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七讲)  2009/1/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2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

我们接著看,「不同三乘权教,约劣解众生,存世间三世之性,说佛果在三僧只之外」,从这个地方看起。李长者特别在这里告诉我们,华严圆教不同於三乘。《华严经》上讲的「行布圆融」,行布是讲次第,从次第上说,这都是佛的方便法,讲有小乘、有中乘、有大乘。说它是方便法,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果报在方便有余土。净宗讲四土三辈九品,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土上中下三品,上品是菩萨,中品是缘觉,下品是声闻。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方便土在哪里?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把佛、菩萨合称大乘,缘觉是中乘,声闻是小乘,在十法界,没有出离十法界,叫方便有余土。出离十法界之后才叫实报庄严土,那是诸佛如来的报土。如来现身度法身大士,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如来慈悲现实报土,帮助这些法身大士再提升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是常寂光净土,真的圆满的回归自性了。这一点我们要很留意体会它、理解它,然后我们就很清楚、很明了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佛说得很好,离苦得乐。但是,这句离苦得乐的深度、广度,一般人不知道,认为只离开我们这个见思烦恼就很快乐,有乐的感受,所以说苦尽甘来,烦恼解除,乐就得到了。这不是终极目标,为什么?无明习气没有除尽,你的乐就不圆满;换句话说,你说离苦,你没有离到究竟,得乐没有得到圆满。必须无始无明习气尽了,苦尽甘来,这个时候得的乐是圆满,圆满的明心见性。这个境界确实是在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之上,学佛是为了这个,不是为别的。为别的,错了,为得人天福报,那等於拿一块黄金去买一块糖吃,这什么人干的?小孩干的,无知,拿一块黄金去换一块糖。这样的人很多,六道里面众生,尤其是人天道,所谓得少为足,得一点点他就很满足,不知道往上还有意想不到的境界。这叫一乘,不同三乘,圆教叫一乘法。

约劣解众生。约,用现在话说是「就」,就理解能力很低的这些众生来讲。这些众生,在大乘圆教说这句话那就是指六道众生,甚至於包括到十法界的众生,他们还有过去、现在、未来,有十方三世这种分别;四圣法界有分别没执著,六道里面众生不但有分别,而且有严重的执著。佛随顺众生。佛教人,他的方法,甚至他的态度,多么活泼。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佛的慈悲,你的根性劣,你的智慧浅,佛很有耐心跟你浅说,深说了你不懂。佛帮助众生慢慢向上提升,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佛的恩德一般人不知道,佛对众生生生世世照顾你,无论你造什么业,无论你沦落到哪一道,他都知道,他都在那里看著你,没有舍弃你,缘成熟了,他就来了,他就示现来了。怎么示现法?就是五十三参举的例子,像我们在生活当中,有的时候遇到善友劝导我们,我们省悟过来;有时候遇到恶知识,看到那些恶事,豁然省悟过来,那都是很巧妙的示现,那都是他教学的方法。所以善人、恶人都是老师,顺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只要帮助你觉悟。也有人在这些境缘当中不觉悟的,不但不觉悟,他迷得很深。这是什么道理?如果我们把眼光延长,向长远去看,看到佛的妙行。他受苦受难,受苦受难那个程度还不够,他还没觉悟,到他受够了他就觉悟。享福也是如此,这个世间福享尽了,他豁然也觉悟了,他回头了。必须到回头那一天,佛菩萨才示现佛身、菩萨身、声闻身来度他。为什么?他能接受,他能信、能解、能忏悔、能回头、能依教奉行。所以细心观察,没有一个境界不是好境界。我们常讲,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话不是假的,不是随便说的。在这部经上我们看到五十三参,不就是人人都是善知识吗?这里面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可是善财都得利益。我们凡夫,实在讲我们的功夫不够,到达与这个标准相接近,学习的心情就不一样,那个时候才真正理解、真正懂得感恩,自己不断向上提升。

