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回顾前七个讲题:净土框架明朗】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我们简略回顾一下上来十几个讲题:

一开始我们用七个讲题专门讲述了净土宗的七对主要观念。这七对主要概念,是让我们在佛法当中决择适应我们根机、能够当生解脱生死的净土法门。在净土法门之内,又决择出弘愿。

大分教门的判释和行门的判释两个类别。

头五个讲题就是从教门判释来说明:

“难行与易行”,净土门属于佛法当中的易行道。

“自力与他力”,净土门属于他力法门。

“信机与信法”是和“自力与他力”相连带的解释,是说我们应该归投阿弥陀佛的愿力。

第四个讲题是说“圣道与净土”,我们净土法门,就是道绰大师首先标立这个名称。

下面的讲题说“要门与弘愿”,净土法门之内有要门,还有弘愿。要门是方便,弘愿就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这五个讲题是教门的判释。

下面是指“正行与杂行”,这是在我们净土门之内行持上的一种分判和解释,有五种正行。

正行之内又分为“正定业与助业”

这样来分判“正行与杂行”的目的,是搁舍杂行,选修正行。

正行当中,正定业是决定往生,“顺彼佛愿故”;其它四种称为“助业”

这样,我们整个净土宗的大框架就很明朗。

【前七个讲题围绕一个核心:阿弥陀佛本愿称名】

这七个专题,围绕的是一个核心:

“难行与易行”,易行之所以容易,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所以,都是围绕着阿弥陀佛的本愿。

第二、“自力与他力”,所谓“他力”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信机与信法”,所谓“信法”,也是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也是说阿弥陀佛的愿力。

“圣道与净土”,净土门也是以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要门与弘愿”,弘愿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本愿:“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正行与杂行”“正定业与助业”,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核心而来讨论的。

所以,这七对概念,中心的内容是不变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阿弥陀佛的本愿念佛,也就是“本愿称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回顾后八个讲题:念佛的利益】

接下来八个专题,是说明我们念佛的利益,所谓“称名必生”

这八个专题当中,头两个是从阿弥陀佛的因愿和果号来说明,所以“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然后“名号本义,称名必生”,这是根本来源之处。我们之所以称名必得往生极乐净土,是在于阿弥陀佛本愿不虚假,在于弥陀的名号本身具足令十方众生称念必生的功能。

接下来“诸佛作证,称名必生”,我们不用去怀疑,也不用问张三、李四,乃有十方恒河沙诸佛为我等亲自作证明、出广长舌相。善导大师解释得很恳切:如果说我们不依诸佛作证得生净土的话,那么十方诸佛的舌头,广长舌一旦伸出来,就不能还入口了,缩不回去了,“自然坏烂”,这个说得很恳切。

接下来,我们是从众生的根机和心性的角度,破除大家疑惑,有五个专题。

第一个是说“不择众机,称名必生”,这是一个大的标题,这是不论一切众生的根机,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本愿不虚,名号功能决定往生。我们学了法照大师的“彼佛因中立弘誓”,所谓“瓦变成金之偈”

接下来是说“不问时节,称名必生”,这个讲题主要是说明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正确的行持是从现在闻到这个法门,一心信顺,永不改变,直到临终,执持不舍,这个就是称名的时节。因为人们遇到法门时间久近不同,所以,临终一念、十念遇到,临终就即得往生;平时遇到,一信永信,一念永念,在平生就往生决定。同时,这个题目也是说明:不管平生之机还是临终之机,只要专修专持名号,念念不舍,都是正定之业,决定往生。这是说“不问时节”

接下来一个专题是说“不问罪福”,因为我们总是或多或少有罪,或修少福,或造多罪,这样往往会觉得说:“有罪大概称名不能往生,多作福业才可以往生吧!”这样就有疑惑心,我们的内心就有不安定,这样就怀疑、恐惧,会退堕。所以,善导大师很慈悲,说:“真愿往生净土,回心念佛,不问罪福,都必得往生。”

接下来有的担心妄念很多,怕不能往生,所以说“不虑妄念”,即使妄念纷飞──这个是凡夫的习性,我们凡夫本来如此,我们主要学了源信大师的“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知此念佛即蒙来迎”,这个源信大师法语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接下来,我们依据善导大师“二河白道”的解释来说明:虽然我们内心有贪嗔痴的烦恼,但是“不顾贪嗔”──不畏水火二河,我们念念无疑,称彼名号,决定往生。所以,“不顾贪嗔,称名必生”

用了这八个讲题来说明:任何众生,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必定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凡夫入报】

