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三讲)  2008/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下方无上慧菩萨」。偈颂第七首看起:

【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界一切空。是则诸佛见。】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后偈」,就是第七首这首偈子,「拂前无二之迹」,前面跟你说无二,就是第五、第六两首所说。连前面两首这一共是三首偈,这三首偈非常好,我们可以多念几遍,把它念熟,常常帮助我们做提升境界的功夫,就是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性相、空有二边都不能著,为什么?能现万法的一体没有现象,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耳鼻舌身缘不到,第六意识也缘不到,所以说无。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它真有,真有为什么说无?这是自性的性体,它能生万法,它不是万法,它能生万法,所以不可以起心动念。在相分上来讲就是能生万法,这些万法摆在我们面前,这是有,有不是真有,是幻有。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他是这么说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在现象上,无论是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后头还有个「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在此地有句话说「不坏於法性」,生心也不能住,生的什么心?生的无住心。无住之住叫做「如理巧安住」,这个心不住在空有、不住在性相,这叫巧安住。

末后这首偈把这回事情讲圆了,圆圆满满的跟我们说出来,『无中无有二』。明明是有二,为什么没有二?这个二是什么?《还源观》里面讲起二用。二用真的是起来了,你要记住,虽然起来,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这一切法是现前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心都在一切法里面。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性跟理都是无,事跟相有即是空,《般若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都不可得,你的心就清净。最后又怕你什么?怕你著了无,无二,一切都无,那你又错了,所以说『无二亦复无』。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於一切法当中不可以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错了。尤其是我们凡夫这个地位,起心动念是什么?起心动念就是执著、就是分别;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道理要明了。

清凉讲这个无二,「言无二者,但言无有二,非谓有无二」。你看他的字很有味道,无有二,有无二,有无颠倒一下,这是中国文字的巧妙、文字的艺术。只是说无有二,非谓有无二,非谓是不是讲有一个无二,为什么?怕你在这里著了相,无有二,后面这个无是无有二,那你又著了。「若存无二之见,则还成二」,你还是念二,你看这个相对的不容易破,这是什么?叫边见,二边,你总是落在一边。我们前面学过离四句、绝百非,把你的念头放得干干净净。「以无二必对二故」,你有个无二还是有,你心里还有个无二。像前面所说的「此中无有二,亦复无有一」,二边离了,实际上你还是站在对立上,这就叫妄想、这就叫无明,这就叫愚痴没智慧。什么是真智慧?不起心、不动念,它又不坏於法性,为什么?眼睛看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六根对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照见。如果起个念头有二、无二,就不叫照见,叫什么见?叫情见,情是迷,也就是六识见,不是自性见。自性见,不起心、不动念是自性见,起心动念就变成情见,因为起心动念就有了十法界,就有了六道轮回。所以真正修行人在哪里修?「大智善见者,如理巧安住」,那是真正修行人,跟《心经》上讲的是一样的境界。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讲,「事有理无,相有性无」,你真听懂了,性相二边都不去想,都不会起心动念。性上不会起心动念,相上也不会起心动念,知道「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

所以后头讲「遣之又遣之」,遣,用我们现在的讲,放下再放下,到放下这个念头也没有了,「以至於无遣」。无二亦复无,放干净了,所以说『三界一切空』。清凉大师在小注里面告诉我们,「三界一切空,空谓第一义空,诸佛同见」。你能够见到第一义空,第一义空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第一义」是佛门的术语,佛在教学当中常用的专有名词,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就是法性,第一义就是理体。我们依照经典里面来解释,「凡事理最初紧要者,谓之第一义」。第一义是什么?就是《还源观》上讲的一体二用。《胜鬘经》上说「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这个目就是以这个甚深的性体,把它看作第一义,所以第一义也称之无上甚深的妙理。这桩事情实在讲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不能起心动念。佛以善巧方便,不可说也说出来;不可议论,他也论述明白。这里面他老人家最担心的,是怕我们著了相,譬如佛法里面讲空有,众生执著有,佛讲空,讲空什么意思?破你执著的有。你把有放下,佛说是空的,他又执著空,执著空怎么办?佛说有,有是对治你执著空那个错误,这样来说的。空有二边都没有,那就变成二无,这里讲的二也不可得,二边也不可得,所以这个意思就很深。

