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定业与助业──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9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善导大师分判“正定业”“助业”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这一讲我们将学习善导大师关于“正定业”“助业”,这是我们拟定的讲题当中的七对净土宗主要的概念,这是最后一对。

关于“正定业”“助业”,原文就是在刚才所学的“正行”“杂行”文之内。我把文读一遍,就在“五种正行”之中,善导和尚分成两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这是以第四的称名正行称为“正定之业”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礼”是指礼拜;“诵”是读诵;“等”就等其余二种:观察,还有赞叹供养。

先解释“正定业”“助业”这个名词。

【业的种类】

“业”是我们佛教一个很重要的名词,“业”就是行为、造作(我们讲“各行各业”了,现在是用这样的词),在我们佛教来说,大家都习惯知道的“身口意三业”“身业”是指我们身体的造作行为;“语业”是指我们言语的造作行为;“意业”是指我们的意识造作行为,起心动念。

造了业,我们有了行为造作之后,对于我们的身心,就有一种影响的力量,这个叫做“业力”,有一种影响的力量。

比如说:有的人干了极重的恶业,身心不得安宁,在惊恐当中,虽然没有人找他,甚至在半夜当中也会从睡梦中惊醒,那就是恶业力量在我们身心起的作用;如果我们行了善业(善事),自己也感到很喜悦、放松、愉悦,这个是善的力量──善业产生的力量,对我们的身心起好的作用。

“业”在我们佛教是有很多的种类,起业、造罪、造业,这是罪业;有业就会引起果报,造了业了,这个业会感它相应的果报,称为“业果”

一般来说,大家都知道,所谓“善业”“恶业”,这是一对概念,还有“无记业”──业的性质有善的、有恶的。善恶是有标准的,不是我自己说“我这个是善”就是善,能符合佛教所说的五戒十善,就是善业,反之则是恶业。还有些业,谈不上善恶,叫做“无记业”“无”是没有;“记”就是记忆力的记。走路习惯动作甩甩手……,谈不上善、谈不上恶。

我们每天所做的,不管是善业、恶业,以我们凡夫来讲,这个都没有达到清净,这个都是染污,因为都有我执的存在、妄心的作用,所以这个属于“染业”──染污之业。以我们凡夫所造作的来说,也叫做“系缚业”。系缚就是我们所作的业,把我们捆绑在三界六道当中,不能出离。昙鸾大师不是讲了嘛:

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

足系六道滞三途。

一念之间、一时之内所造的业,把我们系缚在六道之内,滞碍在三界之中,所以,这个是“系缚业”

反之,阿罗汉、菩萨所行之业,“解脱业”,能得到解脱生死轮回,这个是解脱之业。

【正定业、助业】

对于往生净土来讲,善导大师就提出“正业”“杂业”“正定业”“助业”两对概念。

“正定业”,这个“正”,因为是专称弥陀名号,因为它是向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谓“正念直来”,直接地对直而去,没有拐弯的,这个“正”“定”就是决定不会改变的,不会存在任何不确定性。如果这样称念弥陀名号,这个业会使得我们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称为“正定业”

“助业”是有助于我们、帮助我们往生。这里的“助业”,它是相对于“正定业”的概念,是有助于我们达成“正定业”

【正定业】

我想还是把这段文来学习一遍,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两种业的关系。

“一者”:因为根据“正行”“杂行”的分判,正行有五种。这五种并不是说等量齐观,或者说彼此都差不多。

也有人误解、也有人担心,说:“哎呀!师父啊!看来易行道也不容易啊!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那我不识字,年纪又大了,想学也学不会,这个读诵三经我就学不来了。”

像礼拜……我上午就遇到一位胡居士,他是腰椎断了两截,骨质疏松,这几年来一直在床上,不能起来。如果要起来,请人家扶起来,翻一个身二十分钟都不行,对于他来说,礼拜就是很困难的事情,那礼拜正行就没法修了,他就感到恐惧了,如果一定要礼拜正行才可以往生的话,或者说是五种正行缺一不可,他就担心了。

这五种正行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也不是说必须要五种都修才可以往生。如果认为说这五种正行缺一不可,都必须修才能往生,这个还是叫做“杂修”,还是在杂,因为不了解“正定之业”。所以,善导大师这一对概念,对我们非常的有意义。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一心专念”都是我们做得来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是契合我们众生的根机。这里的“一心”有两种:

一种就是所谓的“信一心”,一种就是“行一心”,安心起行。

行持上的“一心”,一般就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种禅定的功夫,这是指行持上达到的一种定心的境界。

一般所讲的“一心”就是指:你要专注,你要把这件事很认真地去做,就是在心上对它很注意。

对于我们信仰阿弥陀佛救度来说,就是信顺不怀疑,没有第二个心,“我就一心一意靠倒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汉语、日常的语言也说到了:“一心一意”,做得到的;父母教育子女也会这样跟他讲:“某某啊,你要一心读书,你要一心工作,你不要三心二意。”那就说明我们对某种事情专注。

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一心专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说我们凡夫,任何人,善恶凡夫都做得到的。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行住坐卧”,是四大威仪。念佛贵在念念相续,所以,走路也可以念,也应当念,“行”就是行走;“住”就是住立、站着了;“坐”就是坐下来;“卧”是躺卧,是身体的四种威仪。也就是说在我们任何状况下都可以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也都应该念。

“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时间长短。“时节”就是时间;“久”就是长;“近”就是短。不论你接触这个法门时间久──久修上座,还是新学──“我今天才入门”。今天才入门,晚上就断气了,这个时间,接触这个法门时间很短。像《观经》下辈三品,都是很短的时间,这一切都不论,贵在哪里呢?

“念念不舍”:就是说:“我从遇到这个法门开始,我就专念弥陀名号,有念就念阿弥陀佛。凡是往生极乐,讲修持,称念就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舍”就是不舍阿弥陀佛去修持其它法门。不放弃,“不舍”,不舍离、不舍弃。

“念念不舍”有两种:

一个是我们众生,我们念念不舍阿弥陀佛,这个主要也是我们一个心志。

在行持上讲,是很困难。比如说:晚上睡觉睡着了,当然自然就没有念了;做事很用心的时候,也就没有念了。但是我们虽然没有念了,并不代表我舍掉了。我心里面还是,哎!触境逢缘又提起来了,不是说不念,是暂时隐没,因为我工作忙,或者睡觉了,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这个就潜下去了,没有显露出来。

就像水一样,水在流淌、流淌,哎!到某一个地点,它成了地下水,地下的河流,看上去好像没有河了,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冒出来了。这条河是没有间断的,过一丈远、过几丈远,水又冒出来了。

我们也一样,念佛在表面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事情来了,像土一样盖住了,佛号在下面了;晚上睡觉睡着了,也在下面;早上一醒,眼睛一睁,“南无阿弥陀佛”,又冒出来了,又成为地上的。像这个河流一样,时而在地上,时而在地下,但是,这条水是相续的,也可以讲是没有间断的。

所以,我们安心啊!在心上来讲,我们一信就永信;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我们一念我就永远念下去,这是我们的一个心理趋向。

第二点,就是阿弥陀佛也不舍众生,所以,在《观经》里边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摄取我们是真正的念念不舍。只要你专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对我们白天、晚上,时时刻刻没有离开我们,没有舍离我们。阿弥陀佛又叫做“不断光”,他是十二光如来,又叫“不断光”。我们晚上睡觉忘记了,阿弥陀佛不用睡觉。我们睡觉忘记了,他还在看着你,“这是专修我名号、愿生我极乐净土的众生,我的光明摄取他,不舍弃他!”不会因为我们睡觉睡着了,阿弥陀佛那里就停电了(“你睡着了,我的光就断了,就把你丢掉了”)。我们睡着了,如果在睡着的状况下我们命终了,阿弥陀佛光也没有摄取我们,我们不是堕落了吗?不会的。专修念佛的人,你就是晚上睡觉睡着了,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摄取而不舍。如果晚上睡觉睡过去了,你就真正地过去了──过了三界六道,去了极乐净土。

所以,尽管放心,晚上好好睡,这个事我们不要提心吊胆。睡觉的时候,往那儿一靠,“南无阿弥陀佛……”安心地念着佛,今天晚上就睡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一个网篮一样(网篮装一个苹果,四面把它提起来)。我们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已经用八万四千光明的网篮把我们包进去了、提住了,你不会走掉的。除非你自己舍了阿弥陀佛,那就是因果了……佛和众生不感应了。