以凡夫众生所往生极乐国土,如果说不是那么很高妙,还有所不足,而这样的众生往生的国土,当时,在唐朝的时代,其它各宗的法师都判断是比较低的。唯有善导大师说:这个叫凡夫入报──凡夫往生的是阿弥陀佛的报土,这个就是指我们往生到极乐国土的境界的高妙,给予的利益彻底、究竟而圆满。

所谓报土,昨天讲过,所谓三身佛有三身土。善导的解释很简洁明了,在《法事赞》里边,他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

“无为涅槃界”五个字来说明报土的景象,“无为”就是远离我们的造作,不衰不变,不可能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是法性本身的境界,所以叫“无为”“涅槃”是不生不灭,涅槃也就是佛本身所证悟的境界,所以佛就叫“证大涅槃”“涅槃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

我们往生到的极乐国土不是化净土,也不像天台宗讲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天台宗的教判,凡夫只能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阿罗汉可以往生到方便有余土;大菩萨能往生到实报庄严土。

当然,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作了一个融合,他说:最低等的凡圣同居土,也包含上面几土的利益。

我们善导大师就直接说:凡夫往生的是报土。

所以,我们上一讲所学的、上一课所说的那一段文,就是最著名的“凡夫入报之文”

“凡夫怎么可以往生报土呢?”各宗的行人必然有妨难,心中有疑惑,要来提问。说:若论报土太高妙、太殊胜,阿罗汉、小菩萨尚且不可往生,垢障凡夫云何得入?(“入”就是进入,也就是往生的意思),“我们罪障凡夫,垢染业障……”

所以,善导大师就回答,先顺着对方来意说:

若论众生垢障,

实难欣趣。

“如果从众生的垢染和业障这个角度来说,确实不能往生,你所说的不错。”然而底下善导和尚话锋一转,那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就是说不从众生的垢障来说明。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

致使五乘齐入。

就说往生弥陀报土,不看众生有没有垢障,不论众生这一边,而是从阿弥陀佛的誓愿这一边来说明。有阿弥陀佛的誓愿作强缘的话,不要说菩萨能往生、阿罗汉能往生,即使是最罪垢的凡夫也可以往生,所以这个叫“齐入”,平等往生。

【五乘齐入】

“齐”有两种齐:一个是上齐下,一个是下齐上。

什么叫上齐下,上面是菩萨乘──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乘就是入佛法的修行之道。如果是仅仅人乘的话,他是得人的果报,这是他本身这一乘的修因感果;天乘是以升天为果报,这是一个浅显的、方便的、基础的教法;声闻乘是以得阿罗汉果报为他的目标;缘觉乘是以得辟支佛为他的目标;菩萨乘是想要得到佛果为目标。这叫五乘佛法。

这五乘的众生修持佛法,如果以他们自力来讲,差距可以讲是天差地别。比如说高等的菩萨:弥勒、文殊、普贤,这是菩萨乘,乃至到低等的凡夫,像我们这些贪嗔、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敢和这些大菩萨相比呢?

然而,由于乘托阿弥陀佛的弘誓强缘,所以,即使是罪业凡夫,也和高等菩萨平等往生弥陀报土。因为一旦到达弥陀报土,是佛的境界。所以,这个就是叫“齐”。凡夫就是下劣凡夫,和高级菩萨平等往生,这叫下齐上,往生得到的果报和高级菩萨往生到报土去是平等的,都是到“无为涅槃界”,都是在“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阿鞞跋致”“多有一生补处”这样的国土──下齐上。

上齐下就是高等的菩萨要往生到弥陀的报土,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尚且有所不足,如果按照通途教理,只要登地以上的菩萨可以十方报土任意往生,可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是超越十方诸佛报土的最殊胜的报土,所谓“无为涅槃界”。高等菩萨要往生,也要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强缘,这样叫上齐下,即使是上等菩萨,他和下等凡夫都平等要乘弥陀愿力,所以,这个就显得我们往生不仅容易,而且殊胜、高超,所以有“胜”“易”二者。

【往生之因:信愿;往生之缘:佛愿】

这里是说“托佛愿以作强缘”“缘”,我们佛法的基本的原理是讲因缘和合,所谓“因缘果报”,有因、有缘,因缘和合就能产生结果出来。这里讲“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强缘”,什么是因呢?如果没有因的话,光有缘,单缘不生,不能起作用。所谓的因,就是说我们愿意去往生──信愿之心,信顺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这个是我们的内因。虽然有这样的内因,如果没有强缘的话,这个因也不能达成,不能结到果报。