我没有注意到,下面还有《钞》,这也是清凉大师作的,怕《疏》我们看不懂,再加以解释这叫《钞》《钞》是解释《疏》的。《钞》里头说「遣之又遣」,底下这个文「拂迹」,拂是把它扫干净,扫除,迹是痕迹,用意在此地。「若不得意,千重遣之,未免於二」,这是凡夫的病,凡夫总是会落在二边。千重是讲四句百非,你再说上十遍,就是千重遣之,怎么样?不能够觉悟的人还是落在二,这边不是,一定是那边;那边不是,他又落在这边,就是不能够把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就入佛的境界,就悟入;这个不能放下,是凡夫知见。四圣法界,四圣叫外凡,六道叫内凡,不能见性,不能够真正通达明了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有无的念头都没有,你心里干干净净。所以古人举的比喻比喻得好,「用心如镜」,这个好!我们六根起作用的时候,就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照见;一起心动念就是情见,起心动念迷了,所以情叫迷情。怎样把迷情放下,凡夫就成佛了。六祖惠能大师怎么成就的?没有别的,他把情见放下。情见放下,它起作用的是什么?是自性般若,这个理很深。「何者」,为什么?何者是为什么?「谓有人闻无二亦无,复谓无无二为是」,无二也没有,那好了,无无二就对了,无二也不对,有这个念头他还住在一边,「亦有所著」,他还是著相,还是执著。

下面引《中论》的几句话说,「故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诸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你要是不能体会到佛的意思,一切诸佛来教你,你都不会开悟,化是教化、教学。成绩在哪里?成绩在听的人变化气质,那就成绩有了。听了之后没有变化,还是老样子,这样教学等於没教,你不能说他没有好处,好处是什么?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现在听进去,糊里糊涂听进去不知道什么意思,到将来不论是什么样的因缘,又遇到佛法,再听的时候豁然大悟。所以开悟的人他不是一次听的,过去生生世世不晓得听了多少遍。我们今天听这个经文听不懂,依旧是用情见,真的像此地所说的千重遣之,未免於二,我们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不晓得重复多少遍才豁然之间开悟,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这一悟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所谓上上根人还是长时薰修出来的,古人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无道理。这是经无量劫来一切诸佛菩萨们成就了,一切众生在这里修学都做出了实验。现在人讲科学,科学就是讲实验,都是从实验里面成就的,它不是讲玄学,不是假想,它是事实。所以这个经典学到这个地方,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就用这个经文回光返照,照见自己的性相、理事、因果,虽然不能够悟入,有好处,因为这是一个趣向无上菩提的道路。也就像我们走路一样,方向正确,路没走错,总有一天到达目的地,这讲悟入。

下面大师有两个比喻,「以楔出楔,以贼逐贼,无有已时」。以楔出楔是从前木匠用的,在从前不像现在盖房子,用螺丝钉锁住两头,以前不是的,以前全是木头。榫头对进去之后,怕不牢固会脱掉,所以有个小的木片把它敲进去,这就坚固。如果要把它拆下来,必须再用一个小木头把这个打掉,它就又松了,这叫以楔出那个楔。可是一打它,它又进去了。那我们晓得,打到松的时候,赶快这里拔出来,两头就松了。如果你拼命打,把它打平了又麻烦了,那边出来了这个进去,你再敲它,这个出来新的那个又进去,这就是以楔出楔。下面说,以贼逐贼,无有已时,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觉悟?底下两句说得好,也非常重要,「心无所著,当法即绝」,这八个字重要,绝是什么?绝二无,绝无二,这干干净净了,所以这八个字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心有著就麻烦,真正修行人修什么?就修这个,无所著就是放下,执著要放下。说得容易,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在讲、在学习,没学到,为什么?不肯放下。

