念头起来了,不怕,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你觉太迟了。觉太迟,你这个妄念会念念相续,这就麻烦;如果觉悟得快,这一觉悟,妄念就没有了,就把它断掉。怎么觉法?这有八万四千法门,觉悟的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方便的、最殊胜的、最容易的、最稳当的,无过於念佛。所以念佛是觉,我们见色闻声起心动念,这一下警觉到,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拉回来归到阿弥陀佛,这叫真念佛人,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成佛了。成佛是什么?念佛里头没有一个杂念,不要说没有杂念,没有一个念头,只有佛,除佛之外没有念头。佛,佛还是个念头,这个念头不要紧,这个念头能断很好,能断那你就不必到极乐世界,你已经成佛了,成究竟圆满佛。如果念佛这一念不能断,没关系,带业往生,带这一念到哪里?不是生凡圣同居土,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地位高!为什么?凡圣同居土带的业多,他带著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他还带分别、他还带执著,他全带了。那你今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带一个起心动念,其他都没有。所以这一点也要搞清楚、搞明白。

早年我在美国,美国有些人盛行不带业往生,叫消业往生,带业不能往生。他们去查《大藏经》,搞了一个小组查《大藏经》《大藏经》里头没有说带业往生。有位老居士,那个时候八十多岁的老居士,跟我们李老师是好朋友,住在美国,也是念佛人。他特地来问我,他说:法师,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那怎么办?我告诉他:带业不能往生,那没法子,就算了!他就愣住了。然后我就告诉他:不带业是成佛,只有佛不带业,你想想,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带不带业?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是不是带业?他这才恍然大悟了。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带业,只有佛不带业。我说如果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为什么?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没有资格往生,他带业。所以教要细细去观,不能粗心大意把教误会了。然后问他,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讲带业往生,有没有讲三辈九品四土?这个有,这个《大藏经》上查到。我说:如果没有带业往生这桩事情,这个四土三辈九品怎么讲?讲不通,不带业是平等的,哪有这种差距!这他就明白了。三辈九品的差距从哪里来的?就是带业带的多少,带得少的往上升,带得多的那就往下面,这就三辈九品,这么来的。他就明白了,不再怀疑了。我说:好好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有分。但是人家说消业,那个人来头也很大,在美国很有声望,很有名气,我们也不需要得罪他。所以我就说:那个人说不能带业,要消业往生,也没有说错,怎么没说错?希望你多消一点,少带一点,你的品位不就高一点吗?这个话传进去,我们也没有反对他。所说的全是事实真相,确实带得愈少愈好,你看看,三大类的烦恼统统具足,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是生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如果这三大类的烦恼断了一种,执著没有,他还有妄想、分别,那就生方便有余土,升了一级。假如分别也没有,只有起心动念,他就生实报庄严土。这就带得多少不一样,由此可知,消业很重要!