因分为两种:有真(真的),也有假。

缘也分两种:分为强和弱。

因如果是假的,无论如何缘再怎样的强,不能感果。你不是真的愿意去往生,做表面工作给别人看,阿弥陀佛再慈悲、再怎样要救度我们,缘再强,这样也不能往生。所以,因要真,就是愿生净土,要真的愿意去,真的信顺,真信、真愿。

缘有强有弱,虽然我们因很真,“我愿意去往生,确实愿意去往生”,但是,如果缘弱了,我们也不能往生。这个弱缘,就是我们自力修行的种种善行功德,这个叫弱缘,也就是所谓的杂行。

所谓强缘就是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也就是专念弥陀名号,这个称为强缘。

譬如说:我们面临一条大河,这条河水流湍急、波浪汹涌,我们很想过河是真心。虽然想过河,有这个真心的话,如果没有船、没有大船的话,心再真,没有好的强缘,我们也过不去──很想过,靠我们自己,就在河里边会淹死。所以,因要真、缘要强。

虽然说我这个想过河的心……我只要真的愿意过河,虽然说还有一些担心,“到底能不能过?”可是我真的愿意过,所以,只要有这个因,哪怕这个因再弱,不是那么很猛烈,也不是那么觉得特别有把握,但是我真想过,那如果能坐上一条大船的话,能靠上强缘的话,也一定可以过这条大河。

【真的愿往生】

所以,我们现在第一重要来讲,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在我们内心里面检视:我们是不是真的愿往生?

好,只要你真的愿往生,这一点我想大家自己都知道了,这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去往生,自己知不知道啊?

“知道!”

知道,应该知道!

“哎呀!”告诉人家,“我真的愿往生啊!”内心其实不愿意,这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并不难。

有的人,你看他好像悠悠晃晃的,其实他内心里边打定主意要去往生的,到时候,要往生的时候,撒手就走;有的人天天喊口号,其实内心里边挂碍五欲六尘,家庭都很挂碍,真要走的时候,他又不舍得。

所以,真不真只有自己知道,从外相都看不出来。

我们要来真的!

【自己所修功德:弱缘;弥陀弘誓愿力:强缘】

好了,我们第一步,真因具备了,就要具备强缘。缘如果弱了,因虽然真,不能往生。就好像要渡这条大河、要过这个广阔的海,你很想过很想过,没有工具,没有那种必定让你能过的交通工具,你想过也是空的一场。所以,这个就需要有实在的、强有力的外缘──强缘。

我们真愿去往生,有两种缘:

一个就是靠我自己修行种种善行功德,有漏有为的善行功德,靠这个回向求愿往生。这个缘很弱,这叫杂缘、弱缘,往生不定,很危险。

再一个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弘誓强愿,所以,这里说“乘佛愿以作强缘”,以佛的愿力作为强大之缘,决定可以往生。

这样就很明显了,佛法非常明朗了:有真因、遇强缘,往生易如反掌。

如果你这个因虽然真,缘如果弱的话,往生非常渺茫,就不定了。

【怎样乘托佛愿强缘:念佛】

怎样来乘托佛愿的强缘呢?我们曾经也说明过,这里用善导大师的《法事赞》这首偈子,说得很清楚。他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

这就是指极乐报土。

随缘杂善恐难生

这个就是指弱缘。你很想往生,但是所修的都是随缘杂善,杂行杂修种种法门,这样不能往生,说得比较恳切,“恐怕难以往生啊!”也没有完全把你说得那么死,这是让我们有一个机会,不要太绝望,然后可以从要门进入弘愿。

下面说: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为我们选择一个保险的方法──乘阿弥陀佛愿力强缘的方法,那就是:教我们念弥陀名号专复专。

所以,这两段文对照很明显:“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乘阿弥陀佛的弘愿作为强缘,这样必得往生。

【暗屋重石喻: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所以我们说到:往生报土,“不论凡夫,只论弥陀”。为什么不论凡夫呢?有两点不可论,就是说不能论、你不可以论、没有资格来论。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凡夫下劣不可论,你太下劣了,你禀性太黑暗了,没法论。

比如说:一个房间,它是黑暗的房间,论这个房间,如果论它,它是百年、千年一片黑暗,如果房间里边让它自己发光出来是不可能的。这个黑暗的房间要一片通明的话,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靠太阳的光明来照耀,它自己生不出光来,体性黑暗。

如果说是一个石头,你不可以论它“哎,石头,你怎么不浮上来?”我们可以说:“这个树叶,你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可以论。石头就不能说让它自己浮上来,因为它的体性是堕落,沉堕下去。要让石头不堕落下去,那只有坐船。