如此念佛──

“是名正定业”:刚才讲过,“正定业”,像这样的念念不舍称念弥陀名号,虽然只是动动口,这个是语业,身口意三业里面讲,表现在外面的是语业,其实,我们内心归命阿弥陀佛,也有意业。这样的业,这样的轻松的一种称念弥陀名号,就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的失误,没说“万一”“万一不能往生?”一万个万不漏一,没有一个遗漏,它才有资格叫做“正定业”

我们一每个人,既然专修念佛了,就入“正定之业”了,就决定往生。

龙树菩萨是这样说的,他叫“必定”

人能念是佛,

如果人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力功德,

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无量力、无量功德。

即时入必定,

你当下立即进入必定,就必定往生、必定不退转、必定成佛,“即时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龙树菩萨称为“即时入必定”

善导大师这里说叫“正定之业”

这样简单的行持为什么能够叫做“正定之业”呢?人们难免怀疑,在我们心中总觉得说:“要达到往生净土这件事情不容易,要能决定往生的话,应当是种种难行苦行才能定得下来。这样光是念念佛,怎么能够称为正定之业呢?”如果站在凡夫自我修行的立场,确实难以理解。

下面善导大师就来解释为什么有资格叫做“正定之业”,他用了五个字:

顺彼佛愿故。

这个就明了了。我们之所以简单地称念名号就能够成为往生“正定之业”,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说,“你看,轻轻动动嘴,也没有怎么样艰苦、艰难的修行,这样怎么能叫正定之业呢?”不在凡夫这边论,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从了彼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我们顺了佛愿,就乘上佛的愿力,是以佛的愿力作为我们往生的力量,那当然就叫做“正定之业”

【读诵等不能叫正定业】

其它的修行为什么不能叫“正定业”呢?比如说:其它我们暂且不论,就拿五种正行来讲,读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叫不叫“正定业”?那就不叫“正定业”了。读诵这三部经不能叫“正定业”的,“正定业”只有一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读诵这三部经只能叫“助业”

我们一般的人就理解说:“哎呀!你光念一句名号哪里行啊?太简单了,应该读诵三部经。”觉得三部经读起来,“呱、呱、呱”读得很顺,好像修行比较实在,比你念一句名号,心里感到实在得多。

所以,有很多老太太很可怜,也很虔诚,说:“师父啊!我不识字啊!可是我还是背会了《阿弥陀经》。”

我说:“你真的识不少字啊!”我讲:“我识字都不愿意背经了,你不识字还背了许多经。”

这个说明她,一个很虔诚,另一方面不了解道理,以为光念佛可能往生不定,背上《弥陀经》才决定,这个是错误的。

诵经不能称为“正定业”。因为阿弥陀佛没有把诵经作为他的本愿,他没有说:“我成佛的时候,众生读诵《阿弥陀经》来往生。”而是说:“我成佛的时候,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来往生。”因为诵经比较难,诵经有多种的难:第一点,你要有经本,没有经本诵不了,是不是?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经就给你没收了、销毁了,没有经本。如果以诵经作为正定之业,在废佛灭法这样的时代,大家都不能往生了。阿弥陀佛早有智慧,就知道说这个世间有人要把经典没收了,“我不能拿读经作正定业,这样的话,依读经作为本愿,那么没有经典的话,大家都不能往生了”。所以,虽然经典可以没收,这句名号谁能没收呢?他外表不让我念,我心里还可以念。所以,很多老和尚,在文革期间,表面上在地里干活、在锄草,心里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不对?“你不让我念,不让我做功课,不让我做和尚,不让我住寺院,但是我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好,这个就容易,不受时节、不受环境的限制。

第二点,如果以诵经作为本愿,我们即使有经本,如果不识字,你也不能念。

第三点,虽然有经本、也识字,没有时间你也不能念。你也不可能在公共汽车上,抱着经本“呱呱”地念。但是,念佛就不一样,我可以提念珠,也可以不拿念珠,又方便、又容易,任何时候,人家偷也偷不去,人家抢也抢不走,人家杜绝也杜绝不了。

阿弥陀佛选择称念弥陀名号,“你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这样,我们念佛,顺了佛的本愿,所以叫“正定之业”。阿弥陀佛说:“你念我名号不往生,则我不成佛!”那好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念了弥陀名号,这个往生的事儿就由阿弥陀佛来承办。所以,诵经不是“正定之业”