佛为什么说三乘?下面说,「以自心根本无明分别之种,便成不动智佛。以法界体用,以为信进悟入之门」。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离自心,《华严经》上佛说,宇宙从哪里来的,万法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自心所现,唯识所变。变化无穷是识在起作用,识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第八识,分别是第六识,执著是第七识。法相宗里面说八个识每个识都有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单单说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这是从它作用多分上来说,功能上来讲。第六意识虽然有妄想分别执著,它是分别最严重,分别的力量最强,所以说它做分别,它有妄想分别执著。末那识也三个都有,它执著的能力最强,说它为执著。阿赖耶是妄想,分别执著很薄弱,能力最强的是妄想。从它功能起作用的这一方面来说,都离不开自心,自心就是本性。自心起这种作用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妄想。这句话说得好,以自心根本无明分别之种,种是种子,这是根,便成不动智佛,根本无明的种就是真如自性。妄依真起,依真起妄,没有真,妄从哪来?妄不离真,真不离妄,真跟妄没有妨碍,真不碍妄起,因为它是虚妄的,妄不碍真性。

我们还用电视或者是诸位在网路上看的电脑屏幕,我们用屏幕比作自心,屏幕上现的这个音相(音声色相),这就是根本无明分别。从屏幕来讲,这里头的音相有没有妨碍屏幕?没有。所以屏幕是不动的,他说这个分别之种就是屏幕,屏幕称之为不动智佛,任凭里面的音相变化,无量无边的变化,屏幕没有产生丝毫影响。屏幕有没有东西?没有东西,空的。这个音相有没有东西?音相也没有。为什么没有?当它现,发现的时候,它就消灭了。我们懂得电视、电影的原理,你就明白了,色相它的出现是一刹那。电影里面速度是很慢,我们容易理解,看到电影的胶片,胶卷、幻灯片,你看一格一格的,很容易明了,很容易觉悟。电视比较难,因为电视的速度比电影快,它是由点线到面这样构成的画面,速度太快了,我们不知道它是假的。同样一个道理,就是说这是幻相,这相不存在。这个相我们捉捕不到,就是我们的六根没办法捉捕它,不但眼耳鼻舌身没法子,就是连念头想都想不到。我们这一想,它已经过去无数的,我们用电影来说,一格一格的,那无数格都过去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这一想就是一念,凡夫动这个念头,这一念,这个音相的速度已经是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这样的速度快速移动。所以相是虚妄的,相不是真的,色相都不是真的。我们今天讲音相,音是音声,色相,都不是真的。

电视跟网路在现代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人天天都接触,天天都要看这画面,佛给我们讲宇宙的现象,等於说这是缩小了,你天天在看,但是没觉悟。何以不觉悟?粗心大意!所以事实真相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就是不知道,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叫凡夫。阿罗汉以上,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逐渐觉察到事实真相。到什么时候才完全觉察而得真实受用?那是法身菩萨。这就是说,虽然在十法界里面,没有超过十法界,不错了,声闻、缘觉、菩萨这么高的地位,他能觉察到,不得受用。必须像《还源观》里面所讲的五止、六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到那个境界得受用。得受用,十法界没有了,他就入一真法界。所以法界体用,以为信进悟入之门,这个信是真信,进是精进。我们今天的信,在佛法里面给我们一个字,叫正信,正信就不是迷信,我们的信是有理论根据的。虽然有不少的佛门弟子没有文化,也就是说没有读过书,还不认识字,他也信,也算是正信。他依的是什么?佛菩萨不会欺骗人,他相信佛菩萨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也算是正信。为什么?是佛菩萨的德行感召,虽然对於教理不清楚,他相信佛的人格,佛说的不是假的,这也算是正信。