我在学佛这半个世纪,再过几天就过年,我学佛就五十八年了,经上这些意思我才能体会到。以楔出楔,以贼逐贼,五十八年就干这个事情,这是什么?心依然有所著,还想这样、想那样。不过现在分别执著确实愈来愈淡薄,这就是学习还是有一点进步,没有达到诸佛如来对我们要求的标准。为什么?诸佛如来的标准是心无所著,就《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当法就绝,绝什么?绝妄念,不再起心动念,这个境界是好境界,有没有入?没入,你只是淡薄了一些,你的意识心没转过来。一转就不叫意识,叫什么?叫妙观察智。法相宗里面讲的转八识成四智,只要一转一切都转,这个妙不可言;一个没有转,就统统都转不了。能够转的就在六、七这二识,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著,这两个转过来统统转了。《唯识颂》里面讲,「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只要因一转,它就连带都转。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其实大圆镜智就是我们讲的常寂光净土,就是真如自性,或者此地讲第一义空,这讲真如自性。前五识叫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作的,那就是自性起用,像《还源观》里面的四德,自性起用。「随缘妙用,威仪有则」,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居然能做出最好的榜样,这是什么?性德,自性起用。

我们也是自性起用,但是不妙,为什么不妙?我们自性起用里面连带著妄想分别执著,连带这个东西,所以染污了自性。其实这些话都是比喻,为什么?真的说不出来,真的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这个道理要懂。妄心在作祟,妄心不是真心,但是它从真心生起,它不是真心。就如同我们精神世界(受想行识)、物质世界,是自性里头没有的,没有,它现,八识就这么回事情,八识是心现的。为什么会现?现在我们知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现象就出来了。那个一念不觉不是真的,为什么?一念根本就不存在,当体即空,它就是自性;可是它真起作用,只要它一动摇,极其轻微的动摇它就能生万法,物质、精神同时出现。如果不在这上面觉悟,十法界、六道里面的事情永远不能解决,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不能解决,想出来许许多多好办法,能够解决现前这一段,往后五年、十年这些事又变化,它又不能解决。这所谓是知识,六粗里面第一个叫智相,它在这个范围里头,所以它没有办法缘到自性,没有办法叫自己觉悟自性。觉悟了之后能解决问题,什么疑难杂症到他那里统统都化解,那叫妙用。只有接受大乘佛法长时薰修,他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这两句一定要记住,「心无所著,当法即绝」。这个即绝也可以这样说法,当体即空,当体是即相离相,离是什么?起心动念离了,分别离了,执著离了。要知道,决定是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之处,用功要在这里用,要真正放下!

清凉末后说「故至於无遣,若以无遣为是,亦有著矣」。古大德说了两句话说得好,「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就是这几首偈里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第二个方法,真的是异口同音,怎样回归自性?把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相显示出来,讲到最后就是叫你放下,无所著就是放下,《金刚经》「应无所住」,放下而已,放下就契入境界,契入境界,一切问题全解决了。惠能大师在《坛经》上给我们说出二十个字,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给我们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讲得详细,能大师讲得简略,但是内容是圆满的。惠能大师没有在释迦牟尼佛《华严经》上多一个字,释迦牟尼佛觉悟讲出这部《华严经》,也没有在六祖大师二十个字里加一个字,不增不减,大圆满的境界,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悟入。