我们凡夫体性黑暗、体性堕落,所以,必须要靠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照破黑暗,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往生净土,所以说“不论凡夫”,凡夫这一边不可论。

【跳高跳远喻: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所要去的目标太高远、太高尚──目标高远不可论。因为以凡夫来讲,如果论的话,顶多可以论我们修行五戒十善,将来感得人天的果报。而道绰大师说:这样的人就很少了,“纵有人天果报,皆因五戒十善,而持得者甚稀”。所以,以凡夫来讲,要论我们的本性是堕落的,能够得到人天果报就不容易了。

人天果报很低劣,相对于出三界,那就差得太远,相对于到弥陀的报土,那就是更加遥不可及了。比如说以我们众生来讲,前面有个障碍,比如说一尺高,这个老太太也可以考虑“我用脚跨过去”,使劲跨一下;如果一丈高,可能就不敢论跨过去了;如果说是提一个目标,说到月亮上去、登月,如果要考虑登月,那必须要靠宇宙飞船才可以登月,不可能论说:“大家跳高,看谁跳得高,能跳到月亮上去。”会不会这样讨论?这个不是境界嘛!你跳得再高,顶多是一米,两米不得了了,月亮太高了,所以,目标太高,不能论我们跳高。如果讲渡海的话,不可以论跳远,“海这么宽,我跳过去”,你跳一尺、二尺、一丈、二丈、三丈,那就不得了了。

太远了,就不谈跳远,也不谈跳高。如果要过海,一定要谈坐船;如果要登月,一定要飞空。

作为我们凡夫,我们所修行的力量,最多也是跳高,一米、二米而已,你想到弥陀报土,就像到月亮上一样,根本不可以讨论。如果论我们的修行,顶多也是过一尺、一丈、二丈这个小沟,如果要广渡生死大海的话,依我们的修持力量,就完全不够。

所以这样,一切不从凡夫这边论,目标高远是不可以来讨论。

这个就是“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第十八讲:弥陀大悲,急救苦者】

下面我们来说明,虽然说称名必生,而且往生的地点、境界是弥陀的报土。这样的弥陀报土,称名往生,在弥陀的救度当中,是首先急切地救度哪种人呢?

我们往往觉得说了(又疑惑了):“往生报土好!称名必生好!但是那个能修行的、上根利智的,最起码先救他、他优先、排在前面;我可能排在后面,因为我们差。”──其实不这样。

所以,这篇题目叫作“弥陀大悲,急救苦者”。主要是学习善导大师这篇“溺水偏救之文”

我先把这篇文读出来:

诸佛大悲于苦者,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尤其大悲于罪苦的众生,所谓“大悲于苦者”“苦”是苦果,论其因,造了罪因,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佛心本来平等,无所谓偏袒,但是这里说佛心有所偏爱,“偏”就是有特别的侧重。特别悯念常没众生,就是三恶道头出头没这样的众生,苦恼的众生。

“是以劝归净土”:对于这样的众生,才殷殷劝导说:“你要回归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以常没众生、苦恼众生作为祂首先要劝发的对象和目标,这是祂内心里边第一个重要的目标。

善导大师打了一个比喻: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好像掉在河里边淹得要死的那个人、溺水了,水呛住了,马上就要沉下去了。这样的人急切地须要人家赶快把他救起来,对不对?所谓“溺水之人急须偏救”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在岸上的人,他安乐无忧,坐在岸上,不用你去救他。岸上的人代表谁呢?阿罗汉、菩萨、圣者,他们已经生死无忧了,已经没有三界火宅的恐惧了。所以,净土法门不是为圣人设的,反而是为我们苦恼的凡夫所设,苦恼的凡夫都是常没常流转的凡夫,堕落在三界六道之中。所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救度的目标,而建立四十八大愿,才说:“我建超世愿。”以救度罪业凡夫,为优先的考量。

“急”就是急切,很着急地来救你,“急”也是优先,第一等的考虑。

【急救室喻:弥陀急救苦恼众生】

比喻说:医院里都有急救室,稍微大一点的医院都有急救室,这个急救室,你得了个小伤风感冒是进不去的,对不对?你说:“我伤风了,要进急救室。”“哎,不给你。”就是哪个病很重,可能要打急救针,特别严重、特别危急这样的人,他才有资格进急救室。

阿弥陀佛急救我们,我们越是感到苦恼,越是觉得修行乏力,越是觉得说“像我这样子的,怕很渺茫吧!”没有办法,内心在苦恼、在担心,苦啊!