礼拜也不是“正定之业”。因为礼拜,刚才说了,有的人能礼拜;腰疼、腿有毛病、卧床不起,就不能礼拜,这样仍然会遗漏很多,其它的四种助业也都一样。

称名之所以能称为“正定之业”,不在我们这一边,说修持高、修持低、功夫深、功夫浅,说“因为你念佛达到了清净心了,所以一定往生”,那样就是清净心叫做“正定业”。但是阿弥陀佛没有发这样的愿,他不论你清净心,还是你心里边没有清净,“你只要念念不舍,你只要行住坐卧称念我名号,你就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很容易,都做得来。

所以,我们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说:“要如何如何才能往生,那样才叫决定了。”那样都不符合教理。

如果以其它的行法来讲,读诵其它大乘经典也好,参禅打坐也好,种种的难行苦行也好,都不是“正定之业”。因为这些难行苦行虽然殊胜,虽然也很高妙,都是佛教讲的殊胜的教法,但是因为它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众生往生的方法,所以,都有不确定的因素。

唯有称念弥陀名号顺彼佛的本愿,所以才叫做“正定业”

大家有没有听没白?

“明白。”

真的明白了?

“明白了。”

【乘佛大愿业力,往生一定】

在我们前面学到“要门与弘愿”的时候,善导大师也讲,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这里说“正定业”,那里说“大愿业力”,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着佛的本愿;顺了佛的本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业”而有“大力”,为我们所拥有,就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完全靠的是佛的力量。

我们讲“业”,凡夫造作恶业,阿弥陀佛都是清净业。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四十八大愿叫做“大愿”;兆载永劫的修行叫做“大业”;因中的修行成为果上的名号、果上的正觉,就有摄取众生的力量,叫做“大力”

所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虽然简单,我们已经是接受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乘托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我往生净土的力量,这个够不够?

“够!”

定不定?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去往生,定不定?

“定!”

这个正确不正确?

“正确!”

所以是正又定。

靠我们自己,就不定了。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说:“念佛很简单,所以不确定。”不是的,因为我们念佛虽然简单,我们乘托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称为“正定之业”

龙树菩萨作比喻,就说坐船的比喻,也是经常被我们历代的净土行者拿来使用的。同样道理,还是可以打这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要过海,虽然是一个旱鸭子(旱鸭子就是不会水的,秤砣放进水里去,它就沉底了),虽然是一个不会游水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坐在大船上面,是不是决定可以过海?决定可以过海,对不对?

“对!”

如果我们自己跳到水里去游水,这个就不定。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简单,就像这个人坐在大船上一样,他决定可以度过生死海,可以到达涅槃岸,所以叫做“正定业”

如果自己修行,就像我们自己跳到海里边,跟风浪搏击,就像我们跟生死烦恼的风浪搏斗……这个要熄灭烦恼、度过生死。这个凡夫是太难了、不容易,所以,“正定业”就在这里显示出来。

【助业──助成进入正定之业】

这四种助业和正定业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并不是这四种都必不可少,这四种之所以是“助”,不是说“念佛往生不定,需要这四种来帮助”,如果这样的话,“正定业”就不成立了。念佛既然是“正定之业”,就不需要这四种业来帮助。

为什么又叫“助业”呢?这是因为我们一般的人,不能够一下子契入正定之业,需要通过这四种的行业让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然后进入正定之业,所以,助业是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业。

就好像我们搭车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旁边要有入道口。没有这个入道口,你上不去。但是,通过这个入道口上去之后,就一条道直接地到达目的地。

这四种助业,就好像入道口一样,引导我们走上六字名号的高速公路。我们一旦来修持正定业之后,这四种助业的功德都包含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中。

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如果没有这净土三部经、没有人读诵、没有人讲解,谁知道念佛是“正定之业”呢?这三部经都告诉我们说:“你专修念佛,顺佛本愿,必得往生!”我们通过读诵,自己读诵也好,或者祖师大德解释给我们听,我们来听闻也好,内心里边,“哦!原来这三部经是让我专修念佛。”你这样就通过读诵的助业,进入了念佛的正定业。如果说你老是在那里读诵,以为说“我光念佛,不能往生,这三部经一定要加在一起”,这样,就是用助业来妨害正定业,就是你没读懂,没有读明白。

【读诵助业进入称名正定业】

经典不是让我们拿来在那里一味读诵的(读诵是有它的功德、福德,能够有它的功效,但是),经典主要是让我们拿来明了其意,依教奉行。所以,经典开头都有四个字叫“如是我闻”“如是我闻”就是说:“佛怎么说,我就怎么相信。佛说念佛能往生,我就不怀疑,如是如是。”这个就免了很多麻烦了。