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所谓是危机重重,现在爆发的是金融危机。接著下面,你看网路、媒体常常提到,南北极的冰山,大概北极快化完了,南极那边科学家估计五年,我们看到最近的报导。在十年前科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跟我们讲到怎么样?大概一百年,以后又说五十年,又说三十年,又说十年,现在讲的只剩五年,怎么那么快!南北极的冰真的要是化完,高山的积雪没有了,危机又来了,什么危机?饥饿。我们知道大地绿洲,绿洲怎么形成的?它有水分,如果水要断源,高山积雪没有了,大江大河水源断掉,水源一断掉草木不生,就变成沙漠。居住在这个土地上的人怎么活下去?吃什么?这个危机可不是假的,是真的。科学家都在想方法怎样来挽救,方法能不能想得出来?太难了。要怎么样想才能想得出来?依照佛经上所讲的理论跟方法,你得开悟,你悟了之后你就明白。真的,有能力化解这个世间种种危机,真的有能力,有这个智慧来化解,可惜怎么?世间人不相信,不能接受。他病得很重,要命了,你给他说这服药吃了就能恢复健康,他不相信,他不肯接受,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从前的人能接受,现在的人不能接受,从前人从小受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对父母相信,父母所说的都是对的;对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是对的,一点怀疑都没有。小时候跟父母,长大跟老师,你自己迷失了方向、失了目标,老师在前面领著你走。一直到你对这个方向感、目标的感触不怀疑,有了信心,不需要老师自己也能走到,这个时候老师不带你,让你自己去走。世出世间诸佛菩萨、大圣大贤就是这么成就的。

「第一义空」,在佛门里面也有个说法,「对小乘之涅盘而云大乘至极之涅盘为第一义空」。涅盘是梵语,这个名词是含多义不翻,在四谛里面,涅盘是灭,苦集灭道,翻作灭。灭什么要知道,我们看到这个灭不要害怕「灭是灭亡,什么都没有了」。小乘证到阿罗汉,证得涅盘就称为阿罗汉,这个灭是灭烦恼。对小乘来讲灭见思烦恼,错误的看法叫见惑,惑是迷惑,错误的想法叫思惑,你想错了,你看错了,六道都是这样的人。他的想法、看法不错,完全顺著明心见性的方向、目标,那就正确,这就叫正知正见,无上正等正觉他达到了正觉。不要小看阿罗汉的正觉,在这个境界里面,六道轮回的现象没有了。六道从哪里来的?就从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变现出来。阿罗汉会不会回小向大?肯定,时间长短不同,根性利的立刻就转,一证得小乘涅盘立刻就回小向大。这什么原因?这个阿罗汉过去世当中肯定是多生多劫学大乘,所以他一听就明白、就回头。回不了头来的,生生世世都修小乘,对小乘有坚固的执著,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他往上提升慢。慢也有限度,世尊告诉我们,最慢的到什么时候才回小向大?两万大劫他就回小向大。两万大劫,在我们现在听起来是天文数字,时间太长,可是从自性上面来看也不过是一弹指而已。那要跟你讲,大乘教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佛说时间长短是随顺众生情见而说,不说这个你不能理解,随顺众生的知见来说。所以见思烦恼不能不断,断不了一定要把它降温,希望怎样?一年比一年少。烦恼轻,第一个受用,身心快乐,我们现在讲健康长寿;第二个好处,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无量智慧。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我们再看下面第八、第九:

【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诸法无所住。悟此见自身。非身而说身。非起而现起。无身亦无见。是佛无上身。】

这两首偈是讲「外化德」。前面所说的都是自己,自利的修行证果,我们用现代的话说,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顶点就成佛。成佛之后没事,没事当中他也现相,确实是没事,没事是怎么说的?他达到这个境界之后,我们不说太高,实在讲《华严》圆教初住菩萨就达到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的像镜子一样,不起心、不动念。达到这个境界,就能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起感应道交。感应四句我们前面学过,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前面我们都学过,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是情,情识没有断掉;但是诸佛菩萨(这是法身菩萨)他有应,他应的时候他是智、是德、是能,他没有情见。没有情见,就说明了,用《华严经》说,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能恒顺一切众生,自己心地就像能大师所说的「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所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前面是成就自己,现在是帮助众生,所以这两首偈,八、九是外化德。在外化德的当中有两首偈,前面这首,「前偈正显,令住无住之觉」《金刚经》上有这一句话,不学佛的人他也很熟悉,也能说得出来,「无住生心」,无住是自利,生心是利他,生心就是应,佛菩萨的应,无论是显应、还是冥应,都叫生心。生心是什么?教人住无住之觉。