我们要忏悔业障,普贤菩萨的十愿,那就是修学西方极乐世界具体的纲领。你要到极乐世界去,你头一个要学用真诚、清净、平等心修「礼敬诸佛」。极乐世界不是一般诸佛世界,比一般诸佛世界高、殊胜,那就它是修普贤行的道场。你们看看《无量寿经》第二品,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本子,他把这个经,经不长也分四十八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分四十八章。第一、第二都是序品,都是序分,还没有入正宗分,在第二品一开头第一句「德遵普贤」,都是修普贤行,都是学习普贤菩萨教我们的十个纲领。这十个纲领展开就是全部《华严经》,把《华严经》总结成十条,就是普贤的十愿。第一条就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要真干!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没有用真诚心,没有用清净心,没有用平等心,错了。这是什么?心里面想念阿弥陀佛,想求生极乐世界,实际上跟西方极乐世界诸佛菩萨所修学的不相应。他们的用心是大菩提心,就是我们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们用这个心是佛心,这是自己的真心。我们常常讲自爱,什么叫自爱?用这个心就真正自爱,它是我自己的真心。如果把真心忘掉,我们对人虚伪,真诚没有了;心里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染污了,清净没有了;看到别人总以为自以为是,贡高我慢,平等没有了;再迷惑,智慧没有了;不知道尊敬别人,不知道爱护别人,慈悲没有了。这样的念佛,怎么能往生?但是不能说没好处,好处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什么时候能往生?到哪一生你具足真心,真念佛,那就肯定往生。真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心!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迷了之后,则背道而驰,这错了。回过头来,我们从虚伪回归到真实,从染污回归到清净,从贡高我慢、自以为是恢复到平等,从迷惑颠倒恢复到正觉,从自私自利恢复到慈悲。诸佛菩萨、圣贤教诲没有别的,教你回头就是!佛门常说的「回头是岸」。迷,你走的路六道轮回,这一回头就是极乐世界,一回头你就见到自性弥陀,你回到唯心净土,都是现成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说得这么简单,这么明了、透彻,可是听的人,有很多人听不懂,听不懂什么原因?业障太重,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舍弃就是格物,物就是物欲,精神上的、物质上的这一切欲望要放下。我们常讲的,也讲得很具体、很粗俗,我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我们遭遇的第一重的障碍,你入不了佛门。只要你还有这十六个字,你学佛再用功,你能背几十部大经,好像也在依教奉行,你这一生不能成就。为什么?这十六个字有一个就全有,十六个都具足,这《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不放下亏吃太大了,来生来世接著再学。为什么?你没有放下来,你留级,你不能升级,像念书一样留级,来生再学。那还不错,你能够修十善五戒来生才能得人身;如果连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好了,来生的机会没有了。为什么?你到饿鬼、畜生、地狱去了,那没机会学了。什么时候你的罪报报完,你再得人身,遇到佛法再接著学,这就是谚语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这一生学的,这一世学佛,你这一个差误到三恶道去,至少是十几生,甚至於一百生、两百生,再得人身,再遇佛法,你说你隔多长的时间。不是生生世世接著,生生世世接著那还快,这正是佛在经上常说的,佛说老实话不是吓唬人,佛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逢」,是真的不是假的。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闻佛法就更不容易,今天这个地球上得人身的,将近七十亿,几个人闻到佛法?你就明了了。为什么要闻佛法?闻佛法你一旦觉悟就成佛了,再不搞六道,六道没有了。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是闻法修行殊胜之处。

所以学佛的人,第一个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真正有这个认知,你认识得人身、闻佛法的艰难,你明了得人身、闻佛法的好处,你真的抓到了。这条路是不好走,障碍很多,这障碍从哪来的?生生世世做许多善、不善,跟很多众生结的缘叫冤亲债主,他不觉悟!他不觉悟,他就找你,就来障碍你。这桩事情佛菩萨教导我们,祖师大德给我们做示范,要把自己的发心、一切的修学功德回向给他们。也就是说我们把心量拓开,我与我宿世今生一切冤亲债主共享,不是我一个人享受,有福大家享,他也就很乐意,就不再找麻烦了,这个路才能行得通。有时候还不通,有些冤亲债主大概是怨恨太深,死也不肯饶你,他说我纵然堕地狱,我也不饶你。碰到这种执著人怎么办?没有别的,还是个真诚的心,谦虚,这非常重要。要知道谦是性德,你看《易经》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里面都有吉有凶,只有一卦唯有吉没有凶,就是谦卦。圣人知道,与一切大众交往,大道理就是谦恕,自己谦虚,能够饶恕一切众生所犯的过失,不计较,不放在心上,这问题就化解了。常常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你永远不能化解,会造成什么现象?六道轮回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你说这个多苦。诸位要是看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帝君自己说的,他过去生中一十七世的冤冤相报,非常的痛苦。后来遇到了佛法,这才觉悟,承受果报不再报复,这问题就化解了。我报过去,你再报过来;我又报过去,你又报过来,没了!你报过来了,我明白,我接受,不报,这帐就了了。这个事情不能要求对方,要要求自己。止从哪里止?从我止,不是从对方。从对方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从自己内心停止,冤亲债主就化解。这里头讲到忍,人要谦忍,要谦虚,要尊重别人,我们怎样尊重佛陀,用尊重佛陀这种心态尊重别人。为什么?他是佛,我也是佛,这个尊重是性德的流露。如果你是佛,你的性德自然流露,你对别人就是谦卑,这是性德流露。傲慢不是性德,傲慢是迷失,严重的迷失自性才会起这种烦恼。自己好胜,轻慢别人,跟别人结冤仇,你言语态度上得罪人。你行事的时候无心,但是别人有意,别人说你羞辱我,他存一个报复的心,将来遇到有机会我一定要报复,麻烦就来了。报复的时候,给你更严重的羞辱,你能不能承受?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严重的报复。可是忍辱仙人的境界提升了,遇到这桩事情还是若无其事。仙人对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暴戾,歌利王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暴君,是不讲理的,无道的昏君。忍辱仙人对他恭敬,而且还告诉他,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以德报怨!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没成佛之前修菩萨行的时候;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尊者,鹿野苑真的第一个开悟的。为这五个人说法,憍陈如很聪明头一个开悟证罗汉果。说明佛门里头没有妄语,说话算数,他要兑现的。所以都是教导我们,我们都应该要学习。佛经里面通常称菩萨为仁者,你看我们在经文里面常常看到。仁者是什么?仁慈的人、仁德的人,仁慈是菩萨。仁慈的人,我们刚才讲那十六个字肯定没有的,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没有名闻利养,决定不贪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才是真正仁慈。仁者无敌,敌是什么?对立的,如果有对立的,仁慈就没有了。没有对立的那就仁慈,与一切众生没有对立;与冤亲债主,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与天地万物没有对立,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怎么个对立法!