比如说:《阿弥陀经》里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听到之后,我们就点头,“哎呀!如是如是,去此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聪明人他就不这样想了,“哎?怎么是十万亿国土,怎么不是九万亿?怎么在西方,不在东方?到底有没有极乐国土?”这样听,就不叫“如是我闻”,他打了很多问号。

佛讲的话,不要我们打问号。尤其是净土法门,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唯信能入”,这个超过了我们的思议境界。所以,这么告诉你,你就这样相信,你就是“明信佛智”

整个经读完了之后,经文最后都有几句话,教导我们“欢喜信受”,或者“依教奉行”

所以,我们读经的最终目的是要依教奉行,我们把经意了解、贯彻、落实在我们心中,然后落实在我们修行的行动当中。

诵经有两种诵法,一个是口上诵,依据文字一句一句地诵;一个是我们身体力行:我们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三部经通通都诵到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经》所讲的,也是让我们念佛,现在我在念佛了,等于我身体在诵这部经,等于我在落实这部经典,叫身体力行。《观经》告诉的,也是这个道理;《无量寿经》所说的,还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不光是在读诵这个经典了,我是在落实了,这个是不是更进了一步?更进了一步,对不对?

“对!”

像世间也一样,领导作报告,作报告下去,大家就要贯彻落实了。但是,很多做表面工作的,就在那里读报告,读啊、学啊,读啊、学啊,天天读,都会背了,但是,他不去落实;另外一个干部,他已经下去在落实了。那你说哪一个更进步啊?

“第二个。”

对啊!你们会做领导,要提拔干部,不要老提拔那个口头上“啊唷、啊唷”背,那个表面文章;这个都在做了,这个更进一步。

阿弥陀佛也有看,“你还在背,还在学习文件,学习极乐世界的三个经本,你还没落实行动,你还要正确了解这三部经的经意,然后去落实”

比如说:作为老太太,文字虽然不认识,但是了解这个专修念佛的道理,三部经的文字等于都认识了,三部经的道理等于都通达了。

这个诵经,有的人会诵,也会讲解,但是不会做,这个就不好。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在《念佛感应录》里边,也有这么一个记载,他先报名来,说要受戒,“我来发心,我来发心做事。”

“你来发心做事好啊!”这就来安排他干什么呢?

“我服侍病人。只要哪里有苦活儿,我就去帮忙。”

干不了几天,十来天,他就向常住师父请假说:“我请假不干了。”

“哎?你这个人太没有长远心了,受戒才一个多月,你干了几天就要走了!”

“不是,”他说:“我要到西方极乐去了。”

“你真的去啊?”

“我真的去。”

“那好,那我们就成就你。”

怎么成就呢?这个时候,就给他扫一间房,“再找几个师父给你念佛吧。”

临走,他都谈笑风生的,身体好的很。

“不像啊……”

“我确实要去了。”

临走之前,大家就说了(要走的人啊,一般都要写个偈子,留首诗):“你在这旁边也给我们写首偈子,好不好?”给他说:“你走得这么自在嘛!给我们写个偈子。”

他说:“我可怜,没有文化,写偈子、写诗我都不会,不过,我有两句实在的话告诉大家,这是我的心得。”两句什么话呢?他说:

能说不能行,

不是真智慧。

讲完这两句话,他就腿一盘,就不讲话了,几分钟就往生了。

这两句话是很有份量的……你看,说得很实在。

“能说不能行”:经典讲得都很好,道理都讲得很明白,但是不能做,这个,“不是真智慧”,我们虽然是愚痴老太,也不能说,也不会讲解,但是,我就是会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名真智慧──真有智慧。

【药方药丸喻:念佛定往生】

诵经要了解经意,通过读诵三部经而来进入专修念佛“正定业”,所以,读诵称为“助业”

一般的观念当中,总觉得“读经读得很多,有文化、有智慧,应该超过念佛”。古德也有通过举例来说明诵经和念佛的关系:诵经就好像是看药方,经文像是药方,六字名号就是药丸。我们得了无明大病,释迦牟尼佛就开了三副药方(其实是一个内容),在这个药方里面就跟你说:“你要去念南无阿弥陀佛。”给我们点了这味药丸。

我们作为一个病人的话,依方抓药,然后依方服药──告诉你怎么服这个药,“乃至十念,念念相续,念念不舍,这样必定往生”。我们这样去做就好了。

如果说不认识药方,但是人家认识这个药方子,没有欺骗你、告诉你,再吃这个药丸。这个不识字的病人吃了这个药丸,病会不会好?会不会好?