可是信了之后,要认真学习你才有进步,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你才能悟入。悟入的时间,可以说每个人长短不一样。在因上讲,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福德这是因,这一生当中你遇到的经教、法门、善友这是缘,因缘具足才能悟入。那个根性特别利的,像六祖惠能他是个代表人物,他悟入得快,几乎说是没有多少次的接触,在我们看不到十次,他就大彻大悟,他就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很了不起。佛法叫顿悟,顿解顿悟,顿舍无始无明。从大乘教一般的情形来说,六祖不是凡人,是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度化我们的。为什么?凡夫不可能在一生当中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掉,这真不可能,这个习气太深了,染污的时间太久。所以我们看世尊,世尊给我们说得好,他说他这一次到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这就说明他是一真法界的佛菩萨再来的,应化到世间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身来的。像惠能大师,中国过去朝朝代代高僧大德,又何尝不是实报土里面的佛菩萨应化再来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事情我们知道了,学佛确实不是一生的,我们在这一生能成就吗?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人家是无量劫前已经修成,他在这一生能成就,我们这一生能成就吗?可是你得要晓得,从理上讲,只要你能放下你就能成就。我不再执著了,就是阿罗汉;我不再分别了,就是菩萨;我不再起心动念,那我就回归实报土,理上讲。事上可能不可能?可能不可能不能问别人,问自己,你自己肯不肯放下,关键在此地,不在别人,不在外面,你自己肯不肯?果然肯,你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华严经》给我们做的示现,这是最难得的,《华严》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还带表演。表演不是顿悟,是渐悟,善财童子确实是通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他是按照这个次第悟入的。他跟惠能大师不一样,惠能大师是圆融没有阶级,善财童子有阶级。法华会上,龙女八岁,这是小孩,龙女八岁成佛,那是跟惠能一样的示现,没有阶级,圆融的。总的来说,都是一生成就。我们实在是不容易!但是真的了解这些事实真相,自己想想自己的业障重、习气重,确实没有办法把烦恼习气一时放下,没有这个能力。佛在这个经里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氛围不一样,学习的环境不一样,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我们,他那个修学环境加持我们,於是我们很快就能放下,这是无比殊胜的法门。

《华严经》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隋唐时候这些古大德,对这桩事情无不是赞叹备至,给我们莫大的鼓舞。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那就是应了善导大师的话,「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只要肯干、真干,这个真干只有一个条件,对这个世间的世缘不再留恋,就这么一个条件。如果对这个世间世缘还要有留恋的话,那就麻烦了。世间一切人事物都不留恋了,不但世间,天上的富贵,天人之乐,也不放在心上。知道天人是乐,但是天福享尽了,阿赖耶里面还有业习种子还是要往下堕落,还是得搞轮回,这总得要自己想清楚、想明白,不能再干了。所以一生成就,这就有了保证。只要我们能信,只要我们能进,不悟也入,不开悟也入,往生就开悟了。我们学《华严》的受用在此地,《华严》本来是悟了才能入,不悟也能入,这是无比的殊胜。

从经上讲,「从信,及入位进修」,这个位是初信位,从信就是十信,十信圆满了。十信没有位次,好像念书一样,没有学位,中学,初中、高中,没有学位,到大学才有学位,大学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有位次。十信位是好比佛教的中小学,没有学位;十信圆满了,入位了,那就是初住,发心住。从这个时候开始,再往上进修,「乃至经十住」,经是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就是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加上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我们都知道,都是讲的无始无明的习气,无明断了,习气没断。到十一地断尽了,断尽他就到妙觉,就成妙觉,究竟圆满佛。这是入常寂光,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也就是说,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完全没有了,回到常寂光。

那我们要问,常寂光是自性,它能不能够跟十法界这些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我们冷静去思惟,我想是决定会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为什么?因为一切现象不离自性,怎么可能说跟自性不起作用?自性起作用,它必然就现相。就像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一样,我们不能说实报土里面的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而常寂光就没有,这个讲不通。常寂光才真正是此地所讲的本不动智佛,那是常寂光。「总不离本不动智佛,不离一时一念一法一行上,而有无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界虚空界微尘数法门」。这就是《还源观》里面讲的「三遍」,三遍不是讲自性,是自性起作用的现象。那个一体是自性,是常寂光,起二用那就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的示相就是三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第一个是周遍法界,它的文字上是「普周法界」,跟周遍是一个意思。无论是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小到微尘,大到世界,它波动的现象,现在科学里讲信息的现象,决定是遍法界虚空界。这个小的微尘,或者是毛孔,经上讲正报毛孔,依报的微尘,它的性质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第三个「含容空有」。从含容空有上讲没有大小,没有大小就是空间没有了;普周法界,时间也没有了。所以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空间是从妄想执著里头生的,在起心动念里头没有时间跟空间,就是无始无明里头不存在时空,时空是存在分别执著。