昨天我们学习到的,「自性清净圆明体」,这本书上所说,这是《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杜顺和尚作的,昨天跟诸位做简单介绍,今天这书找出来了。《华严》的分量很大,我们想修、想学,祖师慈悲把《华严》修行的纲要,列入六个纲领,那就方便多了。头一个教我们认识宇宙是一体,所以就没有对立。这样才晓得,对立是严重错误,对立是严重的迷惑颠倒。宇宙是和谐的,自性是和谐的,没有对立,然后你才真正能够待人如己,自他不二,才真正做到那个仁字,仁是什么?推己及人。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我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人,想一想人家用这个心态对我,我喜不喜欢?我喜欢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叫仁。

遇到困难了,困难不在外面,困难在里面、在自己,反求诸己。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这是仁者,这是菩萨,别人没有过失,过失在自己。自己不了解诸法实相那就是大过失,不知道真相那就迷惑。迷惑,肯定你的思想、见解有偏差、有错误,心里头有了问题,就影响到你的言行,你的行为、你的言语出事情了。所以过失在自己,外头没有,你要相信这个事实,要相信这个道理。我们一般人看,过失总是外面的,哪里晓得是自己!这两天有同学告诉我,大概从网路上传来的讯息,说全世界灾难太多,还有许许多多人为的破坏自然生态,所以使地球上的粮食大幅度的减产。粮食减产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会引起社会动乱,会引起世界战争,大家抢粮食,你看看许多的战争没有别的,就是争夺资源。这问题怎么解决?实际上打仗解决不了问题。中国古人把这桩事情早就告诉我们,「不患寡而患不均」,寡就是缺乏,短缺不怕,怕的是分配不平均,就会起争端。这是就事论事,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在佛法,佛法只给我们说了一句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问题就解决,大家都不贪,问题就没有了。在中国,很多有年纪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建国初期艰难的时代没得吃,大家怎么样?大家不争也就能度过了。社会安定,人心还很善良、很本分;开放改革之后,人民富起来了,社会不安定,每个人都要争。然后你回头想想,佛的这句话你就明白了,真正解决问题,解决灾难的问题要提高精神的素质。圣贤的教诲能帮助我们度过一切的难关,尤其是佛法,佛法跟我们说灾难从哪里来的?灾难是从我们迷惑颠倒、心行不善所感得的。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纯净纯善,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境随心转。人人都有爱心,人人都向善,五谷丰登,田地面积小,它产量多。如果心行不善,勾心斗角,耕田的面积大,产量少,灾害多。