苦,你就有得救的希望了,这个是急救罪业众生,急救苦恼众生。

【比赛喻:圣道修行,强者优先】

我们世间也是一样,世间办事有两种标准,两种情形就有两种标准:

一种标准,就是说强者、能者,有能力的人、有力量的人──强者、能者优先,这是世间一般的法则。比如说要跑步的话,谁跑得快谁就得胜,对不对?“你跑不过我,我跑在前面,我就得胜”;如果要是比举重,比力量大小,哪一个强健有力量,他就优胜,他是胜家、得胜了;如果比武拔剑的话,谁的武艺高强,那谁就得胜了。这就是世间一般的法则,所谓“优胜劣汰”。这是一种状况。

往往我们会拿这种状况来衡量,“修行也这样,修行的话,肯定是有能力、有智慧、能持戒的,当然先解脱了”,圣道法门的修行就是如此,如果论修行的话,有智者、有能力者、精进勇猛者,他先有解脱的希望。这是一种法则。

【施救喻:弥陀悲救,苦者优先】

但世间还有第二种状况,第二种状况就比较特别了,就不能按照刚才所讲的跑步、比赛、比武,哪个能、哪个强、哪个跑得快哪个优先、哪个得胜,不是如此。第二就是我们所讲的急救的法门、救度的法门。

第一种情形就相当于我们佛教里边的圣道修行的法门;第二种情形就相当于我们佛教里边的净土救度的法门。

比如说:我们这里现在发大水了,所有的家庭都被大水洗劫一空。政府或者一些慈善组织来救济贫穷、来布施,这个时候施财。施财是哪一种人优先呢?施财贫者先,对不对?谁最贫穷,最优先施财给你。

如果平常,不是这样子的,平常谁有钱谁在前面。但现在不一样,现在是救灾,施财贫者为先。

如果说现在是饥馑年,大家没得吃的,一位大富长者很慈悲施食。施食饥者为先,你越是饿得不行了,先给你吃。不是说:“我吃得很饱,我有力量,我抢在前面。”你吃得饱饱的,你靠旁边,人家没得吃、饿了。所以施食,饥饿的人就优先了。

像善导大师刚才讲的这个比喻,施救、急救人,你淹水的人,淹得要死的人,就优先来救你,所以,施救溺者为先。

那往生净土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往生苦者先,苦恼的人优先,我感到“我造罪、我受苦、我烦恼多、我妄想多,我这样怎么能往生?”身也苦、心也苦、世间也苦、怕往生又往生不了,心里恐惧也苦,这样,你就优先了,光明就会在你的面前显现了,佛光就要照到你的心中去了。

就好像我们昨天学的那个“二河白道”的比喻,那个人就在那里苦恼了,他说:“我今住也死、去也死、回也死,一种不免死者,我今定死不疑了”,恐惧了,苦恼了,停在这里也是死路一条,后退也是死路一条,想过去吧,还是死路一条。“哎!那我就宁愿过去吧!”这个时候,他就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的发遣和阿弥陀佛的召唤。

所以,我们如果苦恼说:“我往生怕没有希望吧?”如果我们真心要求往生,阿弥陀佛就来安慰我们,所谓“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怕不能往生,怕再次轮回到三恶道里边去受苦,阿弥陀佛安慰我们。

【人生是苦】

其实,依据我们众生来讲,在善导大师眼里边都是苦恼的众生。除了阿罗汉、登地的菩萨、大菩萨,他已经没有生死轮回了,他就是岸上的人;其他所有的人都叫“常没常流转的凡夫”,六道众生无一不是苦者,只不过是有自觉和不自觉。我们为什么来学佛呢?为什么还有的人不来学佛呢?他觉得“我身体健康,家境富裕,富贵荣华”,还感觉不到人生的苦,所以他就不来学佛。我们来学佛了,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苦。

佛告诉我们四谛法门,第一谛:人生是苦。你了解人生是苦,你就觉悟了。四谛法门,“谛”就是真理,你就知道了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苦,是指它的体性就是苦,它根本就是苦,没有乐。

“也有乐,饿了我吃饭就乐,我冷了穿衣就暖,天伦之乐、家庭之乐……”这个乐都是虚幻的、假的,它的体性还是苦恼的。

佛打了一个比喻,如果体性是乐的话,越久就越乐,其实不这样。比如说一个人走路,走路走久了,他坐下来就感到很快乐,“哎呀,走累了”,双腿一放,很轻松,找个大树下面乘乘凉。但是坐久了,他又感到坐得酸兮兮的,又起来走,“哎呀,很舒服!”身心活动很轻松。所以你说走是不是乐呢?它也不一定;坐是不是乐呢?它的本性来讲不是乐。