我们就知道,六道里面有时间、空间,四圣法界里头还有时间、空间,实报庄严土没有了,常寂光土哪里会有这个东西!但是,它毕竟是没有障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凡圣同居土不障碍常寂光,常寂光也不障碍十法界。好像我们电视屏幕一样,常寂光是屏幕,十法界也好,六道轮回也好,都是屏幕上现的音相,音相不是真的。一真法界、常寂光土,我们不能说它是真的,也不能说它是假的。为什么不能说它是真的?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都缘不到,所以说它是空;《心经》里面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空来形容它。但是你也不能说它是真空,为什么?它能现相。能现相,不能说它是空;虽现相,它不可得,不能说它是有。事实真相你不能有空有的念头,你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妄想,你老是想它,那就变成执著,那就麻烦来了。不可以去想它,不用去想它,你心地恢复到清净,一念不生,那就是真的,那就是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底下这一句,这一句就是说明出生无尽,就是讲三遍。时,真的是一时。我们看佛的经典,「如是我闻,一时」,一时是真的。一时是什么时候?一时就是当下这一时,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佛讲《华严经》在哪里?就在这一时,这个一念、一时。一时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就是一时,念劫圆融;念这个时间太短,劫的时间太长,念劫圆融。这都是跟你讲真话,真话所谓不思议境界,你不能想、你不能说,你只能体会,你会体会得到。常常做这种体会,而里头又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那就错了。常常有这个体会,没有分别执著,这叫什么?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疑情,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叫疑情。有这个体会,没有分别执著,到一定的功夫成熟就有悟处。所以不能没有疑情,没有疑情就不会开悟,那叫堕在无明里头。堕在无明里头,有定没有慧,那个定也了不起,也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果报在哪里?果报在四禅的无想天,他是什么都不想。为什么不开悟?没有疑情,这个我们要懂得。

所以说是一时一念一法一行上,行是行动,而有无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界虚空界微尘数法门。不止八万四千,是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就在一时一念一法一行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你一门通了,一切法门全通了,一切法门没通,你那个一门就没通。我初学佛的时候,读印光法师《文钞》《文钞》里头有一段,我记不得在哪一段,这个事情给我印象很深。好像是有个居士,参禅的,给印光大师写了一封信,说他参《五灯会元》一千七百条公案,他跟印祖说,大部分他都参透了、都明白了,还剩下几条,还是十几条,不多,那几条他参不透。印祖回他的信说,如果有一条没有参透,你这一千七百条是没有一条参透的,真的参透一条就全都透了,印祖这样回答他。大概以后他就不参了,他就老实念佛,这是真的。研究教也是如此,教是经教,一部经真的通了,所有经典都通。如果看看有其他经你看得还不懂的话,那你所研究的这一部也没通。大乘法里面我们常常听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都是《华严经》上的话。一是什么?一是自性。宗门这个参禅,见性就通,只要你真的明心见性,别说一千七百则公案,一万七千公案也参透了,一透全透了。展开经教,没有一部经有障碍,真的通了。这是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见证,能大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经典是一部也没学过,如果你有疑惑,你拿著经本念给他听,他懂。法达禅师,这是《坛经》上有记载的,一生受持《法华经》,他见六祖的时候,礼拜,头没有著地。惠能大师看得很清楚,三拜拜完站起来,六祖就问他,你刚才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你一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你说说看。他也很老实,他读《法华经》三千遍。这值得骄傲,《法华经》很长,七卷分量都很大,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也是十年,我们中国人常讲「十载寒窗,一举成名」,他是十年受持,就是读诵《法华经》。能大师问他几个问题,他答不出来。反过来,他就向六祖大师请教。六祖就跟他讲,我不认识字,这个经我没听过,你既然是读得这么熟,你念给我听。《法华经》总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能大师听了,行了,不要再念了,这个经的意思我全知道。给他一说,他开悟了,再礼拜的时候头著地了。从这一段故事里面去看,我们就晓得,所谓一经通、一法通,通什么?见性才通,不见性没通。

底下说,「何以故」,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从法界,及根本不动智上,为信进悟入故,法合如然故」,这把缘故说出来了,为什么一悟一切悟。实际上,贤首大师在《还源观》前面三条讲清楚了,讲得很透彻。为从法界,法界是从相上讲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宇宙;在佛法的名词上说,遍法界虚空界。遍法界虚空界是从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从相上,就是法相;及根本不动智,这句讲的法性,法相是所现,法性是能现。在佛法里面说,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跟哲学不一样,哲学能现、所现不是一,佛法能现、所现是一不是二。佛法里头没有二,所以叫「不二法门」,二就不是佛法,不二就是佛法。所以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这个事实真相,诸法实相是为信进悟入故,这是讲次第,你看有信、有进、有悟、有入,悟是解悟,入是证悟。也就是《华严经》上清凉大师所讲的这四个次第,信解行证,跟此地的四个字,信,悟就是解,入就是行、就是证。信的是什么?解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证的是什么?就是法相跟法性。