所以要知道,所有一切灾难的根源是不善的心行变现出来,唯识所变,整个宇宙都是如此,「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佛法里有科学、有哲学。要化解灾难,没有别的,佛法里面常讲「老实念佛」,修十善、断十恶。但是一般社会人不懂,不能接受,这是迷信,这个不合科学,他不能接受,他还是不改他的一些不善的习惯,这个事难了。要怎样叫他能听得懂、能接受、能奉行,效果才能够出现。在现前这个时代,只有一种方法能使人觉悟回头,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他才会相信,你没有样子他不相信。所以说这也是科学精神,拿证据来,一切都要通过实验,有了证据他就相信。这两年也不错,我们在汤池做了个实验,现在每个地区没有不强调开放发展,把经济搞上来,都是这些口号。好像我们这里讲《弟子规》,这个与他们相违背,这个东西不能带动经济,不能造福社会,不相信。我们汤池做这两年,听说汤池人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一倍到两倍,汤池方方面面都有大幅度的成长,这就说明文化可以带动经济,不但带动经济,文化确实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平。安定和谐当中的发展,比竞争强多了!它是稳定的,它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互相相让、不争。你不做出来,不相信!现在很难得,山东庆云县它要做个示范县,我们欢喜赞叹。汤池是个小镇,居民四万八千人;庆云县是个小县,居民二十六、七万人,不到三十万。他们要落实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根,也就是说庆云的这些居民他们学《弟子规》,学《感应篇》,还要学《十善业道》。这个试验点做成功了,我们相信会影响全国,甚至於影响到全世界。

只有从自己的谦卑做起,从自己的礼让、谦让、忍让做起,这个人就是真正的菩萨。这个人到世间来,他是来救世的,他是来代众生受苦的,做出好的榜样给大家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现在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他做出大公无私;世间人起心动念为自己想,他起心动念能为一切众生想,这就叫转凡成圣。世间人念念没有忘掉名闻利养,这个人念念不忘仁义道德。世间人念念要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样的人他只要粗茶淡饭,穿得暖、吃得饱他就足了,其他的一概不求。世间人都是贪瞋痴慢,这个人心里面戒定智慧,转凡成圣是从自己转。粗茶淡饭是最健康的饮食,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所以居住的环境,只要坚固、实用就可以了,不要很华丽,不需要。现在要告诉大众,要认真恢复到简朴,我们竞争的心才会降温,每个人都恢复到简朴,这个世界争端没有了,许多灾难自然化解。所以我们相信,我们自己也真正体会到,境随心转。就像夏威夷土著所讲的,这个世界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你的心是什么样子?你看现在世界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你的心是什么样子。这话说得有道理!极乐世界那么美好,我们就晓得,极乐世界人心好。我们这个世界过去还不错,说明过去人心好,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你就觉悟了。

所以应该止的当然要止,杜顺和尚教我们「入五止」,他的文上说「五止者,即依前能行四德之心,而修五止也」。前面讲行四德,我们要知道第一个是「随缘妙用无方德」,佛菩萨、古圣先贤都教我们随缘,不攀缘。攀缘就有烦恼,所以随缘是德,随缘妙用!这个妙,用现在话就是活用,它不是个死呆板的。死呆板的那就不妙,活活泼泼,活学活用,没有一定的方法。无方就是没有一定的方法,完全是智慧做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学习、工作、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这是智慧。换句话说,戒定慧三学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说你多快乐、多自在。如果是烦恼习气随缘,就不会妙用。这句里面包含的内容无量无边,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你就体会到;如果你有分别、有执著,你能体会的很有限。

第二「威仪住持有则德」,这就是要给人做好样子。威仪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风范、风度,我们一举一动都想到要给别人做好样子,这完全是利益众生,站有站的样,坐有坐的样子。这个标准,佛家的戒律、儒家讲的礼,我们再讲到基本的标准,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所以《弟子规》做到,佛法里面的三皈五戒你也就做到了。《弟子规》是个基本法,儒释道三个根里最重要的一个根,没有这个根,道的根不能建立,佛的根也不能建立,然后你才晓得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弟子规》。有它,是活的,你很可能有明心见性的一天;没有它,你是烦恼盖覆自性。学佛的经律论都没用,那是研究佛学,那不是学佛;换句话说,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一定要真干,不真干不行。