六祖惠能大师他开悟,从哪里开悟的?《坛经》上说得很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我们摘它的精要把它变成一句,变成四个字叫「无住生心」,住是心安住。我们现在这些众生,现在社会有不少人他心住在哪里?住在财富,念念没有离开财富,他住在这里。住在这里不好,为什么?贪财!无论是贪财、贪名、贪图权位,你有地位、你有权力都没有离开贪。心住在贪上,住在贪欲上,是饿鬼道的业因,你将来到哪里去?到鬼道去。如果是念念傲慢、念念嫉妒、念念瞋恚,这个人住在瞋恚上,瞋恚是地狱的业因,我们就明了他将来是到地狱去的。还有一等人迷惑颠倒,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这叫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贪瞋痴叫三毒烦恼,这是必须要把它清除掉的,你说你要不要放下?名闻利养来了,你接不接受?你要是接受,你在这里造三途的业因,将来的果报是三途,这太可怕了。能大师听到这句话立刻就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贪瞋痴,放下,这一放下他就成佛,跟佛一样住无住之觉。住无住它后头有个觉,很有味道,觉是什么?帮助一切还没有回头的那些众生。不但要用言语常常劝他、诱导他,还要现身为他作证,他才会相信。

三十多年前,香港何世礼的母亲(何东居士的夫人),年岁大的人都有印象。现在东莲觉苑那个建筑,原来就是他住的家,他母亲往生之后,把这宅子捐献出来做道场。他母亲往生做样子给人看,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自在往生。你看她这个动作,在当时新闻媒体给她传播,她度了多少人!就这一个表演就度很多人。在四德当中她全表现出来,让我们一想,她四条都具足。「随缘妙用」,他们一家都是基督教徒,老太太念佛,不过这基督教徒还是受了传统的教育,对母亲很孝顺,在家里给母亲立个小佛堂,不反对他母亲念佛、吃素。到母亲示现往生,全家都皈依佛法,为什么?亲眼看见念佛、素食的效果,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要住在正法上,这个正法范围很大,包括世间法。

底下这两句才是佛法里面的,『诸法无所住,悟此见自身』,那个「自身」就是自性,法身,你见到法身。於法有所住,现在人样样都住,他什么都想,想控制、想占有,这样的心情念佛都不能往生,你的业力太重了。大乘教里佛讲得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是均等的,你的心(念头、起心动念)、佛的威神、众生的业力,这三个力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得度,我们至少要跟佛学那么一点点,他才能帮得上忙;如果你分别执著非常严重,佛帮不上忙。怎样他才能帮上忙?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那个执著的念头要淡几分,不能够严重。淡到什么程度?可以放下,一天当中能够放下个几分钟,不要以为时间短,它很管用,这几分钟当中他真放下。我们平常讲的放下,让头脑一片空无,什么念头都不要想,能空得了吗?没有。他安住在空无里头,执著空无,所以他还不能见性,可是这个有点好处,念佛就在这种状况之下就能往生。每天虽然很短的时间,慢慢养成习惯,到什么时候用?临终的时候用。人临终是最麻烦的事情,几个人到临终的时候放下了?这是我们学佛不能疏忽的地方,没放下。然后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没有放下?我自己要放不下,极乐世界去不了。你看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怎么教我们的,在古时候他们除三衣一钵之外,一身无长物,没有累赘。真能做得到吗?能。半个世纪之前,妙善法师就做出榜样给我们看,里面一套内衣,外面一条长褂,什么都没有,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这就妙!我们看了、听到了,不要用一种稀奇的眼光去看他,不要被一些神通迷惑。