所以有人问,佛教经典里面究竟讲的是什么?我记得我早年在台湾的时候,好像有一年是过年期间,有个同学来拜年。这个同学他也是教授的身分,在辅仁大学教书,他告诉我,他下一个学期在辅仁大学开一门课,「普贤菩萨行愿品」。我听了很欢喜,就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卷,《八十华严》最后一卷。於是我问他一个问题,我说你能用一句话答覆我,就是一句话很简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他讲的什么?他经上讲的是什么,用一句话答覆我。他答不出来,想了五、六分钟,没有法子,答不出来。他反过来问我。我说用佛经的术语,一句话,「诸法实相」,这句话翻成白话来讲,就是宇宙万有一切法的真相。我说:你想想这句话行不行?他听了之后点头,行。确确实实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都是讲的宇宙人生真相,就是此地讲的法相跟法性,诸法实相!所以我们信是信的这个,解也是解的这个,行也是行的这个,证也是证的这个,诸法实相,它不迷信。

今天这个世界上,许多哲学上的问题没有法子解释,方东美先生过去告诉我,现在科学上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释,找不到答案。宇宙的起源就是一个疑问。佛经里头讲得透彻,但是现在人不相信,没法子。现在人相信科学,科学是要拿出证据出来的,佛法有没有证据?有,高等科学。现在的科学家必须通过实验室里面做出证明,他们才相信。佛法不用实验室,不用这些科学仪器,佛法用什么?用禅定,用心灵,这比他高!没有痕迹。那是真的还是假的?能骗人吗?佛经上常讲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是古婆罗门教的,比释迦牟尼佛,在他们讲是早一万年,真的是老东西。现在是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后身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我跟他们接触也很多,他们告诉我,他们没有文献,不重视历史,根据他们的传说,他们这个教有一万多年。现在世界上,宗教里面承认它八千五百年,释迦牟尼佛的承认是二千五百年,那就多了六千年。修这个定,得到四禅八定的人,他对於六道轮回就见到了,在定中见到的,这是现量境界,他不是推理推出来的,不是用数学,他是亲眼看到的,在定中看到的。一个人看到是这个境界,另外一个人修定也修到这种程度,他也看到。

在古印度,许多宗教里面的大德有这个功夫,学术界里面有很多高人也有这个功夫。你去问,他们大家所讲的都是一样的,可见得不是骗人的,他真看到了,不是假的。只要修成四禅八定,你问他六道,色界天、无色界天,他们讲的都是一样的,他能够见到阿鼻地狱,能够见到饿鬼道,把阿鼻地狱里面生活的情形、饿鬼道生活情形,讲得详详细细、讲得很明白。我早年学佛,在韩馆长家里住了十七年,他家的邻居是一个天主教教堂,神父是方豪,是中国一个史学家,他是专攻宋史的。这个人也是自学成就的,他只有初中毕业的学历,一生专攻宋史,也就是宋朝里面的典章文物他很清楚。他是大学的名教授,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我们是邻居,虽然是天主教,很开明,来访问我,看到我们收藏的有《大藏经》,他欢喜得不得了,借去看。看了几部之后他告诉我,他说佛经上讲的天堂比《圣经》上讲得清楚,好像是真去过似的。不是真正去过,怎么会讲得那么清楚!所以,佛法并不违背科学,它里头有科学的精神。不过他不用仪器,他用的方法跟科学家用的不一样,科学家用仪器去观测,他们是用在甚深禅定里面去看,禅定能够把空间维次突破。现在科学家知道,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但是怎么突破还不知道。你看看古老的这些宗教、学术,特别是古印度,他们懂得用禅定方法突破。我们学佛之后,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在自性里头没有空间维次,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空间维次从哪里来的?是从分别执著上来的,所以你只要把分别执著放下就突破了。实际上,四禅八定只突破执著的一部分,他分别还在,没有突破。如果分别要是突破的话,那他就能见到四圣法界,而不只是六道。他看到六道非想非非想处天,以为那个就是宇宙的尽头,就是这个世界的源起,他误会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没有再进一步去突破。