所以我们想到,也想了很久,希望我们有个小书院,人数不要多,十个人,十个人就不得了!我们来学习圣贤的教诲,圣贤教诲一定把圣贤三个根扎到,这没有三个根不行。那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四个根,一张桌子四个腿,四平八稳。这个根真正扎下去,然后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那不是一举成名,一举成圣、一举成贤,唯有圣贤能救世,不是圣贤不能救世。所以这十个人到哪里去找?在很早之前我就跟杨老师讲过,希望汤池实验成功之后,我们中心交给国家,我们就不办。我们在中心里面认真选拔十个老师,为什么?他们的《弟子规》完全落实,具备这个条件,再用一年的时间把《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落实,四个根扎稳了。然后每个人专攻一门,专攻《华严》的讲《华严经》,专攻《法华》的讲《法华经》,专攻四书的讲四书,专攻老庄的讲老庄。我们儒释道三教统统学,但是一个人只能学一样,不能学两样。学的期间十年,十年学儒的他就变成孔子,真的是孔子,真的是孟子;他学道的,他真的变成老子、庄子;他学佛的,真的成佛、成菩萨。这是我们的希望!十个老师,再选择十个等於说旁听的,我们这一个书院二十个人,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小道场人数不超过二十。二十个人在里面真干十年,十年不下山,每个人都成圣成贤,十年之后再出来教化众生,教化全世界。所以很多人听到这个讯息都来找我,想来参加。想来参加,先到中心去做老师,去教学,要教三年,三年落实,你没有变样子,这是我们希求的一个标准。你不到那里做三年,没有那么好的表现,我们选拔的时候别人不服。所以要让社会大众心服口服,我们不在外面招生,我们在中心里面选拔。

他有这个条件,他自己也有这个兴趣,那是他的愿力,我们全心全力来护持,让他什么心都不操,连他的家庭我们都会照顾到,他才能够安心,一心在那个地方学习。学习的期间,我们希望就是每天,每个人每天有三十分钟的报告,这都是活的,妙用无方。一天半个小时,你就晓得,一个星期有三个半小时,不一定要每天提出报告,两天一次那就是一个小时,三天做一次报告那就一个半小时,所以课程用这种方法来编排。这样的学习我们的期限是两年,两年以后要提升,提升到每天有一个小时,也就是一个星期你要做七个小时的报告。课程安排是活泼的,你要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凡事起头难,所以起头一个星期,只希望你有三个半小时的报告,两年之后希望你每天有一个小时的报告,就是平均一个小时报告。还要练习诸位的讲台,我们的学习报告跟同学们分享,我们的讲堂就是摄影棚。我们的报告现场用网路卫星直播,全世界人都能看到,都能够分享。所以诸位要想学的,在网路上、在电视机旁边统统可以学习,不一定要到书院来,真正肯学的没有一个不成功。所以诸位想想中国的古人,孔子的成就不是书院学出来的,孟子也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怎么学出来?自己学出来的,这个要懂。自己真正懂得这些理论、方法,他学出来将来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比学院这些同学们更高,这不是不可能。所以真正我们选拔参加书院同学,也不能有傲慢心,你们这个地方有得到最好的照顾。为什么?每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确实有在远方,在网路、电视机前面认真学习的,他会高出我们很多倍。有这样德行能力的人,希望跟我们联络,我们会邀请你到我们学院来讲学,我们决定不会排斥。你的讲学得到我们书院同学们的认同,如果你乐意,我们承认你是我们学院的同学,甚至於我们会聘请你为我们学院里面的教师。