我们人生的本性是无常,无常决定我们就是苦,要离别、要坏灭,只有短暂这种乐,都是不究竟的。

比如大家很多人都愿意发财,发财乐不乐呢?“我就喜欢发财,发了财就乐”,其实未必。你没有发财之前,为了求财很苦,哎呀,算计、营谋、披星戴月,种种的苦恼,这是苦──求财之苦;求财以后得到财,得到财只不过是一刹那;接下来守财就有苦了,“这个财怎样保守住?给人家偷去怎么办?给人家抢去怎么办?给人家骗去怎么办?”哎!怎样想方设法把它守住──苦恼,你看有钱的人,他住在家里就像住牢房一样,门窗加了好几层的保险锁。然后,孩子出门又怕人家绑票,还找保镖来保护──不像坐牢差不多吗?这个守财也苦;如果失去财,那就更苦了,哎呀!丧心病狂都有的,得神经病都有的,昨天是亿万富翁,今天是一贫如洗,受不了,狂乱、迷醉。所以这个财确实体性谈不上是乐,是我们自己一个虚妄之相。

【听闻佛法是福中之福】

人在世间,可以讲没有不苦恼的众生,既然大家都在造罪,有罪必然受苦,只不过有觉悟的和不觉悟的。早觉悟的,你早有福报;晚觉悟的,你晚有福报;不觉悟的,就没有福报。所以,福真正地说起来,只有修佛法。不是说有好吃、好喝、好享受才叫福,那个是虚幻的,唯有我们按照佛法正依修行路来修行、离苦得乐,能够听闻佛法,才是福中之福!这个才是真正的福。其它就谈不上。

【绳篮喻:度尽阿鼻苦众生】

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特别“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以佛的慈心来说,越是苦恼的众生,越是佛要慈悲救度的对象。所以,在经中也很恳切地呼唤我们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轮回六道的众生,你要快快地回到我的净土,享受我净土的清净法乐。”又说: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打个比喻,象这个悬崖,比如说有一百米深。有人堕落在悬崖下面,有的人是在悬崖之底一百米的地方,有的是在九十米的地方,有的是在八十米的地方,如果要把堕落悬崖下的众生都救起来的话,有人在岸上就结了一个篮,用一个绳放下来。这个篮子的绳子它要把所有的众生都救上来的话,他第一个要考虑的对象就是悬崖最深的那个众生,是不是这样?道理是不是这样?如果他只考虑说:“哎,这个绳子只有五十米长。”那只有五十米那个地方的众生才可以救得上来,结果底下五十五米的、六十米、七十米、八十米、九十米、一百米的,通通绝望了。要想把所有的掉在崖谷下面的众生都救上来,他的篮子第一的目标就要考虑到一百米的深处,考虑到最底下的那个众生,他也能救上来,那顺便九十米、八十米、六十米都能救得上来,对不对?

这个悬崖就代表三界六道;岸上的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这个篮子和宝绳就是六字名号;底下一百米的深处就是那个阿鼻的众生,这个造作罪业、轮回六道、常没常流转的众生,然后稍稍好一点的,有修一点福业的,慢慢上来的。阿弥陀佛救度要编这个绳子,要放这个篮子,既然要救度十方众生,他首先第一个要考虑“我这个篮子,要达到一百米这么深”,所以,祂首先心里第一个目标就是那个罪业最深的人,所以,在第十八愿里才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是:在祂的心中,十方众生虽然广大,但是以那个会造作五逆谤法罪、堕落地狱之底的众生,作为祂发愿的第一个目标,能够把这样的众生都救得起来,那么通通都能救得起来。

弥陀的誓愿,所谓“弥陀誓愿海,深广无涯底”,我们罪业有多深,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就有多深,一直探到我们罪根的最深处。弥陀救度是以这样的众生为优先考虑。

曾经我们也打了这样的比喻:就是说一位父亲有三个儿子(我们再复习一遍),三个儿子落水了,大儿子会游水,平时父亲教他们:“你们要掌握好游水技术,在水乡落了水要能自救”,所以大儿子学会了;二儿子没学会,落水了,但是他运气不错,有一块木头抓住了;小儿子平时又没有学会,现在落水了,连木头也没有,看着就要沉水了。父亲看见这三个儿子,当然都要救,但是第一个心里偏重的对象是救那个老小,对不对?先救老小,再救老二,再救老大。

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了,佛不用这样,因为阿弥陀佛能够分身无数,三个儿子同时救都可以,只是说明祂的悲心偏悯的对象是这个罪苦、看着看着就要堕落的人。