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十九岁出去参学,那个时候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学过,所有的学派他也亲近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释迦牟尼佛也得到四禅八定。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六道是搞清楚、搞明白了,要问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这种状况是什么原因而有的?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问题在当时印度宗教没法子答覆,学术界也没有能力答覆。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为我们表演,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入更深的禅定,问题解决了,他把这个瓶颈突破了。这个禅定深到什么程度?深到自性本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见到法性跟法相是一体,就是经上讲的这种境界!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入这个境界了。那一年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我们讲从开悟这天开始,他就从事於讲经教学的工作,一生乐此不疲。所以经教里面常常讲,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从这个角度上去看释迦牟尼佛,他是什么身分?中国人讲职业教师。他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寺庙,可是他也很活泼,有人有什么精舍、大的场所请他去讲经教学,他接受。像我们在经上看到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一些国王大臣他们的别墅,邀请他,他也去入住。住上个几年,在那里讲个几部经,别的地方邀请,他又去了。七十九岁圆寂,走的时候在树林里面,没有在房子里头。他的这些做法有很深的用意,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深意、密意就是教我们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这个东西很容易引起欲望,欲望是烦恼的根源,烦恼障碍了自性,障碍了悟门。你为什么不开悟?你放不下。

所以他彻始彻终真的教我们放下,他自己做到了。他是王子出身,你说出家护法,他们皇家护不护法?当然的,他不要,他还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不接受。在当时,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他的在家弟子有十六个大国王,这些国王可不可以去供养他、护持他?而佛要求的供养跟护持是什么?是信受奉行、弘法利生,你这样去做就叫护持,护持正法。他不要求任何物质供养,物质生活上始终坚持著四事供养。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有供养的,这个他接受。第二个是衣服,衣服很简单,三衣,也不是天天接受人供养,衣服破了,不能用,你供养一件衣服给他,他接受。第三个卧具,卧具实在讲就像个被单一样,晚上睡觉的时候铺在地上。第四个是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接受信徒们供养的就这四种,除这四种之外,统统不要。真是舍得干净,给后人做榜样。我们想想,真能这样放下,确实帮助觉悟,帮助证果。后世人的修行,为什么一生不开悟,为什么一生不能证果?肯定与这个有关系,接受丰厚的物质生活,他起了贪恋,他放不下。我们特别看到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目,六大纲目就是六波罗蜜,头一条就是布施,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是什么意思?放下,舍掉!所以布施是对治悭贪的,就是贪欲。由此可知,贪欲是障道的第一个业因,你一定要把它放弃,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你不肯放弃,那个东西障碍你。第二种障碍就是恶业,就是你造恶,这个恶把善也当作恶,你造作善业、造作恶业,喜欢修善,或者喜欢作恶。喜欢修善的,你将来的果报在三善道;喜欢作恶的,你的果报在三恶道,都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统统要放下。用什么方法?持戒,持戒是度恶作的。第三个是忍辱,忍辱是度瞋恚的。第四个是精进,精进是度懈怠的、懒惰的。第五个是禅定,禅定是度散乱的。第六个是般若,般若是度愚痴的。你看教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你要晓得,头一个是布施,放下贪欲,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佛一生教人随缘不攀缘,你多自在,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还是恶缘,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他老人家一生以身作则,他做出来给我们看,那教我们的我们就会相信、就会接受。

末后这一句说,法合如然故,法是方法,是一切法,合如然的意思就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跟另外一个术语意思相同,叫法尔如是。法合如然也就是法尔如是的意思,本来就是这样的。只要你六根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对了。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在这个世间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是能够学会,我们在六道里头也能过佛菩萨的生活。纵然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做不到,但是至少你要认真努力去学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就法合如然。

下面长者又给我们举例子,前面在十住,给我们介绍十住,断惑,举的五十三参里面十位善友,就是代表十住菩萨,十位善友。在这个地方,他就举的《法华经》上的龙女,《华严经》上的善财,「如龙女刹那成佛,善财一生以取佛果」。龙女代表上上根人,一听她就明白了,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放下就成佛。善财是慢慢放,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的登到顶层;龙女是一刹那就到顶层,没有阶级的,举这么两个人。龙女代表一时顿悟,顿舍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好在在我们中国有个惠能大师,也给我们做了这样的表演。龙女在法华会上是八岁,能大师在中国是二十四岁。在他们的心目之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不会轻视一个人,因为他晓得、他清楚、他明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众生迷而不觉,虽迷,佛性没有失掉,所以他不能不尊重你。