“会!”

我们自己虽然不认识三部经,如果善导大师、法师讲解这三部经,告诉我们说:“你就念佛!”六字名号就是药丸,你吃下去,能不能往生?能往生嘛!

从古到今,很多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往生极乐世界了。

也有的人,专门研究经典,就好像那个专门研究药方子,但是不吃药丸的人,他的病能好吗?

“不能。”

得病了,他说:“我的学问高。我看看这个医生写的什么字?哦!这味药,这是哪几种药组成的?什么成份?它有什么功效?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结果,病还是没有好。

所以,重要的是药丸,依方抓药,然后服这个药丸。

六字名号亦复如是。

【地图喻:了解经意,安心念佛】

还有个比喻:经典就像是地图,告诉我们往生西方的道路;这六字名号,就像车上了路一样。我们在不了解往生净土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来读诵三部经,“看看,哦-,到上海是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既然了然在心中了,我们就驾车上路,对不对?需要不需要一边握方向盘,一边再看地图呢?不需要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路就是去上海的。

这三部经就告诉我们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直达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念着佛,等于已经上路了,我们就不必再把这部经拿来,边握方向盘边看,这样就不必。

当然,也不排斥,“不必”“不排斥”是什么意思呢?就说:“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极乐世界非常庄严,我这个经文,读一遍心里就法喜一遍,这个《无量寿经》读一下,我就感觉我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更加向往清净净土,更加厌离娑婆世界。我隔三差五地拿来读一遍。”这个也叫读诵助业,也是帮助我们。

【观察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同时,这里边也有观察助业。观察,就是我们思惟、欣慕极乐世界。观察助业有两种:

一个就是我们能够如实修行、观想念佛。在经文里说这个人观佛,观成就了,看见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真身显现,他就问阿弥陀佛了,说:“阿弥陀佛啊!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就回报他说:“欲生我国,当念我名,莫有休息。”“你要来生我的净土啊!你应该称念我的名号,不要夹杂,专念弥陀名号就可以。”这个也是通过观察的修行进入念佛。

你观佛成就了,阿弥陀佛亲自告诉你“念我的名号”,这不是从观察进入了称名正定业吗?

我们刚才讲的,“我通过读诵这三部经,感到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极乐世界怎么样的好,好的不得了……”

极乐世界所描写的,你看净土三部经,比如说《无量寿经》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这个七宝池的水,是如意水,什么叫如意水呢?到七宝池里面,你希望这个水热一点,它就自然热一点;你希望它凉一点,它就凉一点;你说“你回旋”,它就回旋;你说“快一点”,它就快一点;“慢一点”,它就慢一点;你说“升高”,它就到你膝盖;你说“不够”,它就可以到胸部;“还不够”,它可以再上面;你说“淋浴”,它就飞起来灌下来;“这些我不玩了,我要听法”,它就开始讲法了;你说“我要听这部经”,它就讲这部经;你说“我要听那个法”,它就说那个法……哎呀!一个池子里边如果有一万个人,这一万个人可以每个人听的都不一样,哪一个人想听什么,就单独给你讲什么,可以讲佛法,可以讲菩萨法,可以讲此世界法,可以讲他世界法。你说:“不行!我想忆苦思甜(到极乐世界也要忆苦思甜),我要看看娑婆世界苦恼的景象,发起我的大悲心。”这个水就跟你说娑婆世界的苦恼,甚至也可以显现给你看。你看,这一个水就这么样不可思议。是无法比拟的。

岸上的七宝树多高呢?最低的四百万里,上面的果子……你闻到,风吹过来,七宝树叶叶相碰,皆出和妙文雅的声音,一听到这个声音,得无生法忍、开无边之悟;一闻到这个树上果子的香味,就开悟了,所谓“鼻嗅其香、舌尝其味、耳闻其音”;眼睛看到树上的光芒,任何一点,六根对六尘(极乐世界清净法尘),自然让我们心中清净、开悟,没有任何的烦恼。

你说这个是哪一个能够比的?无法相比!

这样看到之后,谁不愿意去呢?何况是免费送给你,不去白不去,何必不去呢?对不对?一定要去!