比如说临终的人和平生的人,临终的人,马上就要死了,这一死立即就要去堕落,这个时候,他就更需要急切救度。只是在佛的眼里,并没有临终、平生,这些考虑是站在我们凡情这个角度来分析比量,就是说我们罪业深重不要退堕,不要觉得“我不够资格”,我们是阿弥陀佛要急切救度的对象。

【机之自觉:我是一个罪苦众生】

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是罪人,都是苦恼的人,所以,这个只是觉悟深浅不同,你觉悟越深、越体会到这一点,你就优先得到救度。

你虽然很苦,造了罪业,甚至造了十恶不赦、堕落地狱的罪业,还认为“我自己是一个善人”,你怎么可能得到救度呢?没有机的自觉,佛要救你也救不了,内因没有发起。所以,这个不是从我们旁观者的角度,而是从他内心的自觉。

这样的讲述,也是让大家自己能够激发内心这种自觉性,知道“我是一个罪苦众生”,而深深地投靠南无阿弥陀佛,蒙受弥陀光明的救度。

【第十九讲:弥陀光明,唯摄念佛】

接下来要说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所谓“弥陀光明,唯摄念佛”

弥陀救度我们,祂不是成了佛之后,好像很随机、很随意,“我用这个方法救你、那个方法救他”,是成佛之前都已经设定好了救度众生的方法,阿弥陀佛一旦成佛之后,可以讲祂没事了,就是叫“无作”“无作”不是有所作为,祂是“任运自然度众生”,顺应祂因地的本愿,然后自自然然地度众生,能够顺应祂的本愿的,自然都可以得度。

“弥陀光明,唯摄念佛”,这是我们这一讲的内容。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唯”是唯一、专门;“摄”是摄取、救度,唯一摄取救度那个念佛的众生。

这主要来自于《观经》这一段经文,《观经》里边说: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举身放无量光,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所谓:

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后面说了两句话、八个字: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因为《观经》里边有观佛众生,也有念佛众生,这里善导大师解释的念佛,就是指称念弥陀名号,说称念弥陀名号的众生摄取不舍。

这里经文没有这个“唯”,没有说“唯摄取念佛”,但是它的意思就是如此,善导大师作为弥陀示现的身份,让我们明了弥陀的本愿,让我们选入专修念佛,所以把这段经文的意思特别明显地说出来,加了一个“唯”“唯摄念佛”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在《往生礼赞》里边,善导大师就这么解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这段文我们学过的。说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这个光明起什么作用呢?唯一地……“观”就是寻找、观察、寻觅,观这个念佛众生,寻找念佛众生,给予摄取不舍,所以祂才叫阿弥陀。祂如果不是“唯摄念佛众生”,祂就不叫阿弥陀。如果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光明不摄取我们,祂就不叫阿弥陀佛。

所以,阿弥陀佛摄取救度我们,不是观别的,唯观你是不是念佛,祂不观你罪业深浅,也不观你修行、智慧大小,也不观你功德的强弱,祂唯观你念佛,“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罪业大、罪业小、出家、在家都可以念佛,功德深、功德浅、智慧深、智慧浅都可以念佛,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念佛众生。阿弥陀佛的心中并不是不平等。

【唯摄念佛,不摄杂业】

下面在《观念法门》里边,善导大师讲得更加的明了,是比较一个专修念佛和杂行的人,两者比较来说明: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

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你看这一段文讲得很清楚,说只要有那个专念阿弥陀佛的众生,只要你专念阿弥陀佛,不管你原来是什么身份、你造过什么罪业、你识字不识字、诵经不会诵经,这一切不管,只要你回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但有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阿弥陀佛的心地光明。

“常照是人”:日夜不间断,照耀你。然后──

“摄护不舍”:救度你、保护你,不舍弃你,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从现生、平常,一直到临终,永远不舍离,一直摄护我们到极乐世界。

这是指念佛所得到的好处。

然后底下说: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总”是一切、通通,通通不论。不谈哪些呢?你修杂行杂修的人,彼佛心光不照、不摄。

你看杂行杂修跟专修念佛哪一个难?杂行杂修比较难了,你要修这个、修那个,修得很多,修得很累。比如说我们要诵经的话,你不识字,你就诵不了经;你没有时间,也诵读不了;在大街上环境条件不允许,你也诵不了;生病了,在床上哎哟叫,你也诵不了。所以,修行其它法门是难。

难,这里用俗语讲叫“吃力不讨好”,你费了很大的劲,结果佛的光明不照耀你、不摄取你,你怎么去往生呢?那往生怎么会有把握呢?