我们看能大师一生待人接物都那么样的谦虚,确实像《还源观》里面讲的四德,他真做到了。「随缘妙用」他做到了,特别是在他避难的时期,他在猎人队里面住了十五年,那是打猎、杀生的。他给他们做厨师,很难得,他看到受伤的这些小动物,还能活得下去的,他就把它放掉;实在伤重,没办法了,才杀来给他们吃;他自己吃肉边菜,拿些菜在肉锅旁边煮,这十五年你看他的那种随缘妙用。这个妙,妙在哪里?他在五祖忍大师那里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至少是十住菩萨位,《华严经》上的。妙在哪里?他不退。「威仪有则」,点点滴滴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猎人队里面那是随逆境,也随恶缘,很有耐心。十五年之后,他离开这个猎人队,出家了,剃度出家了,以后成为大法师,你想以前那些猎人有没有得度?肯定得度。「柔和质直」,这是讲他一生接引大众的心态,心正直,态度柔和,没有一个人见到能大师不生欢喜心,欢喜他、尊重他,听他教诲。「代众生苦」,种种示现为什么?为苦难众生。你看看,四德全具足,如果不是真正开悟了,做不到。

善财一生历事炼心,也是要舍、要悟。像我们上楼梯一样,上楼,我们舍第一层,我们才能够到第二层,舍第二层才能到第三层。所以得到之后一定要把这个得舍掉,叫舍得。你得到的不能保留,一保留就不能再提升,一定要把它舍掉。可是布施,你看看大乘教里面佛常常教我们,你施财得财富,施财是发财的因,现在人都喜欢发财,不知道发财之道。佛告诉我们是真话不是假话。施财是因,得财富是果,但是得到之后要舍,如果不舍,你就不会再提升;要往上提升,一定要把你得的舍掉。所以叫舍得。舍得是双重意思,第一个是舍一定有得,舍财得财,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你舍一定是有得。但是得到的时候统统要舍,你要不舍就生起贪心,贪心堕到鬼道去了,这很可怕,一定要舍。所以你看看,佛教众生把舍放在第一位。我当年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他老人家第一天教给我舍,就是教给我舍得,放得下,教我看破放下。善财是渐修,循序渐进,他不停。证得初住之后,他去参访德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他能够舍掉,他才能够升到二住,二住是海云菩萨,三住是妙住菩萨。这三个都是现比丘身,代表什么?代表出世,出世间,心在出世间,对世间没有留恋,对六道轮回没有留恋,表这个意思。这是说这两个人都是一生成佛。

我们再看下文,「法界无性,无生为一生,非延促生故。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诸有信者,应如是知」。这几句话非常重要,都是给我们讲事实真相,而我们凡夫往往把它错看了,错解它的意思。法界到底有没有性?佛说了,法性,为什么现在讲无性?怕你执著有个法性,你执著有个法性就错了。这个名词是假名,连道家都说「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如果佛说法界无性,你执著是无性也错了;说法界真性,你执著个真性又错了。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初学,要用什么心态去听经闻法?他提三点,第一个不要执著言说相,言说是假的。我们读经,文字是言说的符号,不能执著言说相;换句话说,就不能执著文字相,执著文字相错了,你死在字里行间,你怎么能懂得它的真实义!所以会听,要听弦外之音,话里头有话,那你才真正能听懂;看经要看文字以外的真东西,那你就会看。东西不在文字里头,也不在言说里头,但是言说跟文字可以启发你、帮助你、引导你悟入,它是个工具,它不是目的。第二不能执著名字相,这个名字相是名词术语,法界是名词,性是名词,无生是名词,这些名词你都要体会它里面的意义,不可以执著名词。因为任何现象里头,它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方便我们交换意见,它确实没有名字。我们人跟人往来,哪个人有什么姓名?姓名是你后来加的,不是你出生的时候就带来的,没有。所以这些是假相,你要了解事实真相,你先要认识假的,认识假的然后你才能真正把真的找到。

无生为一生,非延促生故。延是延长,寿命长的人,促是寿命短的人,与这个不相干。真正的真实相是一念,一念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它没有延促,没有生灭,所以佛家讲不生不灭。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留著明天继续来学习,法界无性。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