他做给我们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都有他的智慧,只是我们自性里面这个东西出不来,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的能够把见思烦恼放下一点,佛讲的见烦恼放下,就是错误的看法。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佛在经典上所讲的,你依教修行,依照这个标准把自己错误的修正过来。第一个身不是我,头一关,这关就很难!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身体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把看身跟看衣服一样看法,你珍惜它,你对它没有留恋,珍惜它是什么?需要它来做工,需要它来帮助众生,清凉说外化,对外教化众生的一个工具,没有这个工具不能教化众生,它是工具,它不是我。放下对立,这里讲二边就是对立,二边都放下了又怕执著里头还有个中。讲中道,二边是偏,二边放下,中道就现前,又执著个中道,中道对二边,还是一边,很不好搞。直接的就是告诉我们,你的心必须无所著,你常常用这个心。先开始炼,炼的时候,一天炼个五分钟也好,五分钟就不错了,放下万缘,然后慢慢的把时间延长。到最后会有一天你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跟一般凡夫没有两样,表面上是一样,骨子上完全不相同,为什么?你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起心动念随缘,分别执著也随缘。众生说这茶杯,我也分别这是茶杯,其实呢?其实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不随顺跟众生不能交换意见,这叫善巧方便,菩萨应化在世间。

正法从五乘佛法来讲,《十善业道》是讲五乘,你看人天法,作人的法、生天的法,后面讲「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菩萨,都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但是那是示现的,我们看起来好像没离开,实际上他完全没有,他们能在境界里头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今天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而且非常严重,所以日子过得好辛苦,不快乐,没有法喜。连儒家世间法我们都做不到,孔子代表世间法,人天法,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有法喜。在哪里学?在生活上学,在工作里面学,在待人接物里面学。儒家学的是什么?学的是伦理、道德、因果。大乘佛法教给我们在十善业道里面学,把十善业道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的标准。菩萨把它做得非常细致,八万四千细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极其微细,根就是十善业,十善业在佛法是共同的一个根,人天在其中。这个正法就非常之广,要用经论做代表,那就是《十善业道》,从这里起步。

到无所住,无所住这是般若,是真实智慧。我们第九段这位菩萨的德号叫真实慧,那就不是凡夫。你看末后一句「悟此见自身」,悟什么?悟正法,悟诸法无所住,他就成佛。他自己问题解决,他也能帮助别人解决,所以是真学佛。於一切法,我们不说太高,说得太高做不到,就变成玄学,我们从不执著下手。不执著,具体跟诸位讲,我也讲了几十年,四句话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把这十六个放下,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放下这些功夫不错了,不必骄傲,没有什么自豪的,为什么?帮助你到达佛的门口还没进去。进去,刚才讲身见断了,边见断了,对立二边都放下,成见放下了。自以为是,用自己的标准处事待人接物,你要晓得,诸佛如来没有标准,对六道凡夫给他假设一个标准,这假设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十善业道》。我们今天提倡的《弟子规》《感应篇》,以及佛门的一些戒律用这个做标准,为什么?它们与自性相应,与性德相应,从这些地方学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出这个范围就好,那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有标准的,不是说我一学佛皈依,受了菩萨戒,不是,与那不相干,那是形式,那是世间佛法的样子。你是不是真做到?真做到你才能入门。

入门在《华严经》上是初信位的菩萨,进了佛门。我们进不了是什么原因?自私自利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对五欲六尘贪图这个受用没放下,贪瞋痴慢的烦恼没放下。所以我们天天在学佛,跟佛的道场距离得很远。这十六个字放下是到达门口,然后只要把五大类的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放下你就入门。佛讲得很清楚,《华严》尤其不思议,你一入门你就有《华严》的智慧。这跟小乘不一样,小乘初果入门的时候得的是小果,小小果,不能跟大乘比。就是小乘须陀洹,真的他要一回小向大来学《华严》,比我们各个都厉害。那是什么?我们有三重障,他没有,所以他入得了门,我们入不了门。在现象上讲,这种人六根有两个根通了,我们叫神通,哪两个根?眼根是天眼,耳根是天耳。那就是说我们见不到的,隔一个墙壁,那边的什么活动我们就看不到。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要在此地,他看我们上面,上面看得很清楚,透明的。看下面,下面还有十层,十层里面状况也是透明的,一清二楚,这个能力现前,最容易得到的,这不是特异功能。再升一级,升到二信位、三信位就有他心通、宿命通,他心通是别人心里面想什么你知道;宿命通是对自己,也能看别人,他过去生生世世是什么你都知道。如果到五信、六信就有神足通,神足是变化,空间、时间没有了,我们要到北京不需要坐飞机,无需要交通工具,我念头一想人已经在那边,在那里出现,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叫神足通。变化,《西游记》上讲孙悟空七十二变,那个太小了。五信位的菩萨、六信位的菩萨他有能力分身,有能力变化,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能变化。这是什么?放弃执著就能获得,这不放弃行吗?