念佛法门又容易,我病了、我累了,我躺在床上也可以念;我在外面出差,在路上搭车、坐飞机、坐船也可以念;我上菜市场买菜,也可以念;我在家里洗衣服,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可以念;抹桌子、扫地也可以念……时处诸缘无限碍,任何时、任何地点、任何处所,都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除非你不愿意念、不想念,没有说障碍你不能念。

如此容易,而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

其它杂行杂修,修得又多、又累、又忙。所以,莲友不讲了嘛:“哎呀,我三四点钟就要起来背、做功课、回答问题……”,结果这么累,佛的光明没有照到你、没有摄取你,你靠自己奔到极乐世界,这个就太困难了。

所以,大家这里要明白,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他讲的话是阿弥陀佛亲自讲的,他不会随便乱说,他乱说的话,祖师能够乱说吗?

“我听到就不服气!我这么修、这么苦,佛光不照我啊?就你念佛就照你啊?”

你不服气归不服气,它有道理存在,底下我们会解释。

善导大师又说:

佛光普照,

唯摄念佛者。

佛光普遍照耀,三恶道都照,但是,摄取的只有念佛的人。

【不为余缘,唯觅念佛】

下面又讲,在《般舟赞》里边,善导大师讲这样的话太多了,我在这里列举了这些,前面是法语,下面是赞偈,说: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好懂,读了舒服自在!这是解释《观经》的。《观经》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然后说:“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就用这四句偈语来解释《观经》的经文,说:

“相好弥多八万四”:阿弥陀佛的相好很多,一个接一个,一个承一个,多还有更多,叫“相好弥多”“弥”就是阿弥陀佛的弥;相有八万四千,好有八万四千,光有八万四千,所以“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为”就是目的,不是为了其它的缘、其它的目的而放这个普照的光明,阿弥陀佛放这个普照的光明,祂有祂唯一的目的。祂有什么目的呢?

“唯觅念佛往生人”:唯一地来寻找那个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摄取你。

比如说:我们房间黑了,我们突然有一个金戒指掉了,可能掉到楼板缝里,不知道掉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把电灯打开,对不对?电灯一打开,房间都照亮了。但是,我们打开这个电灯,不是为了照桌子、照板凳,我们是为了找这个金戒子,是不是?所以,我们开灯有目的的,“哎呀!我要找……在哪里?”找金戒子。

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祂不是说随便、没有目标、没有目的,他是来寻找那个念佛的人,你念佛了,摄取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祂有目的、有目标。

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

极乐安身实是精。

说阿弥陀佛的光明,“相续”就是不间断地来照,这个“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还是跟上面一样,“觅”是找,仔细地找,找不到就誓不罢休,这个叫“觅”

就像我们的独生儿子丢掉了一样,你儿子丢掉了以后到处找,向着四方去喊,“哎呀,我的儿,你在哪里?”虽然四面八方地喊,你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找你的儿子。一旦你的儿子在答应你了:“妈妈,我在这里。”哎!你就找到他了,对不对?这个叫寻找。

阿弥陀佛的光明向十方世界普照,祂也在呼唤我们,佛的光明就是佛的名号、就是佛的心愿,祂呼唤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回归净土。”

“阿弥陀佛,我在这里,我受苦啊,我要回极乐世界!”找到你了。所以叫“唯觅念佛往生人”

你说:“阿弥陀佛,我不愿意去,我在这个世界修行,自己成佛。”你还不愿意来,当然,那就没有找到了──你自己不愿意来。

“欲比十方诸佛国”:如果极乐国土和十方诸佛的国土相比──

“极乐安身实是精”:极乐世界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才是我们往生的处所。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我们、照耀我们。“精”就是指精华,是十方国土里面最殊胜、最精华的。同时也是我们自己能够去往生的地方,才能够安身。不然,我们的身只能在六道里边永远地轮回堕落,不能往生净土,所以讲“极乐安身实是精”

下面还有一首偈子,《往生礼赞》里边讲的: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说了,这么多好的光明,照耀十方世界:

“唯有念佛蒙光摄”:只有念佛的人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救度。为什么呢?解释了:

“当知本愿最为强”:应当知道:专修念佛的人顺符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乘弥陀本愿之强缘,所以,蒙受阿弥陀佛光明──心光常照不舍。这里这一句有解释。

【唯摄念佛之文】

我们把这几段文再读一遍。善导大师不是讲在一处,如果只讲一处,你说可能还有别的解释,一而再、再而三,处处都在解释,《观经疏》也好,《往生礼赞》也好,《观念法门》也好,《般舟赞》也好,都在这样地解释,贯通在善导大师的所有著作当中。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佛光普照,

唯摄念佛者。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

极乐安身实是精。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首页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

回到顶部