解行相应,你所说到的,你全都做到了。能说不能行,你可以去进入大学。我们书院是要能行的人,能说能行、能行能说,我们要这样的人。这个威仪就是能行,把自己所学的全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在学院你就能想到,大家天天生活在一起,每天见面相敬如宾,礼不能少,不能随便。古时候夫妻这是最亲密的,你看相见面还举案齐眉,行大礼,为什么天天这样做?他才百年和合。随便一点,就会起冲突,为什么?恭敬心。我心恭敬,外头没表现不行,表里如一,所以恭敬不能缺少。晨昏定省这个礼节不能废,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小事有大道理在。小事废了,道就没有了,社会就乱了,人心就堕落。什么方式维系著永远不会堕落?就是小小礼节。佛门里面威仪,你看《沙弥律仪》里头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弟子规》里面戒条少、威仪多,里面所有都是规矩!人与人在一起生活,人与人交往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都有个标准。威仪住持有则,规则,不能乱!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可是现在问题是家没有了,现在没有家,这是我们讲到中国传统的家,所以现在很不好讲,很难懂。这次也是偶然,我们从杭州回来自己开车,听说婺源这个地方离黄山很近,我们就拐过去看一看。是很近,但是高速公路还没通,听说今年九、十月就通车了。走小路,山上小路转进去,那条路虽然不长,开车速度顶多只能四十公里,所以开三个小时,将来高速公路通了大概四十分钟。我在那里看到中国传统的家,我非常欢喜!家虽然没落,它那个样子还在,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五代同堂,那是家,没有分家的。诸位晓得,五代同堂少都有七、八十人,多的有一、两百人,那叫家。所以中国人讲齐家治国,能齐家他就有能力治国。你说家里面一、两百个人生活在一起,能和睦相处,这是大学问,这不是简单事情。老老少少,这有规矩,所以有家道、有家规、有家法,那是个社会生活、团体生活。现在没有了,就是小家庭,夫妻两个带两个孩子,不成家,不是家了。

所以你讲中国古代东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你看到那个家你才晓得,他从小要学这套东西。他不学这套东西,他那个家就不和,家和万事兴!所以从前的人活在这个世间,他有价值观、他有意义,为什么活在世间?为我的家。家是他的精神生活的依托,是他一生无论从事於哪一种行业工作,家是他的保障,他的家人支持他、鼓励他。他一生的努力为什么?也为家,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你到他们那一家看到什么叫门楣,你就看到门楣是祠堂大门上的匾额,都是赞颂他的功德。他对於国家民族、对社会有贡献,国家给予的奖励,社会赞扬他的功德,家族的光荣!现在没有家,不知道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所以我们看到就是老人自杀的很多,养老院;现在连学校,这是不应该的事情,大学、中学、小学都有自杀。你要追究这什么原因?家没有了。如果有家,绝对不会有这个事情,为什么?他爱他的家,他要为他的家争光荣。所以这是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要做社会的好榜样,在过去在家的时候,在一家里头的好榜样。如果是个不好的样子,家人都要学你的话,你家马上就败掉,这是大事不是小事。

第三条「柔和质直摄生德」,摄是摄受,生是众生,这就说给众生的教化,跟别人往来要怎样?外表要柔和,心要正直,没有委曲,也没有伤害别人的念头,你才能摄受众生。佛的四摄法里面,就是这四个字的兑现,柔和质直。你看佛教给我们「布施」,柔和是布施,内财布施,笑面迎人是布施,布施一个欢欢喜喜的态度,供养对方。所以布施里面含的意思很广,这是很重要。「爱语」,爱语不是好听的话,是真正爱护他的话。「利行」,我们所有一切的行为,对他有好处,对他没有损害。最后是「同事」。我们这一生当中,我们的生活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不同的行业他能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骨子里面就是柔和质直。你才能叫一切众生跟你接触,他有安全感,他尊重你、敬畏你,对你恭敬,喜欢接受你的教诲。

末后一句说得更彻底,「普代众生受苦德」,我们样样节俭,生活过得苦一点,降低一切众生贪念。我们过奢侈的生活,别人看到的时候他会跟你比赛,跟你追求,希望过得比你更好,大家这样竞争,社会就不得了!所以要懂得节俭,提倡节俭,节俭是美德,不要浪费。资源缺乏,粮食的减产什么原因造成的?浪费造成。这是我到婺源,看到我们中心的老师,中心派了十个老师到那边去,头一天去的时候看到学生吃的饭,剩下来的饭,吃不完的饭剩下来,都倒到桶里面去,我们老师看到太多了。第二天开饭,吃饭的时候,老师们到昨天那个桶里面,学生丢掉桶里面那个饭菜,老师拿碗盛下来,每个人吃三碗给学生看。学生他们看了都流眼泪,你看一次的教训,以后不敢再丢了。这老师是菩萨。这样的糟蹋粮食,他怎么不受天灾人祸?所以灾难是自己造成的。佛门里面的相传,自古以来托钵,没有选择的,人家给什么吃什么,而且是一定吃完。吃饱了吃不完,因为那个时候都住在山野树下一宿,布施给小鸟、小虫,一点都不糟蹋。所以托钵时也是这样的,这一家饭如果给得多,看看量够了,就不到第二家去,就够了,没有贪心。所以学以致用,他真的能用在生活上。我们有这个四德,再修五止。