前几天我在北京,有个同修告诉我,有个很年轻的出家人三十几岁,很聪明修苦行,住在山洞里面。他告诉我,这个人太难得,像我们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好像他都放下了,这是法器。遇到真正善知识他一定会成就,遇不到善知识很困难。他在深山修行心清净,到都市来一转,他又乱了,他就被感染,这桩事情自古以来很多。你看看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就记著有这么一段,他的一个朋友,也是很有名望的一个高僧,住山住了很多年,居士们很仰慕他,请他下山讲经说法,见的人也多,供养也多,心思也乱了,佛门讲退转!禁不起诱惑。明朝时候那个社会诱惑,哪有现在大,现在跟明朝相比,超过一百倍都不止,我们想法至少可以说超过三百倍到五百倍,那个诱惑。现在住山洞,住上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再出来看看花花世界,心又动了。《华严经》里面修定,五十三参里面他在哪里修?他就在花花世界里面修,不离开花花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头炼什么?炼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真功夫,不必离开。莲池大师告诉他的朋友(那个老和尚):深山住了几十年,一出来道心退转。他就问:是谁?他还打听。莲池大师指著他,就是老兄。你就想想看这个多么困难。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都是自己修行成就的,不是别人帮的,这个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诸佛如来帮助我们只是开示,开是什么?他讲解给我们听;示是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示现给我们看。你看他老人家教我们放下,又自己做样子,他是个富贵的家庭出身,完全舍弃,去托钵,托钵没有选择,给什么吃什么,做到这种程度。叫我们放下,他自己真放下,这没话说,放下你就见性!你所得到的是整个宇宙的全体,不是部分,是整体的,就如同《还源观》里面所说的,你全得到了。所以这桩事情我们不能不干,不能不住正法,在现在这个时代,离开正法你就受感染。所以我们在这个小道场里,这么多年来年年都是如此,腊月三十我们一样讲经,大年初一还是讲经。有几年大年初一放假,放一天假,初二我们就开始讲经。现在社会太乱,众生太苦,我想我们初一也讲经,除非是很不得已,我要到别地方去暂停几天。一般我们都会跟网路、电视朋友在一起,电视上看、网路屏幕上去看,好,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立刻就能体会到。不要有情执,情执很麻烦!这个时代最殊胜的就是远程教学、空中教学,无比殊胜,你无论在什么地方你只要有电脑你就能收看。我们电脑跟卫星是连线的,我们卫星确实是覆盖全世界,有六颗卫星,但是很多地方没有办法落地,要看要装一个天线接收。国内同修说锅,装个锅,形状很像个锅,不必太大,大概七十五公分的直径就能收看得很清楚。亚洲这个地区有两颗卫星,我们天天在一起,二十四小时没有一刻是离开的。