你说:“我原来学基督教的,现在我也想去,要不要?”要!阿弥陀佛发愿救度十方众生,他不光是救度佛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你自己有你的信仰,你按照你的信仰去过,你愿意来归投佛法,没有一个遗漏,所以叫“十方众生”,不管人道还是地狱道、饿鬼道,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无一遗漏。

这个是观察,我们这样的读诵、思惟,心中自然很欣慕这样的净土。

“哎呀!这么好的地方,我要去!”

如何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通过观察助行,就进入了称名正定业。

【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礼拜也是一样,拜佛也有两种拜法:

一种叫做“傲慢拜”“我拜佛怎么能傲慢呢?”拜佛也挺傲慢的)、一种叫做“归命拜”

他虽然身体在那里礼拜,“南无阿弥陀佛”拜下去,他心里面还想说:“我修行,我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他没有归命阿弥陀佛,这样就是我们凡夫心中有滞碍,不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靠我们的杂行杂修是不可能去的,应当完全投诚,归投于南无阿弥陀佛。他一边拜,在一边记自己的功德:“一拜、十拜、一百零八、三百拜,我够了,今天修的够了。”他就认为说:“我拜了这么多,依我拜的这么多去往生。”这个没了解真实意义。

我们拜佛,什么意思呢?“南无阿弥陀佛,靠你老人家,我是一个罪业凡夫,完全仰仗阿弥陀佛”。这礼拜嘛!“拜”就是请阿弥陀佛做主,这个叫“归命拜”,身心完全仰投于阿弥陀佛,不管拜多拜少,都是仰仗这尊佛,这样是顺遂阿弥陀佛誓愿。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让我们称念他的名号去往生。所以,拜下去也是“南无阿弥陀佛”,边拜边念。

拜佛和念佛,不是说“只念佛不行,一定要拜佛才能往生”。而是说我们专门念佛,但是也不能老是念佛,腿子盘酸了,我就来活动活动,我就通过礼拜──身业来表达。边拜还是边念,这样礼拜跟念佛也不矛盾,还是一体的。

虽然说是一体的,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还是称念弥陀名号为主,其它的读诵、礼拜为辅,这个是礼拜,称为助业。

【赞叹供养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赞叹供养称为助业。赞叹供养就是唱赞了、设供了,供阿弥陀佛,这个也是助业。当我们在弥陀诞的时候,或者是在盛大的节日、打佛七,我们都要表达我们虔诚的心,我们就会设供、会唱赞,不是说只念佛不行,一定要阿弥陀佛吃你的水果。

还有的莲友问了:“阿弥陀佛他都成佛了,他还一定要吃我的水果吗?”这个不是佛要吃你的水果,是我们自己略表诚意,敬献我们的一份诚心。

【正助关系】

所以,这四种,它是围绕着称念弥陀名号,就好像我们在大街上走路一样,比如说国王在前面走,周边有四个大臣,国王就是主人,四个大臣就是辅助。国王一个人讲话就够了,但是不显庄严,有四位大臣也很庄严。

我们念佛也一样,除非说我们身体有障碍,我们才不能礼拜。不然的话,念佛的人,谁不拜佛呢?说:“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不拜,因为念佛是正定业。”这样行不行呢?也肯定往生。不过人家说你这个人,脑筋可能有点太偏了,你拜佛跟你念佛也不矛盾啊!

以念佛为“正定之业”,读诵、礼拜,我们适当地穿插、适当地调节:哎!我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可以再研究研究相关的经文,再感受一下极乐的庄严景象和殊胜的国土,或者我再礼拜阿弥陀佛,或者供养,这四种助业可以调剂而用。但是,以称念弥陀名号作为主体,有主有从。

如果说我不识字,或者说身体有残疾、不方便,或者说环境不允许,这样的话,即使没有诵经、拜不了佛,影不影响往生?

“不影响。”

也不影响往生的。因为“正定之业”,决定往生的。

善导大师判断正行和杂行,是让我们舍杂行,修正行。

虽然说“五种正行”,是“旁助业”,把助业放在其次的、辅助的地位,而专修正定之业。

在我们还没有进入正定业之前,这四种修行方法能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之业,故名助业;在我们一但进入正定之业来专修念佛之后,这四种行法能够帮助我们调剂,能够使得我们更为庄严,这个称为助业。道理如此。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首页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