第一个是「照法清虚离缘止」,止跟观实在讲是分不开,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观是明了,止就是放下,「观照真俗二谛之法,空有不二,清净虚廓,能缘之智既寂,而所缘之境亦亡」。这叫离缘,这止什么?止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放下!为什么不要再起妄想分别执著?你对於世出世间法彻底明白了,这个观照。真俗二谛,真是出世间法,俗是世间法,这个俗多半都是指六道。你看看六道里面,迷惑自性的众生他们变现出的境界,六道之外是觉悟自性的众生,两面都看得很清楚,空有不二。所以六祖开悟之后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还源观》里面第一句,显一体,「自性清净圆明体」,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虚廓,这说的是什么?自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质都是从它变现出来,它才是真正的本体。精神跟物质都是现象,佛法里面讲心法、色法,心法跟色法都是现象。本体里头没有,不但没有色法,心法也没有,这个要知道。所以你要放下,不但物质要放下,不要有分别执著,假的,精神也是假的,精神是受想行识。物质就是色法,五蕴里面讲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全是假的。谁知道?《心经》讲的观自在菩萨知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所以能缘、所缘都不存在,能缘是你能感觉到的,那是智,就是自性里头般若智慧。通常我们单单讲这一分,就称它作佛性,佛是觉的意思,自性本觉那叫佛性。法性的意思就讲得更广,其实佛性是法性里面的一分,因为佛讲了三桩事情,智慧、德、相。《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讲三桩事情,法性是三样统统都有的,都具足。佛性就是三样里面讲智慧,如来智慧是能缘、能知、能觉,所觉呢?所觉的就是德跟相。它全是法性,能所不二,能所是一。

所以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不是哲学,为什么?哲学里面是有能所,能所是对立的;佛法里有能所,佛法是统一的,不是对立。佛法里头没有对立,这要知道,所以我们有对立的念头是绝对错误。我们真正要想回归自性,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头一个就要把对立的念头化掉。我常常讲,我们也很认真在学,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化解之道不从对方化,是从自己内心化,我自己内心没有了,整个宇宙和谐,你看到和谐,他纵然悖逆还是和谐,看到什么和谐?十法界和谐。六道上面是天人,下面是饿鬼、畜生、地狱,统统和谐。到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真正体会到?你把对立的念头没有了,你见到了。你还有对立的念头,你就见不到,你所见到是不和,不和是你对立造成的,不是外头真的有不和。这才让我们真正想到古人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的道理太大了、太深了。为什么要反求诸己?所以我们从这里想,我们中国古圣先贤都是佛菩萨化身来的。我从前就这桩事情向李老师请教过,李老师告诉我,理上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这两句话回答得好。理上讲得通,为什么?佛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在我们中国,应以圣贤身得度他就现圣贤身;在印度,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理上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事上我们考证不出来他是哪一尊,什么佛、什么菩萨来的不知道。我们怎样才能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方法真的有,只要把分别执著断掉。妄想在都没有关系,只要没有分别执著,大致的事实真相你都能够明白了。所以要晓得,执著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佛经说这是两大障碍,障碍了你心性。这两种障碍除掉,就破迷开悟,障碍是让你迷惑,迷惑没有了,你就开悟。所以说,能缘之智、所缘之境,能缘的智慧、所缘的德相,都不是真的,在自性清净心里没有这些东西。

所以惠能大师开悟,也是把清净心摆在第一,这是真正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下面四句那是自性的业用,法尔如是,没有原因的,也没有生灭。《中观》里面讲的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就是说自性不生不灭。自性本自具足,是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本不动摇,你的心本来是定的,确实没有动过,自性本定;最后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是你自性变现的。所以整个宇宙是跟你自己是一体,这个太重要了,一体才把对立化掉,没有对立了。我们为什么要对立?不是一体,不承认是一体,对立从这里生的。承认是一体,对立就没有了;对立没有了,可以说是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