《华严》讲了四千多个小时,现在有三个华严班,安徽庐江实际禅寺有个华严班十几个人,山东海岛金山寺也有个小班,东天目山也有个小班,三个小班专攻经教。用什么?用我们《华严经》的光碟,四千个小时的光碟。我们佛法里头没有吝啬,决定是和盘托出,大家想学都可以学,也不必参加那个班,你一个人也可以学,二、三个志同道合的在一起也可以学,你看多方便。《华严》从第一片看起,每天看六个小时,有两个小时要把看了之后要消化掉。所以我给他们订的课,早课两个小时念佛,晚课也是两个小时念佛,每天四个小时大家在一起共修念佛。上午看三个钟点《华严》,下午也看三个钟点光碟,留下一个小时静坐也好,你想你听了这三个小时有些心得,可以简单的记在笔记上,你有所领悟的,你有得受用的简单记下来。这样子三年心就定了,每天十二个小时,三年心就定下来,心要一得定一切法就很容易接受。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心浮气躁,佛菩萨当面教给我们,我们都听不懂,听不懂讲不能吸收。佛度有缘人,什么人有缘?心地清净叫做有缘。

所以我们劝导同学们用三年的时间把心定下来,然后真正走这个路子,要记住中国古人的经验,我们一定要采取「十载寒窗一举成名」,用闭关的方式在一起共修。记住古大德的教训有两句话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不要去打听这个、那个,为什么?那是增长你的烦恼,障碍你的智慧。「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的人愈少愈好,少应酬,每天在应酬场合里面是是非非自然就多。这说穿了就是少管闲事,更不可以管人,你才得清净心,你才会真有受用。将来佛法教学弘法利生,肯定是用网路、卫星电视,卫星电视现在看情形我想三年到五年会淘汰掉,它成本太高。现在的宽频网路电视会取而代之,宽频网路这个画面现在愈来愈清晰,而且成本很低,只要你有个电脑在家里,你就可以听,天天可以收到。而且电脑可以接到电视上,电视的屏幕大,一家人很多人在一块都学习,频道一打开那个地方就是道场。所以以后道场不在形式上,是在这里。我还听说现在那个接收的机器很小,像香烟盒一样,还没有香烟盒那么厚,厚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口袋里随时装,随时可以收看,非常方便。所以这是科学技术带来的方便,我们可以把用在建筑道场的钱,都用在空中教学、远程教学上这就好。

我这次到北京,去了那么多天,主要是凤凰电视台他们开了一个新的栏目,叫「智慧东方」,它是每个星期一次四十五分钟,第一次首播是二00九年一月三号星期六。以后就是每星期六播一次四十五分钟,时间是下午六点半到七点十五分,四十五分钟。这个节目的内容,我也顺便跟诸位报告,那不是讲经,这里面我们不谈宗教、不谈学术、不谈文化,谈什么?谈现在社会上这些疑难杂症,就类似我在星期五的「学佛答问」,每个星期有这么一段时间,我来解答。我想了一想这个事情,我不能长时期在一般电视台露面,不太好。所以我想既然有这么一个平台,我请凤凰邀请儒释道三家学者专家也可以来讲儒释道。或者是邀请中国的五大宗教,他们有个组织叫「宗教和平委员会」,这里面有许多人我都认识,来谈谈当前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给社会大众做参考。这是好事,让大家都有机会,不要专门叫我一个人去,为什么?去一趟,你看我们的经也停好多次,所以我现在是不愿意把我们《华严》的学习中断。我在此地向大家透露这么一个讯息,诸位留意凤凰电视台去收看。他还有很多个专栏,「世纪大讲堂」,他还邀请我给他们再做几次。另外还有一个叫「锵锵三人行」,也许你们很熟悉的,这次也来找我,我给它录了三次。他们在香港有个摄影棚,我去参观过,将来大概「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他来找我,统统可以在香港这边录,那就很方便。所以这是凤凰台找到我,有这三个项目,我们同学都可以看看。虽然没有谈佛法,也是谈佛法如何落实在现实社会,帮助大家来化解问题。希望佛法或者是宗教界、学术界,帮助社会大众化解冲突,安住在伦理、道德、和谐的社会,所以这个很有意思。

「悟此见自身」,这个自身是真身,宗门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佛法术语叫法身,见法身就成佛了,法身佛。依照佛法好好的去修行,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见法身。希望我们每个人自己努力,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契入华严境界,一定要取得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我们的归宿,华严境界是现在的受用,落实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们过佛菩萨的生活,不能过凡夫的生活。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